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为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中常见的一类是β-地贫,β-地贫是由β-珠蛋白基因点突变或片段缺失或插入引起的β-珠蛋白肽链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且常伴随血红蛋白水平降低。随BAY 73-4506 NMR着对β-地贫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更多灵敏检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物标志物被发现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系统总结近5年来β-地贫外周血中报道的各种蛋白质(红细胞转铁蛋白受体1、α-血红蛋白稳定蛋白、热休克蛋白70、缺molybdenum cofactor biosynthesis血修饰清蛋白、补体调节蛋白CD35和CD55、血浆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Ⅲ)和非编码RNA(Belumosudil价格微小RNA、长链非编码RNA及环状RNA),旨在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Author: admin
宫颈细胞学筛查中电脑辅助阅片系统对比传统人工阅片的价值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新柏氏电脑辅助阅片系统(TIS)与传统人工阅片的差异及其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20年5—10月沈阳市妇婴医院18 192例宫颈液基细胞病理切片进行细胞学两次阅片,通过TIS完成第1次阅片,1个月后人工对相同的标本完成第2次阅片,对比两种不同阅片方法诊断结果的细胞学、微生物检出率及工作效率的差异。以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对细胞学阳性的病例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取病理活检,对比、分析两种阅片方式的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符合率及差异。结果 18 192例病例中,TIS检出阳性病例共2 087Clinical immunoassays例,总检出率11.47%,人工阅片检出阳性病例共1 565例,总检出率8.60%,TIS阳性总检出率比人工阅片提高了2.87%,其中TIS组的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性鳞状细胞(ASC-US)、非典型性鳞状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非典型性腺细胞(AGC)的检出率比人工阅片组分别提高了2.92%、0.04%、0.10%。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检出率比人工阅片组均降低了0.10%,癌的检出率相同。TIS组微生物总检出率比人工阅片组降低了2.21%。其中细菌感染检出率降低了1.38%,真菌感染检出率降低了0.12Naporafenib体内实验剂量%,滴虫感染检出率降低了0.60%,细菌感染中放线菌感染检出率降低了0.10%。有组织学结果的病例共577例,TIS组细胞学结果与组织学结果相符的病例共461例,总符合率79.90%,传统人工阅片组细胞学结果与组织学结果相符的病例共424例,总符合率73.48%。TIS的总符合率提高6.42%。采用TIS的阅片效率为平均每小时29.11张,平均每张阅片时间为2.06 min;传统人工阅片方法的效率为平均每小时14.48张,平均每张阅片时间为4.14 min, TIS可提高阅片效率的100.73%。结论 TIS提高了宫颈病变细胞的检出率,缩短了阅片时间,提高了宫颈病变筛查的工作效率,但对微生www.selleck.cn/products/INCB18424物检出率略有下降,在宫颈病变的筛查及治疗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基于自动脑分割技术定量分析学龄期健康人群脑体积
目的:基于MRI使用自动脑分割技术探讨中国学龄期健康人群不同脑结构体积的差异。方法:对144例学龄期健康志愿者使用GE Discovery 750w 3.0T磁共振仪进行颅脑MRI扫描,扫描序列主要包括T_1WI、T_2WI和T_2-FLAIR。基于横轴面T_1WI,采用自动脑分割技术获得分割图像并可获得脑内各结构的体积,包括全脑、脑灰质、脑白质、大脑白质、皮层下灰质、内侧颞叶、外侧颞叶、枕叶、岛叶、小脑灰质、小脑白质、额叶、顶叶、扣带回、脑室、脑脊液和脑干的体积值和标准化体积值(脑结构体积与全脑体积的比值)。分析不同性别和四个年龄组以及左、右侧之间各脑结构体积的差异,及脑内各结构体积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不同性别组之间,左侧脑白质、双侧脑白质、左侧大脑白质、右侧大脑白质、双侧脑白质以及皮层下灰质、内侧颞叶、外侧颞叶、枕叶、额叶、顶叶和扣带回的部分区域的标准化体积值,以及颅脑总体积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脑结构之间,小脑白质、楔叶、岛叶、侧脑室、以及皮层下灰质、内侧颞叶、外侧颞叶、额叶、顶叶和扣带回的部分区域的标准化体积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的标准化体积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49,P<0.05),右侧壳核、左侧海马旁回、双侧梭状回、双侧颞上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前部、双侧额极、左侧顶上小叶、双侧顶下小叶和左侧楔前叶的标准化体积值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42、0.42、0.59、0.58、0.44、0.44、0.47、0.51、0.47、0.48和0.48,P均selleck Etoposide<0.05)。结论:基于MRI的自动脑分割技术能快速直观地显示和测量健康学龄期人群各脑结构的体milk-derived bioactive peptide积;不同性别健Erastin化学结构康学龄期人脑内结构体积存在差异,并且随年龄增加,脑脊液体积减小,内侧颞叶、外侧颞叶、额叶和顶叶的部分区域及右壳核体积增大。