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retastatin A-4类似物通过损伤DNA激活cGAS/STING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被诊断出的恶性肿瘤。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具有死亡率高、预后差,容易在早期出现复发转移、对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方法不敏感的特点。由于缺乏内分泌和抗HER-2治疗的靶点,因此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法有限。目前临床上较为推荐的治疗方法为新辅助化疗。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传统方案包括蒽环类及紫衫类化疗药物,但由于耐受性差,单药治疗效果不佳、使用蒽环类药物具有一定心脏毒性,而且严重破坏患者免疫功能,已很难大幅改善乳腺癌患者尤其是产生隐匿微小转移灶和具有治疗抗性的晚期患者的生存预后。微管靶向剂(microtubule targeting agents,MTA)阻断有丝分裂是干扰癌细胞增殖的最早策略之一。目前研究发现,通过调控DCrizotinib纯度NA损伤诱导细胞死亡也是一些如紫杉醇、秋水仙碱等微管抑制剂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方式之一。许多微管蛋白抑制剂已被证实可通过靶向肿瘤细胞微管蛋白,干扰有丝分裂进程,从而导致DNA损伤,以微核的形式转移到细胞质中,被胞质DNA感受器cGAS识别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开发新的微管抑制剂,诱导肿瘤细胞基因组DNA损伤并探究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已成为今后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因此,设计靶向促进肿瘤细胞基因组DNA释放的药物,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靶向药物的开发或者对已知作用机制的药物重新改造和利用,使其在肿瘤研究及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靶向微管蛋白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基于前期已对其进行活性检测,选择其中抗肿瘤活性最好的化合物IJ-1-79为研究对象,探究该化合物在体内外抗乳腺癌的作用效果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克隆形成和Edu实验检测化合物IJ-1-7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选择最佳作用浓度及最适时间;流式细胞术和TUNEL探究IJ-1-79 对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 检测 IJ-1-79 对细胞迁移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体外微管蛋白抑制实验,免疫荧光实验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化合物IJ-1-79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采用彗星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Biomass reaction kineticsot检测IJ-1-79对乳腺癌细胞DNA损伤的作用效果。异种移植瘤模型检测IJ-1-79体内抗肿瘤作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J-1-79对cGAS/S TING信号通路关键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实验验证IJ-1-79对cGAS/S TING信号通路在体内激活效果。结果:(1)IJ-1-79对多种乳腺癌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乳腺癌细胞MDA-MB-468和MDA-MB-231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并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的特点。(2)IJ-1-79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作用,能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诱导细胞凋亡。(3)IJ-VX-661分子量1-79对微管蛋白聚合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微管蛋白α-tubulin和β-tubulin的表达水平。此外,该化合物作用后可造成乳腺癌细胞DNA损伤,上调DNA损伤标志物γH2AX的表达水平。(4)IJ-1-79在体内具有明显的抗乳腺癌效果,其效果略优于阳性药CA-4。(5)IJ-1-79能显著上调cGAS/STING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分子NFκB、TNFα的表达水平。结论:本课题设计前期基于CA-4进行结构改造合成并筛选出抗肿瘤活性最好的化合物IJ-1-79,体外表型实验表明IJ-1-79能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体内药效学实验表明IJ-1-79在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表明,IJ-1-79可抑制肿瘤细胞微管蛋白聚合,干扰有丝分裂,诱导细胞DNA损伤,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

