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OA)是关节骨系统的慢性增生性炎症,又称为慢性骨关节炎。临床上常表现为关节僵硬、疼痛和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动物生活质量,造成经济损失。兽医临床上多通过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进行药物治疗,但副作用较多。因此,深入研究OA的致病机制,开发安全有效的OA药物至关重要。植物提取物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并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自噬在治疗OA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适度的自噬可以维持软骨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PI3K/AKT/mTOR通路是体内调节细胞自噬的重要通路,同时参与OA的发生和发展。基于此,本实验以PI3K/AKT/mTOR自噬途径为切入点,探讨齐墩果酸(OLA)对OA大鼠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本实验分为体内和体外实验。在体内实验中,通过关节腔注射碘乙酸钠(MIA)建立大鼠OA模型,连续给药28天。每周进行行为学检测,Von-Frey机械疼痛检测、冷超敏检测和膝关节肿胀检测。每周采集血清样本,应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和MMPs水平。实验结束后收集各组关节样本,对大鼠膝关节分别进行形态学、X线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评分;免疫组化检ROCK抑制剂测大鼠软骨中i NStarch biosynthesisOS和MMP13蛋白表达,以评估OLA对OA大鼠软骨的保护作用。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鉴定ATDC5软骨细胞,CCK-8法筛选OLA、Chloroquine(CQ)和LY294002干预剂量。通过10 ng/m L IL-1β建立炎症损伤模型,免疫印迹检测i NOS、COX2、MMP3、MMP13、Beclin1、P62、LC3Ⅱ/LC3Ⅰ和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水平。MDC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自噬小体数量和形态,m RFP-GFP-LC3腺病毒对自噬溶酶体和自噬体共定位,RT-q PCR检测Atg相关基因水平。使用自噬抑制剂CQ和PI3K抑制剂LY294002建立通路阻断模型,检测自噬和通路相关蛋白表GSKJ4达情况。明确OLA通过调节PI3K/AKT/mTOR自噬途径改善OA大鼠的软骨退变机制。结果显示:(1)在大鼠OA模型中,OLA灌胃后减轻大鼠关节肿胀,缓解大鼠疼痛,抑制软骨病理变化,降低软骨中MMP13和i NOS的表达。此外,OLA干预能够逆转OA大鼠血清中IL-1β、TNF-α、i NOS、COX-2、MMP3和MMP13的水平。(2)在IL-1β建立的炎症损伤模型中,OLA处理后降低ATDC5软骨细胞中i NOS、COX-2、MMP3、MMP13和P62的表达,促进Beclin1和LC3II/LC3I蛋白表达。OLA干预后Atg相关基因水平显著升高,自噬囊泡聚集显著增加。转染m RFP-GFP-LC3腺病毒观察OLA干预后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使用CQ预处理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被显著抑制。使用LY294002预处理细胞,PI3K/AKT/mTOR通路蛋白被显著抑制,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升高,与OLA干预结果相似。说明OLA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促进自噬,保护OA大鼠。结论:(1)OLA抑制MIA诱导的大鼠OA疼痛,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i NOS、COX-2、MMP3和MMP13水平,改善软骨病理学特征,保护软骨退变。(2)在IL-1β诱导的体外炎症损伤模型中,OLA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促进自噬发挥抗炎抗基质降解作用。
Category: Uncategorized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患者危险因素及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
研究目的:抑郁障碍(MDD)已成为2型糖尿病(T2DM)常见的神经精神系统合并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下降,预期寿命减少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T2DM-MDD)的发生机制,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后续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探索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危险quinolone antibiotics因素同时,联合转录学及代谢组学,从基因和代谢物两个水平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可能发病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及后续治疗靶点提供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间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名。参与者年龄区间为40~82岁。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状态评估。根据HAMD得分对人群进行划分,其中HAMD≥7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组(T2DM-MDD组)共59例,HAMD<6分为单纯糖尿病组(T2DM组)共63例。同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疾病特征、临床实验室指标等,用于该人群的危险因素分析。转录组学分析中,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检索2型糖尿病及抑郁症相关数据集,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及网络分析,以发现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相关的枢纽基因和相应的生物学过程。代谢组学分析中,选取T2DM-MDD组与T2DM组患者各10例并收集血清标本,应用LC-MS/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以探究T2DM-MDD的特征代谢谱。最终联合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通过将转录组学的差异基因与代谢组学的差异化合物及通路进行整合分析,以进一步探究其可能发生机制。研究结果:1.组间差别及危险因素:根据HAMD评分将受试者分为T2DM-MDD与T2DM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42/21vs 21/38,P<0.001)、吸烟史(36.5%vs 13.6%,P=0.04)、下肢血管斑块(74.6%vs 61.0%,P=0.036)、焦虑评分(5 vs 14,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针对上述变量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较高的焦虑评分、合并下肢血管斑块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2.