鞣花酸缓解溃疡性结肠炎肠道上皮细胞功能障碍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鞣花酸对溃疡性结肠炎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FHC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DS确认细节S组[2%硫酸葡聚糖钠盐(DSS)处理]、低剂量实验组(2SAG半抑制浓度%DSS+2.0μg·mL~(-1)鞣花酸)、中剂量实验组(2%DSS+4.0μg·mL~(-1)鞣花酸)、高剂量实验组(2%DSS+8.0μg·mL~(-1)鞣花酸)。细胞处理48 h后,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炎症因子mRNA水平。结果 对照组、DSS组、高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00.00±3.80)%、(53.20±3.41)%和(88.78±6.2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92±0.29)%、(19.79±1.12)%和(8.86±0.8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水平分别为1.00±0.08、5.29±0.36和1.70±0.15;TNF-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2±0.02、0.86±0.04和0.30±0.05;闭合蛋白(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5、0.32±0.04和0.95±0.08;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6、1.17±0.12和0.37±0.0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8±0.05、1.14±0.09和0.43±0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02。上述指标,DSS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与DS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鞣花酸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改善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有关。

24h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24h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出现疑似冠心病并发心肌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确诊为冠心病并发心肌缺血患者56例作为阳性组,冠心病未并发心肌缺血患者34例为阴性组。结果:阳性组RBP4、H-FABP水平高于阴性组,阳性组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BIACS-010759作用P4、H-FABP水平较高(P<0.05)。阴性组、阳性组两组及阳性组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ST低段压发作时间分布对比(P>0.05)。三项medicine students联合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2点击此处4h动态心电图联合血清RBP4、H-FABP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左金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机制

研究目的:1.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来对左金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的信号通路进行挖掘2.观察左金丸在用2.5%DSS自由饮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的疗效3.验证通过网络药理学挖掘的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左金丸对其的影响,从缓解炎症及细胞凋亡的角度初步探讨左金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本研究首先在TCMSP数据库以及Swibioorthogonal reactions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寻找左金丸方中两味药物的靶点,同时利用数据库预测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靶点。通过韦恩图对药物及疾病的靶点做交集,得到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靶点,然后用这些靶点做多蛋白互作分析后筛选出左金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靶点并用其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图。采用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以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相关生物途径及机制,得到排名靠前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将左金丸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富集通路进行可视化分析,完成疾病-通路-靶点-有效成分-药物的可视化网络的构建。2.本次动物实验共选用小鼠90只,随机分为6组,包括了1个空白组和5个实验组(n=15)。实验组的造模方式是配制2.5%浓度DSS溶液以自由饮用的方式造模7天,所有组别从2.5%DSS造模液供给停止后8小时开始采用灌胃的方式给药。其中空白组、模型组均采用0.02ml/g/d的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美沙拉嗪组采用300mg/kg/d美沙拉嗪溶液灌胃给药、左金丸低剂量组采用1500mg/kg/d左金丸溶液灌胃给药、左金丸中剂量组采用3000mg/kg/d左金丸溶液灌胃给药、左金丸高剂量组采用4500mg/kg/d左金丸溶液灌胃给药。连续给药的时间是7天,在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包括毛发颜色、精神状态、体重、粪便特征,并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评估。给药结束后,于第8天进行取材,取小鼠完整结肠组织,记录小鼠结肠长度并完成结肠病理切片及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初步判定左金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3.采用Western-Blot法来检测PI3K、p-PI3K、AKT、p-AKT、mTOR、p-mTOR、Bcl-2、Bax这几个关键蛋白的表达量,同时利用ELI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IL-6、IL-10、TNF-α这三个炎症因子的表达量,探讨左金丸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结果:1.