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干预对首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首发selleck激酶抑制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Immune ataxias数字表法MAPK抑制剂均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30例: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心境障碍问卷(MDQ)、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健康行为量表(HPLP)评分数据。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BRMS评分、PHQ-9评分、MDQ评分、ESCA评分、HPLP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BRMS评分、PHQ-9评分、MDQ评分、ESCA评分、HPLP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弹性支持及认知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健康行为以及自我护理能力,进而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Author: admin
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SAHA生产商: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福建省三明市台江医院五病区收治的焦虑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采用自制量表比较2组焦虑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满意度、疾病知识和护理知识评分、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记忆情况评分,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比较2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差异,采用心理健康(MH)比较2组患者的健康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AG-221分子式干预前后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度、疾病知识和护Immunohistochemistry理知识评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各项记忆情况评分、GSES量表、MH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躯体化、焦虑、抑郁、强迫、偏执各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睡眠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更具推广价值。
不同中医证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精购买MLN8237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9年1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www.selleck.cn/products/rsl3患者3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中医证型将其分为阳虚亏损型(31例)、心脾两虚型(35例)、阴虚火旺型(38例)、气滞血瘀型(70例)、痰湿内阻型(73例)、痰火内扰型(83例),不同中医证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资料、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中医证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火旺型、痰湿内阻型、痰火内扰型患者阳性症状评分及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高于阳虚亏损型、心脾两虚型、气滞血瘀型患者(genetic exchangeP<0.05),阴性症状评分及持续错误数、错误应答数低于阳虚亏损型、心脾两虚型、气滞血瘀型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与阴性症状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分别=-0.663、-0.735,P<0.05)。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存在不同,同时阴性症状明显的患者认知功能受损严重程度较高。
甲基苯丙胺戒断引起导致小鼠外周免疫紊乱及抑郁样行为
目的甲基苯丙胺(购买Naporafenibmethamphetamine,Meth),是冰毒的主要成分,属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Meth滥用及戒断对机体免疫系统有长久的损伤作用且增加罹患抑郁症等精神相关疾病的机率,而Social cognitive remediation关于两者联系的研究少见。因此,该研究拟从外周免疫紊乱与中枢神经炎症关系的角度,阐述Meth戒断导致的外周免疫紊乱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从而为Meth戒断引起的抑郁样行为提供科学解释。方法建立Meth戒断小鼠模型,利用高架十字、旷场、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观察小鼠抑郁相关行为,借助流式细胞术观察Meth给药期和戒断期小鼠脾脏和外周血免疫细胞构成和亚群比例,利用ELISA和QPCR分别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Meth戒断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抑郁样行为;通过多色流式分析,发现在Meth给药期及Meth戒断期小鼠脾脏和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显著升高;而辅助性T细胞亚群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在Meth戒断期明显下降;同时在Meth戒Panobinostat试剂断期,小鼠血清和脑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等水平上升,抑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下降。结论 Meth戒断引起小鼠明显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和外周免疫抑制功能损伤,因而外周免疫的干预为Meth戒断引起的抑郁可能会提供新的方向及干预靶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探究齐拉西酮antibacterial bioassays与利培酮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纳入的9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情况、执行功能、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Cell Cycle抑制剂后两组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selleck HPLC病理症状、总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测验次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而正确数和分类完成数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相较于利培酮,齐拉西酮治疗可有效提高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执行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
