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益气解毒活络方介导Sirt1-FoxO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DKD)大鼠肾组织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益气解毒活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KD大鼠模型,并将DKD大鼠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以下7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RES),尼克酰胺组(NAM),益气解毒活络方高剂量组,益气解毒活络方中剂量组,益气解毒活络方低剂量组,洛汀新组。连续给药8周后检Gefitinib使用方法测各组大鼠肾脏指数、血糖(B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水平(24 h-UAlb);HE染色观察selleck BI 10773肾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分析肾组织Sirt1、FoxO1、LC3Ⅱ/Ⅰ及AGEs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NAM组大鼠肾脏指数、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水平明显升高,Sirt1和FoxO1蛋白表达下降,LC3Ⅱ/Ⅰ比值下降,AGEs蛋白表达升高。HE染色提示模型组系膜细胞外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肾脏指数、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水平、AGEs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irt1、FoxO1、LC3Ⅱ/Ⅰ蛋白表达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RES组、洛汀新组及中药高剂量hepatic abscess组效果明显。HE染色显示各治疗组肾小球系膜细胞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益气解毒活络中药通过调控Sirt1-FoxO信号通路提高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自噬水平,起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Category: Uncategorized
葛根异黄酮调控LncRNA TTTY15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葛根异黄酮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与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随机分为NG组、HG组、HG+葛根异黄酮L组、HG+葛根异黄酮M组、HG+葛根异黄酮H组、HG+si-NC组、HG+si-TTTY15组、HG+葛根异黄酮+pcDNA组、HG+葛根异黄酮+pcDNA-TTTY15组;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利用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物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肿瘤坏SB203580溶解度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0水平;q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TTY15表达量。结果 与NG组比较,HG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细胞凋亡、TTTY15表达及MD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SOD活性和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HG组比较,HG+葛根异黄酮L组、HG+葛根异黄酮M组、HG+葛根异黄酮H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降低、TTTY15表达量及MDA、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SOD活性和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与HG+si-NC组比较,HG+si-TTTY15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MDA、TNF-α、IL-1β水平显著降低,SOD活性和ILSBE-β-CD-10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HG+葛根异黄酮+pcDNA组比较,HG+葛根异黄酮+pcDNA-TTTY15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MD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SMedical expenditureOD活性和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葛根异黄酮可通过抑制TTTY15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及抑制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从而减轻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晚期胆道癌免疫联合靶向加局部治疗的临床实践及肠道菌群宏基因组、代谢组分析
背景:晚期胆道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方案有限。免疫治疗在晚期胆道癌中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局部治疗可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但局部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在胆道癌中数据有限。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免疫治疗,但其对免疫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方法:本研究拟从临床及基础研究两方面探讨局部治疗以及肠道菌群对免疫治疗的影响。第一部分通过三项队列研究,探讨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加局部治疗在晚期胆道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分析放疗时间对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疗效的影响。