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手法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MLD)作为淋巴水肿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由护士实施操作。目前,主要通过临床疗效来评估MLD的有效性,导致其临床异质性明显、缺乏量化方案。研究其作用机理对于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向该手法的真实世界研究存在技术与伦理的局限性。目的:为明确MLD治疗0-III期淋巴水肿的生物力学作用机理,本文旨在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护士进行MLD操作时,MLD作用于0-III期淋巴水肿皮肤与毛细淋巴管的力学响应与淋巴微循环的淋巴动力学效应。方法:本文提出一种面向MLD治疗淋巴水肿的生物力学效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并整理0-III期淋巴水肿皮肤、毛细淋巴管与淋巴液的生物力学参数。其次,采用结biliary biomarkers构静力学分析方法,探究MLD对皮肤与毛细淋巴管的力学效应;采用热力耦合分析方法,探究MLD治疗过程中皮肤的温升情况;采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探究淋巴微循环的淋巴动力学效应。并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ASYS开展了上述的结构静力学、热力耦合与流固耦合的可视化量化研究。结果:本文基于有限元法,进行了结构静力学分析、热力耦合分析与流固耦合分析,分析了MLD治疗淋巴水肿的生物力学效应。具体结果如下:1.相同的毛细淋巴管压缩率下,淋巴水肿分期与皮肤总变形、外部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在毛细淋巴管管腔闭合的情况下,0-III期淋巴水肿皮肤需要的总变形分别为:0期2.343 mm、I期3.461 mm、II期5.477 mm和III期7.842 mm。且导致管腔闭合的外部压力分别为:0期26 mm Hg、I期32 mm Hg、II期44 mm Hg和III期61 mm Hg。管腔闭合前存在结构“失稳”的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下的外部压力分别为:0期21 mm Hg、I期27 mm Hg、II期36 mm Hg和III期50 mm Hg。2.皮肤温升受淋巴水肿分期影响较小,温升与MLD循环治疗次数、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在27 mm Hg三循环的MLD治疗下,0-III期淋巴水肿的表皮温升0.018-0.019℃,真皮温升0.005℃,皮下组织温升0-0.001℃;表皮为波动性温升并出现三个峰值((0.014℃、0.017℃、0.019℃),真皮为持续线性温升,皮下组织无明显温升;10 mm Hg可导致表皮温升0.007℃,而100 mm Hg可导致其温升0.067℃。3.MLD治疗后,淋巴液流速明显增加;初始流速与管腔压缩率越大,治疗后的淋巴液流速与流体压力越大。初始流速为6.Adavosertib化学结构7 mm/s时,治疗后增加至11.23-13.19mm/s;压缩率≥40%时,流体压力可超过瓣膜开放压力实现回流;40%压缩率所需的外部压力为:0期11 mm Hg、I期15 mm Hg、II期21 mm Hg和III期28 mm Hg。结论: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明确了MLD治疗0Empagliflozin生产商-III期淋巴水肿的生物力学效应,可以为MLD方案的量化与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结论如下:1.在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情况下,护士操作MLD安全且有效的压力为:0期11-21 mm Hg,I期15-27 mm Hg,II期21-36 mm Hg与III期28-50 mm Hg。2.在具备可视化的条件下,建议护士应根据患者分期选择合适的MLD压力与治疗时长,从而降低患者皮肤与微循环结构受损风险。3.MLD带来的效益会因为淋巴水肿自身的持续性皮肤纤维化增厚而降低,因此严格评估患者皮肤,最大程度实现消肿治疗,减轻患者治疗负担促进康复,对MLD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Category: Uncategorized
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危及公众健康的重大问题。对这一疾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多项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干预研究进行全面综合,并根据干预方式的差异,分别进行亚组分析。通过庞大的样本量,更准确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发现,早期结合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患者,其预后明显优于单纯药物干预的患者。在降低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面,护理干预均比药物干预效果更好。而在改善心理创伤、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以及死亡率方面,个性化护理干预可达到最佳效果。EGFR抑制剂综上所述,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早期、全面、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大幅改善其预后,提高生活selleck Blebbistatin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因此,护理干预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环节,并且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重mediator complex视和应用。
复方樟柳碱结合康柏西普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视力、眼压及CMT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樟柳碱结合康柏西普治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患者视力、眼压及黄斑Vorinostat细胞培养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泉州市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80例DME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62眼)和观Diabetes medications察组(40例,67眼)。对照组予以康柏西普治疗,观察组在康柏西普治疗基础上结合复方樟柳碱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及CMT。结果 治疗后1、2个月后,观察组BCVA均高于对照组,CM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个月Lorlatinib采购后,两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复方樟柳碱结合康柏西普治疗能改善DME患者视力,降低CMT,且不影响眼压。
