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初步探索健脾补肾解毒方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不愿或无法接受西医常规治疗的mCRC患者中进行一项单臂、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患者接受健脾补肾解Bioleaching mechanism毒方联合阿帕替尼和替吉奥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良事件不能耐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次要观察指标为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总生存期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健脾补肾解毒方联合小剂量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每次250 mg,每日1次)、替吉奥胶囊(每次20 mg,每日2次)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4.80个月和12.73个月,疾病控制率为68.29%(28/41),客观缓解率为7.32%(3/41)。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常见不良事件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小板减少和出血,LGK-974供应商发生率分别为51.22%、41.46%、26.83%和19.51%。结论 健脾补肾解毒方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治疗mCRC患者,尤其是二线治疗失败未接受过贝伐珠单抗MLN8237分子量治疗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测量胃癌原发灶的SUVmax、MTV及TLG,并计算异质性指数(Heterogeneity index,HI)。分别比较不同T分期、N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组间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的差异,并分析代谢参数、代谢异质性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5例原发胃癌的SUVmax、MTV、TLMirdametinib体内G、HI-1及HI-2分别为6.50(4.07,11.38)、12.12(5.04,25.23) cm3、47.87(7.41,159.85) g、0.78(0.51,1.44)及3.05(1.70,5.02)。不同T分期组间胃癌原发病灶MTV及T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HI-1、HI-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BT-199>0.05);不同N分期及Lauren分型组间胃癌原发病灶SUVmax、MTV、TLG、HI-1、HI-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组间胃癌原发病灶SUVmax、MTV、TLG、HI-1、HI-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原发病灶SUVmax、MTV、TLG、HI-1、HI-2与肿瘤T分期、N分期及Laurtubular damage biomarkersen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SUVmax、MTV、TLG、HI-1、HI-2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呈中度负相关(P<0.05);SUVmax、MTV、TLG与HI-1呈高度正相关(P<0.05);SUVmax、TLG与HI-2呈高度正相关,MTV与HI-2呈中度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原发病灶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可反映肿瘤部分临床病理特征。
盐酸右美托咪定在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麻醉中的效果
目的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在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中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48例择期行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患者, 男82例, 女66例, 年龄(58.1±4.6)岁, 年龄范围为53~6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丙泊酚组), 每组74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微量泵入盐酸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术前以Marsh模型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疼痛selleck Laduviglusib程度、术者的满意度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不良反应, 以及患者入室时(T0)、穿刺时(T1)、微波消融开始即刻(T2)、微波消融结束退针时(T3)、术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手术时间[(27.82±2.21)min]明显短于丙泊酚组[(44.44±3.19)min], 苏醒时间[(6.02±1.81)min]早于丙泊酚组[(11.84±1.85)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中疼痛程度明显优于丙泊酚组, 术者对右美托咪定组满意度评分优于丙泊酚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右美托咪定组在T2、T3时间点的MAP[(92.8±2.8)mmHg、(90.6±2.2)mmHg, 1 mmHg=0.133 kPa]均低于丙泊酚组[(102.6±3.4)mmHg、(9PF-03084014价格9.2±3.8)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在T1、T2、T3、T4时间点的心率[(61.4±2.3)次/分、(61.2±2.2)次/分、(59.8±3.6)次/分、(61.6±4.2)次/分]均低于丙泊酚组[(80.6±3.0)次/分、(90.0±3.1)次/分、(87.6±3.0)次/分、(79.4±1.3Phylogenetic analyses)次/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VAS评分[(1.62±0.10)分、(1.92±0.17)分]明显低于丙泊酚组[(2.93±0.12)分、(3.04±0.2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术中体动发生率(14.9%、0、6.8%)均低于丙泊酚组(36.5%、4.1%、60.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更适用于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术要求清醒镇静的麻醉管理。
抗炎饮食对肺癌化疗患者焦虑 抑郁状态及hs-CRP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炎饮食对肺癌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94例,按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抗炎饮食组和常规饮食组,各47例。常规饮食组予以常规饮食干预,抗炎饮食组在常规饮食组基础上加以实施基于膳食抗炎指数的营养干预,均持续3个月。在第一个化疗周期前(T0)、第二个化疗周期(T1)、第三个化疗周期前(T2)和第四次入院评估前(T3)时,测量患者hs-CRP水平,同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评定。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焦虑(F_(时间)=5.379,P=0.002;F_(组间)=5.079,P=0.027;FAdezmapimod IC50_(交互)=2.823,P=0.043)、抑郁评分(F_(时间)=30.671,P<0.001;F_(组间)=4.695,P=0.033;F_(交互)=2.762,P=0GDC-0973核磁.047)和hs-CRP水平(F_(时间)=18.061,P<0.001;F_(组间)=4.739,P=0.032;F_(交互)=7.910,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炎饮食组饮食依从性高于常规饮Embedded nanobioparticles食组(Z=-6.310,P<0.05)。结论 抗炎饮食干预可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和hs-CRP水平。
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对小细胞肺癌化疗病人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对小细胞肺癌(SCLC)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肺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PD-0332991溶解度020年9月收治的95例SCLC化疗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多维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皮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肺功能康复、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化疗第11天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及最大自主通气量(MVV)高于对照组(P<0hepatocyte differentiation.05);观察组病人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www.selleck.cn/products/jnj-42756493-erdafitinib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应用于SCLC化疗病人可有效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并促进肺功能改善。
