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双糖链蛋白聚糖(biglycan, BGN)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生存的关系。方法 挖掘肿瘤芯片数据库(Oncomine)、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disordered mediacer Genome Atlas, TCGA)和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GEPIA),分析BGN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并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生存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正常组织中共421项有关BGN在消化道肿瘤与正常组织间表达差异的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量较正常组织更高[食管癌(中位秩=140.0,P=4.76×10~(-5))、胃癌(中位秩=140.0,P=4.76×10~(-selleck NMR5))、结直肠癌(中位秩=863.5,P=5.87Regorafenib MW×10~(-7))]。其表达量与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肿瘤浸润深度、结直肠癌淋巴转移情况及直肠癌肿瘤分期有相关性。BGN表达量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总生存率有关。结论 BGN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普遍呈现高表达,这种高表达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浸润深度更深,结直肠癌淋巴结存在转移及直肠癌分期更晚相关,并且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更低。
Category: Uncategorized
NRP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前3位, 近年来结直肠癌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 早期结直肠癌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但是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50%, 其他疗法如化疗和放疗具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 临床尚缺乏结直肠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寻找结直肠癌的新疗法至关重要。神经纤毛蛋白-1 (neuropilin 1, NRP1) 作为跨膜糖蛋白, 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 且其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NRP1参与血管生成、肿瘤生长biomedical materials、细胞自噬、脂代谢等, 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新靶点。本文综述了NRP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包括其分子结构、表达、自噬及Fer-1其与小分子代谢之间的关联; 阐述了NRP1在结直肠癌中发挥作用的相关调节因子, 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A (semaphorin 3A, SEMA3A)、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等; 总结了靶向NRPLY294002细胞培养1的结直肠癌潜在干预策略, 以期为结直肠癌诊断和防治提供借鉴。
六字诀呼吸功能锻炼法在肺癌手术患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六字点击此处诀在肺癌手术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在深圳市某三甲医院心胸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六字诀呼吸功能锻炼法。比较干预前后两组肺功能指标、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字诀呼吸功能锻炼法的应用,可改善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情况,有Alpelisib浓度助于缩短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在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Evidence-based medicine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吡非尼酮下调IRF4抑制M2型巨噬细胞活化减轻放射性肺纤维化机制
目的探究吡非尼酮(PFD)对放射性肺纤维化(RILF)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动物放射研究平台对C57BL/6小鼠进行单次50 Gy X线的全胸照射, 用药组小鼠于照射前2 h灌胃给予300 mg/kg PFD, 此后每天灌胃一次直至150 d处死小鼠并提取肺组织, 肺组织采用HE和Masson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 Vorinostat供应商(qPCR)和蛋白质印迹Liraglutide法(WB)检测。巨噬细胞经PFD处理后, 用白介素-4和白介素-13刺激, 使其向M2型极化, 采用qPCR、WB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相关检测。结果 PFD能显著抑制由X线诱导的肺内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组织纤维化形成, 降低M2型巨噬Mass media campaigns细胞表型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实验也证实, PFD能显著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表现为精氨酸酶-1和几丁质酶3样蛋白3表达的降低, 这个过程主要与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的下调有关。结论 PFD通过下调IRF4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对RILF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基于阴阳理论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抑制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目前虽然对恶性肿瘤诊疗手段在不断提高,但患者死亡率却不降反升,根本原因在于对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认识的仍不够深入。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生存的重要场所,干预肿瘤微环境对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组成肿瘤微环境的关键成分,具有免疫抑制性。正常情况下MDSCs在机体内含量极低,但在肿瘤微环境可大量存在,它能通过抑制T细胞、NK细胞、DC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以及参与构成转移Roxadustat molecular weight前生态位(the pre-metastatic niche,寻找更多PMN)等方式介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中医认为Tissue Culture阴阳失和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病机,阴阳调和则病差。近年多个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或复方可凭借其阴阳偏性抑制MDSCs的扩增与活化。本文从阴阳理论出发就近年中医药对MDSCs的调节作用展开综述。