37例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心肌致密化不全(NCCM)作为一种罕见的心肌病,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及预后影响因素均不能被明确阐述,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总结NCCM的临床特征、预后情况,探讨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日后临床上NCCM的治疗、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将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NCCM患者列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分为不良事件组9例和无不良事件组28例,均完善生化全项、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核磁、心电图和/或24h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心电图、心脏彩超、临床用药等资料,分析各项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及相关预后影响因素。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符合标准的NCCM患者37例,确诊年龄29-87岁,平均年龄为(55.19±16.47)岁,其中男性占28例(75.7%)、女性占9例(24.3%),男女比例3.1:1。平均体重指数为(22.92±3.21)kg/m~2。发生不良事件组与无不良事件组对比,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BMI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临床表现以心功能不全为主,依次为气紧、胸憋、心悸、头晕、乏力、水肿。此研究纳入的患者中均未发现有家族史。2.不良事件组与无不良事件组对比,BNP、D-二聚体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NP:P=0.018<0.05,D-二聚体:P=0.033<0.05)。BNP将增加不良事件组的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OR=0.999,95%CI 0.999-1.000,P=0.025)。BMI将降低不良事件组的风险,具有统计学意义(OR=1.565,95%CI 1.081-2.265,P=0.018),即BMI每增加1kg/m~2,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将减低0.565倍。3.超声心动图平均LAD(42.75±7.39)mm,Conus medullarisLVEDD(67.56±9.15)mm,LVEF均值为(34.56±11.10)%,其中射血分数降低有35例(94.6%)。半数以上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腔扩大,左心扩大患者占多数(94.6%),少数患者出现全心扩大(29.7%);同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二、三尖瓣反流、肺动脉高压、室壁运动减弱甚至消失;50%左右患者伴有心包积液,1例患者提示心室血栓。受累心肌累及左心室34例(94.6%),3例(5.4%)累及双心室。心尖段累及25个(67.6%),其余较多累及节段依次为侧壁心尖段21个(56.8%)、侧壁中间段CH-22319117个(45.9%)、下壁心尖段、下壁中间段均为8个(21.6%)。4.房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较多,心电图出GW-572016小鼠现异常Q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异常Q波出现与不良事件组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OR=13.500,95%CI 1.189-153.331,P=0.036<0.05)。5.ARNI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EF值、LVEDD、LAD、FS、SV、ESV、ESD、肺动脉高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EF值:P<0.001;LVEDD:P=0.002;LAD:P=0.014;FS:P=0.007;SV:P=0.009;ESV:P<0.001;EDV:P=0.009;肺动脉高压:P=0.044)。结论:1.NCCM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多见,发病率为女性的2-3倍;可累及左右心室,最易累及左室心尖段;合并症差异性较大,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血栓栓塞最少见。2.BMI增加将降低不良事件组的风险;BNP增加将增加终点事件的风险。3.ARNI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明显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
血管性疾病介入中血管再通顺应性及术后生化指标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血管再通顺应性及术后生化指标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341例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早期支架贴壁不良(ESM)将患者分为ESM组(n=35)、无ESM组(n=306),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支架内表面与所在血管内表面距离、偏心指数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PAR)、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抑制率(PIR)、D-二聚体(D-D)、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早期与晚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ESM组支架内表面与所在血管内表面距离、偏心指数高于无ESM组(P<0.05);两组PCI后与PCI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02 hepatocytes0.05);ESM组PCI后PAR高于PCI前,ATⅢ低于PCI前(P<0.05);无ESM组PCI后PAR低于PCI前,PIR高于PCI前(P<0.05);无ESM组PCI后PAR低于ESM组,ATⅢ、PIR高于ESM组(确认细节P<0.05);两组PCI即刻TIMI血流分级及早期心血VE-822纯度管相关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ESM组26例ESM消失,9例ESM持续存在;无ESM组出现15例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与无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SM)患者相比,LSM患者远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PCI术后ESM发生率较高,可影响凝血功能指标,但不会影响短期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ESM随访中可消失,也可持续存在,无ESM患者术后亦存在发生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的风险,ESM持续存在及获得性支架贴壁不良将明显增加远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miR-124、miR-381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miR-124、miR-381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入院治疗的9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组,选取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7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qPCR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petroleum biodegradation清miR-124、miR-381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病情,并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38)、中度组(n=29)、重度组(n=24)。