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铁死亡在1型糖尿病心肌病(DCM)小鼠心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CM组和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组(Fer-1组),每组12只。DCM组和Fer-1组采用连续5 d腹腔注射新鲜制备的链脲佐菌素(STZ)40 mg/germline genetic variants(kg·d)后继续饲养12周的方法建立1型糖尿病DCM小鼠模型。自建模起第2周末,Fer-1组小鼠连续10周腹腔注射铁死亡抑制剂Fer-1 2.5μmol/(kg·d),对照组和DCM组小鼠给予等量二甲基亚砜(DMSO)。第12周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NSC 125973小鼠心肌组织超微结构,Western bolt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铁死亡相关selleck Dibutyryl-cAM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小鼠出现明显心功能障碍;HE染色显示心肌细胞肥大且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显示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学改变,包括线粒体变小,膜密度增高,线粒体皱缩,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心肌组织谷胱甘肽还原酶4(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酯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DCM组比,Fer-1组小鼠心功能障碍减轻,心肌组织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ACSL4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心肌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铁死亡参与了1型糖尿病DCM小鼠心功能障碍的发病过程。
Category: Uncategorized
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
目的:临床观察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寻求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新思路。方法:选择8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参照组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试验组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同时口服维生素C,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铁代谢指标、血常规、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临床总疗效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项铁代谢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铁(SI)、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铁蛋白(S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总铁结合力(TIBC)水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常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项细胞免疫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CD3~+、CD4~+水平试验组更高,CD8~+水平试验组更低(P<0.05);两组不RSL3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个月,试验组的复发率显更多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患儿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同期口服维生素C可提升临床效果,改善体内铁代谢含量与红细胞参数,提升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
基于桑黄对肺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目目的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中药桑黄治疗肺炎的活性成分,分析桑黄治疗肺炎的有效成分和靶点。selleck合成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软件搜索中药桑黄的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得到基因名称(Gene Name);通过GeneCards找出肺炎对应的靶点,将桑黄和肺炎的靶点进行比对,得到关键靶点。利用Cytoscape 3.9. 1软件绘制出桑黄化学成分-肺炎-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图,采用Cytoscape软件中ClueGo插件对桑黄NSC 125973半抑制浓度关键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桑黄主要活性成分有21种,(E)-4-(3,4-dihydroxyphenyl) but-3-en-2-one成分所含靶点最多,包括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45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等。筛选出桑黄的化合物靶点358个,其中217个基因为桑黄-肺炎共同靶点,与肺炎有关的关键基因包括含铜胺氧化酶3 (AOC3)、DNA连接酶1 (LIG1)、谷氨酰胺肽酶(ENPEP)、乙醛脱氢酶2 (ALDH2)、组蛋白甲基化酶8 (PHF8)、基因-溶质载体家族11成员2 (SLC11A2)和CYP50等。GO和KEGG富集分析,桑黄主要通过17条代谢途径发挥作用,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中的微小RNA (miRNA)、化学致癌-受体激活、前列腺癌、癌症中蛋白多糖和脂质、动脉粥样硬化及化学致癌物-活性氧(ROS)等相关途径Mediating effect。结论:(E)-4-(3,4-dihydroxyphenyl) but-3-en-2-one是桑黄成分中对肺炎治疗最有效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CYP450家族有关。
氯化胆碱/1,4-丁二醇/AlCl_3三元低共熔体系提高毛竹预处理效率的研究
以毛竹为原料,采用氯化胆碱(ChCl)/1,4Naporafenib分子量-丁二醇(BDO)/AlCl_3低共熔溶剂(DES)体系,在90~130℃和固液比1∶4(g∶g)条件下对毛竹进行预处理,探讨了木质纤维高原料装锅量的DES反应体系在不同温度下对毛竹化学组分、酶水解效率和木质素回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增加,预处理物料木聚糖和木质素质量分数逐渐降低,葡聚糖质量分数升高,酶水解效率显著提高。BMS-907351分子量温度为110℃时,预处理效果最佳,此时预处理物料回收率为59.24%,葡聚糖、木聚糖回收率分别为91.38%和27.03%,木质素脱除率为69.72%,葡聚糖酶水解得率几乎接近100%,表明ChCl/BDO/AlCl_3三元低共熔溶剂体系可以极大提高对毛竹的预处理效率。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有机溶剂溶解及沉淀再生的方法,可回收Progestin-primed ovarian stimulation预处理液中90%以上的木质素,且回收的木质素纯度可达99.26%。通过物料衡算发现毛竹各组分可有效分离与转化。
氟吡汀和抗组胺药对小鼠福尔马林致痛的协同镇痛作用
镇痛机制复杂、涉及环节多,单药使用具有局限性,因而采用多模式镇痛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旨在评价氟吡汀(Kv7通道开放剂)和抗组胺药(异丙嗪、gut immunity非索非那定)新组合对小鼠福尔马林致痛的镇痛作用.首先通过实验获得氟吡汀、异丙嗪和非索非那定的ED_(50),然后选用同一效应水平的联合应用(1/8ED_(50)+1/8ED_(50),1/4ED_(50)+1/4ED_(50),1/2ED_(50)+1/2ED_(50)),接着通过等辐射分析法评价氟吡汀和抗组胺药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氟吡汀、异丙嗪和非索非那定的ED_(50)分别为18.42 mg/kg、4.49 mg/kg、12.98 mg/kg.氟吡汀-异丙嗪联合用药组和氟吡汀-非索非那定联合用药组的相互作用指数γ分别为0.56、0.51,均<1.研究结果表明,氟Entinostat小鼠吡汀与抗组胺药(异丙嗪、非索非那定)能产生协同镇痛作用.氟吡汀与抗组胺药的协同作用为临床多模式镇痛提供了新的PUN30119试剂选择.