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189个左金丸的药物靶点和3175个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103个左金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靶点,进行多蛋白互作分析后筛选出AKT1、EGFR、ESR1、PTGS2、STAT3、MMP9、PIK3R1等关键的治疗靶点,涉及的主要生物过程集中在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蛋白质自磷酸化等方面,细胞组分主要包括质膜、细胞质及外泌体等,分子功能主要体现在蛋白激酶活性、ATP结合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方面,涉及到的通路主要集中在代谢途径、癌症途径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左金丸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富集通路进行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发现左金丸中药物有效成分槲皮素、小檗碱、β-谷甾醇、吴茱萸次碱等有效成分,可以通过作用在AKT1、PIK3R1等关键靶点和参与代谢途径、癌症途径、PI3K-Akt等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起效。2.本实验采用2.5%DSS溶液成功制备了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造模第3天开始除空白组外的各组小鼠体质量均出现的减轻趋势,随着实验的发展,进入给药阶段后,生理盐水灌胃的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趋势并未得到缓解,与空白组相比,体重的减轻趋势更加明显(P<0.001);而与模型组体重减轻不同的是,美沙拉嗪组、左金丸中、高剂量组的小鼠体重明显改善(P<0.001);空白组的结肠长度在(10.17±Bemcentinib0.90)cm左右,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长度为(5.25±0.96)cm,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性显著(P<0.001),而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的各个实验小鼠结肠长度的缩短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01),阳性药物组的结肠长度是(9.62±0.10)cm,左金丸低剂量组的结肠长度大约是(7.07±0.18)cm,左金丸中剂量组的结肠长度为(8.05±0.19)cm左右,左金丸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长度约为(9.61±0.11)cm。同时,模型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的炎症评分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增加(P<0.001),经过治疗后,用药各组显著减少了UC小鼠的DAI评分(P<0.001)。模型组结肠黏膜在显微镜下有明显PD-0332991溶解度的病理性改变,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隐窝及杯状细胞消失,结缔组织增生,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从粘膜层弥漫到粘膜下层,且粘膜下层伴有一定程度的水肿等。经左金丸治疗后,小鼠的结肠黏膜的损伤程度均有显著好转。3.在蛋白表达上,模型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的比值与空白组比较后显著升高(P<0.001),而Bcl-2/Bax的比值则显著降低(P<0.001)。左金丸高剂量组对前三个蛋白比值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P<0.001),且也能显著上调Bcl-2/Bax这两个蛋白的比值(P<0.001);而左金丸低剂量组对Bcl-2/Bax的调控中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炎症因子的表达上,模型组小鼠的IL-6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增高(P<0.001),而左金丸中、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的IL-6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左金丸低剂量组相较于模型组也有所降低(P<0.01);模型组小鼠的IL-10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较显著降低(P<0.001),而左金丸中、高剂量显著上调了小鼠结肠组织中的IL-6表达量(P<0.01)。左金丸低剂量组相较于模型组也有所升高(P<0.05);经过DSS诱导后,模型组小鼠TNF-α表达量显著增高(P<0.001),经过高中低剂量左金丸药液分别治疗后,小鼠结肠组织中的TNF-α的表达量均得到明显下调(P<0.001)。研究结论:1.网络药理学研究提示左金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揭示了左金丸可能通过AKT1、EGFR、ESR1、PIK3R1等关键靶点和参与代谢途径、癌症途径、化学致癌-活性氧、PI3K-Akt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来缓解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效果。2.动物实验的结果提示不同剂量的左金丸溶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效果不一,高剂量的左金丸灌胃溶液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肠黏膜炎症反应,改善肠黏膜的损伤有关。3.通过对通路蛋白的表达及炎症因子的检测可以得出,高剂量的左金丸溶液治疗疾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下调IL-6、TNF-α两个炎性因子的表达及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蛋白比值的表达,增加IL-10的基因表达及Bcl-2/Bax蛋白比例,可以促使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出抗肠道上皮细胞的凋亡的作用。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医宗金鉴·溃疡主治类方》用药规律

目的:研究《医宗金鉴·溃疡主治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科学内涵。方法:研读《医宗金鉴·溃疡主治类方》,收集并整理其治疗溃疡类病的方药组成,运用SPSS Modeler 14.1等软件针对其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性味归经、配伍组合等方面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处理,以探究并分析吴谦对治疗溃疡类病的用药思想及规律。结果:(1)《医LEE011宗金鉴·溃疡主治类方》中有关治疗溃疡类病的方剂共27首,共涉及中药57味,所用中药药性涉及寒、热、温、凉、平共五性,集中于温、寒、平三性。(2)所用中药药味涉及酸、苦、甘、辛、咸、淡、涩七味,以甘、辛、苦最为频繁。(3)所用中药归经共涉及获悉更多十一条经络,以脾、胃、肺、肾经为主。(4)处方中所用中药主要集中于补气健脾类、养血滋阴类、温中散寒类、退热除蒸类等。(5)关联规则得出置信度与关联度较高的组合:甘草—白术;当归—熟地黄;甘草—茯苓;茯苓—白术;人参—白术。(6)聚类分析得出:白芍、川芎、熟地黄、当归;生姜、大枣;五味子、麦冬;甘草、白术4组。结论:吴谦在基于前人治疗溃疡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病宜采用补气健脾类药物的治疗思想上,提出“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的概念,因此在使用人参、白术等温补药治疗溃疡类病的同时,注意配以退热除蒸、行气活血的药物,如黄柏、柴胡、当归、川芎等。

