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减黄术式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减黄术式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术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连续收治、术前考虑为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癌、壶腹部癌、十二指肠癌或胆总管下段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减黄术式分为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组和经内镜下逆行胆管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 ERBD)组,Puromycin为降低选择偏倚,使用SPSS倾向性匹配模块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比较2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生化指标、减黄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减黄即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相关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时间。再根据肿瘤类型分为胰腺癌组和非胰腺癌组(包括壶腹部癌、十二指肠癌和胆总管下段癌),比较2组患者接受不同减黄手术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4例患者,男43例,女41例;58例(69.0%)患者行PTCD (包括2例ERBD失败转PTCD的患者,1例PCTD因引流不畅而再次调管),26例(31.0%)患者行ERBD。PTCD组和ERBD组患者经减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Alpelisib核磁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均较减黄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D组的住院时间和减黄时间均较PTCD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D组的PBD相关并发症(胆管炎、胰腺炎)发生率均高于PTC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TCD组的出血发生率高于ER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胰腺癌组患者中,接受ERBD者的减黄时间较接受PTCD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Neurosurgical infection义(P=0.006);在非胰腺癌组,接受ERBD者的住院时间和减黄时间均较接受PTCD者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胰腺癌组患者中,ERBD组与PTCD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个月和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ERBD相对于PTCD能够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中位生存时间较长,可作为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减黄的首选术式。

启东市1972—2016年白血病生存率长期趋势分析

[目的]对启东市1972—2016年全人群白血病发病病例进行生存率分析,为预后评价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被动随访和主动随访相结合的方法对启东市1972—2016年2 408例白血病登记病例进行生存结局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采用SURV3.01软件中Hakulinen方法 1计算观察生存率(observed survival,OS)和相对生存率(relative survival,RS),应用Hakulinen氏似然比检验法进行统计学检验。用Joinpoint 4.7.0.0软件进行Joinpoint回归分析,计算白血病生存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对白血病总体生存率、分性别生存率作时间趋势分析,判断率的长期趋势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用SAS9.2软件时间序列分析中的ARIMA模型进行白血病生存率趋势预测。[结果]白血病1、3、5年OS分别为28.16%、15.06%、11.54%,1、3、5年RS分别为28.73%、1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LN8237.html6.02%、12.83%。1972—2016年各时期生存率分析,1年RS从1972—1981年的11.11%升至2012—2016年的46.44%,5年RS从1972—1981年的2.86%升至2012—2016年的28.73%,5个时期的RS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χ~2=245.80,P<0.001)。其中男性5年RS为12.17%,女性5年RS为13.57%,男女性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biosphere-atmosphere interactions2.61,P=0.478)。白血病5年RS的长期趋势分析,男性APC为5.37%(t=6.758,P<0.05),女性APC为3.88%(t=6.429,P<0.05),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0~14岁、15~24岁、25~34Compound 3纯度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及75+各年龄组的5年RS分别为10.95%、9.48%、13.14%、18.10%、16.60%、12.33%、9.08%及13.19%,各年龄组之间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48,P=0.150)。白血病生存率结果预测,至2026年5年OS升至34.76%,5年RS升至40.07%。[结论]启东市全人群白血病登记病例总体生存率有所提高,但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应当继续重视白血病的防治研究。

补肺活血胶囊联合T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肺活血胶囊联合T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T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补肺活血胶囊。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外周血Alisertib说明书T细胞亚群(CD~+Clinical forensic medicine_3、CAMG510分子量D~+_4、CD~+_8、NK)变化情况、各类细胞因子水平[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CD~+_3、CD~+_4、CD~+_8、NK、IFN-γ、TNF-α、IL-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D~+_3、CD~+_4、CD~+_8、NK、IFN-γ、TNF-α、IL-2均降低,观察组治疗后的CD~+_3、CD~+_4、CD~+_8、NK、IFN-γ、TNF-α、IL-2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肺活血胶囊联合T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改善各类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提升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疏肝理气消岩方联合化疗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拟疏肝理气消岩方联合表柔比星注射液+环磷酰胺注射液(EC)化疗方案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Tofacitinib细胞培养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EC方案化疗,观察组采用疏肝理气消岩Adezmapimod MW方联合EC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变化,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5.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43%(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A-153、CA-125、CEA水平均较治疗Calbiochem Probe IV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6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疏肝理气消岩方联合化疗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疏肝理气消岩方联合化疗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拟疏肝理气消岩方联合表柔比星注射液+环磷酰胺注射液(EC)化疗方案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Tofacitinib细胞培养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EC方案化疗,观察组采用疏肝理气消岩Adezmapimod MW方联合EC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疗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变化,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5.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43%(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A-153、CA-125、CEA水平均较治疗Calbiochem Probe IV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6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疏肝理气消岩方联合化疗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肝弹性值变化的应用价值

