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铂对比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食管癌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MK-1775 系统评价奈达铂对比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CBM数据库,搜集关于奈达铂联合氟尿嘧啶对比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0月。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个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临床试验,共含7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奈达铂组的总有效率优于顺铂组(67.52%vs. 51.94%,P<0.SBE-β-CD使用方法05);在毒副作用方面,奈达铂组恶心呕吐、腹泻、肾损伤的发生率比顺铂组低(P<0.05),但奈达铂组肝损伤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红细胞、血小板下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cidental genetic findings 奈达铂联合氟尿嘧啶比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食管癌更有优势,并且胃肠道反应和肾功能损害更小,但是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较顺铂组严重。

年龄调整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年龄调整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ACCI)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中国腹腔镜胃肠外科研究组-04研究中19家医院收治的24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4例、莆田市第一医院32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31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7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8例、梅州市人民医院8例、福建省立医院7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例、龙岩市第一医院6例、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authentication of biologics二附属医院4例、四川大学华西寻找更多医院4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4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广东省人民医院3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93例, 女49例;年龄为62(23~74)岁。观察指标:(1)患者年龄分布与合并症及ACCI情况。(2)ACCI分组及临床病理特征比较。(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4)随访情况。(5)影响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或M(范围)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X-Tile软件(3.6.1)分析ACCI分组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 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影响因素Etoposide。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3年无复发生存率影响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以逐步回归法纳入P0.05的单因素指标和临床上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变量。

Delta吻合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Delta吻合在全腹腔镜远端genetic fate mapping胃癌根治手术中手术技巧、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1例在2015年7月—2021年8月实施Rapamycin分子式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Delta吻合的关注指标、围手术期情况、并发症和远期生存疗效。对手术和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Belumosudil IC50手术切口长度、疼痛感、下床、通便和进食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日、淋巴结清扫数目、营养状况等进行分析。术后均全程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31号。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进行手术,手术时间为165(147,184)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51(43,77)min,术中出血量为85(60,110)mL,腹壁切口长度4~6 cm,38例患者在术后第1~2天拔除胃管,均未发现明显的吻合口出血。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术后疼痛,在术后第1~2天下床运动。37例患者在手术3~5 d之内恢复肠道通气。35例患者术后4 d内进流质饮食。41例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和腹腔感染,6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5例患者出现淋巴瘘。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出血。分别有2例患者出现反流性胃食管炎和胃功能不全。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0±1.7) d。全组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死亡。所有病人均行标准的D2根治手术,清扫淋巴结数量为36(28,48)枚,阳性淋巴结数量为2(0,3)枚。术后TNM分期Ⅰ、Ⅱ、Ⅲ期分别有16例、23例和2例。全部患者均获得全程跟踪随访,随访率100%,术后1月内复查患者总蛋白和血清蛋白以及前白蛋白,均恢复到正常值水平。在随访期内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结论:Delta吻合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术消化道重建中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同时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药物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研究——以抗肿瘤用药为例

目的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证据整合与价值判断的药物快速卫生技术评估(rHTA)方法学。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卫生技术评估(HTA)、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进行研究,以抗肿瘤用药为抓手,初步形成基于我国国情的r HTA方法;再通过专家咨询法对抗肿瘤药物rHTA方法进行论证;最后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为例初步验证其可行性。结果 所构建的rIACS-010759HTA方法结合了HTA和MCDA的理论与原则AZD2281体内:应用HTA收bioanalytical method validation集与整合文献证据和真实世界证据,同时运用MCDA由多个利益相关方从不同角度对可获取的药物信息进行价值测量,建立药物rHTA的操作流程、价值评估的维度和指标、评分系统,并经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物实例验证该方法可行。结论 建立了一套基于HTA与MCDA的药物rHTA方法学,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收集与证据的整合,在短时间内为决策者提供循证决策支持。