结直肠癌中NAT10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 3HRP法分别检测NAT10及EMT相关蛋白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在95例结直肠癌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NAT10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NAT10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NAT10的阳性率[70.5%(67/95)]高于癌旁组织[10%(3/30)]。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率[56.8%(54/95)]低于癌旁组织[96.7%(29/30)](P <0.001),β-catenin的阳性率[74.7%(71/95)]高于癌旁组织[0 (0/30)](P <0.001),viselleckchemminten的阳性率[35.8%(34/95)]高于癌旁组织[0(0/30)](Terpenoid biosynthesisP <0.001)。结直肠癌组织中NAT10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392,P<0.001),NAT10与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r=0.333,P <0.001),NAT10与viminten表达呈正相关(r=0.325,P <0.001)。NAT10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p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NAT10表达增高,且与癌组织中EMT相关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Z-IETD-FMK临床试验性,NAT10可能促进结直肠癌中EMT的发生从而使肿瘤转移。
光动力疗法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杀伤效应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对人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光照组和血卟啉衍生物(HPD)-PDT组。单纯光敏剂组加入HPD孵育;单纯光照组用630 nm激光照射;HPD-PDT组先用HPD孵育,再应用630 nm激光照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33258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细胞Bax、Bcl-2和Caspase-9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单独给予光敏剂或者激光照射对H446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二者联合时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加和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杀伤效应更明显。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各对照组相比较,HPD-PDT组Bax、Caspase-9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IACS-10759半抑制浓度F=445.426、1 765.177,P<0.05),而Bcl-2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F=171.193,P<0.05)。结论 PDT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有显著的体外杀伤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Taurine溶解度调Bax、Caspase-9 mRNA水平以及下调Bcl-2 mRNA水平有关。
中医情志护理对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施行中医情志护理后对其负性情绪、疼痛缓解程度的影响。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医更多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选取102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1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2例, 年龄(43.25±3.08)岁;观察组男27例, 女24例, 年龄(43.86±3.12)岁。对照组施行普通专科护理, 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Erdafitinib IC50行中医情志护理, 两组均护理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缓解情况、护理满意度、焦虑表现、抑郁情绪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50.98%(26/51)比13.73%(7/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71, P0.001);Surgical antibiotic prophylaxis与护理前对比,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 并且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48.03±4.13)分比(53.12±5.29)分、(46.14±4.77)分比(52.13±5.31)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护理后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86.27%(44/51)比60.78%(31/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3, P=0.003)。结论中医情志护理可有效减轻消化道肿瘤患者机体疼痛程度, 缓解其焦虑、抑郁状态, 提高患者配合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效果显著。
增强CT定量参数对胰腺癌和坏死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增强CT定量参数对胰腺癌和坏死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胰腺癌患者为胰腺癌组, 并抽取医院同期收治的41例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为胰腺炎组, 两组均行增强CT定量参数诊断。比较两组胰腺增强CT值、增殖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侵袭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 并分析相关性。结果胰腺癌组胰腺增强CT值(58.31±5.97)低于胰腺炎组(111.59±13.65), P0.05。胰腺癌组RCC-32 mRNA表达量低于胰腺炎组, FOXC1、Ezrin、Bmi-PD-0332991配制1 mRNA表达量高于胰腺炎组(P0.05)。胰腺癌组TFPI-2、LScalp microbiomeet-7f、FHL1 mRNA表达量低于胰腺炎组, Twist mRNA表达量高于胰腺炎组(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 胰腺癌患者胰腺增强CT值与增殖相关基因侵袭相关基因RGC-32(r=0.571)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 与侵袭相关基因TFPI-2(r=0.643)、Let-7f(r=0.594)、FHL1(r=0.673)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与增殖相关基因侵袭相关基因FOXC1(r=-0.603)、Ezrin(r=-0.637)、Bmi-1(r=-0.524)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 与侵袭相关基因Twist(r=-0.628)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P0.05)NVP-TNKS656。结论与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相比, 胰腺癌患者组织增强CT值较低, 并与增殖、侵袭基因表达显著相关, 可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
肝细胞癌中免疫相关基因的预后作用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免疫相关基因特征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原始肝细胞癌数据,执行单样本基因集富Belumosudil溶解度集分析计算每个样本的免疫活性。利用“GSVA”包和“hclust”包将HCC样本分成高和低免疫细胞浸润组。ESTIMATE算法对每个HCC样本中的肿瘤微环境进行评分。“limma”包和维恩图确定有效的免疫相关基因。单因素Cox、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关键基因。“rms”包建立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结果 与高免疫细胞浸润组相比,低免疫细胞浸润组中样本的肿瘤纯度更高,免疫评分、ESTIMATE评分和基质评分较低。高免疫细胞浸润组免疫成分更丰富,TIGIT、PD-L1、PD-1、LAG3、TIM-3、CTLA4和Hpopulation precision medicineLA家族的表达水平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4个免疫相关基因(S100A9、HMOX1、IL18RAP和FCER1G)被用来构建预后模型。与其他临床特征相比,selleck激酶抑制剂该预后模型的风险评分被确认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肝细胞癌免疫相关核心基因,可用于肝细胞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