基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分析青中年不同血压病人血管早衰程度
目的: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1 400 cm/s定义血管衰老,探讨青中年不同血压人群血管早衰程度,为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selleckchem AZD6738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就诊并行baPWV检测的3 232名青中年人,根据血压将其分为正常血压组(1 131名)、高值血压组(1 352名)、高血压组(749名),分别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压、心率、baPWV、动脉硬化程度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年龄最小,BMI值最高(P<0.01);随着血压的升高,baPWV逐渐增快,且中年病人baPWV≥1 400 cm/s占比高于青年病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血压均为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等并Genetic resistance发症发生率随血压升高而上升,而且在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中baPWV≥1 400 cm/s者冠心病、脑梗死、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高于baPWV<1 400 cm/s者(P<0.01)。结论:青中年病人中,高血压病人较正常血压病人SAHA年龄小,且高值血压病人血管损伤较大,baPWV可预测高值血压、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强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大鼠梗死心肌区组织活性氧及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心汤组、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强心汤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强心汤组大鼠给予12.25 g/(kg·d)强心汤混悬液灌胃;卡托普利组大鼠给予10.38 mgselleck抑制剂/(kg·d)卡托普利片混悬液灌胃;卡托普利+强心汤组给予强心汤和卡托普利片混悬液灌胃,剂量同上;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2 ml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大鼠均每天灌胃2次,连续28天。采用心脏彩超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室射血分数(LVEF)];荧光探针染色检测梗死心肌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HE染色观察梗死心肌区组织病理学变化;分别采用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梗死心肌区组织PTEN诱导激酶1 (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微管相mice infection关蛋白1轻链3 (LC3) mRNA表达及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Dd、LVEDs升高,LVEF下降,梗死心肌区组织ROS、LC3 mRNA及LC3Ⅰ/LCselleckchem3Ⅱ值升高,PINK1、parkin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且心肌组织中大量弥漫性出血,出血灶周围心肌细胞核形态发生变化,部分细胞核发生核碎裂、核溶解,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与强心汤组、卡托普利组比较,卡托普利+强心汤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更佳(P<0.05);强心汤组与卡托普利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心汤可能通过上调PINK1、parkin表达促进线粒体自噬而减少ROS和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同时强心汤与卡托普利片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或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或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00例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和研究组(100例,特布他林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炎性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Lapatinib-Ditosylate.html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5)。两组的咳嗽、肺Q-VD-Oph价格部哮鸣音、呼吸困难、喘息、咳痰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均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NLRP3、TNF-α、CRP水平及FVC、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或丙酸倍氯米松治疗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利于促进病情转归。
中药药对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https://lms.santoamerico.org.br/fulldisplay?ID=86810&FileName=Cerner,CKD)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症复杂,并发症多。目前,西医治疗上有局限性,中医药在CKD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CKD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早期以脾肾气阴两虚为主,日久脾肾失司,水湿不化,导致湿浊阻滞、瘀血内停和浊毒内生,治疗以扶正补虚和利湿泻浊化瘀通络并重,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改善肾功能,延缓CKD进展的作用。CK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运用中Ferrostatin-1药复方。而中药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它具有简单易用的优点,将中药的传统作用与现代药理作用相结合,使中药药对在治疗CKD中变得灵活精准,同时增加了病症的治疗范围和临床疗效。文章总结了近10年中医药在CKD治疗方面的常用药对,针对不同的中医证候采用不同药对治疗,按不selleck同功效举例了益气养血类(黄芪-当归、黄芪-党参)、补益脾肾类(山茱萸-山药、金樱子-芡实、墨旱莲-女贞子)、活血通络类(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利水消肿类(茯苓-猪苓、防己-黄芪)等常用药对在治疗CKD的临床应用及应用场景,分析中药药对的配伍特色,总结中药药对的传统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为中药药对治疗CKD不同证型的应用提供参考。