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头颈部淋巴瘤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对头颈部淋巴瘤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平顶山院区经病理诊断证实的42例头颈selleck CB-839部淋巴瘤患者及51例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另选取同期40例颈部良性淋巴结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DKI检查,比较3组患者DWI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DKI参数[弥散系数(D)、峰度系数(K)值],比较头颈部淋巴瘤不同病理亚型患者ADC值、D值、K值。绘制ROC曲线分析DKI对头颈部淋巴瘤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头颈部淋巴瘤组患者ADC值、D值最低,其次为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组,良性淋巴结组最高(P<0.05);头颈部淋巴瘤组患者K值高Ipatasertib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组、良性淋巴结组(P<0.05)。霍奇金淋巴瘤(HL)组患者ADC值、D值高于非霍programmed stimulation奇金淋巴瘤(NHL)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ADC值、D值、K值鉴别诊断头颈部淋巴瘤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718(0.614,0.823),0.767(0.671,0.863),0.721(0.618,0.825),P<0.05],均>0.70,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且DKI检查(D值、K值联合)鉴别诊断价值高于DWI检查(ADC值)(P<0.05)。结论 DKI对头颈部淋巴瘤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4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火急非同型输血抢救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4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火急非同型输血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急诊科应用火急非同型输血抢救的4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均为O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的临床资料。记录48例患者抢救情况[输血等候时间、24 h抢救成功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记录输血前和TGF-beta/Smad抑制剂输血后12 h时抢救成功患者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溶血指标[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输血等候时间平均(15.22±2.39)min;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42例输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注3U,3例输注4.5U,3例输注1.5U;24 h抢救成功率为87.50%(42/48)。输血后12 h时,抢救成功患者PT、APTT水平显著低于输血前(P<0.05);TBIL、IBIL水平略高于输血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selleck NMR.05)。结论:火急非同型输血用于抢救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有利于缩短输血等候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且安全性良好。
遂宁市1501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基因芯片耐药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PF-07321332作用 了解遂宁市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及相关耐药基因突变情况,为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遂宁市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收到的1 558例结核病患者痰样本罗氏固体培养基分离得到的菌株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对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的菌株,使用耐药基因芯片进行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耐药检测,分析耐药情况。结果 1 558株临床分离菌株检出MTBC菌株1 501株(96.34%);126株MTBC菌株存在rpoB突变,其中94.44%为单一位点突变,最高突变率发生在rpoB基因531位点(66/126,52.38%);170株MTBC菌株存在katG/inhA突变株,katG单一位bio-based plasticizer点突变为79.41%,inhA单一位点突变为18.82%,最高突变率发生在katG基因315位点(135/170,79.41%)。至少对RFP和INH中的一种药物耐药219株,占14.Etoposide MW59%(219/1 501),其中RFP耐药率为8.39%(126/1 501),异烟肼耐药率为11.33%(170/1 501),耐多药率5.13%(77/1 501)。耐多药高危和非高危人群中肺结核病患者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17.37%、7.09%(χ~2=22.78,P<0.001),异烟肼耐药率分别为19.47%、10.14%(χ~2=14.38,P<0.001),耐多药率分别为9.47%、4.5%(χ~2=8.43,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遂宁市结核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耐利福平、耐异烟肼耐药率都处于较高水平,利福平耐药突变主要发生在rpoB基因531位,异烟肼耐药突变主要发生在katG基因315位,基因芯片法可以快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并进行耐药检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集成磁共振和扩散加权成像多定量参数联合DISCO的列线图预测BI-RADS 4类乳腺肿块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