奥妥珠单抗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性评价奥妥珠单抗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搜索从建库到2022年12月有关奥妥珠单抗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并予以质量评价,提取结局指标,有效性指标为总反应率(ORR)、完全缓解率(CR)、无进展生存期(PFS)、2年PFS及2年总生存期(OS),安全性指标包括3级及以上不良发生率和因不良反应停药率,使用State16.0、Revman5.4软件对结局指标的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对纳入的19篇英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有效性方面,奥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方案相比,可显著延长患者的PFS(HR=0.75,95%CI:0.58-0.96,P=0.03)。但是在ORR(OR=1.30,95%CI:0.96-1.75,P=0.09)、CR(OR=0.85,95flow bioreactor%CI:0.65-1.10,P=0.21)方面并没有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奥妥珠单抗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ORR为79%(95%CI:73%-85%),CR率为45%(95%CI:32%-59%);2年PFS率为74%(95%CI:65%-82%),2年OS率为90%(95%CI:84%-95%)。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奥妥珠方案治疗初治FL患者的ORR和CR率分别为92%(95%CI:91%-94%)和36%(95%CI:33%-38%)、2年PFS率2年OS率分别为87%(95%CI:85%-90%)和95%(95%CI:94%-97%)。复发/难治患者的ORR和CR率分别为67%(95%CI:63%-71%)和21%(95%CI:18%-25%)、2年PFS率2年OS率分别为59%(95%CI:54%-63%)和82%(95%CI:77%-87%);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的ORR分别为85%(95%CI:83%-87%)、97%(95%CI:94%-99%),CR分别为25%(95%CI:23%-27%)、78%(95%CI:72%-84%)。安全性方面,奥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FL患者出现的因不良反应停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OR=1.18,95%CI:0.83-1.68,P=0.36),奥妥珠单抗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发生≥3级的血液学AE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5%(95%CI:26%-44%)、血小板减少8%(95%CI:4%-12%)、贫血5%(95%CI:2%-9%),≥3级的非血液学AE主要为:感染20%(95%CI:18%-23%)、输液相关反应7确认细节%(95%CI:2%-15%)。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中≥3级的血液学AE最常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41%(95%CI:35%-47%)和40%(95%CI:25%-55%)、贫血分别为6%(95%CI:0-12%)和1%(95%CI:-1.4%-1.5%)、血小板减少分别为6%(95%CI:5%-8%)和2%(95%CI:0%-5%)。结论:奥妥珠单抗方案治疗FL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整体可耐受。相比于利妥昔单抗方案,奥妥珠单抗延长了FL患者的PFS,且因不良selleck激酶抑制剂反应停药率相似。相比于复发/难治FL患者,奥妥珠单抗治疗初治患者疗效更好。真实世界研究中奥妥珠单抗及其联合方案治疗FL的ORR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真实世界研究中的CR比临床研究高,且≥3血液学不良反应率较临床研究低。联合奥妥珠单抗的多药无化疗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患者FL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疗效,但还需更多研究进一步探索。

心房颤动合并卒中的核心基因及其与Xa因子抑制剂疗效的关联性研究

第一部分通过机器学习探索HBG1、SNCA和GYPB三种生物标志物对房颤及房颤合并卒中的联合作用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约有40%患者无症状。房颤引起的卒中是患者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房颤合并卒中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临床资料,拟进一步挖掘和验证房颤及房颤合并卒中的核心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获取数据集GSE64904、GSE58294和GSE75092,并进行可重复性测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功能注释、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心血管疾病相关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分析、以及枢纽基因miRNAs预测。研究共招募60名参试者,包括20名对照组、20名房颤患者、20名房颤合并卒中患者。每个受试者留取2ml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核心基因转录情况,并通过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从基因数据库中筛选出 HBG1、SNCA、GYPB、HBD、HBA2、ALAS2、SELENBP、SLC4A1、HBB基因,并进一步发现这些基因在房颤人群中表达上调(p<0.05)。受试者人群除年龄外,其余临床基线特征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各组血样检测及对比,发现上述核心基因在房颤组和房颤合并卒中组中均为高表达(p<0.05)。对HBG1进行SNCA和GYPB神经网络训练后,发现预测数据与原始数据吻合度高。基于支持向量机进行验证,SNCA、GYPB对HBG1的预测值与其实际值的相关性R为0.9893。结论:核心基因HBGGNE-1401、SNCA和GYPB与房颤及房颤合并卒中人群显著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房颤及房颤合并卒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或可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靶点。第二部分Xa因子抑制剂通过影响HBG1/HBD基因减轻房颤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背景:Xa因子抑制剂是房颤患者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但是其对于房颤心肌细胞及心脏重构的影响和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第一部分发现HBG1和HBD在房颤人群中显著高表达,且在房颤的发展和卒中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论文第二部分拟进一步分析HBG1和HBD作为枢纽基因时,其与Xa因子抑制剂疗效的关联性。方法:通过异丙肾上腺素构建房颤小鼠模型,以健康小鼠为对照组,房颤小鼠则随机分至:1、房颤组(无药物干预);2、房颤+艾多沙班组;3、房颤+利伐沙班组。饲养四周之后处死,然后通过HE染色观察心脏病理变化,通过马松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天狼星红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纤维化情况;通过 RT-qPCR 检测小鼠心脏原位 TNFselleckchem-α、IL-1β、IL-6、IL-10、α-SMA、COL1A1、HBG1和HBD转录水平;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液中TNF-α、IL-1β、IL-6和IL-10等促炎因子水平;通过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凝血指标;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HBG1和HBD的相互关系。然后使用PyMOL软件预测HBG1分别与MASP1(Xa因子)和HBD的结合位点。再通过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建立以HBG1和HBD的表达水平预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的模型。通过DAVID和Metascape工具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并查阅CTD数据库探索艾多沙班相关的小分子化合物与HBG1、HBD的关系。结果:与房颤组相比,房颤+艾多沙班组和房颤+利伐沙班组小鼠心肌纤维化水平、心肌局部和血浆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此外,HBG1和HBD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对比发现,房颤+艾多沙班组小鼠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房颤+利伐沙班组小鼠(p<0.05);二者除PT显著长于房颤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p<0.05),其余凝血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COIP检测提示HBG1和HBD存在相互作用。Molecular Docking结果提示HGB1蛋白与HBD和MASP1(Xa因子)蛋白表面配对良好;BP神Cell Culture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算法提示HBG1和HBD对PT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Xa因子抑制剂可通过抑制HBG1/HBD的表达,从而减轻房颤炎症反应,抑制心肌纤维化,延缓房颤发展,进而阻止卒中的发生。