第二部分前瞻性收集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胆道癌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粪便样本和临床数据,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免疫治疗不同反应组的菌群特征,寻找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肠道菌群标志物。第三部分借助非靶代谢组技术分析免疫治疗不同反应组菌群中差异代谢物,寻找其潜在代谢通路。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肠道菌群与代谢物之间的潜在联系。结果:第一部分队列KPT-330体内实验剂量研究发现局部治疗可以明显增强免疫治疗疗效,ORR达到32%-35%,DCR达到85%-88%;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OS)达到11.7-13.7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PFS)达到7.9-1MK-1775作用0.8个月;直接加用放疗或者进展后加用放疗都能增强免疫治疗疗效,使患者生存受益。局部治疗的加入并未引发新的不良反应,总体不良反应可控。第二部分纳入88例接受ICI治疗的晚期胆道癌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粪便样本。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另枝菌属和GGB9615属与免疫治疗反应及患者预后呈正相关,相反,链球菌属和双歧杆菌呈负相关。当两种对生存都有益的菌群存在时,患者的整体生存获益要远好于单纯一种或者都没有生存获益菌群的。免疫治疗患者菌群动态分析发现,治疗反应组肠道菌群组成趋于稳定,而非反应组在整个物种多样性出现减少趋势。高丰度的另枝菌属、GGB9615以及低丰度的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可能是预测免疫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纳入54例接受ICI治疗的晚期胆道癌患者治疗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前及治疗期间的粪便样本。非靶代谢组分析发现,不同治疗反应组之间有24种明显差异代谢物,代谢物4-[(羟甲基)亚硝基氨基]-1-(3-吡啶基)-1-丁酮、吡咯烷与患者疗效和生存相关,这些代谢物可能通过嘧啶代谢通路和色氨酸代谢通路参与免疫治疗。菌群和代谢物关联分析发现,预后较好的菌群与嘧啶代谢通路有关,预后较差的菌群与色氨酸代谢通路有关。结论:在胆道癌中,局部治疗可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同时免疫治疗疗效受到肠道菌群丰富度及特定菌群、代谢物影响。
经典名方开心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阿尔PLX5622分子式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情感和行为异常等。开心散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已有研究证实开心散中的远www.selleck.cn/products/ly2157299志皂苷、人参皂苷、茯苓三萜类和多糖类化合物、α-细辛醚及β-细辛醚等成分,可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κB、磷脂酰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和Kelch样ECH关联蛋白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及抗氧化应激、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调节胆碱能系统等机制治疗transrectal prostate biopsyAD,在临床防治AD方面前景广阔。通过对开心散治疗AD的药效基础及治疗AD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开心散的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基于光控GOx体系引发自由基聚合的抗菌防细菌黏附棉织物制备及性能
抗菌棉织物广泛应用于服装、家纺、医疗等领域。普通抗菌棉织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死细菌黏附,污染抗菌表面的问题,导致织物抗菌效果下降。为解决该问题,近年来开发出多种构sandwich bioassay筑抗菌防细菌黏附材料的技术,但在纺织品领域研究和应用还相对较少。开发具有抗菌和防细菌黏附性能的纺织品,提高织物的抗菌性和耐久性,是抗菌纺织品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论文通过光控葡萄糖氧化酶体系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可与纤维反应的抗菌防细菌粘附聚合物整理剂,并通过浸渍或浸轧法整理到棉织物表selleck Crizotinib面。(1)酶引发抗菌或防细菌黏附聚合物制备及棉织物改性利用光控葡萄糖氧化酶体系,分别以[2-(甲基丙烯酰基氧基)乙基]二甲基-(3-磺酸丙基)氢氧化铵(SBMA)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与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TMSPMA)聚合,得到含有硅甲氧基的防细菌黏附聚合物P(TMSPMAco-SBMA)和抗菌聚合物P(TMSPMA-co-DMAEMA)。通过浸渍-焙烘法将两种聚合物单独或共同整理到棉织物上,聚合物通过硅甲氧基水解后生成的硅羟基与纤维上的羟基共价交联。采用ATR-FTIR测试整理织物表面化学结构,检测到强而窄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和Si-O伸缩振动吸收峰;EDS测试整理棉织物表面元素含量与分布,检测到P(TMSPMA-co-SBMA)整理棉织物表面N,S,Si元素含量增加,P(TMSPMA-coDMAEMA)整理棉织物表面N,Si元素含量增加;SEM观察整理棉织物表面形貌,整理后棉织物表面沟壑消失,出现涂层形貌。以上结果表明抗菌或防细菌黏附聚合物成功整理到棉织物上。经P(TMSPMA-co-DMAEMA)单独整理棉织物的抑菌率基本达到99.9%,P(TMSPMA-co-SBMA)单独整理棉织物具有85%以上的抑菌率。防活细菌黏附率和活/死细菌荧光显色结果表明,P(TMSPMA-co-DMAEMA)或P(TMSPMA-co-SBMA)单独整理织物表面活菌均较少,但前者表面存在大量死菌,后者表面死菌较少,表明P(TMSPMAco-DMAEMA)整理织物无法防死细菌黏附,P(TMSPMA-co-SBMA)整理织物可以防活/死细菌黏附。单体投料质量比m(TMSPMA):m(DMAEMA)为2:3与m(TMSPMA):m(SBMA)为2:3制备得到的聚合物,按体积比1:2共同整理棉织物的抑菌率可达98%以上,防活细菌黏附率81%左右,并具有良好的防死细菌黏附效果。(2)酶引发抗菌防细菌黏附双功能嵌段共聚物制备及棉织物改性利用光控葡萄糖氧化酶体系引发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反应,以SBMA、DMAEMA和TMSPMA为LXH254抑制剂单体逐步聚合,得到含有硅甲氧基的抗菌防细菌黏附双功能嵌段共聚物Poly(TMSPMA-b-DMAEMA-b-SBMA)。然后,通过浸渍-焙烘法或浸轧-焙烘法两种工艺整理到棉织物上。