转录组学中得到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相关的差异基因193个(上调基因69个,下调基因124个),GO富集中主要与自然杀伤细胞分化、免疫系统过程的负调控、自噬调节、神经炎症反应、神经元死亡、淀粉样蛋白清除、裂解酶活性、肽结合等生物过程及分子功能相关,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白细胞跨内皮细胞迁移、DNA复制、吞噬小体、错配修复等通路中。由此推测免疫炎症调节及衰老过程可能为MDD和T2DM发生的共同机制。3.代谢组学中筛选到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的差异代谢物19个(上调代谢物12个,下调代谢物7个),覆盖到脂类、嘌呤、类固醇、氨基酸等多类化合物,富集分析表明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两条通路存在显著差异。4.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的联合分析发现,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具有相关性,其中,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在T2DM及MDD转Berzosertib抑制剂录组数据集的GSEA通路中均表现出激活状态,而脂肪酸合成通路在两数据集的表达存在差异,其在T2DM表型数据集呈现抑制状态,于MDD表型数据集中呈现激活状态。结MLN8237溶解度论:T2DM与T2DM-MDD患者在性别、吸烟史、下肢血管斑块有无、焦虑评分存在差异,较高的焦虑评分、合并下肢血管斑块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组学联合分析,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未来需要基于T2DM-MDD表型模型来进一步探究两条通路在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障碍中的具体调控状态。
人工湿地各组分氮素削减定量及功能基因分析
为探讨人工湿地各组分氮素削减贡献度及微selleck化学生物脱氮机理,本研究构建6组(3组无植物对照)不同类型人工湿地系统,3组有植物人工湿地基质分别为陶粒+煤渣、陶粒+沸石、沸石+煤渣,探究其对包头南海湖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采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量化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在人工湿地氮去除中的贡献度;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系统中的氮代谢功能基因。结果表明:陶粒+煤渣有植物组人工湿地脱氮效果最佳,对TN、NH_(4)~(+)-N、NO_(3)~iCCA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N、NO_(2)~(-)-N的去除率分别为(41.18±2.61)%、(50.44±2.63)%、(40.93±2.32)%、(74.34±1.97)%。~(15)N示踪发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对人工湿地系统NO_(3)~(-)-N去除的PI3K抑制剂贡献率分别为27.74%、48.43%和23.83%。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代谢途径有显著影响。在植物根部样本中,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其大部分菌属均参与了氮代谢,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植物人工湿地系统基质中微生物的nirS基因、植物根系的nirK基因丰度明显增加,植物有效促进了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
舒筋活血汤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肿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舒筋活血汤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肢体肿痛的临床疗效,为前交叉韧带术后肿痛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中医选择方案。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年2月-2022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均由同一治疗组医生采用相同方式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对照组术后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舒筋活血汤,共14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治疗前、第7天、第14天肢体周径、疼痛情况及膝关节活动度、中医证候疗效及Lysholm评分,并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评价: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伤侧、手术时间、术前VAS评分、患肢周径、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均无AG-221说明书统计学意义(P>0.05)。2.肿胀度: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肿胀度均较前有所genetic offset改善(P<0.05)。试验组在改善肿胀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较前有所减轻(P<0.05)。试验组在减轻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膝关节活动度(ROM):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较前好转(P<0.05)。试验组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5.Lysholm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较前有Mirdametinib溶解度所提高(P<0.05)。试验组在功能恢复上优于对照组(P<0.05)。6.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3.33%,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筋活血汤可以减轻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肢的肿胀疼痛程度,并进一步促进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
SGLT-2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用的肾脏保护作用
