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籽原花青素通过Nrf2通路拮抗糖脂毒性诱导的MIN6细胞自噬和铁死亡

目的:自噬和铁死亡参与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介导自噬,并拮抗铁死亡。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s,GSPE)通过激活Nrf2通路拮抗糖脂毒性诱导的胰岛β细胞损伤,但其具体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糖脂毒性诱导的β细胞损伤中自噬和铁死亡的关联及GSPE可能的保护机制,为T2DM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小鼠胰岛瘤细胞株MIN6细胞给予25mmol/L葡萄糖和200μmol/L棕榈酸钠(high Glucose and high Sodium Palmitate,GP)建立胰岛β细胞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0h、6h、12h、24h、48h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GP干预不同时间(0h、12h、24h、48h)铁死亡关键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yl-Co 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3,LC3Ⅱ)和P62表达。用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和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干预MIN6细胞,使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荧光强度;用相应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Lillie染色检测细胞内Fe~(2+);使用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PX4、ACSL4及铁稳态相关蛋白铁蛋白(Ferritin,FE)和核受体辅激活蛋白4(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NCOA4)、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P62表达。不同浓度的GSPE及si-Nrf2后用GSPE干预,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观察ROS的荧光强度;用相应试剂盒测定SOD、GSH、MDA含量,Lillie染色检测细胞内Fe~(2+);使用JC-1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GPX4、ACSL4、FE、NCOA4、LC3Ⅱ和P62,以及Nrf2及其下游蛋白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结果:1.铁死亡在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中的作用:GP及铁死亡激活剂erastin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降低,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上升(P<0.05),使GPX4、NCOA4蛋白下调,ACSL4、FE蛋白上调(P<0.05)。与GP组相比,Fer-1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升高,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使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降低(P<0.05),使GPX4及NCOA4蛋白上调,ACSL4及FE蛋白下调(P<0.05)。2.自噬在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GP及CQ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降低,SOD活力、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降低,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上升(BYL719P<0.05),使GPX4、NCOA4蛋白下调,ACSL4、FE、Bipolar disorder geneticsLC3Ⅱ及P62蛋白上调RepSox溶解度(P<0.05)。与GP组相比,自噬激动剂RAPA干预使细胞活力显著升高,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降低(P<0.05),使GPX4、NCOA4及LC3Ⅱ蛋白上调,ACSL4、FE及P62蛋白下调(P<0.05)。3.铁死亡在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自噬中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GP干预使LC3Ⅱ及P62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GP组相比,Fer-1干预使LC3Ⅱ及P62蛋白表达下调(P<0.05),而erastin干预使LC3Ⅱ及P62蛋白表达上调(P<0.05)。4.GSPE对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中自噬和铁死亡的改善作用:与GP组相比,不同浓度的GSPE干预使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SOD和GSH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升高;MDA含量、ROS荧光强度及Fe~(2+)含量降低(P<0.05),使GPX4、NCOA4、LC3Ⅱ、Nrf2及HO-1蛋白上调,ACSL4、FE及P62蛋白下调(P<0.05)。5.GSPE通过激活Nrf2通路改善高糖高脂诱导的MIN6细胞自噬和铁死亡:si-Nrf2转染MIN6细胞4h后,GSPE干预细胞24h,与GSPE相比,si-Nrf2后GSPE干预使Nrf2、HO-1、GPX4及NCOA4蛋白下调,ACSL4、LC3Ⅱ蛋白上调(P<0.05)。P62及FE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诱导MIN6细胞发生铁死亡及自噬阻滞,且自噬和铁死亡之间相互促进,导致β细胞损伤。GSPE可能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强自噬,抑制铁死亡,从而缓解胰岛β细胞损伤。

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痴呆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认知功能丧失或下降的总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痴呆症患者数量第二的疾病,占全部痴呆病例的10-20%,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据流行病学统计,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大约将会有1320万VD患者,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300万,这无疑为社会及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目前,尚缺少VD的有效治疗手段及药物。VD是一种由脑血管病变或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脑灌注不足会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增生,释放炎症因子,引起神经炎性反应,继而促使神经元出现凋亡、自噬等生理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海马结构受损。海马是大脑记忆及空间认知的重要组织区域,其损伤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故此,减少海马区胶质细胞增生,减轻神经元凋亡及自噬是神经保护的一种方式。