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胃部“炎癌转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其作用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胃部“炎癌转化”过程中潜在的关键基因。方法 从公共基因表达总库(GEO)中筛选与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相关的GSE130823、Ggenetic algorithmSE55696的微阵列表达数据集,采用差异分析工具(GEO2R)分析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注释、可视化综合发现数据库(DAVID)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蛋白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和Cytoscape软件构建DEGs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ytoHubba插件计算排名前10的DEGLaduviglusib核磁s作为枢纽基因(Hub基因),采用生存曲线分析排名前5的Hub基因与胃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关系;收集15例病理诊断为胃炎的胃组织、15例胃癌的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degree值排名前2的Hub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进行验证。结果 GSE130823、GSE55696分别筛选出DEGs 312个和2 493个,二者交集基因113个(其中73个上调、40个下调);重叠DEGs在生物过程(BP)中主要富集于G蛋白偶联、蛋白质分解及细胞间连接等方面,细胞组成(CC)变化的DEGs显著定位于细胞膜的有机组成部分、细胞基质及细胞外空间等区域,分子功能(MF)变化的DEGs富集于序列特异性DNA结合、受体结合及分子结构活性等功能上,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于胃酸分泌、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细胞粘附和癌症中的转录失调等通路上;排名前10的Hub基因为ATP4A、CLDN3、CLDN4、CLDN7、CXCL1、DEFA6、GCG、SI、CDH3及CLDN1,其中ATP4A、CLDN3、CLDN4、CLDN7、CXCL1与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密切相关;ATCeralasertib分子量P4A在胃癌中表达下调,CLDN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符合。结论 ATP4A、CLDN3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ATP4A、CLDN3、CLDN4、CLDN7、CXCL1均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有关。

术前纤维蛋白水平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前纤维蛋白DS-3201体内水平对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寻求结肠癌预后的新的预测指标。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于我科就诊,并行根治性手术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照体重指数、肿瘤大小、分期、分化程度、大体分型、血管浸润情况、CEA水平、mGPS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患者术前纤维蛋白水平的差异及术后生存情况的差异。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结肠癌患者255例,患者的术前平均纤维蛋白水平为hepatic T lymphocytes(3.17±0.88)g/L。不同肿瘤大小、分期、分化程度、大体分型、血管浸润情况、CEA、mGPS评分组患者术前纤维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纤维蛋白水平与结肠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有关(P<0.05)。结论术前纤维蛋白水平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可作为预测患者预PLX4032后的指标之一。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对比研究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对比腹腔镜肝切除术、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效果,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我科2016年8月~2018年Staurosporine溶解度8月期间收治的16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肝切除术,80例)和B组(RFA,80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少于A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甲胎蛋白(AFP)水平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死亡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160例患者分为死亡组(n=32)和存活组(n=128)。研究证明AFP≥20 ng/mL、肿瘤VE-822 MW多发、微血管癌栓、白蛋白<35 g/L、凝血酶原时间≥13 s、Child-Pugh分级为B级是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小肝癌采用RFA或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安全可靠,RFA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略占优势。此外,凝血酶原时间、肿瘤数目、白蛋白、微血管癌栓、Child-Pugh分级、AFP是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预后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的影响因素。

3D打印技术辅助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技术辅助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肺癌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2020年11月93例肺癌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VATS治疗,观察组47例给予3D打印技术辅Emricasan MW助VATS治疗,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免疫功能、肺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d,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以及用力肺活量(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atent neural infection对照组(P<0.购买Belnacasan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VATS治疗肺癌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对肺功能的损伤以及术后并发症,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血清MDA、GFAP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神经功能、血清丙二醛(MDA)、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老年HIC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4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CHR)(传统组)。对比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7 d美国国Ferroptosis抑制剂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巴氏指数(BI)评分、血清MDA、GFAP水平及随访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估量表(GOS)评分。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内镜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且术中失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较高(t=6.246、26.265、7.002、8.834,P<0.05);术后7 d,内镜组NIHSVorinostatS评分、BI评分及血清MDA、GFAP水平均优于传统组(t=4.387、3.449、9.146、6.639,P<0.05);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low Cytometers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3%vs.30.95%,χ~2=4.753,P=0.029);术后随访6个月,内镜组GOS评分高于传统组(t=6.341,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HICH安全有效,可改善围术期指标,促进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复,并降低血清MDA、GFAP水平。