目的:系统评价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SGLT-2)抑制剂与以胰高血糖素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 agonist,GLP-1)联用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VIP database、Pub 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检索范围从建库到2022年12月,语种包括中文及英文,按纳入标准筛选SGLT-2抑制剂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特征和相关数据从每个符合条件的RCTCell Cycle抑制剂中提取。使用CocPrebiotic amino acidshranc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估,Rev Man5.4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量,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程度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敏感性分析,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共965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与单用组相比,SGLT-2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尿素氮的水平[MD=-0.96,95%CI(-1.69,-0.24),P=0.009<0.01],显著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MD=-19.06,95%(-24.89,-13.24),P<0.00001]。显著降低肌酐水平[MD=-5.11,95%CI(-9.95,-0.27MRTX1133分子量),P=0.04<0.05],但两组的肾小球滤过率[MD=-3.07,95%CI(-7.66,1.52),P=0.19>0.05]、尿酸[MD=-28.56,95%CI(-64.49,7.37),P=0.1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用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显著降低。结论:SGLT-2抑制剂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改善患者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降低患者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改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受纳入研究数量、研究药物不同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纳入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SGLT-2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用的肾脏保护作用
目的:系统评价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SGLT-2)抑制剂与以胰高血糖素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 agonist,GLP-1)联用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VIP database、Pub 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检索范围从建库到2022年12月,语种包括中文及英文,按纳入标准筛选SGLT-2抑制剂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特征和相关数据从每个符合条件的RCTCell Cycle抑制剂中提取。使用CocPrebiotic amino acidshranc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估,Rev Man5.4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量,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程度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敏感性分析,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共965名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与单用组相比,SGLT-2抑制剂与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尿素氮的水平[MD=-0.96,95%CI(-1.69,-0.24),P=0.009<0.01],显著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MD=-19.06,95%(-24.89,-13.24),P<0.00001]。显著降低肌酐水平[MD=-5.11,95%CI(-9.95,-0.27MRTX1133分子量),P=0.04<0.05],但两组的肾小球滤过率[MD=-3.07,95%CI(-7.66,1.52),P=0.19>0.05]、尿酸[MD=-28.56,95%CI(-64.49,7.37),P=0.1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用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显著降低。结论:SGLT-2抑制剂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改善患者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降低患者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改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受纳入研究数量、研究药物不同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纳入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基于PANAC反应的PROTAC库构建及细胞活性筛选研究
三阴性乳腺癌(TNBC)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0-15%,与其他亚型乳腺癌相比,TNBC患者的预后较差。由于其强大的侵袭性和缺乏有效的靶向治疗,TNBC已成为一种危险的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继续在多种癌症中仍显示出很好的疗效,鉴于目前TNBC的治疗选择有限,因此发展靶向治疗的方式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TNBC策略。CDKs抑制剂在控制细胞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缓解iridoid biosynthesis人类癌症的症状,而且更多还可以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机遇,因此它具有巨大的潜力。PROTAC(靶向蛋白降解)是一种双重功能的小分子,它包括靶蛋白配体、E3泛素连接酶配体以及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链,它可以有效地实现蛋白质的降解。PROTACs通过E3连接酶实现与目标蛋白(POI)的三元复合物形成,导致POI的多聚泛素化及其随后被26S蛋白酶体降解。PROTAC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生物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方面有着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靶点被证明可以被PROTACs降解。据2022年2月最新统计,PROTACs可诱导130多种靶蛋白降解,包括癌症、免疫紊乱、病毒感染、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目前已有10余种PROTAC进入临床研究。然而目前对于PROTACs的设计与连接链的选择没有普遍接受的规则,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经验和试验。