而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凋亡及自噬的重要通路之一,证实该通路参与多种神经疾病的相关文献有很多,但因为其关联的信号分子复杂,目前仍需更多实验来进一步研究。度拉糖肽是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能激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GLP-1R)。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度拉糖肽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是良好的降糖药物,且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作用。而度拉糖肽在VD中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实验中我们探讨度拉糖肽是否可以改善VD的认知障碍。临床部分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riglyceride-glucose,Ty G)指数是否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相关,也就是明确胰岛素抵抗与认知障碍是否相关。基础实验部分将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的方法建造VD大鼠模型,应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的度拉糖肽进行干预,并监测大鼠的血糖及体重变化。用药4周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及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测试完成后取材,通过免Javanese medaka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各组海马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变化,细胞凋亡、自噬和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探讨度拉糖肽成为VD治疗候选药物的可能性。第一部分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中老年人群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Ty G是否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相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并完善了认知功能评估的无既往糖尿病病史患者,共134人。患者入组后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患者实验室血液检测指标,如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和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等。通过空腹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计算Ty G指数,并收集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估结果。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由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资料由百分数表示,比较组间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比较。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影响因素。结果:1.本回顾性研究纳入134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平均年龄62.4±10.7岁,男性占56%(n=75)。根据Mo CA评CL13900试剂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非认知障碍组(n=45)及认知障碍组(n=89)。相比非认知障碍组,认知障碍组患者年龄偏大、高血压患病率更高、出现颅内斑块可能性更大(P<0.05),值得注意的是,认知障碍组的Ty G指数显著高于非认知障碍组(P<0.01)。2.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Ty G指数升高与认知障碍相关(OR:6.87;95%CI:2.30-20.55;P<0.05)。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这种相关性仍然显著,在调整年龄、高血压病史、颅内动脉硬化后,增高的Ty G指数仍与患者认知障碍的风险相关(OR:6.04;95%CI:1.49~24.46;P<0.01)。而年龄无论在单因素回归分析(OR:1.05;95%CI:1.01-1.10;P<0.05)还是多因素回归分析中(OR:6.87;95%CI:2.30-20.55;P<0.05)也均与认知障碍显示了强相关性。3.为进一步明确Ty G指数是否为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以认知障碍与否作为因变量,分别纳入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数据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 G指数是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小结:Ty G指数水平与中老年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呈正相关。年龄也是罹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之一。第二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糖、体重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BCCAO的方式建立大鼠VD模型,观察度拉糖肽对术后4周大鼠Mirdametinib采购血糖、体重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20-250 g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旷场实验,筛选情绪稳定的大鼠随机分为Sham、Model、Low、Middle、High共5组,除Sham组外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结扎造模,度拉糖肽治疗组应用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的度拉糖肽进行腹腔注射4周。具体分组如下:Sham组(假手术+生理盐水注射);Model组(BCCAO手术+生理盐水注射);Low组(BCCAO手术+0.15 mg/kg/week度拉糖肽);Middle组(BCCAO手术+0.3 mg/kg/week度拉糖肽);High组(BCCAO手术+0.6 mg/kg/week度拉糖肽)。注射度拉糖肽期间监测大鼠的血糖及体重变化,用药4周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及旷场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以期明确度拉糖肽可否减轻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结果:1.所有大鼠造模术后每3天记录一次体重。在所有组别中,平均体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而度拉糖肽在测量时间段内并没有体现出明显降低体重的效果。2.我们记录了所有组大鼠手术开始、2周和4周后的空腹血糖。实验记录期间空腹血糖的平均水平在各组间无差异。3.旷场实验中,各组之间在总距离、中心区域穿越次数、静止时间比、站立行为次数、洗脸事件次数和中心区域路程比方面没有均明显差异。与Sham组的大鼠相比,度拉糖肽组的大鼠在旷场实验测试中的行为没有明显变化,度拉糖肽药物治疗并没有引起大鼠更多的焦虑或抑郁样行为。4.