通过ATR-FTIR,EDS,SEM测试整理后棉织物表面化学结构、元素含量和形貌的变化,结果显示Poly(TMSPMA-b-DMAEMA-bSBMA)整理棉织物表面出现C=O伸缩振动吸收峰,Si、S元素含量增加,覆盖一层膜状物质,说明聚合物成功改性棉织物。浸渍-焙烘法或浸轧-焙烘法整理得到的Poly(TMSPMA-b-DMAEMA-b-SBMA)整理棉织物,抑菌率分别在99.9%和90%以上,防活菌黏附率基本到达90%左右和85%以上。活/死细菌荧光显色结果表明,未改性棉表面织物黏附大量活细菌,Poly(TMSPMA-b-DMAEMA-b-SBMA)整理棉织物表面存在较少活细菌和死菌,防死/活细菌黏附性能良好。此外,Poly(TMSPMA-b-DMAEMA-bSBMA)整理棉织物透气性有所下降,拉伸断裂强力、拉伸断裂延伸率和透湿量基本未发生变化。经20次标准洗涤后的Poly(TMSPMA-b-DMAEMA-b-SBMA)整理织物对S.aureus和E.coli抑菌率可达到88.1%和95.1%,表明Poly(TMSPMA-b-DMAEMA-bSBMA)与纤维之间结合牢度高,耐水洗性能优异。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参芪解郁方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分析参芪解郁方治疗产后抑郁症(PPD)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Uniprot数据库对参芪解郁方药物进行成分和靶点的处理收集,再借助GeneCards数据库对疾病靶点进行收集,与药物靶点取“药物-疾病”交集,获得核心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LBH589说明书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造模和药物对大鼠进行干预后,予以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蔗糖水消耗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估,再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筛选到57个参芪解郁方相关活性成分,对应产后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靶点103个,关键成分有槲皮素、β-谷甾醇、植物甾醇等,核心靶点涉及IL-6、TNF、IL-1β等,主要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雌激素、T细胞抗原受体等通路发挥药效。动物实验显示参芪解郁方可以提高大鼠旷场实验水平得分、垂直得分及蔗糖水消耗量,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降Proteomics Tools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结论:参Cobimetinib分子量芪解郁方治疗产后抑郁症具有多通路-多靶点的特性,其机制与参芪解郁方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干扰素诱导蛋白16作为狼疮性肾炎疾病活动和预后生物标记物的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SLE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目前,临床上LN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尿蛋白、抗双链DNA抗体等对LN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十分有限。有创的肾穿刺活检病理虽是LN诊断的“GSK J4作用金标准”,但LN病理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评分对LN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并没有被LN协助研究组所认同和肯定。缺乏可靠、精准的LN标记物是目前LN患者治疗和管理仍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近年迅猛发展的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筛选潜在的LN诊断标记物,结果认为干扰素诱导蛋白16(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16,IFI16)可能作为LN诊断的一个新的生物标记物。IFI16属于干扰素诱导p200蛋白家族成员,具有抑制细胞转录、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报道将IFI16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联系在一起,SLE、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均能检测到IFI16蛋白和抗-IFI16抗体。SLE和系统性硬化病的病变皮肤组织中也能够检测到IFI16蛋白的明显高表达。尽管研究显示IFI16的异常表达与SLE密切相关,但IFI16能否作为LN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目前尚未见有明确报道,更未见有对LN患者肾组织中IFI16蛋白定位表达的相关检测。本研究在生物信息学筛选出IFI16作为LN诊断标记物的基础上,以LN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IFI16能否作为LN诊断和判断病情及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标记物,并探讨LN肾内IFI16表达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材料和方法1.于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来自LN和对照组样本的数据集GSE32591、GSE99339作为训练集,确定LN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RF)以及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Support Vector Machine-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SVM-RFE)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LN诊断模型;选出三种诊断模型都认定的基因作为潜在的LN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再以GSE104948数据集作为验证集,验证上述挑选出的生物标记物对LN的诊断效能。2.选取104例LN患者肾穿刺蜡块标本,同时选取12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12例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和12例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Ig AN)患者肾穿刺蜡块标本作为疾病对照组,14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s,NC)标本来自肾癌切除肾脏,取远离肾癌的相对正常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肾组织内IFI16表达,分析肾IFI16表达与LN的病理改变以及LN患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对LN患者随访26个月,分析LN肾内IFI16表达与LN患者预后的相关性。