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静脉溶栓对AIS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及预后水平的影响

对比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与常规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及预后水平的影响。将保定市第MS-275溶解度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8例AIS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肠溶片,静脉滴注依达拉奉),试验组64例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血脂指标、神经功能评分、不良反应并进行预后评价。结果显示:治疗两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75%vs 81.25%,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血液流变学、血脂指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22.11±5.68)分vs(10.54±3.85)分;(22.53±5.42)分vs(12.85±4.11)分,P<0.05),巴氏指数(BI)评分升高((61.32±14.57)分vs(80.22±15.30)分;(60.75±15.AG-221体外12)分vs(7immune stimulation2.57±15.24)分,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生牙龈出血2例,穿刺点瘀斑1例,消化道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或病情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65.63%vs 48.44%,P<0.05)。研究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IS对血液流变学、血脂及预后水平均有改善作用。

29例子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子痫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合理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住院分娩的29例子痫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子痫Entinostat研究购买患者29例,年龄18~50岁,其中72.4%(21/29)年龄为21~34CP-690550溶解度岁,24.1%(7/29)年龄≥35岁。79.3%(23/29)的患者系自然妊娠,单胎妊娠占比93.1%(27/29)。55.2%的患者以头痛头晕为首要症状,其余较常见的前驱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胸闷憋气。子痫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子痫发作前硫酸Medical pluralism镁的使用比例为48.3%,绝大多数子痫患者发病时出现意识改变,其中意识丧失、意识不清分别占72.4%(21/29)、24.1%(7/29)。同时血压、心率的升高也较为常见。分娩孕周在34周及以上者共15例(51.7%),2例患者因病情严重于孕中期进行引产。新生儿结局方面,39.3%(11/28)为小于胎龄儿,Apgar评分1min或5min≤7分占比17.9%(5/28),新生儿NICU入住率为72.4%(21/29)。结论 子痫患者的发病年龄、前驱症状、发病时机均呈多样性,规范使用硫酸镁对于子痫的治疗及预防子痫复发至关重要,加强孕期及分娩后对患者的宣教有利于早期发现、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子痫相关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避免严重不良结局的发生。

急性脑梗死后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脑梗死后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认知障碍尽早防治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7月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期间6个月内有无继发不同程度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40例)和未发生组(40例),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后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出现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40例,发生率为50%,发生组高龄、低文化程度、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史、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合并OSAS、高MMSEBioactivatable nanoparticle评分、低社会支持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比例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SB431542(OR=4.13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selleck MC3R=3.736),糖尿病(OR=3.770),高血压(OR=4.071),脑血管疾病史(OR=3.586),合并OSAS(OR=4.328),梗死部位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OR=3.854)是急性脑梗死病人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效保护急性脑梗死病人认知功能至关重要,但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史、合并OSAS、梗死部位等因素能影响继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加强上述风险因素防控及早期采取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合并慢性肾脏病和未控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合并慢性肾脏病和未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102例合并慢性肾脏病和未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入院产生的电脑病例编号进行“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且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不同的剂量进行治疗,共分为三组,每组34例。无剂量组:常规卡托普利治疗不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低剂量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次,1次/d;高剂量组:在常规基础上GSK1349572价格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次,2次/d。centromedian nucleusFer-1使用方法比三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控制情况及用药3d及8周后24h的动态血压变化,治疗后的肾功能水平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治疗后的血压、心率均较治疗前及无剂量组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无剂量组对比,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用药3d及8周后的血压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在用药3d及8周后的24h期间的动态血压变化呈杓型变化,且用药8周后的动态血压变化更为平稳。低剂量组治疗后的肾功能指标优于高剂量组,而无剂量组优于低剂量,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剂量组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低剂量组为5.88%,高剂量组为8.82%,三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病和未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治疗,可考虑采取低剂量的硝苯地平缓释片用药方案,建议于临睡前给药可获得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对患者的肾功能影响较小及不良反应较少。

142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selleck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APE患者临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medicine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42例和非老年组(<60岁)65例,老年组再分成老年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比较分析老年组与非老年组、老年男性组与老年女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APE最常见危险因素均为深静脉血栓,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心房颤动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P<0.05),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APE的风险是非老年组的3.281倍。老年组及非老年组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胸闷,老年组气促比例高于非老年组(P<0.05selleck AG-221)。老年组D-二聚体阳性率、平均血小板体积值、肺动脉压力、肌钙蛋白I、B型脑钠肽值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女性组近期手术或制动史17例(23.6%),显著高于老年男性组(4.3%)(P=0.001)。结论:老年APE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心肺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需识别老年患者易患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密切关注临床表现并联合多种检查,综合评估,以提高对老年APE患者诊断的准确性。