目的 探讨集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多定量参数联合基于笛卡尔采集的K空间共享三维容积快速动态成像(DISCO)的列线图预测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肿块性病变良恶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98例BI-RADS 4类肿块性病变的集成磁共振、DWI及DISCO图像,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结果。采用病灶整体勾画法、最大层面勾画法、在强化最明snail medick显处勾画3个感兴趣区,分别记作“tumor”“stand”和“local”,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获悉更多DC)、弛豫时间值(T1、T2)和质子密度值(PD),T~+和PD~+分别代表增强后的定量值,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最佳感兴趣区勾画方法的弛豫定量模型,基于DISCO图像分析影像学特征建立BI-RADS模型,基于弛豫定量参数、ADC值联合BI-RADS建立联合诊断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_(stand)(OR=0ICI 46474.761)、ΔT1%_(stand)(OR=1.078)可构建最佳定量弛豫模型,边缘(OR=3.241)、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OR=4.594)是乳腺恶性肿瘤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将两者构建BI-RADS模型,联合诊断模型(边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ADClocal、T2_(stand)、ΔT1%stand)鉴别BI-RADS 4类乳腺肿块性病变效能(AUC=0.953)高于弛豫定量模型(AUC=0.887)和BI-RADS模型(AUC=0.7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94、3.658,P均<0.0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预测概率为10%~100%时,联合诊断模型的净收益最高。结论 集成磁共振、DWI多定量参数联合DISCO鉴别BI-RADS 4类肿块性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最佳,并且基于该模型建立的列线图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工具。
盐酸洛哌丁胺抗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食源性病原菌。感染可导致机体肠炎、伤寒、副伤寒、败血症等症状,严重可致死亡。因其血清型众多,通过疫苗防控感染的难度极大,兽医临床上针对沙门氏菌感染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问题严重削弱了抗生素的临床疗效。而新型抗生素及抗菌增效剂的研发需要投入巨大经济和时间成本,其研发速度仍赶不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速度。因此,亟需开发新型抗感染策略,以解决耐药菌感染的防控难题。宿主导向疗法(Host-directed therapy,HDT)可通过调节宿主免疫防御机制以抑制病原菌粘附入侵、胞内存活/增殖、扩散和减轻宿主过度炎症等过程发挥抗感染,HDT类药物在发挥抗感染过程中并不直接与病原菌接触,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新型替抗策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获得抗沙门氏菌感染的HDT药物,本研究采用庆大霉素保护实验,从2320种FDA药物库中筛选发现盐酸洛哌丁胺(Loperamide,LPD)可抑制沙门氏菌SL1344在Raw264.7细胞内的增殖。为探究其抑制沙门氏菌胞内增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Rselleck化学NA测序技术(RNA-Seq)对沙门氏菌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f-03084014-pf-3084014.html感染及药物处理前后Raw264.7细胞的转录谱进行分析。数据的KEGG分析结果显示沙门氏菌感染的Raw264.7细胞经LPDautoimmune features处理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溶酶体活性、自噬及炎症等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免疫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探究Raw264.7细胞溶酶体活性、自噬在LPD抑制胞内菌增殖过程中的作用,Lysotracker/lysosensor探针检测发现LPD可增强细胞溶酶体活性,促进溶酶体标志分子Lamp1与胞内沙门氏菌共定位,提示溶酶体参与了LPD对胞内菌的清除。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LPD可促进沙门氏菌感染细胞的自噬,且促进自噬标志分子LC3与胞内菌的共定位。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可显著抑制LPD对胞内沙门氏菌的清除能力。表明LPD可通过增强细胞自噬抑制沙门氏菌的胞内增殖。RNA-Seq数据分析结果显示LPD处理后升高最显著的基因gpnmb,其编码可产生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为探讨GPNMB是否参与LPD诱导感染细胞的自噬和对胞内菌的清除过程,本研究通过RT-PCR、Western Blot、RNA干扰等手段对细胞GPNMB的转录、表达、自噬和胞内菌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LPD可显著抑制感染细胞的自噬,敲低GPNMB的表达可显著抑制LPD对胞内沙门氏菌的清除能力。提示GPNMB高表达介导了LPD诱导的细胞自噬和对胞内细菌的清除。为评价LPD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建立了沙门氏菌感染的大蜡螟模型和小鼠肠炎模型,并应用腹腔注射5mg/kg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结果显示LPD治疗可分别提升致死剂量感染大蜡螟和小鼠的存活率40%和50%;同时可观察到LPD治疗显著降低感染小鼠肝、脾的菌落定殖、降低肠、肝、脾组织的病理损伤和感染所致的炎症损伤。综上所述,LPD可通过促进GPNMB高表达而增强沙门氏菌感染细胞自噬的发生,并帮助宿主清除胞内细菌;LPD可治疗沙门氏菌感染的大蜡螟和小鼠模型。该研究可为开发基于HDT策略抗感染药物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也为其他抗胞内菌感染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住院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研究