面向RNA三维成像的单分子定位算法研究
细胞作为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人类了解并认识生物的基础。由于生物体中细胞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使得人类认识细胞十分困难。转录组的提出,为细胞表型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空间转录组研究的重要一环是识别细胞中RNA的类别并获取细胞中的RNA分布。单细胞RNA测序作为目前转录组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对组织样本种的所有RNA进行测序,并且能反应细胞之间RNA分布的差异。然而该技术无法实现对亚细胞尺度的RNA测序。单分子定位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然而该技术所带来的荧光探针漂白问题又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生物学家试图用光片显微镜以及三维成像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目前对于RNA三维成像系统,如何对RNA信号进行解析并重建RNA分布尚待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围绕RNA分子三维定位及重建展开,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目前基于Rselleckchem LY-188011NA三维成像系统没有好的方法对RNA信号进行解析,从而无法解决单分子定位方法带来的荧光探针漂白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三维单分子定位方法,该网络架构由3个堆叠的编解码器组成,两个属于特征提取模块,一个属于预测模块。这种堆叠式的网络架构主要考虑到每一帧图像中荧光分子密度差异,不同密度下的荧光direct to consumer genetic testing分子的特征存在差异。特别是重叠的荧光分子,共同使用一个编解码器进行特征提取可能使网络不易收敛。因此针对不同密度的荧光分子图像,按照通道类别高密度和低密度分别进行特征提取。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三维定位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检出率和定位精度。(2)针对RNA三维成像数据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RNA定位数据的三维重建框架。根据求得的每一帧原始图像中的RNA分布,通过该三维重建框架,可获得样本中完整的RNA分布情况。该框架包括坐标变换、三维拼接以及定位点去重三部分。其中定位点去重是一个关键步骤,本文结合定位点数据坐标等数据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定位点相对距离的去重方法。该方法可通过并行计算,快速找出所有帧中同一位置的RNA分子点,同时对相邻帧的RNA分子点进行处理。为了验证整个三维定位重建过程的性能,在仿真数据和实际小鼠脑片数据上进行了实验,最终完成重建结果。本文对RNAAZD9291化学结构三维信号解析(定位和重建)方法的研究,是为解决单分子定位方法的荧光探针漂白问题做的一次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多环芳烃暴露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探讨多环芳烃(PAHs)暴露与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的关联性。方法 本研究选自NHANES 2009—2016年中≥20岁人群,由于尿液多环芳烃代谢物(OH-PAHs)的分布呈偏态(左偏),本研究应用对数变换(lg)使数据接近正态分布,根据lgOH-PAHs的四分位数水平将参与者分为四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评估PAHs暴露与AIPMirdametinib化学结构的关联,使用平滑曲线拟合进一步探究PAHs暴露与AIP的www.selleck.cn/products/mcc950-sodium-salt非线性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3 084例参与者,其中女性1560例(50.6%),平均年龄(49.1±17.6)岁。在校正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收入与贫困的比率、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胆固醇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与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Q4)(β=0.056,95%CI:0.021~0.091)与AIP呈正相关;在性别分层的亚组分析中,男性人群PAHs高暴露组(Q4)(β=0.068,95%CI:0.010~0.126)与AIP呈正相关,女性(β=0.047,95%CI:0.001~0.094)Medical cannabinoids (MC)同上;在按BMI分层的亚组中,BMI<25的人群(β=0.096,95%CI:0.032~0.160)里,PAHs的水平与AIP的正相关显著。平滑曲线拟合结果显示,PAHs浓度与AIP呈倒U型关系。结论 本研究发现PAHs暴露与AIP密切相关,提示PAHs暴露是AIP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护理方案对重症监护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究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护理方案对重症监护室(ICU)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生genetic interaction理状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ICU 2023年1—12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Alisertib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健康生理状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疾病进展[治疗干预评分(TISS-28)]、心理状态[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的变化,记录两组干预期间不良事件、转入普通病房率。结果 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TISS-28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转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元确认细节认知策略指导下的护理方案可降低心血管重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病情好转,改善其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