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焦亡相关基因在结肠癌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探讨焦亡相关基因在结肠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中提取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癌组织的焦亡相关基因,并进行差异性分析。根据焦亡相关基因表达量对TCGA队列中的患者进行聚类及分型,对分型存在差异的基因进行单因素COX分析、lasso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模型。在GSE39582中对该预后模型进行验证。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风险模型、临床性状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对风险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和ssGSEA分析。结果:47个焦亡相关基因在正常组织和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性(P<0.05)。在预后模型中,患者生存时间和状态、临床分级、病理分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1)。GO和PS-341采购KEGG分析发selleck产品现风险差异基因在免疫相关通路上显著富集。ssGSEA分析提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患者间免疫细胞浸润和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结论:焦亡相关基因可评估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且可能调节结肠癌免疫相关通路。

CD103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评估CD103阳性(CD10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在实施初次肿瘤减灭术(debulking surgery,PDS)与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的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grade serous ovarian carcinoma,HGSC)患者中分布、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137例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HG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患者石蜡组织标本制成组织芯片,分为PDS组83例和NACT组5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共染法观察CD103+TIL与CD8阳性(CD8+)、CD4阳性(CD4+)TIL的关系,并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CD103+TIL与患者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采用χ2检验显示,NACT组CD103+TIL、CD8+TIL表达均高于PDS组(PBaf-A1纯度=0.026、P=0.029),且CD103+TIL、CD8+TIL与PF-07321332 molecular weight化疗敏感性具有显著性相关(P=0.03、P=0.018),两组患者CD4+TIL与所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CD103+TIL与CD8+TIL具有显著性相关(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共染法结果显示,CD103+TIL实际多为CD8+TIL。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仅肿瘤上皮内CD1toxicology findings03+TIL、CD8+TIL表达具有预后意义,是HGSC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HGSC患者CD103+TIL主要分布于肿瘤上皮内,是免疫活性更高的CD8+TIL亚群,因此CD103+TIL较CD8+TIL可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成分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成分蛋白chemically programmable immunity(CRCP)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和Baricitinib溶解度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3年6月—2009年9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79例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定量分析,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比较CRCP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分析获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拟合优度,并使用Youden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CRCP表达与肝细胞癌预后的关系,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79例肝细胞癌患者中,男67例,女12例,年龄10~72岁;病理分级4级1例,3级61例,2级17例;20例合并门静脉癌栓;巴塞罗那分期0期5例,A期55例,B期11例,C期8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5.9%的患者肝癌组织中CRC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CRCP低表达肝细胞癌患者的CK19阳性、肿瘤包膜不完整、合并门静脉癌栓和肿瘤病理分级高的患者所占比例更高(χ~2值分别为6.410、4.829、9.319、9.083,P值均<0.05)。与CRCP低表达组相比,CRCP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更长,复发率更低(P值分别为<0.001、0.009)。另取6Smoothened Agonist例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4例患者肝癌组织中CRCP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结论 肝癌组织中CRCP低表达相较于高表达患者预后更差,CRCP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过程,提示该分子或可作为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判定的生物标志物。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KCNQ1OT1在胃癌中的作用

长非编码RNA KCNQ1OT1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但是在胃癌中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在胃癌中具体的作用机制也缺乏相关研究。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公共数据库分析发现:KCNQ1OT1在胃癌中普遍高表达,且高表达KCNQ1OT1的胃癌病人预后不良,它与胃癌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与TP53的突变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其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明selleck合成显相关;KCNQ1OT1在胃癌肿瘤细胞系中普遍高表达,敲低后可抑制胃癌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其表达与肿瘤代谢有密切的相关性;谷氨酰胺酶1(glutaminase 1, GLS1)在胃癌中普遍高表达,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KCNQ1OT1与GLS1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敲低KCNQ1OT1的表达可抑制GLS1 mRNA的SAHA配制表达,而过表达GLS1可以部分逆转敲低KCNQ1OT1造成的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下降,因此推测KCNQ1OT1可能通过GLS1调控胃癌肿瘤细胞的生长。本Virologic Failure研究通过大数据及实验验证了KCNQ1OT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提示KCNQ1OT1有可能通过调控谷氨酰胺代谢来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这为分子靶向治疗胃癌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对晚期结肠癌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对晚期结肠癌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9例晚期结肠癌患者Medical exile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49例患者采取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糖类抗原(CA)242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T细胞MDV3100亚群指标(CD3~+、CD4~+)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PS)评分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变化、点击此处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53.06%)高于对照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A242、CEA、IL-6、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1.84%)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对晚期结肠癌患者疗效较好,对患者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患者恢复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对肺癌细胞自噬及其生物学行为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以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为载体,lncRNA靶向调控苄氯素1重组蛋白(BECN1)对肺癌细胞自噬及其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方法 对肺癌细胞A549进行培养,将肺癌细胞A549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为不同浓度的葫芦素BE聚乳酸纳Medial prefrontal米微粒组(0.01μg·mL~(-1)组、0.10μg·mL~(-1)组、1.00μg·mL~(-1)组、10.00μg·mL~(-1)组及20.00μg·mL~(-1)组),CuBE-PLA-NP+si-NC组和CuBE-PLA-NP+si-BECN1组。通过噻唑蓝(MTT)法检测A549细胞抑制率以及活力;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BECN1 mRNA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ECN1蛋白表达水平及BECN1对A549细胞自噬selleck抑制剂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调控MK-1775说明书BECN1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Control组、CuBE-PLA-NP组、CuBE-PLA-NP+si-NC、CuBE-PLA-NP+si-BECN1组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4.94)%,(45.22±3.79)%,(44.85±4.93)%,(85.59±5.62)%,Control组与CuBE-PLA-NP组相比,CuBE-PLA-NP+si-NC组与CuBE-PLA-NP+si-BECN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uBE-PLA-NP浓度的增加,BECN1 mRNA表达上调,20.00μg·mL~(-1)组A549中BECN1 mRNA水平(2.59±0.30)及BECN1蛋白水平(1.26±0.06)升高最明显,且呈现剂量依赖;CuBE-PLA-NP可促进A549细胞自噬,而敲低BECN1可逆转CuBE-PLA-NP对A549细胞自噬的影响;CuBE-PLA-NP可通过调控BECN1的表达诱导A549细胞凋亡。结论 以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为载体,lncRNA靶向调控BECN1能够促进肺癌细胞发生自噬,促进其凋亡。