原发性心脏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分子改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平滑肌肉瘤(PCLMS)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PCLMS病例5例, 回顾性分MS-275采购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及分子学改变, 并进行随访。结果 5例患者均为女性, 均无其他部位平滑肌肉瘤病史, 年龄37~62岁, 中位年龄47岁。主要症状为胸痛和呼吸困难, 1例患者出现心悸和下肢无力, 1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肿瘤位于左心房, 2例位于右心房, 1例位于右心室;肿瘤最大径2.5~14.0 cm(平均最大径6.2 cm)。超声检查大多表现为基底较宽的中等回声团块, CT表现为团块状低密度灶。组织学上, 2例为分化良好的平滑肌肉瘤, 3例为中、低分化的平滑肌肉瘤, 其中2例伴有广泛、疏松的黏液样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肿瘤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MDM2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2例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 3例有COL1A1-PDGFB基因融合。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 2例进行了化疗。截至2021年9月15日, 3例于术后0~11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7.7个月), 2例存活。结论 PCLMS是一种侵袭性selleck HPLC强、易复发、预后差的肿瘤。对其临床影像、病理形态及分子学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的研究将有助于临床作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为这种难治性的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多学科协作的心理社会干预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目的 探究多IP immunoprecipitation学科协作的心理社会干预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Compound C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06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多学科协作的心理社会干预。比较两组心理健康[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癌因性疲乏[Piper疲乏修订自评量表(RPFS)]、疾病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日常生活[M.D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中文版(MDASI-C)]及生活质量[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SB431542小鼠C30)]。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571、-5.344,P<0.001),RPFS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8.122、-4.126、-5.354、-5.300,P<0.001),MUIS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550、-5.188、-5.911、-3.642,P<0.001),MDASI-C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869、-4.427、-5.476、-4.460,P<0.001),EORTC QLQ-C30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6.478、8.567、4.402、6.702、3.707,P<0.001)。

血管及血管瘤所致上消化道黏膜隆起的分布和内镜特点分析(含视频)

本研究对2010年12月—2019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昆山市中医医院、常熟市中医院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ndbio-film carriers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确诊为血管或血管瘤压迫的108个上消化道隆起GNE-140 NMR病灶的内镜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发现隆起主要分布于食管[50.9%(55/108)]和胃[47.2%(51/108)], 各部又分别以食管中段[40.0%(22/55)]、上段[36.4%(20/55)]和胃体[66.7%(34/51)]、胃底[31.4%(16/51)]多见;多为脾动脉及动脉瘤压迫[29.6%(32/108)]、主动脉压迫[23.1%(25/108)]、孤立食管静脉瘤压迫[13.9%(15/108)获悉更多]和胃黏膜下静脉及静脉瘤压迫[12.0%(13/108)], 内镜下表现形态多样。以上结果提示, 血管及血管瘤引起的上消化道隆起多由管腔外血管外压所致, 但异位黏膜下动脉、孤立静脉瘤也不罕见, 其分布广、胃镜下表现各异, EUS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必要时可联合彩色多普勒技术、CT平扫及血管重建以明确诊断。

免疫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水平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免疫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VX-661民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试验。随机将所选的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予以A组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在A组基础上,予以B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循环肿瘤细胞阳性率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免疫细胞(CD3~+、CD4~+、CDSediment remediation evaluation4~+/CD8~+)水平及NK细selleck HPLC胞活性均升高,B组的各项指标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在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PD-1抑制剂,在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同时,能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值得持续推广及应用。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 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LX-4720.html探讨对结肠癌AG-221细胞培养患者采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6例结肠癌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开放性结肠系膜切除术完成治疗)和研Emphysematous hepatitis究组(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完成治疗),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指标及术后指标。结果 手术后,研究组IL-2、CRP、VEGF、IL-6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天数(10.35±2.25)d、术后排气时间(2.25±0.59)d短于常规组,术后疼痛评分(1.29±0.25)分低于常规组,术后引流量(154.65±5.29)mL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5、10.940、41.230、7.569,P<0.05)。结论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有效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指标,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改善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引流量,可促进结肠癌患者预后水平提升。

基于CT图像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胰腺癌免疫细胞浸润及预后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方法在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150例, 采用简单随机化法, 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划分为训练集(n=105)和验证集(n=45)。以病理免疫组化染色评价CD8+T细胞浸润, 以中位数为界, 将患者分为高浸润组和低浸润组, 均为7VE-8225例。生存资料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基于训练集术前静脉期增强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 采用Wilcoxon检验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法选取最优特征集。在此基础上, 构建3种监督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型, 分别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模型, 在验证集中对其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状态的效能进行验bioactive endodontic cement证, 评价指标包括: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F1分数、准确度、精确度和召回率。Entinostat体内结果高浸润组与低浸润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别为875、529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 P0.001)。在训练集中筛选出10个影像组学特征, 基于这10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20、0.704、0.745, F1分数为0.457、0.667、0.744, 准确度为57.8%、68.9%、75.6%, 精确度为66.7%、73.7%、80.0%, 召回率为34.8%、60.9%、69.6%。结论 CD8+T细胞高浸润组胰腺癌的预后优于低浸润组, 基于影像组学的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预测胰腺癌CD8+T细胞浸润上具有较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