帕利哌酮联合阿立哌唑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究帕利哌酮联合阿立哌唑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荣康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soft bioelectronics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帕利哌酮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帕利哌酮联合阿立哌唑治疗Naporafenib分子式。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认知功能、糖脂代谢和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Panobinostat NMRS)各项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NS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TRICS共识精神分裂症认知成套测验(MCCB)各项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CCB各项评分比对照组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催乳素(PRL)、三酰甘油(TG)比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RL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GLU)比治疗前提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帕利哌酮联合阿立哌唑在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中,可提升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状,降低高PRL血症发生,有利于控制精神分裂疾病发展。

电针和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效果

目的 验证电针和电休克是否可以强化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并减少副作用。方法 本研究筛选2022年2月—2023年5月在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医院住院的80患者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接受常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电休克(electroconvulsive,ECT)和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PANSS)评价疾病的严重性。此外,分别使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和治疗突发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估参与者认知能力和记录副作用。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症状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头痛、心电图异常、失眠、口干的发Telaglenastat采购生率medical controversies明显更低,认知功能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EA和ECT疗法可以增强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和阴性症状的作用,更多减少负面症状。

源于经典名方三黄膏的有效组分及治疗大鼠实验性痔疮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中国经典名方三黄膏为研究重点,在现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沿用中国经典古方《医心方》的制备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三黄膏工艺参数,确定组成成分并构建指纹图谱,阐明三黄膏药效物质;对三黄膏药效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将其开发成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外用制剂。方法:1.三黄膏制备工艺的优化依据三黄膏传统提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盐酸小檗碱、芦荟大黄素、黄芩苷、黄连碱、黄芩素、大黄酸为指标,再以六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与权重评分乘积为综合评分,对三黄膏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以最佳工艺下提取的三黄膏为研究对象,评价指标选取外观质地及皮肤刺激性,筛选出三黄膏最佳基质,选取药膏的均匀性与稳定性作为评价指标,优化三黄膏成型性工艺的融化温度与加热时间。2.三黄膏指纹图谱的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筛选不同流动相以及相应比例、检测波长等液相条件,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三黄膏指纹图谱,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考察21批三黄膏的质量差异。3.三黄膏药效物质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联合高分辨质谱技术对三黄膏的药效物质进行研究,根据mz Cloud等多个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依据每个成分的色谱保留时间、特征离子、质谱裂解的规律等信息,对三黄膏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解析,阐明三黄膏的药效物质。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三黄膏治疗痔疮的作用机制基于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筛选得到三黄膏靶点及痔疮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及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Autodock Vina进行核心成分和靶点的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了抗炎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亲和力。选取KM小鼠,建立耳肿胀模型,初步探讨三黄膏抗炎活性;选取SD大鼠,建立大鼠肛门直肠肿胀及溃疡模型,通过检测血管通透性、肛门直肠肿胀度、肛门溃疡面积及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考察三黄膏对大鼠实验性痔疮的治疗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β、IL-2、IL-4、IL-6、TNF-α、NO、PGE2的水平,并检测大鼠直肠组织中EGF和VEGF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各组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的P物质、TRPV1、CGRP与VEGF进行检测,以探究三黄膏治疗大鼠实验性痔疮的作用机制。结果:1.三黄膏制备工艺的优化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实验结果得到三黄膏最佳制备工艺为:浸泡时间12 h,煎炸时间60 min,煎炸温度140℃,药油与基质比例为7:1,融化温度为80℃,加热时间为15 min。按此工艺平行做3批制剂,结果:三次平行试验制得的软膏含量均匀、质量稳定,可用于工业化生产。2.三黄膏指纹图谱的建立通过高效液相法建立了21批三黄膏的指纹图谱,探讨了影响三黄膏质量的主要色谱峰,其中共标定了13个共有峰,指认了6个共有峰,通过标准品对照指认出:2号峰为黄连碱,3号峰为黄芩苷,4号峰为盐酸小檗碱,7号峰为黄芩素,9号峰为芦荟大黄素,10号峰为大黄酸。在此基础上,对21批不同批次三黄膏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识别模式分析,将21批三黄膏分为3类:S1~S7;S8~S14;S15~S21;筛选出黄芩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三种差异性质量标志物,为控制三黄膏的质量提供了实验依据。