目的应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检测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前后肝脏弹性值的变化, 并分析其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探讨2D-SWE技术定量诊断化疗性肝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术后化疗的乳腺癌患者60例, 分别于化疗前后行肝脏常规二维超声、2D-SWE和肝功能血清学检查[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测量并比较全肝及各肝段(S4、S5/S6、S7/S8)化疗前后的弹性值中位数(EQImed);比hepatic macrophages较化疗后不同肝段(S4、S5/S6、S7/S8)的EQImed;分析化疗后全肝EQImed与肝功能血清学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与化疗前相比, 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后全肝及各肝段E寻找更多QImed明显降低(均P0.001)。②乳腺Dibutyryl-cAMP癌术后患者化疗后各肝段间的EQImed不同(F=7.489, P=0.001), 化疗后S5/S6、S7/S8的EQImed明显低于化疗后S4的EQImed(P=0.002、0.001)。③相关性分析显示, 化疗后全肝EQImed与ALT、AST、γ-GT呈线性负相关(r=-0.776, P0.001;r=-0.656, P0.001;r=-0.428, P=0.010), 与AKP无线性相关(r=-0.146, P=0.267)。结论 2D-SWE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定量评估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肝脏弹性值的变化, 为临床诊断化疗性肝损伤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无创影像学手段。

手助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7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胃癌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手助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对两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P<0.05);在手术时间、淋巴清扫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住CH-223191分子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predictive protein biomarkers胞介素-6(IL-6)水平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天血清TNF-α、IL-6水平增高程度更低;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总发生率7.89%与对照组26.32%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胃癌患者进行手助腹腔镜远端胃selleck NMR大部切除术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使手术创伤减轻,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疗效安全。

藤梨根活性成分熊果酸、齐墩果酸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以及VEGF、HIF-1α表达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藤梨根提取物熊果酸(XGS)、齐墩果酸(QDGS)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CON组)unmet medical needs、慢病毒阴性对照组(LV-NC组)、模型组(LV-HIF-1α组),熊果酸高浓度组(LVHIF-1α+XGS6.25组)、中浓度组(LV-HIF-1α+XGS3.125组)、低浓度组(LV-HIF-1α+XGS1.5625组),齐墩果酸高浓度组(LV-HIF-1α+QDGS25组)、中浓度组(LV-HIF-1α+QDGS12.5组)、低浓度组(LV-HIF-Ceralasertib价格1α+QDGLY294002体内S6.25组)。实时细胞分析系统检测XGS、QDGS对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VEGF、HIF-1α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LV-HIF-1α组比较,6个给药组的CI值、VEGF、HIF-1α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藤梨根活性成分熊果酸、齐墩果酸可能通过抑制HIF-1α、VEGF表达来影响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胃癌的作用。

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远端胃切除术BillrothⅠ和Roux-en-Y重建的短期疗效比较

背景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哪种重建方式短期疗效更好尚不明确。目的 比较远端胃切除BillrothⅠ(B-Ⅰ)和Roux-en-Y(R-Y)两种重建方式对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远端胃切除的259例胃癌Fer-1体内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Ⅰ组109例,RY组150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平衡两组间变量,以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等为结局指标对比两种重建方式的短期疗效。结果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有170例纳入后续分析,其中B-Ⅰ组和R-Y组各85例,匹配后两组的术前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Y组手术时间上长于B-I组[210(184,242.5) min vs 190(164,235) min,P=0.028],术后住院时间长于B-I组[10(8,12.5) d vs 9(7,11.5) d,P=0.023],Ⅱ级以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INAS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组[35(41.2%) vs 17(20INCB28060 NMR.0%),P=0.003],术后胃瘫发生率高于B-I组[13(15.3%) vs 4(4.7%),P=0.021]。两组术后第1?3?5?7天的晨起空腹血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与R-Y重建相比,B-Ⅰ重建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恢复,B-Ⅰ重建在降低II级以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胃瘫的发生率更有优势?

ZIC5及KLF5在结肠癌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组织小脑锌指结构5(ZIC5)和Krüppel样因子5(KLF5)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Oncology research织及癌旁正常组织ZIC5及KLF5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患者结直肠癌组织ZIC5及KLF5蛋白的表达水平与selleckche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两种蛋白表达更多水平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均显示结直肠癌组织ZIC5和KLF5阳性表达率和高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直肠癌组织ZIC5表达情况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KLF5表达情况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和浸润深度明显相关(P<0.05)。ZIC5和KLF5蛋白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DFS和OS均明显长于阳性患者(P<0.05)。结论: ZIC5和KLF5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相关且能提示不良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