葡萄糖调节蛋白78对顺铂治疗舌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78,GRP78)对舌鳞癌顺铂治疗后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MTT实验检测舌鳞癌CAL27及舌鳞癌顺铂耐药CAL27DR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RNA干扰技术敲减CAL27DR细胞GRP78表达;应用0、2.5、5.0、10.0μmol/L DDP处理CAL27DR及siGRP78细胞;EdU实验PF-03084014细胞培养检测敲减GRP78表达对细胞增殖stimuli-responsive biomaterials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敲减GRP78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敲减GRP78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敲减GRP78表达对Cortactin蛋白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减GRP78表达对细胞ERK、p-ERK、AKT、p-AKT、FAK、p-FAK、N-cad和E-cad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CAL27细胞相比,CAL27DR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细胞相比,siGRP78细胞增殖能力及侵袭转移能力显著降低(P<0.05),Cortact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ERK、AKT和FAK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N-cad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E-cad蛋白表达水平升Lapatinib体外高(P<0.05)。结论 GRP78通过ERK、AKT信号通路上调细胞的增殖能力,导致舌鳞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降低;GRP78介导舌鳞癌细胞EMT的发生并通过活化FAK激酶促进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升高。

血浆和肽素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和肽素水平,并评估其与占位性脑水肿和出血转化的潜在关系,探讨血浆和肽素水平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非大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和血浆和肽素浓度。将8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后7天复查头颅CT/MRI是否发生严重占位效应脑水肿分为占位性脑水肿组、无占位性脑水肿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性期血浆和肽素浓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情况,探究和肽素水平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根据入院后7天复查头颅CT/MRI是否存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无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和肽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情况,探究和肽素水平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和肽素等显著性差异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作用,并根据ROC曲线选取和肽素浓度最佳截断值,比较不同水平和肽素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将P<0.05的Hepatocellular adenoma显著性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两个时间点(T0和T1)血浆和肽素差异以及急性期血浆和肽素浓度与NIHSS评分、3个月m RS评分的相关性;将预后不良(3个月m RS评分>3分)单因素分析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探究和肽素是否为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发现大面积脑梗死病例组患者急性期血浆和肽素浓度较对照组高(P=0.028)。2.血浆和肽素在有无严重占位效应脑水肿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P=0.116),相较于无占位性脑水肿组,有占位性脑水肿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入院GCS评分:P=0.032,NIHSS评分:P=0.023,m RS评分:P=0.016,Barthel指数评分:P=0.014),卒中后功能恢复更差(出院NIHSS评分:P=0.017,m RS评分:P=0.005,3个月m RS评分:P=0.011)。3.相较于无出血转化组,有出血转化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入院GCS评分:P=0.015,NIHSS评分:P=0.007,m RS评分:P=0.002,Barthel评分:P=0.030),卒中后功能恢复更差(出院NIHSS评分:P=0.044,m RS评分:PBafilomycin A1=0.018,3个月m RS评分:P=0.014)。有出血转化组与无出血转化组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有:急性期血浆和肽素浓度(P=0.033)、年龄(P=0.014)、住院天数(P=0.008)、房颤病史(P=0.004),其中血浆和肽素的预测作用最佳(AUC=0.635,灵敏度=45.8%,特异度=81.1%,约登指数=0.269)。依据ROC曲线选取和肽素最佳截断值174pg/ml,相较于高水平组(>174pg/ml),低水平组(≤174pg/ml)发生出血转化的可能性较高(P=0.037)。房颤病史、血浆和肽素≤174pg/ml对于出血转化存在显著影响,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概率是无房颤病史的患者的4.822倍(P=0.030,OR=4.822,95%CI[1.242-22.519]),急性期血浆和肽素浓度≤174pg/ml是出血转化的独立selleck化学预测因子(P=0.017,OR=3.694,95%CI[1.319-11.665])。4.