3.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LN肾内IFI16定位细胞表达,以及肾内IFI16表达与增殖细胞的定位关系。4.收集经肾穿刺病理确诊为LN患者的血清样本34例,同时收集正常人血清样本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LN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FI16水平;分析LN患者血清IFI16水平与LN的病理改变以及LN患者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5.对LN中IFI16进行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以及用CIBERSORT算法分析LN肾IFI16表达与不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结合机器学习,LASSO算法构建的LN诊断模型中共纳入14个基因;SVM-RFE算法仅纳入2个基因;RF算法纳入基因30个。IFI16基因是被三种算法都纳入在诊断模型之中的基因。训练集及验证集均显示相较于对照组,LN组IFI16呈明显高表达,表明IFI16可能是LN新的诊断生物标记物。2.LN肾穿刺组织IFI16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肾组织的肾CL 318952分子量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均见有明确的细胞核IFI16阳性表达。与DKD、MCD、Ig AN的疾病对照以及NC相比,LN肾组织内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IFI16表达明显高于其相应的各对照组,即LN肾组织IFI16呈明显高表达。同时,Ⅳ型LN中肾小球IFI16表达明显高于Ⅱ型、Ⅲ型和Ⅴ型LN;而肾小管间质IFI16表达在各型LN中未见有明显差异。3.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肾小球内可见IFI16蛋白与肾小球的足细胞(WT1)、系膜细胞(ITGA8)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CD31)呈明确的共定位表达。此外,IFI16还与LN肾小球内浸润的各种炎细胞呈共定位表达,其中包括单核/巨噬细胞(CD68)、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20)和中性粒细胞(MPO)。在LN肾小管间质中,IFI16与肾小管间质区内浸润的炎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B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表现出明确的共定位表达。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IFI16与Ki-67(标记处于分裂增生期细胞)和IFI16与p53蛋白的共定位,结果发现在LN肾组织中,肾内Ki-67和IFI16共定位细胞仅占IFI16阳性细胞总数的2.7%,提示LN患者肾组织内表达IFI16的细胞处于非分裂增殖期。IFI16与p53的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则显示IFI16蛋白与p53蛋白明确的共定位表达,提示LN肾组织细胞内存在IFI16与p53蛋白的相互作用。4.肾组织内IFI16表达与LN患者的病理相关性分析显示,肾小球IFI16表达与LN病理的活动性指数(Activity index,A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病理慢性指数(Chronicity index,C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同时肾小球IFI16表达与组成AI评分的各单项得分(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核碎、以及细胞性/细胞纤维性新月体形成)也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肾小管间质IFI16表达虽与病理的A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但在肾间质有炎细胞浸润的LN患者中,肾小管间质IFI16urine biomarker表达明显高于间质无炎细胞浸润的LN患者。此外,慢性病变的LN患者中,肾小管间质IFI16表达明显高于无慢性病变的LN患者,说明LN肾小管间质IFI16表达主要与LN病理的CI评分呈正相关。临床相关性分析显示,肾小球IFI16表达与LN患者的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血肌酐水平,以及血尿程度(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呈明显正相关;而与LN患者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以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值呈负相关。肾小管间质IFI16表达与LN患者的SLEDAI评分及血肌酐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性,而与eGFR值呈负相关。以上说明肾IFI16表达与LN的活动性病变和LN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104例LN中有52例患者资料纳入预后风险分析。随访26个月,以血清抗双链DNA阳性转为阴性以及eGFR下降超基线eGFR的50%(eGFR下降≥50%)作为预后终点事件。在校正年龄、性别、尿蛋白、基础肌酐和高血压后,多因素Cox风险分析显示,肾小球IFI16高表达是预测LN患者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小球IFI16高表达以及肾小球结合肾小管间质IFI16高表达是预测抗双链DNA抗体转阴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肾IFI16可能作为LN患者预后预测的新的标记物。6.ELISA检测血清IFI16水平发现LN患者血清IFI16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但LN患者血清IFI16水平与LN患者的临床各指标(包括SLEDAI、血肌酐、尿红细胞、补体C3、C4水平及eGFR等)均无明显相关性,且与LN肾病理AI和CI也无明显相关性。7.GSEA分析显示LN中IFI16高表达富集有活动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和α/βT-细胞的激活。CIBERSORT算法表明IFI16与肾内单核细胞及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浸润呈明显的正相关。提示LN肾内IFI16表达可能参与局部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研究结论LN患者肾组织内IFI16表达与LN患者肾脏受累程度、疾病活动和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肾IFI16表达增高与LN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肾组织内IFI16的检测可能作为LN疾病活动和LN患者预后预测的新的生物学标记物。