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在第2至5天,Model组的逃逸潜伏期明显长于Sham组(第2天:P<0.05;第3至5天:P<0.01),而度拉糖肽治疗组的逃逸潜伏期明显优于Model组(第3天:P<0.05,Middle组vs.Model组;第4天:P<0.01,High组vs.Model组;第5天:P<0.01,所有剂量度拉糖肽治疗组vs.Model组)。度拉糖肽治疗组之间的逃逸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异。总的来说,各组的逃逸潜伏期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5.Morris水迷宫在空间探索实验中,Sham组和度拉糖肽治疗组的大鼠在目标象限的时间均比Model组的大鼠长(P<0.05,Sham组、Low组、Middle组vs.Model组;P<0.01,High组vs.Model组),五组之间的平台穿越频率没有差异。小结:1.本实验中,应用度拉糖肽的VD大鼠在治疗时间内未见低血糖及明显的体重下降。2.度拉糖肽可以改善VD大鼠的认知障碍,具有神经保护功能。3.本实验中,度拉糖肽没有诱导VD大鼠出现焦虑或抑郁样情绪。4.度拉糖肽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在水迷宫及旷场实验中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影响目的:明确度拉糖肽对V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第二部分实验处理后的大鼠一部分行灌流及冰冻切片,另一部分大鼠断头留取海马组织。选取大鼠脑冰冻切片予以HE染色,以观察大鼠海马CA1及CA3区结构变化,并通过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 N的免疫荧光定量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数量,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VD大鼠海马中Iba1、GFAP和GAD67的蛋白表达。结果:1.HE染色中,Sham组大鼠的海马CA1和CA3区的神经元排列规则,形态正常,大小适中,细胞核清晰,细胞质排列致密。相反,Model组的神经元丢失,排列紊乱,形态和大小不规则,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细胞质松散。三组度拉糖肽治疗大鼠的神经病理变化和神经元损伤均得到明显改善,表明度拉糖肽对VD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2.实验中我们通过Iba1免疫荧光标记对海马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进行了量化。结果显示,Model组海马CA1、CA3和DG区的Iba1+细胞数量明显高于Sham组(三个区域:P<0.01),表明VD大鼠海马所有三个区域的小胶质细胞被广泛激活。相反,度拉糖肽治疗组海马CA1、CA3和DG区的Iba1+细胞与Model相比明显减少(三个区域:P<0.01,所有度拉糖肽处理组vs.Model)。在度拉糖肽治疗的三个不同剂量组中,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相比,海马CA3区的Iba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3区:P<0.01,High组vs.Middle组)。此外,我们还应用了western blot技术测定了各组大鼠海马Iba1的蛋白水平。Model组的Iba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大鼠(Iba1的蛋白水平:P<0.01),且在各度拉糖肽治疗组中也观察到相对低的Iba1水平(Iba1的蛋白水平:P<0.01,Low组vs.Model组,P<0.05,Middle组和High组vs.Model组)。3.我们进行了免疫荧光定量计数和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定量检测实验各组大鼠海马的星形细胞表达。与Sham组相比,未经治疗的VD大鼠在海马的CA1、CA3和DG区域的GFAP+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三个区域:P<0.01)。度拉糖肽的治疗减少了GFAP+细胞的数量(三个区域。P<0.01,所有度拉糖肽治疗组vs.Model组),Model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更大、分枝更多。在度拉糖肽治疗的三个剂量组中,Middle组大鼠海马的星形细胞略高于Low组和High组(CA1和CA3区。P<0.01,Low组和High组vs.Middle组)。western blotting定量结果也证实了这些结论(Iba1的蛋白水平:P<0.01,Model组vs.Sham组;P<0.01,所有度拉糖肽处理组vs.Model组;P<0.01,Low组和High组vs.Model组)。4.在Neu N的免疫荧光定量计数中,与Sham组相比,Model组海马CA1和CA3区的Neu N+细胞数量明显减少(CA1和CA3区:P<0.01)。在CA1区,度拉糖肽治疗组的Neu N+细胞明显多于Model组(CA1区:P<0.01,Low组和High组vs.Model组;P<0.05,Middle组vs.Model组),而在CA3区,度拉糖肽治疗组的Neu N+细胞数量仅在High组明显高于Model组(CA3区:P<0.01,High组vs.Model组)。5.我们应用western blot测定了各组大鼠海马中的GAD67含量。与Sham组相比,Model组的GAD67含量明显下降(P<0.01),表明VD大鼠海马中的GABA能神经元减少。这种GABA能神经元的损伤被度拉糖肽治疗所缓解(P<0.05,Low组vs.Model组;P<0.01,Middle、High组vs.Model组)。小结:1.VD大鼠海马CA1及CA3区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度拉糖肽可以减轻这种病理学变化。2.BCCAO所诱导的VD大鼠模型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出现明显增殖,度拉糖肽可以减轻这种现象。3.VD大鼠海马表现出显著的神经元损伤,经过度拉糖肽干预后,海马神经元损伤得到减轻,其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另两个剂量治疗组。4.度拉糖肽缓解了VD大鼠海马GAD67蛋白水平下降的现象。第四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组织凋亡及自噬的影响目的:第三部分实验中HE和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VD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元出现了损伤和减少。由于细胞凋亡和自噬是神经元损伤和死亡的两个主要过程,我们检测了与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的各种蛋白的表达变化,以解释为什么度拉糖肽治疗可以减少神经元死亡。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cl-2、Bax、ccaspase-3、LC3B、Beclin 1、p62蛋白的表达。结果:1.Bcl-2/Bax比率和剪切后的caspase-3(cleaved-caspase-3,c-caspase-3)都是细胞凋亡的标志物。与Sham组相比,Model组的Bcl-2/Bax比率明显下降(P<0.01),c-caspase-3表达增加(P<0.01)。此外,与Model组相比,所有三个度拉糖肽处理组都表现出Bcl-2/Bax比率的显著增加(P<0.01,所有度拉糖肽处理组vs.Model组)和c-caspase-3的减少(P<0.05,Low组和High组vs.Model组;P<0.01,Middle组vs.Model组)。此外,在三个度拉糖肽治疗组中,Low组的Bcl-2/Bax比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Middle组vs.Low组;P<0.01,High组vs.Low组),而Middle组在降低c-caspase-3的蛋白表达方面比其他两组有更好的效果(P<0.01,Low组和High组vs.Middle组)。2.LC3B-II/LC3B-I比率、P62和Beclin-1都是参与调节自噬的指标。LC3B-II/LC3B-I比率在Model组明显高于其他四组(P<0.05,High组vs.Model组;P<0.01,Sham组、Low组和Middle组vs.Model组)。此外,LC3B-II/LC3B-I比率在三个度拉糖肽治疗组中相似。五组之间的Beclin-1没有明显差异。与其他四组相比,Sham组的大鼠显示出P62的表达升高(P<0.01,其他四组vs.Sham组)。