免疫调节分子BTN2A2结构及其在肺癌表达的分析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对人体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免疫调节分子BTN2A2(ButyrophilinSubfamily2MemberA2)结构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为研究BTN2A2分子的免疫调节功能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撑。序列分析表明,BTN2A2具有IgV样结构域,与B7家族分子具有序列同源性和结构相似性predictive protein biomarkers。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BTN2A2和已知B7家族分子之间具有亲源性。通过I-TASSER成功构建BTN2A2蛋白三维晶体结构模型,hBTN2A2配体为Cys,配体结合位更多点相应氨基酸残基分别为Arg-54,His-56,Ser-111,Val-112和Ala-113。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方法表明,存在10个与BTN2A2相关的分子,其中CD4和CD8与T细胞免疫相关。ZDOCK分析表明,BTN2A2确实可以与T细胞表面CD4和CD8分子结合。ClusterProfiler分析表明,BTN2A2和相关分子主要集中在原发性免疫缺陷,抗原加工和呈递,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免疫调节方面。流式细胞技术(FluorescenceActivatingCellSorter,FACS)分析进一步表明,BTN2A2蛋白与T细胞表面CD4和CD8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且BTN2A2蛋白可抑制CD4~(+)和CD8~(+)T细胞增殖和活化(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BTN2A2在人肺、肝Galunisertib供应商、肾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而在卵巢癌组织未见表达(P<0.05);PrognoScan数据库和Kaplan-Meier曲线进行肺癌患者生存分析表明,hBTN2A2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良好(P<0.001);TIMER数据库分析表明,肺癌中hBTN2A2表达水平与免疫细胞浸润呈正相关关系;GEPIA数据库分析显示,肺癌中hBTN2A2 表达主要与CD8~(+) T细胞、CD3~(+ )T细胞,树突状细胞(DC),辅助性T细胞(Th)1等免疫细胞浸润有关(P <0.001)。研究结果为免疫调节分子BTN2A2结构和功能性表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CT三维重建在评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状态及其引流通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利用CT三维selleck激酶抑制剂重建的方法在评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状态及其引流通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确诊为乳腺癌拟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或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23例患者行CT淋巴管造影(CTLG),图像经3D容积重建后显示SLN及其引流淋巴管,通过SLN的影像学特征如淋巴结的形态及充盈情况等来评估其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结果作对比;将CT-LG所显示的SLN及其相连的淋巴管与SLNB术中解剖的SLN及其连接的淋巴管进行对比分析,验证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20例(86.9%)患者的SLN被PF-02341066研究购买检出;SLNB检出SLN数量显著高于CT-LG(Z=3.568,P<0.01)。通过CT-LG在术前发现1枚非常规引流通路SLN,由乳晕处淋巴管丛发出,通过腺体层进入乳房后间隙;CT-LG所显示的34枚淋巴结中病理阴性26枚,其中有20枚淋巴结表现为均匀充盈,6枚表现为充盈缺损;病理阳性的8枚均表现为充盈缺损;在病理阳性SLN淋巴结充盈缺损比例高于病理阴性SLN(P<0.01)。结论 CT三维重建有助于SLN的精准定位,也可以Biomolecules发现非常规引流通路的SLN,对于影像学表现为充盈缺损的淋巴结应考虑有肿瘤细胞浸润。

FSIP1促进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并导致患者不良预后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纤维鞘相互作用蛋白1(FSIP1)表达对乳腺pulmonary medicine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18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40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组织样本和病例资料,对收集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FSIP1在乳腺癌和癌selleckchem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K-BR-3、T-47D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MECs)MCF-10A进行细胞培养,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SK-BR-3中的FSIP1基因,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乳腺癌细胞系中FSIP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FSIP1基因敲除结果进行检测,通过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评估FSIP1蛋白敲除对乳腺癌细胞迁更多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相比,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K-BR-3、T-47D中FSIP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癌旁乳腺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FSIP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FSIP1表达水平较高的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缩短(P<0.001),且FSIP1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P=0.006)及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P=0.0067)表达相关;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敲除FSIP1基因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SK-BR-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FSIP1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能够增强其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不同病情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整合素β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血清整合素β1(ITGβ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6(IFI1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诊的80例HDP患者作为试验组,按照病情程度不同分为试验1组(单纯HRAD001说明书DP,30例)、试验2组(轻度子痫前期,28例)、试验3组(重度子痫前期,22例),另择取30例同期健康妊娠孕妇作为对照组。评测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TGβ1、IFI16水平,同时分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上述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的ITGβ1、IFI16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Erastin价格试验1组的ITGβ1、IFI16水平较试验2组低(P<0.05);试验2组的ITGβ1、IFI16水平较试验3组低(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HD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ITGβ1、IFI16水平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TGβ1、IFI16可用于评估HDP患immunobiological supervision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儿童小克银汉毛霉病的临床特征分析: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儿童小克银汉毛霉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Epigenetics抑制剂,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某院1例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mNGS)临床诊断的小克银汉毛霉病患儿,经两性霉素B及卡泊芬净治疗有效;检索Pubmed、Embase、知网、万方数据库,纳入儿童小克银汉毛霉病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结果 该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化疗后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采用m NGS对外周血DNA序列进行分析,通过与PMDB病原学数据库对比,鉴定出小克银汉霉属,序列数514,接受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治疗有效。纳入文献分析小克银汉毛霉病临床特征:22例患者中男性12例,中位年龄13.5(3~18)岁,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9/22)。大部分患者急Ferrostatin-1试剂性起病,快速进展,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呼吸症状nano bioactive glass(14/20)及发热(16/20)。肺部CT表现以单侧病变多见,影像学表现多样,可出现肺结节/肿块、浸润改变、胸腔积液等。22例中确诊18例,临床诊断4例,最常见受累的器官为肺脏及皮肤;确诊手段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真菌培养,分子诊断技术如PCR、mNGS等也渐显露头角。诊断后几乎所有病例都接受了抗真菌治疗(21/22),其中13例联合手术治疗,最终,22例患者中死亡9例,总体死亡率42%,症状/体征出现至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9(4~54)天。抗真菌治疗联合手术者生存率(9/13,69%)高于单独抗真菌治疗者(3/8,37%)。结论 侵袭性真菌病是血液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但小克银汉毛霉感染少见,死亡率较高,当临床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病时,应积极诊断,早期启动治疗,以提高其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