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聚偏氟乙烯分离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纺织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色度深、有机物含量高、成分复杂等特点,处理难度极大,是纺织印染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膜分离技术因具有能耗低、效率高、成本低、操作方便、条件温和、对环境要求低、处理能力范围广、绿色环保等优点,能够用于处理成分复杂、处理难度高的纺织印染废水。聚偏氟乙烯(PVDF)膜具有高机械强度、耐高温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等优点,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分离膜,但其疏水性导致分离过程中易被污染,影响其渗透性能与使用寿命。因此,PVDF膜的改性成为诸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PVDF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涂层改性法、非溶剂致相分离法、静电纺丝法,分别制得性能优良的改性膜与复合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采用涂层改性法,选用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和壳聚糖(CS)制备水凝胶,对商用PVDF微孔滤膜进行水凝胶涂层改性,并对水凝胶涂层中的AM进行氯化,赋予膜抗菌性能。制备出的水凝胶涂层改性PVDF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水下疏油性,P(AA-co-AM)/PVDF膜和P(AA-co-AM)/CS/PVDF膜的水接触角分别为58.0°和16.4°,水下油接触角分别为125.3°和143.3°,纯水通量分别为6519 L?m~(-2)?h~(-1)?bar~(-1)和3616 L?m~(-2)?h~(-1)?bar~(-1)。此外,P(AA-co-AM)/PVDF膜和P(AA-co-AM)/CS/PVDF膜对甲苯乳液、硫酸铜溶液和亚甲基蓝溶液均具有一定的分离性能。并且,氯化后的P(AA-co-AM)/PVDF膜和P(AA-co-AM)/CS/PVDF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可分别在30 min和1 min内杀灭所有接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LEE011 NMR和大肠杆菌。第二部分:为解决第一部分中水凝胶涂层与商用PVDF微孔滤膜之间的结合牢度较低,在使用与清洗过程中水凝胶涂层易脱落的问题,第二部分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选用CS与卤胺抗菌剂1-氯-2,2,5,5-四甲基-4-咪唑啉酮(MC),通过物理共混制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分离性能以及抗菌性能的改性PVDF膜。制备出的PVDF@CS@MC膜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与水下疏油性,水接触角为48.3°,水下油接触角为119.7°,纯水通量为2017 L?m~(-2)?h~(-1)?bar~(-1)。此外,PVDF@CS@MC膜对泥浆、甲苯乳液、硫酸铜溶液以及亚甲基蓝溶液的分离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对泥浆、硫酸铜溶液以及亚甲基蓝溶液的分离通量亦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提升至PVDF膜的3倍左右。并且,PVDF@CS@MC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在仅接触1 min时即可杀死接种的全部大肠杆菌,在接触5min时便可杀死接种的全部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三部分:为解决第二部分中加入CS后以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改性PVDF膜断裂应力会显著降低的问题,第三部分采用静电纺丝法,选用聚丙烯腈(PAN)、PVDF和卤胺抗菌剂MC一同制备出一种具备Janus结构,且具有一定分离性能与抗菌性能的PVDF@MC/PAN@MC复合纤维膜。PVDF@MC/PAN@MC复合纤维膜顶层具有较为良好的疏水性与水下亲油性,其表面的水接触角达到了132.6°,且当油滴滴在浸没于去离子水中的膜表面时,油滴迅速铺展。PVDF@MC/PAN@MC复合纤维膜顶层底面具有较为良好的亲水与水下疏油性,当水滴滴在膜表面时,水滴于5s内铺展,且水下油接触角达143.0°。PVDF@MC/PAN@MC纤维膜的纯水通量相较于PVDF纤维膜亦有所增长,在不施加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纯水通量达91 L?m~(-2)?h~(-1)。由于PVDF@MC/PAN@MC复合纤维膜具有性能差异较大的双层结构,其分离性能既受顶层PVDF@MC纤维膜的影响,也受底面PAN@MC纤维膜的影响,故PVDF@MC/PAN@MC复合纤维膜的分离通量介于PVDF纤维膜与PAN纤维膜之间,高于PVDF纤维膜而不及PAN纤维膜,且得益于复合的双层结构,其分离效率既高于PVDF纤维膜,又高于PAN纤维膜。并且,PVDF@MC/PAN@MC纤维膜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其顶层与底面均可在接触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此网站杆菌30 min时,将接种的细菌全数杀灭。此外,相较于PVDF纤维膜,PVDMedical face shieldsF@MC/PAN@MC纤维膜的断裂应力变化不大,甚至略有升高,且断裂伸长明显增长。