传统开发方法需要逐步合成,耗时耗力。因此,快速构建大量用于活性筛选的PROTAC化合物库是PROTAC技术的未来方向。利用点击化学的手段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应用于PROTAC库的构建,而PANAC反应作为一种新型光点击化学反应可以实现邻硝基苄醇与伯胺交联,生成稳定的吲唑酮产物,同样具有高效和高选择性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荧光标记、DNA-蛋白交联和密码子拓展的蛋白定点插入研究中。本课题利用PANAC反应,合成几种具有胺基侧链的CDK配体和E3配体Decitabine抑制剂,先通过一步酰胺缩合引入邻硝基苄醇,再加入另一种配体并光照使其发生反应的方法,构建了一个能够快速得到PROTAC组装产物的库,并对产物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上进行活性筛选,在两种细胞系上得要到抑制率数据较好的化合物共有58个。通过活性复测,证实了其在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中良好的细胞抑制活性。该实验研究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快速构建药物分子的平台,为未来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疾病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TGF-β1/Smads信号通路在SIRT1抗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1,SIRT1)对压力超负荷致大鼠心肌纤维化及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AngⅡ)此网站诱导的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在体实验通过不完全结扎大鼠腹主动脉,使压力负荷增加诱导心肌纤维化,给予SIRT1激活剂后,左室心肌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间质纤维化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组织TGF-β1/Smads蛋白表达。提取新生大鼠心Crop biomass脏成纤维细胞,给予AngⅡ或AngⅡ加SIRT1激活剂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及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胶原(collagenⅠ/Ⅲ,Col1α1/3α1)、SIRT1及TGF-β1/Smads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压力超负荷DS-3201抑制剂模型组大鼠心肌间质出现显著的纤维化,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增加,Col1α1/3α1、TGF-β1/Smads表达明显增多,SIRT1表达减少;给予SIRT1激活剂SRT1720干预后可改善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间质纤维化,下调Col1α1/3α1、TGF-β1/Smads表达,上调SIRT1的表达;同时,相关性分析显示SIRT1的蛋白表达与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另外,SRT1720亦可抑制AngⅡ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Col1α1/3α1及TGF-β1表达的增加。结论 激活SIRT1对压力超负荷导致的心肌纤维化及AngⅡ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可能通过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或逆转心肌纤维化的发生。
膜性肾病患者脂质参数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研究目的:分析膜性肾病患者脂质参数的分布特点,分析脂质参数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影响膜性肾病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经肾活检确诊为膜性肾病的患者1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研究对象脂质参数检测报告(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由公式[log(TG/HDL-C)]计算得出,采用ROC曲线分析,根据约登指数的最大值,得到AIP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AIP组(AIP≥-0.036,N=110)和低AIP组(AIP<-0.036,N=35),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而在分类变量中应用卡方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及单因素Nirogacestat试剂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临床病理资料与AIP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膜性肾病蛋白尿缓解预后的关系;再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ICI 46474化学结构,分析影响膜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因素。研究结果:1.IMN患者中血脂异常发生率为77.9%,以TC联合LDL-C升高为主,发生率为31.0%,其次是混合型高脂血症发生率为29.7%,单纯高TG的发生率为4.1%,单纯高TC发生率为1.4%,低HDL发生率为3.5%。2.IMN患者中,男性血脂异常发生率84.0%,女性血脂异常发生率为66.7%。男女性血脂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804,P=0.016)。3.高AIP组高血压比例、体重、肌酐、24h蛋白尿定量、高尿酸血症比例、TG、TC/HDL-C、TG/HDL-C、LDL-C/HDL-C较低AIP组较高(P<0.05),HDL较低AIP组较低。4.高AIP组肾小球硬化比例和肾间质纤维化比例较低AIP组高(P<0.05)。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体重(rs=0.269,P<0.05)、24h-UP(rs=0.225,P<0.05)、肌酐(rs=0.206,P<0.05)、和尿酸(rs=0.170,P<0.05)与AIP呈正相关;AIP值较高的患者往往有更严重的肾小球硬化(OR 2.355,95%CI 1.076-5.154;P=0.032)病理改变。6.在随访1年内,终点定义为部分和完全缓解的组合,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可见年龄(OR 0.060,95%CI 0.928-0.993;P=0.018)、体重(OR 0.972,95%CI 0.935-1.010;P=0.105)、AIP(OR 3.982,95%CI 1.227-12.973;P=0.022)、24h蛋白尿定nuclear medicine量(OR 1.129,95%CI 0.969-1.314 P=0.119)、肾间质纤维化(OR 1.429,95%CI 0.651-3.136;P=0.174)是膜性肾病蛋白尿缓解的相关因素(P<0.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OR 0.948,95%CI 0.905-0.992;P=0.022)、AIP(OR 5.388,95%CI 1.287-22.553;P=0.021)、24h蛋白尿定量(OR 1.197,95%CI 1.003-1.429;P=0.046)为膜性肾病蛋白尿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研究结论:1.MN患者中普遍存在血脂异常,以高TC血症联合高LDL-C血症为主;男性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较女性患者高。2.AIP与体重、肌酐、尿酸、24h蛋白尿呈正相关关系,AIP越高肾小球硬化程度往往越高。3.AIP值、24h蛋白尿、体重值为膜性肾病蛋白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线粒体功能障碍机制及运动的作用效果