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对小细胞肺癌化疗病人的影响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对小细胞肺癌(SCLC)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肺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PD-0332991溶解度020年9月收治的95例SCLC化疗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多维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皮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肺功能康复、胃肠道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化疗第11天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及最大自主通气量(MVV)高于对照组(P<0hepatocyte differentiation.05);观察组病人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www.selleck.cn/products/jnj-42756493-erdafitinib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联合多维康复干预应用于SCLC化疗病人可有效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数量,并促进肺功能改善。
大黄素通过上调miR-1301抑制胰腺癌SW199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胰腺正常导管上皮细胞HPDE6和胰腺癌Panc-1、SW1990细胞,将SW1990分为对照组、低剂量大黄素组、中剂量大黄素组、高剂量大黄素组、miR-NC组、miR-1301组、高剂量大黄素+anti-miRNC组、高剂量大黄素+anti-miR-1301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301的表达水平;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果:与人胰腺正常导管上皮细胞HPDE6比较,胰腺癌Panc-1、SW1990细胞中miR-1301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大黄素显著降低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活力、迁移侵袭能力以及CyclinD1、MMP-2、MMP-9水平,升高p21水平(P<0.05)occult HCV infection;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大黄素组miR-130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过表达miR-13PLX-472001显著降低胰腺癌SW1990细胞的活力、迁移侵袭能力以及CyclinD1、MMP-2、MMP-9水平,升高p21水平(P<0.05);下调miR-1301逆转了大黄素对胰腺癌SW1990细胞增殖、迁移CH-223191浓度和侵袭的影响(P <0.05)。结论:大黄素可能通过上调SW1990细胞中miR-1301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基于PTEN/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参芪抑瘤方联合顺铂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
目的:探讨参芪抑瘤方联合顺铂在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通路中对H22肝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方法:建立H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顺铂组、顺铂联合参芪抑瘤方高、中、低剂量组,10只/组,另随机筛选10只健康小鼠作为正常组;干预组小鼠灌胃给予参芪抑瘤方高、中、低剂量(54.06,27.03,13.515 g·kg~(-1)·d~(-1)),腹腔注射用顺铂(2.5 mg·kg~(-1))一周2次,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治疗13d后处死小鼠计算抑瘤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瘤体病理形态学变更多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瘤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A(p2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1B(p27)含量;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瘤组织中Medial orbital wallPTEN、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顺铂组和顺铂联合参芪抑瘤方高、中、低剂量能够显著降低移植瘤瘤重 (P<0.05) ,顺铂联合中药高剂量组瘤质量明显降低 (P<0.05) ,其抑瘤作用明显;HE染色示各组肿瘤组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联合高剂量组最为明显;ELISA检测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p21、p27在顺铂联合参芪抑瘤方高、中、低剂量及顺GNE-140使用方法铂组中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PTEN在顺铂联合参芪抑瘤方高、中、低剂量及顺铂组中表达均显著升高 (P<0.05),PI3K、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 (P<0.05),其中顺铂联合参芪抑瘤方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参芪抑瘤方可能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从而上调下游抑增殖蛋白p21、p27蛋白表达,进而发挥对H22肝癌小鼠的显著抑瘤作用,并且增强化疗效果。
血清微囊藻毒素-LR水平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微囊藻毒素-LR(MC-LR)水平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肝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1年7月Bemcentinib细胞培养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05例作为肝癌组,411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研究对象血清MC-LR水平。结果:肝癌组血清MC-LR水平高于对照组[(0.18±0.09)ng/mLMedical extract vs(0.12±0.06)ng/mL,P<0.01]。与MC-LR低暴露组(<0.14 ng/mL)相比,MC-LR高暴露组(≥0.14 ng/mL)人群发生肝癌风险明显增加(校正OR=2.81,95%CI:1.78~4.43,P<0.001)。肿瘤直径≥5 cm、多发、BCLC分期为C~D期、低分化、出现淋PLX4032供应商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或侵犯门静脉者,血清MC-LR水平较高(均P<0.05)。结论:MC-LR高暴露可能增加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肝癌患者血清MC-LR水平与肿瘤直径及数量、分化程度、BCLC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9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膳食钙镁摄入、病理特征及发病因素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膳食钙镁摄入水平和病理特征,对结直肠腺瘤患者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肿瘤消化科91例经病理诊断为结selleckchem MC3直肠腺瘤患者作为腺瘤组,选取同期88Single molecule biophysics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基本信息和膳食营养信息,对结直肠腺瘤的发病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腺瘤患者的息肉分布位置、病理分型情况及膳食钙镁摄入水平进行性别亚组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50岁、吸烟和高血压是Alpelisib半抑制浓度结直肠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吸烟是结直肠腺瘤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91例腺瘤患者中息肉分布部位较多为直肠、乙状结肠和横结肠,腺瘤患者以管状腺瘤为主,混合性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最少。84.6%(77/91)的患者膳食钙摄入量占参考摄入量严重不足及不足,59.3%(54/91)的患者膳食镁摄入量占参考摄入量严重不足及不足。结论:有吸烟史且低钙膳食的老年人易患结直肠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