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南阳市某医院Naporafenib体内实验剂量收治的1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情绪状态、生活质量、依从性、症状自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HAMA及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依从性、生活质量及SCL-9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Baricitinib浓度.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optical biopsy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4%,低于对照组的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的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及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心理护理干预对首发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首发高血压疾病患者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后自身心理状况以及健康教育情况。方法 研psycho oncology究抽取98例基层卫VP-16核磁生院经确诊属于首发高血压疾病患者,纳入时间控制在2019年9月,结束时间控制在2021年9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对照组4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睡眠质量水平、心理状态、血压水平、对疾病知晓率变化情况。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 检验。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各项睡眠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Wnt-C59 molecular weight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睡眠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疾病知晓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首发高血压疾病患者通过加入心理护理干预后可有效消除或减轻患者心理负面情绪,提升个人日常生活质量水平质量,予以患者优质睡眠,确保长期血压水平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增强患者个人对自身疾病认知程度。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钙黏蛋白和P63蛋白表达情况及意义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钙黏蛋白和P63蛋白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收集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距离肿瘤3 cm以上的癌旁组织,采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检测上皮型钙黏蛋白、神经型钙黏蛋白、P6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中GSI-IX上皮型钙黏蛋白、P6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神经型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性肝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蛋白阳性率、神经型钙黏蛋白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BCLC分期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有门静脉侵犯的患者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神经型钙黏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无门静脉侵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蛋白阳性率、神经型钙黏蛋白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Ferrostatin-1试剂性肝癌组织中P6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直径、BCLC分期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63蛋白阳性率在不同性别、年龄、甲胎CMV infection蛋白、淋巴结转移、门静脉侵犯情况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63蛋白表达与上皮型钙黏蛋白呈正相关(P<0.01),与神经型钙黏蛋白呈负相关(P<0.01);原发性肝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蛋白与神经型钙黏蛋白呈负相关(P<0.01)。结论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蛋白、P63蛋白低表达,神经型钙黏蛋白高表达,与分化程度、BCLC分期、门静脉侵犯情况相关。

基于门诊电子病历数据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病模式分析

目的 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共病模式和核心共病,为中医健康管理和临床治疗指南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就诊的21 425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门诊电子病历数据,采用关联规则挖掘识别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二元共病模式,并构建2型糖尿病患Lorlatinib价格者的共病网络,依据网络拓扑学指标判断共病网络中的trait-mediated effects核心共病。结果 21 425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selleck NMR患者中,存在共病者17 843例(83.3%);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骨质疏松、抑郁症和焦虑症等16种慢性病共形成了76个有意义的二元共病模式,以支持度排序,最常见的二元共病模式为“冠心病+高血压”(支持度=0.45,提升度=1.31),高血压和冠心病存在于15个二元疾病模式中;在中医就诊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共病网络图显示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间的共患率较高,存在复杂的共患关系;共病网络中,节点度和紧密度最大的疾病为冠心病和高血压(节点度=15,紧密度=0.45);结合点度、点权、紧密度和特征向量中心性指标发现,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位于网络的枢纽位置,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核心共病。结论 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核心共病,患者和医疗机构应针对这些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管理。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究参苓固肠方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目的:研究参苓固肠方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产物短链脂肪酸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机制。方法:从受孕成功的36只孕鼠中随机选取30只孕鼠进行造模。造模大鼠予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Ceralasertib溶解度周后,连续3 d予以35 mg·kg~(-1)链脲佐菌素(STZ)构建妊娠期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参苓固肠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18、9、4.5 mg·kg~(-1)的参苓固肠方溶液灌胃,二甲双胍组予以52.5 mg·kg~(-1)药物溶液灌胃,空白组、模型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给药24 h后,鼠尾尖采血检测末次血糖,麻醉下腹主动脉采血,生化法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INS);取大鼠肠道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取大鼠粪便标本,16s rRNA测序检测肠道菌群,气相色谱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糖、TG、TC、HDL-C、LDL-C、LPS、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肠道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及黏膜损伤,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血糖、TG、TC、HDL-C、LDL-C、LPS、IL-1β、IL-6、TNF-α点击此处等水平有所下调(P<0.05),肠道炎症及肠黏膜损伤得到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肠道菌群功能结构及多样性发生改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肠道菌群功能结构及多样性回调,趋势接近空白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克雷伯氏杆菌、杜氏菌等致病菌丰度明显升高,普雷氏菌、拟普雷氏菌、阿克曼菌、罗姆布茨菌、毛螺菌等益生菌丰度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缓释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克雷伯氏杆菌、杜氏菌等致病菌丰度降低(P<0.05),普雷氏菌、拟普雷氏菌、阿克曼菌、罗姆布茨菌、毛螺菌等益生菌丰度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短链脂肪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固肠方各剂量组及二甲双胍组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变形菌门与炎症因子、血糖、血脂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参苓固肠方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不良妊娠结局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疗效Biopsie liquide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相当,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降低LPS、IL-1β、IL-6、TNF-α,改善肠道炎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