度拉糖肽治疗组的P62表达也明显高于Model组(P<0.01,所有度拉糖肽治疗组vs.Model组相比)。小结:1.慢性脑缺血缺氧诱导细胞凋亡及自噬过度激活,致使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变性及死亡。2.度拉糖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神经元凋亡及调节自噬而发挥的。第五部分度拉糖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探讨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度拉糖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和m TOR蛋白水平及其磷酸化水平,并采用RNA-Sequencing技术检测了High组、Sham组、Model组的基因差异,根据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统计分析,得到DEGs分析、DEGs GO富集分析、DEGs KEGG通路富集分析等结果。结果:1.与其他组相比,度拉糖肽治疗组的p-PI3K、p-Akt和p-m TOR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对增加,而PI3K、Akt和m TOR在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Akt和p-m TOR在VD大鼠(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中相对于Sham大鼠均呈上升趋势(p-Akt和p-m TOR:P<0.05,Model组vs.Sham组;P<0.01,所有度拉糖肽治疗组vs.Sham组)。在p-PI3K蛋白的检测中,Model组的p-PI3K蛋白高于Sham组,但差异不明显,而度拉糖肽治疗组与Sham组相比有明显增加(P<0.05,Low组vs.Sham组;P<0.01,Middle组和High组vs.Sham组)。在接受度拉糖肽治疗的三组中,p-PI3K和pAkt在三个剂量组间没有明显差别,而p-m TOR在Middle组相较其他两组有更明显的增加(P<0.05,Low组和High组vs.Middle组)。2.取Sham组、Model组和High组的海马组织提取RNA进行RNASequencing测序。与Sham组相比,Model组有17个上调基因和23个下调基因,而度拉糖肽高剂量治疗组与Model组相比有19个上调基因和78个下调基因。DEGs被分为三个主要的GO组:分子功能,细胞成分,和生物过程。根据结果,High组与Model组的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类基因中。KEGG通路分析显示,Model组与Sham组的DEGs明显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关基因,High组与Model组在包括m TOR信号通路在内的4条通路中明显富集。3.根据差异化的基因统计,与Model组相比,Deptor在High组中明显下调,而High组的Pdpk1与Model组相比存在下调趋势,但经统计学分析后未有明显差异。High组和Sham组核糖体相关的Rpl17相比Model组均出现明显上调(P<0.05,Sham组vs.Model组;P<0.01,High组vs.Model组)。与Model相比,LOC100362149在High组也明显上调(P<0.01,High组vs.Model组)。小结:1.在对VD大鼠的治疗中,度拉糖肽促使PI3K/Akt/m TOR磷酸化增加,这一现象可能与其神经保护作用相关。2.RPL17在度拉糖肽治疗组中升高,提示度拉糖肽应用时可能需要注意与情绪相关问题。

98例UC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及抑制TPL2对UC小鼠的疗效和机制探讨

目的:回顾性研究内蒙古包钢医院5年间住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我院UC患者临床特点,为临床上UC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为关键词在内蒙古包钢医院出院患者信息系统及翻阅存档资料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7年01月至2022年06月。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变范围、疾病活动程度、用药方案等资料。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纳入UC病例共98例,其中初发型病例36例,慢性复发型病Galunisertib例62例。初发型发病年龄以中年为主(20人,55.6%),慢性复发型以老年为主(32人,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电子结肠镜观察:慢性复发型UC患者以中度活动为主(35人,56.45%),初发型以轻度活动为主(23人,63.89%)。初发型以左半结肠型为主(22人,61.1%),慢性复发型以全结肠型为主(31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表现:慢性复发型UC患者有55例出现黏液脓血便,占88.7%,22例出现里急后重,占35.5%,18例出现肠外表现,占29.0%,临床表现较初发型更多见(P<0.05)。4.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在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沉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5.治疗:慢性复发型患者使用美沙拉嗪栓的例数多于初发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在两组患者中均应用较少,外科治疗仅用于慢性复发型UC患者。结论:1.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UC慢性复发。2.慢性复发型UC临床症状及肠外表现较初发型重。3.C反应蛋白、血小板是预测UC复发的指标之一。4.美沙拉嗪制剂是我院治疗UC的主要药物。目的: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使用肿瘤进展位点2(TPL2)抑制剂早期干预UC小鼠,评估疾病活动、组织学损伤程度及炎症介质表达情况,探讨TPL2抑制剂是否具有治疗UC的作用,观察抑制TPL2活性后对细胞外信号Arbuscular mycorrhizal symbiosis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明确TPL2抑制剂改善UC小鼠的下游分子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30只C57BL/6J雄性小鼠(体重20-22g)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TPL2抑制剂组(4.5mg/kg)、低TPL2抑制剂组(2.5mg/kg)、美沙拉嗪组,每组6只。2.实验方法:药物干预后观察每组小鼠的体重、排便情况以及结肠长度的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结肠组织病理学的改变,q RT-PCR测试结肠组织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PL2、ERK1/2m RNA的表达水平改变,Western blot测定结肠组织中TPL2、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一般状况差,出现稀便和明显血便,DAI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肠局部充血,肠腔内可见血便,结肠长度明显缩短;HE染色结果显示黏膜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隐窝破坏和浅溃疡,H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m RNA水平明显升高;TPL2和ERK1/2m RNA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高TPL2抑制剂组、低TPL2抑制剂组、美沙拉嗪组DA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肠缩短明显改善,病理损伤明显缓解,HI评分降低(P<0.05),结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m 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TPL2和ERK1/2m 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3.与美沙拉嗪组相比,高TPL2抑selleck化学制剂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HI评分降低(P<0.05),结肠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低TPL2抑制剂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PL2抑制剂对急性UC模型小鼠具有治疗作用。2.TPL2抑制剂治疗UC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ERK1/2通路,进而抑制TNF-α、IL-6炎症因子的表达而实现的。

