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功能结构域蛋白家族(DUFs)是真核生物中的一系列功能亟待解析的蛋白家族。随着研究的开展,现已发现一些DUFs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DUF677家族是一个植物中特有的未知功能蛋白家族。本研究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OsDUF677家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进行预RP56976测,并以CRISPR/Cas9编辑Os U496A(OsDUF677.2)水稻株系为实验材料,对OsU496A的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7个OsDUF677家族成员(OsDUF677www.selleck.cn/products/lee011.1-OsDUF677.7)按系统进化树可分为三组。Ⅰ 组的 OsDUF677.2、OsDUF677.6 和Ⅲ组的OsDUF677.4和 OsDUF677.7 在水稻籽粒和根系中表达量较高;基因共表达网络的分析表明,OsDUF677家族基因可能在水稻籽粒发育调控与非生物胁迫应答方面有重要的功能。进一步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研究发现,OsDUF677.2、OsDUF677.4、OsDUF677.6和OsDUF677.7可能参与盐胁迫下 Na+和 K+稳态的维持、水稻根系构型的改变及激素调节等过程。综合生信分析结果,推测OsDUF677家族蛋白在水稻根系发育、激素调控和逆境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OsU496A编辑水稻株系在株高、剑叶长度和穗长上较野生型(WT)显著减小;在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粒数两个产量性状上,OsU496A编辑水稻株系也有着显著减小的趋势。而对籽粒性状的研究表明,Os U496A编辑水稻颖壳表皮细胞的增大导致了籽粒长、宽的增长,进而使得千粒重显著大于WT,揭示OsU496A主要通过调控水稻籽粒的发育进而影响水稻产量。(3)Os U496A编辑水稻株系幼苗根系的各表型指标观测结果表明,在总根长和根尖数两个指标上,OsU496A编辑水稻株系较WT显著减小。进一步分析幼苗根系的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细胞形态发现,OsU496A编辑水稻株系分生区的细胞长度和宽度较WT都有极显著地减少,细胞数目也有所减少;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宽度也都显著减小。根系表型和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说明OsU496A参与了水稻幼苗根系的生长过程,且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的生长来影响根系的生长。(4)OsU496A编辑水稻株系幼苗根系内源IA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u496a-74和u496a-79两个株系幼苗根系的内源生长素含量显著高于WT。外源NAA处理实验表明,OsU496A编辑水稻株系在更低浓度的NAA处理时,根数、总根长、最长根长等形态指标得到促进。此结果说明对于OsU496A编辑水稻株系,NAA处理的最适浓度更低,对NAA的处理更加敏感。因此,在生长素调控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发育的过程中,OsU496A可能具有负调控的作用。(5)OsU496A和E3泛素连接酶OsARI2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U496A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OsARI2定位于细胞核。此结果推测OsU496A与OsARI2有空间定位的重叠。综上所述,作为OsDUF677家族成员之一,OsU496A很可能参与了水稻籽粒发育过程和幼苗根系生长过程的调控。以上结果可为OsU496A功能的解析提供思路,并Microbiology education为探究水稻籽粒发育调控机理和生长素调控根系发育的机制提供植物材料。
水稻LRR-Like1蛋白YPD1结构及抗逆功能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LRR(leucine-rich repeat)家族蛋白在植物中可以通过蛋白互作的方式进行信号传递,参与植物的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通过前期研究,我们利用一个矮LXH254小鼠化、早衰突变体ypd1首次证明YPD1基因编码一个未知功能的LRR蛋白,而不是数据库中注释的过氧化物酶家族蛋白,由此我们重新命名该蛋白为LRR-Like1(LRRL1)。作为一个从未被注释的新蛋白,其结构与已知的LRR家族蛋白也存在显著差异,包含14个典型LRR结构和一个未知功能的N段结构,鉴于LRR家族蛋白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对该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开tick-borne infections展更为深入的探索。通过保守功能结构预测,我们发现YPD1主要由信号肽、跨膜区以及LRR结构组成。为了找到确切的功能区,我们对YPD1的信号肽以及跨膜结构域进行了筛选和验证。基于LRR家族在蛋白互作中的重要功能,我们以YPD1为诱饵蛋白,对水稻幼苗的c DNA文库进行互作筛选,并通过体内外试验确定其准确性,进一步探索YPD1的潜在功能,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信号肽序列及功能的筛选和验证。在对该基因及其它物种中同源基因的信号肽编码序列的预测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一系列融合蛋白的构建和荧光观察,首次证明YPD1 N端前80个氨基酸具有信号肽的功能,与数据库预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2.跨膜结构功能验证。由于YPD1定位于叶绿体膜上,结构预测存在跨膜区,但具体的序列并不清楚,在序列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连续突变的融合蛋白并转化水稻原生质体,结果表明,YPD1 N端105至163氨基酸处存在单向双跨膜结构。3.不同的C端结构影响N端信号肽定位。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YPD1 N端信号肽后面融VX-765采购合的C端结构不同会影响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为了探索其原因我们在N端信号肽后面融合了不同结构的蛋白,包括非LRR结构的核定位蛋白和非叶绿体定位的LRR蛋白,荧光观察结果表明,LRR结构是融合蛋白可以定位于叶绿体膜上的关键因素。4.YPD1与水稻耐逆性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LRR家族蛋白参与植物胁迫响应,为探究YPD1是否与水稻抗逆性相关。