和肽素水平在预后良好(3个月m 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3个月m RS评分>3分)的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839)。年龄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OR=0.956,95%CI[0.916-0.998]),患者中年龄每下降一个单位,预后不良的概率就下降为原来的0.956倍;相较于有既往卒中史、吸烟史、甘油三酯、卒中后肺炎、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年龄的预测作用最佳(AUC=0.700,灵敏度=80.0%,特异度=50.0%,约登指数=0.300)。结论:1.急性期血浆和肽素在大面积脑梗死伴或不伴严重占位效应脑水肿中无显著差异;急性期血浆和肽素、年龄、住院天数、房颤病史在大面积脑梗死是否发生出血转化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血浆和肽素的预测作用最佳;急性期血浆和肽素浓度≤174pg/ml是大面积脑梗死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和肽素水平在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比较中无显著差异。2.大面积脑梗死伴占位性脑水肿和出血转化提示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其卒中后功能恢复更差;合并房颤病史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转化概率显著高于无房颤病史者;年龄是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良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既往卒中史、吸烟史、甘油三酯、卒中后肺炎、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年龄的预测作用最佳。

女贞苷通过阻滞G1/S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奥西替尼耐药细胞增殖

天然产物是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开发的重要来源,但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奥西替尼耐药中的药理学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以天然产物女贞苷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周期检测分析女贞苷在非小细胞肺癌奥西替尼耐药细胞中的药效;使用公共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女贞苷在非小细胞肺癌奥西替尼耐药细胞中的潜在作用靶点;并用分子对接结合微量热泳动实验鉴定女贞苷Radiation oncology与靶点分子的作用关系; Western blot检测女贞苷对靶点分子及其下游通路的影响。结果发现,女贞苷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奥西替尼耐药细胞的活力,其可阻滞耐药细胞G1/S期进程;进一步分析发现,细胞周期调控分子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6 (cyclin-dependent kinase 6, CDK6)是女贞苷在非小细胞肺癌奥西替尼耐药细胞中的潜在靶点;女贞苷能够抑制CDK6-Rb轴的激活。综上,天然产物女贞苷具有抵抗非小细胞肺癌奥西替尼耐药性的作用,其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分子抑制耐药细胞增殖。本研究为天然产物治疗非selleckchem小细胞肺癌靶向耐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临床联合用药Belnacasan纯度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心房颤动发作状态与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率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既往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相关性已被证实。但目前尚无研究表明房颤发作状态与CSF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在我院因心肌缺血症状行fever of intermediate duration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房颤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根据围手术期房颤是否持续发作分为房颤发作组和不发作组,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1:1比例)调整基线资料。收集匹配后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下的数据(心率、平均血压、冠脉直径和心肌桥),并对结局指标进行分析(总体以及三支冠脉的CSF发生情况)。在匹配前后,均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进一步探索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包含了214名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房颤发作组:100名,房颤不发作组:114名)。PSM匹配前,术中房颤发作组患者的年龄、左心房内径大小、射血分数、心率、CSF发生率和平均校正后的心肌梗死溶栓帧数(CTFC)都高于房颤不发作组的患者。为了防止结局指标(CSF发生率)受到混杂因素的影响,对两组的年龄、左心房内径大小和射血分数进行了匹配。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房颤发作组的总体CSF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发作组(P=0.010,OR=2.327,95%CI:1.226-4.416)。并且无论是否匹配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arfilzomib-pr-171.html,两组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均无显著差异。两组之间各支冠状动脉的直径、心肌桥患病率Tamoxifen、CSF发生率以及CTFC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具有房颤病史的患者中,房颤发作状态与CSF的总体发生率升高具有显著相关性。