贝美前列素对比拉坦前列素治疗青光眼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贝美前列素与拉坦前列素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2年3月。收集贝美前列素(试验组)对比拉坦前列素(对照组)治疗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Aboveground biomass5.4和Stata 12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19项RCT,共计2 18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终点眼压下降值(IOPR)[MD=0.89,95%CI(0.53,1.selleckchem SAHA25),P<0.000 0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膜充血发生率[RR=1.89,95%CI(1.59,2.24),P<0.000 01]、睫毛增长发生率[RR=3.17,95%CI(1.97,Pexidartinib5.08),P<0.000 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眼睛刺激/异物感、瘙痒、眼干、眼部炎症、眼痛、视觉障碍、虹膜/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用药时间节点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用药1、3、6个月时的IOP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稳健。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与拉坦前列素比较,贝美前列素在改善眼内压方面效果更优,但结膜充血和睫毛增长的发生风险较高。
针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脑出血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Core functional microbiotas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通过信封法随机分为针灸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脑出血后下肢DVT;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疗法,持续随访2BMS-907351分子式8 d,对比两组患者DVT购买SAG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以及下肢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血流流速指标差异。结果:治疗14 d时,针灸组Wells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DVT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时,针灸组Wells评分、DVT发生率、D-D、PLT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的PT、INR、双侧股静脉流速、双侧腘静脉流速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后下肢DVT发生率,改善其凝血功能,进而减少DVT发生风险。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铁调素在头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头颈鳞癌是男性患者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舌、颊、牙龈等部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正逐年上涨。现有研究认为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铁代谢关系密切,铁被认为是维持肿瘤生长及侵袭转移的基本物质。铁调素是目前已知在铁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的调节分子。通过探索铁调素的表达与头颈鳞癌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头颈鳞癌的发生机制,进而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改善头颈鳞癌患者预后。目的:分析铁调素在头颈鳞癌患者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代谢通路、免疫浸润等方面的关系,预测不同铁调素表达水平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开发以铁调素为诊断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头颈鳞癌研究提供部分实验数据。方法:1.在TCGA数据库和Gpolyester-based biocompositesEO数据库中下载头颈鳞癌患者RNA测序数据,将数据格式转换并标准化后利用R软件进行铁调素表达差异分析,绘制ROC曲线鉴定铁调素的诊断效能。根据铁调素表达的中位数将TCGA数据库中的502位头颈鳞癌患者分为铁调素表达高低两组,探索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差异基因的通路富集情况。通过R软件GSVA包探索定铁调素表达与代谢通路、免疫浸润的相关性。检索在线网站MEXPRESS鉴定铁调素DNA甲基化位点与铁调素表达的相关性,使用在线网站MethSurv分析铁调素DNA甲selleckchem基化水平与头颈鳞癌患者预后的情况。利用R软件pRRophetic包预测铁调素表达高低两组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差异。2.收集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手术的口腔鳞癌患者组织标本42例及11例癌旁组织样本,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制作标本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将口腔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铁调素蛋白进行检测;利用免疫组化验证巨噬细胞在口腔鳞癌微环境中显著浸润。结果:1.TCGA数据库共下载502位头颈鳞癌组织,44正常组织样本RN3-Methyladenine分子式A测序数据。GEO数据库中,GSE37991芯片中包含40位口腔鳞癌组织、40位正常组织样本RNA测序数据。铁调素的表达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队列数据中铁调素的表达水平对头颈鳞癌的诊断分类效果良好,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18、0.756。2.