D-二聚体、乳酸联合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对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研究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乳酸(Lac)和可溶性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sPECAM-1)在预测脓毒症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脓毒症相关DIC患者300例,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和存活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血清D-D、乳酸、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28 d病死率为22%,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清D-RP56976 IC50D、Lac和s PECAM-1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D-D、乳酸、sPECAM-1是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D-D、乳酸、sPECAM-1预测脓毒症相关DIC患者预后的ROC下AUC分别为0.863(95%CI:0.768~0.958)、0.831(95%CI:0.734~0.928)、0.774(95%CI:0.653~0.896),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ROC下AUC是0.965(95%CI:0.928~1.000),敏感度是0.864,特异度是0.974,较各指标单独预测高。结论 较高的血清D-D、乳酸、sPECAM-1水平与脓毒症相关DIC患者28 d死亡密切相关,血programmed necrosis清D-D、乳酸联合sPECAM-1对脓毒症相关DIC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KD025临床试验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光对多花黄精组培和药用成分影响及ACY1家族鉴定与表达

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是百合科黄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为主要药用部位,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大宗药材。多糖、黄酮和皂苷是根状茎中的主要成分之三,对人体有多种营养功效。光调节着植物形态发生、生理生化和代谢的各个方面,光照环境存在于整个植物的生长周期,并不断变化,光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物质积累的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本研究以多花黄精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包括不同光周期、光强和光质对多花黄精组培苗植株和根状茎生长、以及对多花黄精根状茎主要代谢产物多糖、类黄酮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多花黄精的离体快繁与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多花黄精ACY1(PcACY1)基因成员进行鉴定与表达分析,并构建了多花黄精ACY1s过表达载体,对多花黄精根状茎进行瞬时转化。最后分析了PcACY1在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的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光照条件对多花黄精组培苗植株和根状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光周期处理多花黄精组培苗结果表明6h/18h光照时间相对来说是最适宜多花黄精的组培苗和根状茎生长的光照时长,测定的生长指标均随光照时间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6 h/18 h或12 h/12h时表现出最大值,并且在6 h/18 h处理下的多花黄精根状茎增殖系数和增重系数均显著高于hereditary nemaline myopathy其他处理;不同光强处理多花黄精组培苗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6000-8000 lx时显著促进多花黄精的组培苗增殖和根状茎的增重;不同光质处理多花黄精组培苗结果表明单一绿光对多花黄精组培苗生长及根状茎生长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蓝光则显著抑制株高,但能够促进根状茎芽增殖,且有利于多花黄精组培苗叶片光合色素的积累,红光则促进多花黄精组培苗叶片的生长。2不同光照条件对多花黄精根状茎主要代谢产物的影响不同光周期处理中发现6h/18h光照时间可促进多糖含量快速积累,而18h/6h光照长光周期处理较为促进多花黄精根状茎类黄酮和皂苷含量的积累;不同光强处理结果显示,多糖、类黄酮和皂苷含量基本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趋势,在6000-8000 lx高光强处理下含量表现出最高值;不同光质处理结果显示单一光质处理30 d以上会对多糖和皂苷含量积累有抑制效果,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抑制效果会加深,但蓝光相较于CK可促进多花黄精根状茎类黄酮的积累。3多花黄精ACY1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多花黄精全长转录组中鉴定出2个PcACY1成员,并命名为PcACY1-1和PcACY1-2,它们的CDS区序列长度分别为1371 bp和1317 bp,2个成员等电点分别为5.35和5.42,表明其主要在弱酸性细胞环境中起作用,均为具有信号肽的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同时从植物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出32个物种的65个ACY1成员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大部分植物物种的ACY1家族成员都是两个,表明这些物种中ACY1基因的数量相对恒定,植物ACY1进化具有较高的保守性,qPCR检测PcACY1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盐胁迫以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发现,PcACY1-1在根状茎中的表达量较高,PcACY1-2在茎秆中的表达量最高,表明PcACY1成员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PcACY1家族成员均受到盐胁迫和高温处理的诱导,表明多花黄精ACY1家族成员在抗逆和防御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4 PcACY1在不同光照条件处理的qPCR分析PcACY1家族成员在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表达情况存在差异,PcACY1-1的表达可能不响应光周期变化,而PcACY1-2的表达响应12 h/12 h光照时间处理,PcACY1-1的表达量在各个光强处理均下调表达,而PcACY1-2的表达量显著响应高光强6000-8000 lx处理而显著上调表达,PcACY1-1显著响应蓝光处理,而PcACY1-2的表达可能不受selleckchem AMG510单一光质如红蓝绿光的诱导。