研究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和渐进性的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位列全球第三,且伴随多种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线粒体功能障碍是COPD患者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之一,包括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态变化和生物合成等方面的异常,导致体内ROS和自由基等增多,从而加重氧化应激,造成疾病的进一步恶化。目前已知运动能够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但损伤的分子机制以及运动带来的影响还不够明确。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COPD患者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以及运动带来的影响的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潜在的治疗方式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指导和新思路。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线粒体”、”运动”、”机制”;”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mitochondria”、”exercise”、”mechanisms”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中检索了相关文献共438篇,经过筛选后纳入研究的文献共83篇,通过提取文献内容,综合分析COPD患者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以及运动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通过其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为细胞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同时能够产生活寻找更多性氧,参与细胞间反应。COPD的患者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受损导致受损线粒体无法及时清除,融合和裂解状态不平衡,氧化能力下降,ROS堆积,线粒体DNA的改变,反过来使氧化应激加重,造成恶性循环。COPD患者线粒体自噬不充分是疾病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经典的自噬机制是Pink-1-Parkin介导的,在缺氧条件下,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Pink-1被激活且固定在线粒体外膜,磷酸化底物并进一步激活Parkin,Parkin再招募与自噬相关的蛋白,在此过程中Cutimed® Sorbact®完成对受损线粒体的降解。COPD患者的自噬不充分主要体现在Parkin的不足,Pink-1的水平增加而Parkin减少,导致受损线粒体堆积。同时,还可能与SIRT6的表达减少相关。自噬的不足与增加的细胞衰老、气管壁厚度和肺气肿的恶化等相关。线粒体的动态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融合和裂解两个部分,通过控制其分布和质量等来完成重塑和重建,以保持正常功能。香烟暴露是COPD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暴露下可观察到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的线粒体表型,包括拉长和破碎的线粒体,说明线粒体动态变化的紊乱,主要体现在与裂解相关蛋白Drp-1和Fis-1和融合相关蛋白Mfn-1、Mfn-2和Opa-1水平的降低,其中融合相关蛋白的水平更低,因此破碎线粒体增多,而短期暴露下融合相关蛋白Mfn的水平升高,说明机体出现适应性的保护反应。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对细胞的能量供应十分重要,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过程。机体主要通过PPAR、PGC-1α和TFAM来控制线粒体DNA的数量,这种调节方式与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和自身的氧化能力相关。COPD患者体内PPAR的含量、TFAM的表达水平和PGC-1α的mRNA水平下降,其中TFAM与PGC-1α的调节过程相关,PPAR的含量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导致机体氧化能力降低。由于氧化与抗氧化能力失调,体内ROS堆积导致线粒体DNA数量发生改变,从而造成气道和肺泡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运动作为一种无创的治疗方法,已有证据表明能有效改善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从而延缓COPD的病情发展。运动能够通过增加SOD2、CS、UCP3和HADH等物质的水平,提高最大线粒体呼吸和增加线粒体密度来促进氧运输和吸收,减少ROS的形成,调整PF-07321332研究购买异常的氧化水平,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运动能够通过降低CRP、IL-6、TNF-α和IL-15等物质的水平和影响抗炎因子的分泌来降低炎症水平,也能减轻氧化应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运动能够增加体内Akt和mTOR等调节因子的水平来提高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不同运动方案对COPD患者的效果不同,与运动时间、强度、类型、频率、年龄、性别、个人体质、执行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针对不同人群和疾病阶段的运动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方法。研究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COPD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之一,主要体现在自噬不充分,受损线粒体的降解减少;线粒体动态变化紊乱,裂解和融合相关蛋白的水平都降低,而融合相关蛋白降低更为明显以及线粒体生物合成能力的下降,从而造成能量供应不足,氧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失衡,导致氧化应激等多种表现,进一步加重疾病的恶化。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通过改变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等方法来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氧的运输及利用,调整异常的氧化水平和代谢状态,以及减轻炎症影响来延缓疾病的进展,但运动的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针对不同的要求,合理的运动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