我们通过逆境处理及相关表型、生理数据分析表明,水稻受PEG胁迫时,YPD1表达受到抑制,ypd1突变体水分流失更快,表现出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5.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我们用本课题组自主构建的水稻c DNA文库,将YPD1融合于诱饵载体中对该文库进行互作筛选,共找到68个互作蛋白,通过体内体外验证证明Os APX2与YPD1可以强烈发生互作,且与野生型相比,YPD1的突变使As A-GSH循环中APXs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降。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首次明确YPD1 N端前80氨基酸具有将目标蛋白引导并定位于叶绿体的功能,而105-163氨基酸为单向双跨叶绿体膜结构,同时C端的LRR结构对其在叶绿体膜上的定位至关重要。YPD1可与APX的互作,可能通过参与水稻体内活性氧清除过程调节水稻逆境响应。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YPD1的功能,丰富了水稻LRR家族蛋白的功能,为进一步了解水稻耐逆性分子机理,进而提高水稻耐逆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酸枣仁-合欢花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内质网应激IRE1α/ASK1/JNK通路的影响
目的 基于内质网应激(ERS)肌醇依赖性激酶1α(IRE1α)/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探讨酸枣仁-合欢花对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14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酸枣仁-合欢花高、中、低剂量组和文拉法辛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进行21 d的孤养结合CUMS制备大鼠抑郁模型。用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用TUNEL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IRE1α、磷酸化(P)-IRE1α、ASK1、P-ASK1、JNK、P-JNK、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用Real-TJNJ-42756493ime PCR法检测海马IRE1α、ASK1、JNK、Bax、Bcl-2、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旷场实验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下降(P<0.01);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增加、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增INCB018424纯度加(P<0.01);海马P-IRE1α/IRE1α、P-ASK1/ASK1、P-JNK/JNK、Bax、Caspase-3蛋白及IRE1α、ASK1、JNK、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升高、Bcl-2蛋Hepatitis Delta Virus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酸枣仁-合欢花各组及文拉法辛组旷场实验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升高(P<0.01);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1);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减少(P<0.01);海马P-IRE1α/IRE1α、P-ASK1/ASK1、P-JNK/JNK、Bax、Caspase-3蛋白及IRE1α、ASK1、JNK、Bax、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降低,Bcl-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且酸枣仁-合欢花中剂量组较高、低剂量组效果更好。结论 酸枣仁-合欢花可能通过调节内质网应激IRE1α/ASK1/JNK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白头叶猴MHC Ⅱ类基因遗传结构特征及其对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影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中具有高度多态性的一类多基因家族,与动物的免疫功能、性选择、遗传进化联系紧密。MHC基因作为功能性分子标记研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及评估病原体抵抗能力,相对于微卫星、线粒体控制区域等中性分子Redox mediator标记,可反映出物种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存潜力。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了解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生存潜能,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克隆测序的方法获得白头叶猴MHC Ⅱ类基因外显子2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遗传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白头叶猴肠道阿米巴原虫和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基于此,探究白头叶猴MHC Ⅱ类基因对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影响,进而为白头叶猴肠道寄生虫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克隆测序获得136条有效序列,经对比分为22条Trle-DPB1等位基因、6条Trle-DQB1等位基因和1条Trle-DQA1等位基因。(2)Trle-DPB1等位基因共有3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导致27个氨基酸改变,其中,Trle-DPB1*21的变异位点最多,有20个。不同Trle-DPB1等位基因外显子2的氨基酸序列不同,说明它们的变异位点主要是非同义替换。Trle-DQB1等位基因共有6Pidnarulex细胞培养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导致4个氨基酸改变,其中Trle-DQB1*05的变异位点最多,有4个。