5多花黄精ACY1s过表达载体构建与瞬时转化成功构建 pCAMBIA1301-PcACY1-1和 pCAMBIA1301-PcACY1-2过表达载体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过表达PcACY1-1和PcACY1-2瞬时转化进多花黄精组培苗根状茎中,并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瞬时转化条件进行比较,发现浸泡渗透法较注射器注射法操作简单,转化效率高,适于应用在多花黄精的转化体系中。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多花黄精根状茎中PcACY1-1和PcACY1-2基因的表达量发现,瞬时转基因多花黄精根状茎中基因的表达量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野生型,但在不同光质处理下表达量有所下降。综上可得,短光周期、高光强可促进多花黄精组培苗的获悉更多生长和根状茎代谢物的积累,而单一光质中蓝光抑制株高,促进根状茎增殖和类黄酮的积累,在多花黄精中鉴定获得2个ACY1成员,表达模式具有组织特异性,并在抗逆和防御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成功构建多花黄精ACY1s过表达载体也为其功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交感神经节P2Y_(12)受体介导2型糖尿病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并以高血糖、高血脂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炎症在许多代谢性疾病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糖尿病呈一种低度全身性炎症状态,表现为炎症因子产生异常和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糖尿病早期高血糖引起的炎性应激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可加重炎性反应。外周神经节内,神经节神经元的胞体由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l cells,SGC)围绕包裹。神经元与卫星胶质细胞关系密切。嘌呤能信号参与神经元-胶质细胞双向通信。P2Y_(12)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P2Y_(12)受体内源性激动剂ADP、ATP可激活P2Y_(12)受体。P2Y_(12)受体涉及周围神经损伤及感觉功能异常。表达于卫星胶质细胞的P2Y_(12)受体参与神经病理痛的病理变化。在神经病理痛模型中,基因敲除P2Y_(12)受体或选择性P2Y_(1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缓解炎性病变和模型动物神经病理性痛行为。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去神经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交感神经活动可能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腹腔神经节(celiac ganglion,CG)是椎前交感神经节,其神经节后纤维投射到肝脏,影响肝脏的功能。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在调节糖原合成和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肝糖原合成减少,血糖水平升高。目前,研究人员还没有明确表明上调的P2Y_(12)受体是否影响腹腔交感神经节和肝脏并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指支配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纤维因慢性高血糖而受损和丢失的情况,可导致心血管异常和心血管危重症风险增加。颈胸交感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主要支配心脏,其神经纤维可分布至心神经丛影响心脏的活动。我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观察到星状神经节中的P2Y_(12)参与了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过程,但P2Y_(12)在糖尿病引起颈部交感神经节损伤诱发心交感神经病变的详细作用机理尚不清楚。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是合成的短单链DNA分子,可激活TLR9受体,发挥强大的免疫刺激作用。CpG ODN已被证明具有心脏保护和细胞保护作用。但尚不知CpG ODN是否在DCAN中发挥保护作用,以及这种有益的保护是否涉及对P2Y_(12)介导的心脏交感神经损伤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s,RAS)的功能失调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AS是机体内重要的内分泌调节系统,由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ngiotensin type l receptor,AT1R)和非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 1-7,Ang 1-7)-Mas受体2条轴组成,具有调节电解质平衡、维持心血管稳态等生理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AS不仅存在于体液系统,也存在于神经系epigenetic factors统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能神经传递是许多常见心血管疾病治疗干预的潜在新靶点。现已确定,SG拥有自己的RAS。然而,在DCAN背景下,SGEPZ-6438 MW中RAS发挥怎样的调节的作用以及与嘌呤能P2Y_(12)受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尚不清楚。目的:1、探讨P2Y_(12)受体对2型糖尿病大鼠腹腔神经节交感系统调节肝脏代谢的作用,重点关注嘌呤能P2Y_(12)受体对肝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功能的影响。2、通过实验研究CpG ODN 1826对SG中P2Y_(12)受体介导的心脏交感神经病理变化的作用及机理。3、观察心交感神经损伤过程中SG中AngⅡ/AT1R轴和ACE2/Ang1-7轴的变化,探讨RAS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稳态调节中的作用,并观察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靶向P2Y_(12)对DCAN中RAS两条轴的影响。方法:1、通过高糖高脂喂养配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构建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P2Y_(12) shRNA/P2Y_(12)拮抗剂替格瑞洛。分别监测各组大鼠腹腔交感神经放电(Sympathetic nerve discharge,SND)活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肝糖原含量、血脂水平;实时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大鼠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 mRNA和蛋白表达;q-PCR检测肝脏GK、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ot-like protein,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白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肝脏GK、NLRP3、ASC、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表达水平。