头颈恶性肿瘤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CRP与sTREM-1和IL-6水平

目的 探究头颈恶性肿瘤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C-反应蛋白(CRP)与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14例行头颈恶性肿瘤根治术术后负压引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归纳头颈恶性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BI 10773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单一或多个指标对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14例患者存在35例感染患者,感染发生率为30.70%;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水平、合并糖尿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头颈恶性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 <0.05)。3d时点术后引流液的CRP、s TREM-1和IL-6三指标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reconstructive medicine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782(0.624~0.980)、0.718(0.546~0.945)和0.753(0.584~0.970),联合应用价值更高,AUC(95%CI)为0.844(0.743~0.959)。结论术后引流液CMRTX1133RP、s TREM-1、IL-6及其联合应用对术后切口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天门冬水提物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

目的本实验研究天门冬水提取物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结肠癌HCT116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EdU/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天门冬水提取物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Anncore microbiome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侵GW-572016分子式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情况,Real-timePCR检测基因p53和Bax的mRNA水平。结果天门冬水提取物处理HCT116细胞24h后,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贴壁不牢,出现不同程度SAG核固缩。天门冬水提取物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CT116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凋亡。集落形成实验、EdU/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提示天门冬水提取物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Real-TimePCR的结果显示天门冬组凋亡基因p53和BaxmRNA高表达。结论天门冬水提物可导致凋亡基因p53和Bax的mRNA高表达从而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其凋亡。

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0例胃间质瘤和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分析不同患者间MMethylation抑制剂SCT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及特征。结果胃癌的CT强化值、平均CT值以及.CT三期动态扫面的CT值均显著高于胃间质瘤(P<005);胃癌患者其CT扫面中CT最大值出现在静脉期,而胃间质瘤CT最大值出现在平衡.期;胃癌患者强化程度显著大于胃间质瘤患者(PArsenic biotransformation genes<005)。胃癌CT可表现为胃浆膜MLN8237面凹凸不平,存在结节状及条絮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静脉期表现团状强化,动脉期呈现线状强化。胃间质瘤CT轴位平扫示: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向腔外生长,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均呈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中胃癌和胃间质瘤均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但在CT增强扫描中,两者CT值、强化程度以及其增强模式均存在差异,故临床可通过仔细观察分析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数值及表现来对胃癌和胃间质瘤进行鉴别诊断。

伽玛刀治疗81例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及预后因素

目的 评估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疗效,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伽玛刀治疗的81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后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总生存期定义为从患者接受伽玛刀治疗到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或第一次失访日期的时间间隔。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中位生存期、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检验各因素组间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不同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selleck GNE-140截至末次随访日期,81例患者中36例死亡(44.44%),伽玛刀治疗后的中位总生存期为23个月(95%CI=14~26)。6个月、1年、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84%、63.53%、43.35%。结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转移灶总体积(HR=1.158,95%CI=1.Torin 1试剂079~1.242,P<0.001)、年龄(HR=2.666,95%CI=1.257~5.657,P=0.0106)及边缘剂Lipid biomarkers量(HR=0.392,95%CI=0.167-0.922,P=0.031 8)是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结论本项研究中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生存率得到了提高、生存期得到了延长,收获了良好的疗效。转移灶总体积≥16 cm~3、年龄≥70岁及给与边缘剂量<17Gy是预后不利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