Trle-DQB1*02、Trle-DQB1*03、Trle-DQB1*04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说明它们的变异位点主要为同义替换MCC950使用方法。此外,两位点基因的多态信息含量和期望杂合度均大于0.5,说明Trle-DPB1、Trle-DQB1含有较高的多态性。(3)分别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MHC Ⅱ类基因外显子2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本研究白头叶猴MHC Ⅱ类基因未发现跨物种多态现象。此外,在选择压力分析中发现Trle-DPB1受到正选择作用,Trle-DQB1受到净化选择作用。(4)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白头叶猴感染Entamoeba sp.RL3和Blastocystis sp.subtype 13,感染率分别为91.67%、25.00%。(5)应用SPSS 27.0对MHC Ⅱ类基因与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rle-DPB1*21、Trle-DQB1*05与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情况呈显著负相关;Trle-DQB1*01等位基因与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呈显著正相关;杂合子与这两种寄生虫感染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上所述,Trle-DPB1、Trle-DQB1的遗传多态性较高,且与阿米巴原虫、芽囊原虫的感染情况存在相关性,初步推断Trle-DPB1*21、Trle-DQB1*05可能参与阿米巴原虫抗原肽的识别、呈递过程,Trle-DQB1*01可能为芽囊原虫的易感基因。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
目的 探索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南靖县医院收治的8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女性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一组(40例)、联合组(40例)。单一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联合组Mirdametinib体内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治疗。对比2组出血情况、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等,并检测对比2组围术产期凝血指标变化。结果 联合组止血总有效率97.50%高于selleck NMR单一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中、产后出血量均少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止血时间短于单一组,子宫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产后2 h 2组PT、APTT缩短,D-D、FI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 h,联合组PT、APTT短于单一组,D-D、FIB水平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单一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avian immune response义(P<0.05)。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联合预防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可减少出血量,促进产后恢复,改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白桦GRAS16基因的耐盐功能分析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是桦木科桦木属树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GRAS[GAI(GIBBERELLIN-INSENSITIVE)、RGA(Repressor of ga1-3)、SCR(SCARECROW)]是植物特有的一个转录因子家族,能够调节各种生物过程,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前期筛选出的一个耐盐基因Bp GRAS16为基础,对其的表达及耐盐功能进行分析。Bp GRAS16基因属于DLT亚家族,其开放阅读框为Trichostatin A分子式1974 bp,编码657个氨基酸。构建带Flag标签的过表达及CRIS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稳定转化白桦,筛选获得7个过表达转基因白桦植株,通过q RT-PCR技术分析发现Bp GRAS16的表达量比野生型上调7~116倍不等。通过分子测序技术获得三种编辑情况的白桦株系。在盐胁迫下对转基因白桦植株进行抗逆生理指标测量分析,鉴定Bp GRAS16基因的耐盐生理功能,结果表明:非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及对照植株的各个生理指标的含量趋于一致;盐胁迫下,Bp GRAS16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株系能够显著提高POD酶的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而基因编辑白桦株系则相反,表明Bp GRAS16基因正调控白桦的耐盐性。构建p GADT7-rec2-Bp GRAS16效应载体与随机元件文库互作,通过以转录因子为中心的酵母单杂交技术鉴定出6个未知DNA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得到1个已知功能元件G-box与5个未知功能元件序列motif-1、motif-7、motif-13、motif-14、motif-15。通过对未知元件序列左右边界进行缺失鉴定出未知元件序列的核心序列,分别为“AACG”、“GATCG”、“TCAT”、“GCGA”和“CCGT”。对非胁迫和盐胁迫下转基因白桦和野生型白桦植株进行RNA-seq分析。通过GO分类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多与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植物抗逆胁迫相关。通过对代谢途径分析,发现OE18PR-171 MW中多数上调表达的基因都与氧化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黄烷酮合成酶和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等相关;KO19中多数下调表达的基因与过氧化物酶、甲基酯酶和酰胺合成酶等相关,且主要分布在淀粉蔗糖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中。