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miR-124、miR-381水平与PANSS得分的相关selleckchem INCB018424性。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24、miR-381水平对重度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的血清miR-124水平低于对照组,miR-381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22、11.192;P均<0.01)。中度组、重度组的血清miR-124水平低于轻度组,miR-381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miR-124水平低于中度组,miR-381水平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阳性症状得分、阴性症状得分、抑郁情绪得分、兴奋状态得分、认知功能得分、PANSS得分总分与血清miR-124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血清miR-381水平呈正相关(P<0.05)。miR-381是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OR=0.682,95%CI=0.511~0.910,P<0.05),miR-124是保护因素(OR=2.248,95%CI=1.125~4.490,P<0.05)。血清miR-124、miR-381以及两者联合诊断重度首发精神分裂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0.781、0.935,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95.83%,特异性为82.09%,两者联合优于血清miR-124、miR-381各自单独诊断(Z_(两者联合-miR-124)=2.197,P_(两者联合-miR-124)=0.028;Z_(两者联合-miR-381)=购买Cobimetinib2.927,P_(两者联合-miR-381)=0.003)。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miR-124水平较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miR-381水平较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miR-124、miR-381水平可作为诊断重度首发精神分裂症、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基于SCL-90的原发性失眠患者心理症状现况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基于SCL-90的原发性失眠患者心理症状现况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SCL-90对152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失眠症患者SCL-90测试结果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152份,收Stem Cells & Wnt抑制剂回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98.68%(150/1MS-27552)。原发性失眠患者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精神病因子5个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PSQI得分和中医证型为影响原发性失眠症SCL-90结果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tumour biomarkers05)。结论 原发性失眠患者存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精神病等心理健康问题,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PSQI得分、中医证型均为影响原发性失眠症SCL-90结果阳性的危险因素,因此应重视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采用中医干预手段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危险分层研究
第一部分NT-proBNP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危险分层中的价值研究背景: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心力衰竭(心衰)预后评价中的价值已得到证实。然而,NT-proBNP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预后危险分层中的价值尚不明确。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所有在阜外医院行ICD植入术的缺血性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收集基线信息、程控资料以及生存状态。根据基线NT-proBNP水平从低到高将患者等分为4组,以水平最低组作为参照,分别采用Cox回归以及竞争分析回归分析其余三组与ICD植入者全因死亡、首次恰当放电治疗的关系。另外,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NT-proBNP作为连续变量处理时与结局的非线性关联,并使用Wald检验验证假设。研究结果:最终纳入500例患者,平均年龄60.2±12.0岁,其中男性415例(83.0%),一级预防136例(27.2%),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31例(46.2%)。中位随访时长4.1(2.8-5.7)年后,106例(21.2%)患者死亡。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相比NT-proBNP最低组,另外三组的相对风险比(HR)分别为1.7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1-4.43),3.98(95%CI 1.71-9.25),5.90(95%CI 2.43-14.30),且风险呈线性上升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显示,随着NT-proBNP水平上升,全因死亡风险随之上升。但是当NT-proBNP水平到达3231.4 pg/mL时,全因死亡风险不再继续上升,展现出天花板效应(非线性检验P<0.001)。中位程控随访时长1.7(0.8-3.5)年后,共有89例(17.8%)患者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接受了首次ICD恰当电击治疗。无论将NT-proBNP作为分类变量或连续变量,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均显示NT-proBNP水平与放电治疗无关联(所有检验P>0.05),且不存在非线性关联(P=0.666)。