相较于正常组织,各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铁调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N0和N2&N3分期中铁调素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相较于G1或G2分级,G3&G4分级中铁调素的表达显著上调(P值均小于0.05)。各分子亚型中,间质型铁调素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3.铁调素高低表达两组患者在性别、种族、TNM分期、临床分期、吸烟饮酒史、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在中位年龄和病理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4.铁调素高低表达两组样本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免疫相关通路5.铁调素的表达与炎症反应、肿瘤炎症特征显著相关6.铁调素的表达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关系密切7.铁调素DNA甲基化与预后显著相关8.在头颈鳞癌患者中随着铁调素表达的上调,患者对5-氟尿嘧啶、齐泊腾坦敏感性降低。9.利用免疫组化证实铁调素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口腔上皮组织。结论:1.头颈鳞癌患者的铁调素表达增高且在不同病理分级和N分期差异显著,提示铁调素可能参与口腔鳞癌淋巴转移,可能作为临床判断口腔鳞癌恶性程度及进展程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头颈鳞癌患者中铁调素的表达与免疫相关通路、免疫浸润以及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关系密切,提示铁调素在头颈鳞癌微环境中的免疫逃逸起重要作用。
既往流产史妇女早孕期TEG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既往流产史妇女孕早期血栓弹力图指标水平特点。方法 选择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既往流产史妇女351例。根据既往流产次数、是否就诊1周内发生胚胎停育、妊娠结局进行分组分析。测定GDC-0973体外所有患者早孕期血清R、K、Angle、MA、LY30、EPL、CL指标水平。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孕早期血栓弹力图水平差异。结果 在既往流产≥3次组中,R值(5.78±1.55)、CL值(0.66±2.11)与既往流产1次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MA为与其他两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但并未随着既往流产次数增加呈正相关趋势。就诊1周内胚胎停育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R值(4.84±1.26)、K值(1.73±0.56)selleck Regorafenib降低,Angle(65.55±6.9host immunity5)、CL(1.24±1.81)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妊娠结局分组分析,两组间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既往流产史妇女应行TEG监测评估母体凝血功能,尤其是R、MA、CL值的动态变化,提示早期胚胎停育可能,但孕早期凝血改变无法预测本次妊娠结局。
自身免疫性肝炎所致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结局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AIH-LF)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收集201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IH-LF患者23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龄44(30,53)岁。依据病情分为AIH-LF缓解与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 临床资料方面,AIH-LF缓解组AIH病程>6个月、确诊肝衰竭间隔时间为4例(33.3%)、11(2, 17)个月,均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7例(63.6%)、23(4, 51)个月,P<0.05];AIH-LF缓解组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分别genetic loci为8例(66.7%)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cobimetinib-gdc-0973-rg7420.html、3例(25.0%),与AIH-LF进展组[2例(18.2%)、8例(72.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LF缓解与进展组肝硬化例数为1例(8.3%)、5例(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LF缓解组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9例(75.0%),显著高于AIH-LF进展组[3例(27.3%),P<0.05];AIH-LF缓解组厌食、感染、肾功能不全及消化道出血分别为3例(25.0%)、4例(33.3%)、0(0)及0(0),均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8例(72.7%)、9例(81.8%)、4例(36.4%)及4例(36.4%),P<0.05];AIH-LF缓解与进展组AFP水平为104(42, 176)ng/mL、55(4, 122)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LF缓解组IgG阳性例数为1例(8.3%),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5例(45.4%),P<0.05]。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AIH-LF缓解组界面性肝炎为10例(83.3%),显著高于AIH-LFAngiogenesis抑制剂进展组[4例(36.4%),P<0.05];AIH-LF缓解组胆管损伤及F3-F4期肝纤维化例数为1例(8.3%)及2例(16.7%),分别显著低于AIH-LF进展组[6例(54.5%)及7例(63.6%),P<0.05]。结论 虽然AIH-LF发病率并不高,但可造成较高的死亡率。不同的临床特征预示着临床结局的差异,这对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AIH-LF进展患者AIH病程长、肝硬化多见,常伴有厌食、感染、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同时组织病理学多以胆管损伤、显著肝纤维化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