2、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selleck腹腔注射CpG ODN 1826。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水平;测量大鼠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活动;q-PCR检测各组大鼠SG中P2Y_(12)、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TNF-α)、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P2Y_(12)、TNF-α、IL-1β、核受体共激活剂4(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4,NCOA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试剂盒检测SG中ATP、组织铁、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大鼠SG中TLR9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P2Y_(12)受体与GFAP(卫星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的共表达水平;分子对接模拟CpG ODN 1826与P2Y_(12)的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G线粒体结构变化;培养PC12细胞,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内cAMP水平。3、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通过舌下静脉注射P2Y_(12)shRNA质粒。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测量大鼠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活动;q-PCR检测各组大鼠SG中P2Y_(12)、TNF-α、IL-1β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检测各组大鼠P2Y_(12)、TNF-α、IL-1β、AngⅡ、AT1R、ACE2、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 p65磷酸化水平;试剂盒检测SG中AngⅡ、Ang1-7、ROS的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大鼠SG中AngⅡ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P2Y_(12)受体与GFAP(卫星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的共表达水平。结果:1、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大鼠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受体的表达水平增加,同时出现腹腔交感神经放电的活性增强。此外,T2DM大鼠出现高血糖和血脂紊乱,肝葡萄糖激酶表达显著降低,同时肝糖原合成减少,而NLRP3、ASC、活性caspase-1、NF-κB和IL-1β水平升高。用靶向P2Y_(12)的shRNA处理后,腹腔神经节和肝脏中P2Y_(12)受体表达下调,但不影响正常大鼠P2Y_(12)的表达,血糖和血脂异常得到明显改善,肝脏NLRP3、ASC、活性caspase-1和IL-1β水平明显下降。P2Y_(12) shRNA和替格瑞洛都可以提高肝葡萄糖激酶表达,促进肝糖原合成,降低NF-κB表达水平。2、研究结果表明,T2DM大鼠P2Y_(1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荧光双标结果显示T2DM大鼠SG中P2Y_(12)和GFAP的共表达水平较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CpG ODN 1826与P2Y_(12)有较高的亲和性。cAMP水平检测显示,CpG ODN1826处理显著拮抗了ADP对Forskolin刺激的PC12细胞内cAMP水平的抑制作用。CpG ODN 1826处理显著降低了T2DM大鼠P2Y_(12)表达以及在SG中与GFAP的共表达水平。CpG ODN 1826激活TLR9受体,改善了糖尿病大鼠血脂紊乱、异常的血压(BP)、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交感神经放电(SND)活动,并降低SG中上调的磷酸化(p)-NF-κB、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组织铁、ROS和MDA水平,升高了GPX4和GSH水平。此外,CpG ODN 1826有助于改善SG中线粒体结构的异常变化。3、研究结果表明,T2DM大鼠P2Y_(12)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P2Y_(12)和GFAP在T2DM大鼠星状神经节中高度共表达。P2Y_(12)shRNA处理显著降低了P2Y_(12)表达以及与GFAP的共表达水平。与对照大鼠比较,糖尿病大鼠血脂异常、血压(BP)和心率(HR)升高、心率变异性(HRV)降低、交感神经放电(SND)活动增加。此外,蛋白印迹结果显示T2DM大鼠AngⅡ、AT1R、TNF-α、IL-1β、p-NF-κB蛋白表达升高,ACE2蛋白表达下降,ELISA结果显示SG中AngⅡ水平升高,AngⅡ/Ang 1-7比值增加、ROS的水平上升。免疫荧光双标显示T2DM大鼠SG中AngⅡ受体与Neu N(神经元标志物)共表达水平升高。P2Y_(12) shRNA处理改善了T2DM大鼠异常的BP、HR、HRV和颈部SND活动,降低了Ang II/AT1R的过度激活,并增加ACE2/Ang 1-7的表达。此外,经P2Y_(12) shRNA处理,SG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磷酸化NF-κB和ROS水平降低。结论:1、结果表明,shRNA对P2Y_(12)的沉默可以有效地改善腹腔SND的异常活性,并通过降低肝细胞炎症和抑制可能由于激活的NLRP3炎症小体和caspase-1信号而导致的肝细胞焦亡,来改善功能失调的肝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T2DM大鼠的高血糖。2、总体而言,CpG ODN 1826通过激活TLR9受体降低P2Y_(12)相关的颈交感神经兴奋性和异常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信号传递,以实现心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并缓解大鼠的DCAN。该机制可能涉及通过减少ATP释放和p-NF-κB表达来调节SG中P2Y_(12)受体表达与激活,从而减轻SG中上调的P2Y_(12)介导的交感神经炎症和铁死亡。3、P2Y_(12)介导的DCAN与SG中Ang II/AT1R和ACE2/Ang 1-7信号传导失调有关。P2Y_(12) shRNA处理减少了P2Y_(12)的过度表达,并改善了RAS中AngⅡ/AT1R和ACE2/Ang 1-7信号传导失衡,从而减轻了糖尿病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苍耳子含药血清对IgE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苍耳子含药血清对免疫球蛋白E(IgE)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和调控途径。方法:小鼠喂服苍耳子水溶液,制备含药血清;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苍耳子含药血清对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controlled infectionIgE致敏肥大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0%苍耳子含药血清组和富马酸酮替芬组。药物干预后,乳酸脱氢酶(LDH)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ELIAMG510使用方法SA检测细胞炎症活性介质β氨基己糖苷酶A (β-hexosaminidase A)、白三烯C4(LTC4)和组胺(histamine)的释放情况;F-actin微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苍耳子含药血清对正常肥大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与正常对照细胞相比,模型对照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增加,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增加,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0%苍耳子含药血清和富马酸酮替芬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显著降低,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下降,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苍耳子含药血清可抑制肥确认细节大细胞变形、脱颗粒,并减少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