3.三黄膏药效物质的研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三黄膏的药效物质进行检测与分析,通过对ESI正、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信息及元素组成分析,并通过文献检索共鉴定出706个化学成分,其中相似度大于90%的化合物有41个,包括苯丙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等。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三黄膏治疗痔疮的作用机制收集到三黄膏治疗痔疮活性成分35个及其潜在靶点50个,主要作用于CGRP、NK-1R、TRPV1和VEGF四个核心靶点而发挥疗效,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三黄膏的主要抗炎活性成分与四个核心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5.三黄膏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5.三黄膏治疗痔疮作用的研究在小鼠耳肿胀实验中,MED(三黄膏中剂量)组、HIG(三黄膏高剂量)组与CCC(太宁乳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P<0.01);而LOW(三黄膏低剂量)组与MHO(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P<0.05)。在大鼠肛门溃疡实验中,所有大鼠经治疗后,肛门溃疡面逐渐缩小。经三黄膏、MHO和CCC治疗后,大鼠肛门溃疡部分愈合。在MHO和HIG组中,炎症渗出在第11天完全停止;与模型组相比,MHO组和三黄膏各剂量组对大鼠体重降低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大鼠肛门直肠肿胀实验中,随着三黄膏的治疗,大鼠ARC(肛门直肠肿胀度)呈现下降趋势;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表明,三黄膏能够通过抑制大鼠肛门直肠组织血管通透性,改善大鼠痔疮期间的水肿状态;HE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三黄膏能够通过抑制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浸润,有效减轻大鼠炎症反应,抑制肛门直肠部位水肿。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及组织中的炎症细胞因子发现,三黄膏治疗组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促进大鼠机体愈合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发现complication: infectious,三黄膏高剂量组可以促进大鼠直肠组织中EGF与VEGF分泌。大鼠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大鼠肛selleck门直肠组织中P物质、TRPV1、CGRP与VEGF进行检测,模型组大鼠肛门直肠组织中显示出各种物质有效染色,HIG与MED组仅有少量表Roxadustat价格达,LOW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明显。结论:本研究以三黄膏为研究对象,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对三黄膏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运用HPLC法,建立了三黄膏的指纹图谱;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三黄膏的药效物质进行研究;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成分及靶点蛋白的亲和力进行验证;并对三黄膏治疗大鼠实验性痔疮的疗效进行了药效学研究,同时采用ELISA实验、免疫组化实验等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对三黄膏治疗大鼠实验性痔疮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大熊猫源三种细菌性疾病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建立及奇异变形杆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其种群健康易受到细菌性疾病的威胁,国内外已有多例大熊猫感染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性疾病死亡的报道。但目前采用的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法步骤繁琐、检测周期长,已经无法满足临床疾病早诊断早治疗的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可同时检测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的多重PCR方法的探讨,并应用于大熊猫临床粪便样本的检测;同时对临床分离鉴定的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因子与耐药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地对大熊猫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感染作出及时可靠的临床诊断;亦为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病学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以丰富大熊猫的生物学资料。1.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为快速准确鉴定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杆菌这三种病原菌,本研究分别针奇异变形杆菌脲酶调节子(ure R)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外膜磷酸蛋白(pho E)基因,和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Pho A)基因设计引物,通过对退火温度、引物浓度等条件进行优化,成功建立了一套三重PCR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经条件优化后,均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特异性结果显示,只扩增出目标病原菌的特异性基因,而对其他20种大熊猫源病原菌均未出现扩增,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的DNA检测下限分别为0.87 ng、0.48 ng、0.2 ng。连续8周,每周进行重复性检测均扩增出对应的目的条带,证明重复性良好;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100份临床样本进行3种病原菌检测发现,奇异Amperometric biosensor变形杆菌检出率为30%(30/100)、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90%(90/100)、大肠杆菌的检出率为100%(100/100);多重PCR与单重PCR和病原分离法的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了能快速准确鉴定大熊猫源3种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为大熊猫细菌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极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指导大熊猫临床治疗用药。2.