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产灵菌红素调控基因的鉴定
【目的】鉴定影响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产灵菌红素能力的基因,构建ACCC 02146的转座子突变体文库,为进一步Biodata mining研究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灵菌红素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菌种保藏中心购买菌株和实验室保藏菌株中获得15株产灵菌红素的菌株。采Z-IETD-FMK分子量用16S 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各菌株,邻接建树将其分类,并比较不同类别菌株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启动子序列差异,观察各菌株产色能力。对16S rDNA序列和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启动子序列均有异于其他菌株的普城沙雷氏菌ACCC 02146合成灵菌红素的调控基因展开研究。构建ACCC 02146的转座子突变体文库,筛选出产色能力明显改变的克隆子并鉴定出对应的转座子插入突变基因。【结果】该突变体文库中有74个突变体表现出产灵菌红素能力的变化。其中25个突变体转座子插入发生在pigA、pigB、pigC、pigD和pigH等5个灵菌红素合成簇基因上,49个突变体转座子插入基因为灵菌红素合成基因簇之外的基因。在鉴定到的产色能力改变的突变体中,麦芽糖O-乙酰基转移酶基因突更多变菌株有6个,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基因突变菌株有4个,MarR家族转录因子SlyA基因突变体有3个,winged helix家族的双组分转录调控因子RstA基因突变体有3个,H-醌氧化还原酶亚基I基因突变菌株有3个,NADH-醌氧化还原酶G链基因突变菌株有3个,肽基脯氨酰异构酶B基因突变菌株有3个,其他突变基因对应的克隆子数量为1~2个。【结论】在沙雷氏菌中,除了灵菌红素合成簇基因调控灵菌红素合成,推测灵菌红素合成簇外编码相关酶、转录调控因子和一些结构蛋白的基因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不同程度上调控了灵菌红素的合成。
牡荆苷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究牡荆苷对糖尿病肾病(DNutrient addition bioassayN)大鼠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牡荆苷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依那普利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kg)灌NVP-TNKS656胃,牡荆苷高、中、低组给予浓度为4、2、1 mg/ml的牡荆苷溶液(10 ml/kg)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相等剂量0.9%NaCl溶液灌胃,各组灌胃1次/d,连续干预8 w。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A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及肾组织GSH-Px、MAD、SOD指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血清及肾脏GSH-Px、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依那普利组、牡荆苷中、高剂量组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清、肾脏GSH-Px、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与依那普利组相比,牡荆苷高剂量组血清hs-CRP、TNF-α、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血清GSH-Px、SOD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清IL-6及肾脏MDA、SOD、GSH-Px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肾病理组织显示:模型组肾小球充血,基底膜增厚,肾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牡荆苷高剂量组肾小球无系膜基质扩张selleck抑制剂,肾小管及肾间质形态基本正常;牡荆苷中剂量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也有一定改善。结论 牡荆苷可降低DN大鼠的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反应,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超声引导腰方肌前路阻滞联合全麻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引导腰肌前路阻滞联合全麻在腹腔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结直肠癌患者,研究人员根据患者选择的麻selleck Lapatinib醉方式不maternally-acquired immunity同将5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行超声引导腰方肌前路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28例,行单纯全身麻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肛门开始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治疗后3 d,观察组患者的IL-6、IL-8指标水平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IL-10指标水平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治疗3 d,观察组患者E、AOPP指标水平均小于对照组,但CAT指标水平略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治疗后1 d、观察组患者PT、APTT、FIB指标水平均大于对照组患者,而D-二聚体水平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时,应用超声引导RepSox价格腰方肌前路阻滞联合全麻方式,可有效减轻别人术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术后病人恢复更快,安全性较高,适合临床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