通过对转录因子进行预测,发现差异基因多集中在AP2/ERF-ERF、MYB、C2H2、NAC和b HLH转录因子家族中。通过与拟南芥抗逆基因进行比对,结合酵母单杂交结果,推测Bp AKR、Bp LAC1、Bp LRRs和Bp RLP7可能是Bp GRAS16转录因子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本研究对白桦GRAS16转录因子的耐盐能力进行了研究,证明Bp GRAS16基因可以正向调控白桦的耐盐性,通过调控一些与激素信号转导、植物抗逆胁迫以及抗氧化酶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而提高白桦过表达的耐盐性,且推测出4个可能受到GRAS16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本研究将为后续对白桦GRAS16转录因子耐盐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深入了解在白桦中,GRAS转录因子响应非生物胁迫Worm Infection的分子机制做出贡献。
白桦GRAS16基因的耐盐功能分析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是桦木科桦木属树种,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GRAS[GAI(GIBBERELLIN-INSENSITIVE)、RGA(Repressor of ga1-3)、SCR(SCARECROW)]是植物特有的一个转录因子家族,能够调节各种生物过程,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前期筛选出的一个耐盐基因Bp GRAS16为基础,对其的表达及耐盐功能进行分析。Bp GRAS16基因属于DLT亚家族,其开放阅读框为Trichostatin A分子式1974 bp,编码657个氨基酸。构建带Flag标签的过表达及CRIS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稳定转化白桦,筛选获得7个过表达转基因白桦植株,通过q RT-PCR技术分析发现Bp GRAS16的表达量比野生型上调7~116倍不等。通过分子测序技术获得三种编辑情况的白桦株系。在盐胁迫下对转基因白桦植株进行抗逆生理指标测量分析,鉴定Bp GRAS16基因的耐盐生理功能,结果表明:非胁迫条件下,转基因及对照植株的各个生理指标的含量趋于一致;盐胁迫下,Bp GRAS16基因的过表达转基因株系能够显著提高POD酶的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电解质渗透率、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而基因编辑白桦株系则相反,表明Bp GRAS16基因正调控白桦的耐盐性。构建p GADT7-rec2-Bp GRAS16效应载体与随机元件文库互作,通过以转录因子为中心的酵母单杂交技术鉴定出6个未知DNA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得到1个已知功能元件G-box与5个未知功能元件序列motif-1、motif-7、motif-13、motif-14、motif-15。通过对未知元件序列左右边界进行缺失鉴定出未知元件序列的核心序列,分别为“AACG”、“GATCG”、“TCAT”、“GCGA”和“CCGT”。对非胁迫和盐胁迫下转基因白桦和野生型白桦植株进行RNA-seq分析。通过GO分类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多与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植物抗逆胁迫相关。通过对代谢途径分析,发现OE18PR-171 MW中多数上调表达的基因都与氧化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黄烷酮合成酶和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等相关;KO19中多数下调表达的基因与过氧化物酶、甲基酯酶和酰胺合成酶等相关,且主要分布在淀粉蔗糖代谢和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中。通过对转录因子进行预测,发现差异基因多集中在AP2/ERF-ERF、MYB、C2H2、NAC和b HLH转录因子家族中。通过与拟南芥抗逆基因进行比对,结合酵母单杂交结果,推测Bp AKR、Bp LAC1、Bp LRRs和Bp RLP7可能是Bp GRAS16转录因子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本研究对白桦GRAS16转录因子的耐盐能力进行了研究,证明Bp GRAS16基因可以正向调控白桦的耐盐性,通过调控一些与激素信号转导、植物抗逆胁迫以及抗氧化酶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而提高白桦过表达的耐盐性,且推测出4个可能受到GRAS16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本研究将为后续对白桦GRAS16转录因子耐盐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深入了解在白桦中,GRAS转录因子响应非生物胁迫Worm Infection的分子机制做出贡献。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背景:许多临床研究观察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是否存在因果遗传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和骨密度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从遗传学的角度对潜在的机制提供有意义的见解,为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公开数据库中筛选出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P <5×10-8)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作为工具变量。研究结局主要包括骨质疏松症、5个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包括全身骨密度、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足跟骨密度以及前臂骨密度。逆方差加权法为该研究评Xanthan biopolymer估因果效应的主要分析方法,文章采用加权中位数法、简单中位数法、加权中值方法和MR-Egger回归用于补充说明,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及骨密度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Cochran’s Q检验异质性,利用MR-Egger-intercept检验是否存在水平多效性。