研究结论:随着NT-proBNP水平的升高,心衰ICD植入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随之增高,但是达到一定水平后风险就不再相应增加,显示出天花板效应。NT-proBNP与ICD植入者后续接受放电治疗无关。据此推断,NT-proBNP水平越高,ICD植入者获益的可能性越低。第二部分竞争风险列线图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危险分层中的价值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能否获益存在争议。建立预测安装ICD的DCM患者在接受恰当放电治疗前就发生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的风险评分模型有助于筛选合适的ICD植入者。研究方法:以接受ICD恰当放电治疗前发生死亡或接受心脏移植作为研究终点,回顾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ICD植入术的218例DCM患者。首先,以Cox比例风险回归寻找死亡及心脏移植的独立预测因子;然后,利用上述变量和ICD植入指征建立预测终点事件的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最后,在此基础上创建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评价采用内部验证的方法,评价指标包括受试者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Harrell’sC统计量、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DCA)。研究结果:终点事件1、3、5年的发生率分别为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9-9.9%)、16.6%(95%CI 11-25.0%)、25.3%(95%CI 17.2-37.1%)。模型最终纳入了以下5个预测指标:植入指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胺碘酮(P均<0.05)。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列线图区分度高,预测1、3、5年终点事件的AUC分别为0.83(95%CI 0.73-0.94,P<0.001)、0.84(95%CI 0.75-0.93,P<0.001)、0.85(95%CI 0.77-0.94,P<0.001),C 指数达到 0.788(95%CI,0.697-0.877,P<0.001),校正后的C指数为0.762。模型的校准度佳,校准曲线的斜率达到0.896。另外,DCA分析显示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好。根据列线图计算得到评分,可将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组(累计发生率函数差异P<0.001),其中高风险组占比17.9%,该组几乎不能从ICD植入获益。研究结论获悉更多:基于竞争风险回归建立的列线图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可用于筛选潜在合适ICD植入者的危险分层工具,有望用于指导医患共同决策。第三部分无监督机器学习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心衰患者预后危险分层中的价值研究背景:此前研究未能成功实现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衰患者的危险分层。该研究旨在评估基于常规临床资料的无监督聚类能否将上述患者成功分为具有不同特征以及预后的亚组。研究方法:纳入389例植入ICD的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心衰患者,共收集44个基线特征以及患者发生死亡和接受ICD恰当放电治疗的情况。选择层次K均值聚类作为聚类算法,并采用混合数据的因子分析(FAMD)进行数据预处理。聚类分组的有效性通过比较组间基线和结局(包括全因死亡和首次接受ICD恰当放电治疗)的差异验证。研究结果:程控中位随访时间为2.7年,生存中位随访时间为5.1年,共有142(36.5%)例患者接受了恰当放电治疗,113(29.0%)例患者死亡。FAMD提取出的前12个主成分特征根大于1,共包含原始变量60.5%的总变异,被保留用于后续分析。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最终识别出了 3个亚组。组1的患者几乎均为缺血性心肌病,且年龄最大,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比例也最高,但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在三组中最佳。组2的患者年龄最小,多数为非缺血性心肌病,具有最小比例的合并症,心脏状况介于另外两组之间。组3的患者心衰的进展最严重。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三组在接受放电治疗(P=0.002)以及全因死亡(P<0.001)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经过校正药物治疗后,相比于组1,组2和组3患者接受放电治疗的风险比(HR)依次增加,分别为1.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3-2.28,P=0.033)、2.21(95%CI 1.42-3.43,P<0.001),线性趋势检验 P<0.001。对于死亡风险而言,组3相比于组1患者校正后的HR为2.25(95%CI 1.45-3.49,P<0.001),而组2相比组1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24)。研究结论:无监督聚类可以识别出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二级预防ICD植入者,有望用于这些患者的精准危险分层。第四部分有监督机器学习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危险分层中的价值研究背景:当前预防心脏性猝死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指南已不能满足精准医学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建立能处理生存资料的机器学习模型,比较其表现是否优于传统的Cox 比例风险回归(CPH),评估模型的可解释性,并最终建立二维风险预测模型。研究方法:共纳入887例植入ICD的患者,收集45个基线特征以及患者发生死亡和接受ICD恰当放电治疗的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665)与测试集(n=222)。共采用4种机器学习算法:Cox弹性网络回归(EN-Cox)、随机生存森林(RSF)、生存支持向量机(SSVM)、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的生存分析(XGBoost),利用网格搜索确立最优超参数,模型的准确性以C指数评估。在测试集中比较机器学习算法与经典CPH算法的表现差异。模型的意义采用Shapley值(SHAP)解释。研究结果:共有199例患者死亡(事件发生率5.0/100人年),265例患者接受了首次恰当放电治疗(事件发生率12.4/100人年)。在预测死亡的机器学习算法中,XGBoost表现最佳,且优于CPH模型(C指数:0.794 vs.0.760,P<0.001)。其余算法表现也均不低于CPH模型。在预测首次恰当放电治疗机器学习算法中,SSVM模型的表现在数值上优于CPH模型,但未到达显著性差异(C指数:0.621 vs.0.611,P=0.243)。其余算法表现与之相当或稍低。SHAP算法显示CPH与机器学习模型中变量的预测价值符合既往发现。LY2835219分子量利用筛选出的最优机器学习算法,在全集中建立可以同时评估死亡与放电治疗风险的二维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有Medications for opioid use disorder效将患者分为9个不同风险组别,最终结合实际可给与3类不同的ICD植入推荐(推荐植入、医患共同决策、不推荐植入)。研究结论:生存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可用于ICD植入者的精准危险分层,并且解释性算法可以有效阐述模型中各变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