含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2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含jumonji结构域的蛋白2B (jumonji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B, JMJD2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lα)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6例NHL儿童(观察组)和24例反应性增生儿童(对照组)淋巴结组织标本中JMJD2B和HIF-1α的表达,分析JMJD2B和HIF-1α与NHL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在NHL组selleckchem 3-MA织中JMJD2B和HIF-1α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JMJD2B (87%vs 21%)和HIF-1α (83%vs 42%)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JMJD2B和HIF-1α表达与NHL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和国际预后指数危险度相关(P<0.05)。JMJD2B与HIF-1α在NHL患儿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33,P=0.024)。结论 JMJD2B和HIF-1α在儿biomemristic behavior童NHL组织中表达增高,二者在儿童NHLLEE011研究购买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JMJD2B可作为儿童NHL辅助诊断、评估病情、指导治疗、评估预后的新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3,25 (11):1150-1155]

基于深度学习特征降维及半监督学习的房颤识别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发展Aurora Kinase抑制剂持续增长,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阵发性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与众多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长时动态心电图逐渐成为其主要的诊断手段,但长时动态心电图的人工判读尤为费时费力。为了减少人工对动态心电图逐段判别并作出诊断的工作量,自动诊断房颤片段的机器学习算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面对临床标记数据难以获取的现状,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高分类准确性与传统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提出了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特征与人工提取特征融合,辅以特征筛选的半监督学习房颤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心电信号进行预处理,采用小波分解去除高频噪声,使用均值滤波去除基线漂移;进行人工特征提取,提取了 R-R间期时域特征和归一化模糊房颤熵反映房颤信号R-R间期的变化,提出了幅值归一化后QRS波置零的样本熵这一特征来体现房颤f波的变化。(2)构建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网络结合半监督的拉普拉斯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模型进行心电信号房颤识别。改进了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架构,并结合长短时记忆网络提取短时心电图样本的深度学习特征,将此特征与人工特征结合,采用拉普拉斯支持向量机进行分类。基于MIT-BLateral flow biosensorIH的房颤公开确认细节数据库,和自主采集的数据集,测试方法的性能;通过小样本数据实验,验证半监督算法拉普拉斯支持向量机在有标签样本较少时的分类识别能力。(3)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特征降维的半监督房颤识别网络。使用遗传算法对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网络提取的深度学习特征进行筛选降维。比较特征筛选前后特征集合对于房颤识别有效性的变化;搜索不同原始特征维度对应的最佳特征子集,得到最优深度学习特征选择方案;研究了标记数据量降低时,深度学习特征维度的需求变化。

白灵菇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宫颈癌细胞活性研究

为研究白灵菇(Pleurotus tuoli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Liraglutide使用方法运用ODS、硅胶柱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与理ventilation and disinfection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白灵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镰刀吡酮A(1)、5-羟基二氢镰刀红素C(2)、3-甲基醚镰刀红素(3)、2-acetony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rin(4)、(-)-cyclonerodiol(5)、2-isopropanol-3-methyl-7-methoxy-naphthazarin(6)、1,2-二羟基薄荷内酯(7)、6,7-dihydroxy-3,6-dimethyl-2-isovaleroyl-4,5,6,7-tetrahydrobenzo furan(8)、二氢-3-外胸膜内酯(9)、5-羟甲基糠醛(10)、6,7-dihydroxy-3,6-dimethyl-2-isovaleroyl-4,5,6,7-tetrahydrobenzofuran(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白灵菇中分离。对所得化合物进行抗宫颈癌细胞Hela活性筛选,除化合物5、9、10的活性较弱外,其它化合物均显示出较强的抗宫颈癌细胞活性,其中化合物3的活性最强,IC_(50)为3.7Alpelisib说明书8μmol/L,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