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区脑组织闭合蛋白5及铁死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区脑组织闭合蛋白5(Claudin-5)及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3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凝血酶栓塞法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Longa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比色法检测Fe~(2+)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Claudin-5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及胱氨酸谷氨酸逆转运体轻链蛋白(xCT)表达。结果 脑梗死组Longa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FeAZD9291使用方法~(2+)含量、ClaLY2157299试剂udin-5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GPX4及xCT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与脑梗死组比较,药物组Longa评分[(1.33±0.50)分vs(2.90±1.66)分,P<0.01]、脑梗medical management死体积[(32.09±11.78)%vs(41.38±7.45)%,P<0.01]、脑组织Fe~(2+)含量[(6.02±1.93)ng/L vs(9.10±1.97)ng/L,P<0.01]、Claudin-5阳性细胞数[(78.93±16.62)个vs(91.31±7.41)个,P<0.01]、Claudin-5蛋白(0.56±0.24 vs 0.81±0.21,P<0.01)表达明显降低,GPX4[(79.80±7.74)个vs(63.60±5.15)个,P<0.01]、xCT[(81.30±19.31)个vs(71.40±21.48)个,P<0.01]阳性细胞数及GPX4蛋白(0.47±0.23 vs 0.34±0.04,P<0.01)、xCT(0.64±0.10 vs 0.46±0.11,P<0.0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 阿替普酶可减轻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铁死亡,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laudin-5蛋白有关。

乳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07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组)和107例乳腺癌患者(恶性肿瘤组)作为研Cytoskeletal Signaling抑制剂究对象,另选取同期107例进行体检的女性作为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取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清,采用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selleck产品)、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Infected aneurysmroxine,FT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utoantibody,TPOAb)检测,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甲状腺患病情况、甲状腺激素异常率。结果 三组研究对象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癌及总患病率比较,恶性肿瘤组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TSH、FT4异常率比较,恶性肿瘤组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乳腺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MUC13对喉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黏蛋白13(Mucin13,MUC13)对人喉鳞癌细胞增殖、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细胞毒性、周期、凋亡、迁移、侵袭能力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MUC13-RNAi序列包装入慢病毒并转染人喉鳞癌细胞株TU177,特异性阻低MUC13的表达。利用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MUC13对人喉鳞癌细胞TU177的增殖、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细胞毒性、周期、凋亡、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Blank组)及阴性对照组(NC组)相比,MUC13-RNAi组TU177细胞CCK-8测试光密度(OD)值增大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下降,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对MUC13-RNAi组TU177细胞毒性增强;MUC13-RNAi组较Blank组TU177细胞相对克隆形成率为54·1%(P<0·05);迁移实验中,MUC13-RNAi组与Blank组相比TU177细胞相对迁移率为53·2%,MUC13-RNAi组与NC组相比TU177细胞相对迁移率为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侵袭实验中,MUC13-RNAi组与Blank组相比喉癌细胞相对迁移率为65·9%,MUC13-RNAi组与Blank组相比喉癌细胞相对迁移率为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时MUC13-RNAi组TU1selleck产品77细胞发生G1期阻滞及早期凋亡倾向增加,表明MUC13-RNantibiotic-bacteriophage combinationAi组TU177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结论 特异性阻低MUC13在喉鳞癌细胞系TU177中的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对细胞毒性增强、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细胞稍有G1阻滞并且凋亡倾向增加,这表明MUC13参与调控了喉鳞癌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具有作为Alpelisib分子量喉鳞癌治疗靶标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