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研究本研究对采集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亚成年、成年和老年三个不同年龄组共117只大熊猫的150份粪便样本进行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采用PCR技术、K-B技术和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分离鉴定的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耐药表型(28种抗生素)、耐药基Fer-1抑制剂因型(53种耐药基因)和8种典型毒力因子进行了检测分析,比较了来自不同年龄和性别大熊猫的奇异变形杆菌分离率、耐药性情况。结果显示:(1)150份大熊猫粪便中共分离鉴定出45株奇异变形杆菌,亚成年、成年和老年组大熊猫粪便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ZD1839率分别为28.13%(9/32)、37.35%(31/83)和14.29%(5/3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菌株分离率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性别组之间分离率差异显著(P<0.05);(2)45株奇异变形杆菌携带了mrp A(100%)、atf C(97.78%)、zap A(97.78%)、atf A(95.56%)、pmf A(95.56%)、ure C(91.11%)和ucc A(84.44%)共计7种毒力因子,未携带rsb A毒力因子;(3)45株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对28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其中,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率最高(四环素和多西环素分别为77.78%和62.22%),其次是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55.56%)和β-内酰胺类(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分别为55.56%和51.11%);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大熊猫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差异发现,雄性大熊猫对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00%、37.50%,显著高于雌性大熊猫(P<0.05),老年组大熊猫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率显著低于亚成年组和成年组(P<0.05),亚成年组大熊猫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成年组和老年组(P<0.05);45株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中有24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占比高达53.33%(24/45),仅有1株分离菌对所有的抗菌药物不产生耐药性;(4)从45株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中共检测到44种耐药基因,携带率排名前十的是tet J(100%)、flo R(93.3%)、sul2(93.33%)、aad A2-01(91.11%)、aac(6')-Ib(aka aac A4)-01(86.67%)、aac(6')-Ib(aka aac A4)-02(86.67%)、dfr A1(86.67%)、aph A1(aka kan R)(82.22%)、bla CTX-M-01(75.56%)、amp C-09(66.67%);成年组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的氨基糖苷类aac(6')-Ib(aka aac A4)-02耐药基因携带率极显著高于亚成年组和老年组(P<0.01),老年组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四环素类tet PA耐药基因携带率显著高于亚成年组和成年组(P<0.05);雄性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的β-内酰胺酶类bla CTX-M-01和四环素类tet C-01耐药基因携带率显著高于雌性大熊猫(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熊猫源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良好,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此外,分离自圈养大熊猫源的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携带率均在80%以上,且对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并以四环素类tet J和酰胺醇类耐药基因flo R检出率最高。

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兴国县中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以常规四联疗Microscopes法治疗,研究组(60例)加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均持续治疗8周。对比分析2组患者抗菌效果、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Hp根除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96.67%,高于对照组的78.33%、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肠道菌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132临床试验治疗后,研究组内皮素(ET)、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较对照组低,产气荚膜梭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双歧杆Enasidenib纯度菌、B/E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能够有效提高Hp根除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肠道菌群,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电轴偏转在心电图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心电轴偏转在体表心电图诊断宽QRS波心动过速(WCT)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WCT患者12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查Panobinostat半抑制浓度表法计算WCT和窦性心律下QRS波额面心电轴偏转情况,评估其在体表心电图中鉴别诊断WCT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经电生理检查WCT发现,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96例(77.4%),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8例(22.6%)。WCT中体表心电图QRS波电轴偏转>68°时检出VT、SVT阳性高于电轴偏转>130°(P<0.05);电轴在无人区与电轴偏转>130°latent infection时的诊断特异度分别达到100.0%,但敏感度较低(21.86%、27.08%),右束支阻滞型(RBBB)合并电轴左偏多见于VT,其诊断特异度为91.67%;电轴偏转>68°在诊断V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91.67%)、敏感度(54.17%)。结论 QRS波额面电轴偏转可准确鉴别诊断WCT,可作为基层医院心脏急症辅助诊断的方式,值得临床推荐应Hydrotropic Agents抑制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