【目的】了解我院皮肤科近4年来梅毒患者收入院情况,收集梅毒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一般性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做好梅毒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的所有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首发表现、病程、有无基Epimedium koreanum础疾病、是否合并传染病、既往驱梅治疗、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及脑脊液TPPA和RPR或TRUST检测结果、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常规及生化、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血生化、影像学资料等因素进行统计。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01例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5,发病平均年龄36.68±13.84岁。文化程度中初中及其以下占48例(47.52%),高中及以上学历53例(52.48%),表明梅毒传播逐渐扩散至高学历人群。职业分布以无业为主,职业以无业、不便分类其他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为主,有60例,占59.41%。发现方式主要经体检发现梅毒56例(55.45%),因出现相关症状主动就诊21例(20.79%)。89例梅毒患者脑脊液TRUST或RPR滴度、白细胞、蛋白在神经梅毒A、B两组、隐性梅毒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学TRUST或RPR滴度≥1:32组MPV和PDW值较血清学TRUST或RPR滴度<1:32组低,两组MPV和PDW具有差异统计性(P<0.05),在WBC、PLT、NLR、P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上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Ig?A、Ig?M、Ig E、补体C3、补体C4指SB203580纯度标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学滴度TRUST或RPR≥1:32组Ig G值较血清学TRUST或RPR滴度<1:32组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程<24个月组中WBC计数高于≥24个月组WBC计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LT、NLR、PLR、MPV、P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3次后和3次以上治疗后两组炎症指标,提示WBC、PLT、NLR、PLR、MPV、PDW、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住院梅毒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组最高的是青年(18~40岁)。2.梅毒患者脑脊液TPPA阳性、脑脊液TRUST或RPR阴性但脑脊液蛋白量和白细胞异常,应高度警惕神经梅毒,提示脑脊液TPPA滴度的临界值、蛋白量和白细胞异常对神经梅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MPV、PDW、WBC与梅毒获悉更多活动有关。4.血清TRUST或RPR滴度≥1∶32作为HIV感染阴性的梅毒患者进行腰穿的指征漏诊可能性大。
参苓白术散颗粒联合提肛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肛门功能障碍的近期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颗粒联合提肛训练对中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肛门功能障碍的近期疗效。方法 45例行直肠癌Dixon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联合提肛训练治疗,n=21)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INCB28060试剂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参苓白术散颗粒,n=24)。于术后1、3、6个月采用Williams标准、Wexner评分系统及排粪造影评估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Williams肛门功能评估: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肛门功能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Immune dysfunction),术后1、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失禁Wexner评分:观察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肛门失禁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排粪获悉更多造影观察组20例(20/24),对照组中15例(15/21)可见直肠充盈良好未见明显狭窄,未见造影剂外漏。结论 参苓白术散颗粒联合提肛训练能够加速中低位直肠癌Dixon术后肛门功能障碍的恢复,降低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