结果与结论:(1)逆方差加权法结果表明遗传预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呈正相关(OR=1.123,95%CI:1.077-1.171,P=4.02×10-8),异质性检验表明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不存在异质性(P=0.388),MR-Egger-intercept检验未检测到水平多效性(P=0.571),敏感性分析显示研究结果没有产生偏倚。(2)类风湿性关节炎与5个部位的骨密度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显示如下:全身骨密度(OR=1.000,95%JQ1 molecular weightCI:0.988-1.012,P=0.925)、腰椎骨密度(OR=0.999,95%CI:0.982-1.016,P=0.937)、股骨颈骨密度(OR=1.001,95%CI:0.986-1.016,P=0.866)、足跟骨密度(OR=0.996,95%CI:0.989-1.004,P=0.419)、前臂骨密度(OR=1.063,95%CI:0.970-1.031,P=0.BAY 73-4506体内996)。MR-Egger-intercept分析未检测到潜在的水平多效性(全身骨密度:P=0.253;腰椎骨密度:P=0.638;股骨颈骨密度:P=0.553;足跟骨密度:P=0.444;前臂骨密度:P=0.079)。(3)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通过慢性炎症与骨的形成、骨溶解和吸收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骨质疏松症,此外,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身体内的自身抗体(如抗瓜氨酸蛋白抗体)阳性也与骨质疏松症存在相关性。(4)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全身免疫水平的系统性炎症指标、糖皮质激素的规范使用以及定期进行骨质疏松症风险筛查。
儿童重症监护病区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区患儿CRE感染的耐药情况及发生CR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儿童治疗CRE感染和医院制定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云南省某三甲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区患儿的临床资料,将92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医院感染的患儿纳入病例组,按1∶1随机选择同期92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感染的患儿纳入对照组,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感染菌株和耐药情况,并通过SPSS DS-3201体内26.0对CRE感染患儿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重症患儿发生CRE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CRE感染菌株检出最多的为肺炎克雷伯菌81例(88.04%),其次为大肠埃希菌5例(5.43%)。CRE组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阿米卡星耐药率均高于CSE组,均selleck NMR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置胃管、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碳青霉烯类、抗真菌药、糖肽类及多粘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史、抗生素药物使用种类≥3种、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是CRE感染的危险因素,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史及使用时间和抗biomedical optics菌药物使用时间(P <0.05)是重症患儿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合重症患儿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尽量减少穿刺置管等侵入性操作,规范抗生素药物在重症患儿治疗中的使用管理,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尽可能缩短患儿入住ICU时长和总住院时长,加强对重症患儿CRE的主动筛查,制定合理有效的感染防控策略,减少重症患儿CRE院内感染的发生。
2H-色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向食品中添加抑菌剂是一种遏制由微生物在食品中过量繁殖引起的食品腐败的有效方法。2H-色烯作为色烯的一种,对多种诸如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本论文以2H-色烯半缩酮与P(O)-H化合物或末端炔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来制备两类C2-双取代2H-色烯,并对其体外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实现了Lewis酸催化的2H-色烯半缩酮与P(O)-H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该反应所需的最佳催化剂为三氟甲磺酸钇,溶剂为乙腈。反应温度为25-60℃。该反应能以30-98%的产率得到28种C2位有膦酰基取代的2H-色烯。该合成方法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广。二、2H-色烯半缩酮与末端炔烃的亲核取代反DNA Damage/DNA Repair抑制剂应所需的最佳催化剂为氯化铜,溶剂为1,4-二氧六环。反应温度为90℃。该反应能以40-83%的产率得到35种C2位有炔基取代的2H-色烯。三、选择两种细菌即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上述两类2H-色烯进行了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化合物的浓度为1000μg/m L时,2-膦酰基-2H-色烯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55.48%,2-炔基-2H-色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最高为64.25%。四PF-6463922体内、选择灰霉菌对上述两类2H-色烯进行了HBsA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体外抑菌活性测试。在浓度为2000μg/m L时,2-膦酰基-2H-色烯对灰霉菌的抑制率达到了54.89%。对C2-双取代2H-色烯进行结构修饰有利于提高色烯的抑菌活性。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2H-色烯衍生物在抑菌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