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检验指标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功能检验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5例DN患者为DN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5例为健康组。两组均进行肾功能检验,对比两组肾功能指标。对DN患者进行干预后,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35例)和预后不良组(30例)。对比DN组不同预后患者的肾功能指标。结果 DN组血清肌酐(Scr)(181.54±15.Vorinostat试剂27)μmol/L、尿素氮(BUN)(10.32±1.87)mmol/L、胱抑素C(Cys-C)(2.19±0.37)mg/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297.54±50.77)ng/ml均高于健康组的(55.23±8.64)μwww.selleck.cn/products/Puromycin-2HClmol/L、(4.75±1.31)mmol/L、(0.81±0.16)mg/L、(97.28±20.31)ng/ml,肾小球滤过率(eGFR)(81.69±10.54)ml/(min·1.73 m2)低于健康组的(106.88±27.23)ml/(min·1.73 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Scr(75.23±12.54)μmol/L、BUN(6.42±1.73)mmol/L、Cys-C(1.26±0.32)mg/L、Nbiomedical opticsGAL(96.17±61.74)ng/ml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01.17±95.67)μmol/L、(18.01±3.23)mmol/L、(4.02±0.56)mg/L、(521.77±85.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功能检验指标在DN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参考,改善患者预后。

紫草素通过调节RANKL/RANK/TRAF6及其介导的NF-κB/MAPKs信号通路与氧化应激来改善激素性骨质疏松

目的 评估紫草素对激素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紫草素处理RAW264.7细胞系,CCK8实验评估紫草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细胞分为5个组:对照组、地塞米松(骨质疏松诱导剂)组、地塞米松+重组人甲状旁腺(抗骨质疏松剂)组、地塞米松+紫草素0.3μmol·L~(-1)组,及地塞米松+紫草素1.2μmol·L~(-1)组,通过TRAP染色及骨吸收面积测定评估紫草素对破骨细胞功能影响。构建地塞米松诱导大鼠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并分为5个组(n=8):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重组人甲状旁腺素组、地塞米松+紫草素0.3μmol·L~(-1)组与地塞米松+紫草素1.2μmol·L~(-1)组,设置正常对照组,分别给予:0.9%NaCl6 mL·kg~(-1),每3天PTH 20μg·kg~(-1),每天紫草素0.5 mg·kg~(-1)(0.3μmol·L~(-1)),每天紫草素2 mg·kg~(-1)(1.2μmol·L~(-1)),0.9%NaCl 6 mL·kg~(-1)共3周;ELISA检测血清I型胶原蛋白(CTX)、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及氧Triterpenoids biosynthesis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HE染色检测大鼠骨结构变化,双能X线扫描检测大鼠骨密度(BMD)变化;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紫草素体外对NF-κB/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RANKL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紫草素对RANKL/TRAF6的阻断作用。结果 1.2μmol·L~(-1)紫草素对细胞存活率影响最小;紫草素降低了TRAP阳性细胞数量(P<0.05);紫草素降低了骨吸收面积(P<0.05);紫草素降低了CTX及Cathepsin K表达(P<0.05),且1.2μmol·L~(-1)紫草素组降低更显著(P<0.05);紫草素提高了大获悉更多鼠股骨BMD(P<0.05),且1.2μmol·L~(-1)紫草素组上升更显著(P<0.01);紫草素可以逆转地塞米松引起的骨小梁减S63845配制少与变薄;紫草素提高了大鼠体内SOD及GSH表达水平(P<0.05),并降低了MDA表达水平(P<0.05);紫草素体外抑制NFκB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紫草素抑制RANK、RANKL、TRAF6、c-fos及NFATc1蛋白和mRNA表达;且紫草素阻断RANKL诱导剂促进TRAF6表达。结论 紫草素可以通过抑制RANKL/RANK/TRAF6及其介导的NF-κB/MAPKs信号通路来改善大鼠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

高海拔地区有氧运动对移居者生理习服水平的影响

高海拔暴露会对高原移居人群的生理系统产生各种不良影响,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习服则能有效对抗这种不利条件,对于长期暴露于高原的移居者来说,虽然已经顺利度过了高原习服期,但是其生理系统包括:心肺功能、红细胞指标、睡眠系统等相比于高原世居者和平原人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弱,并存在罹患高原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找寻进一步提高高原移居者生理习服水平的方法很有必要,而SCH772984临床试验有氧运动对人体各个生理系统都有着一定的改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促进高原习服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研究中鲜有探讨高原运动对移居者生理系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旨在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高原移居人群生理习服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招募121名在青藏高原居住两年以上的健康移居人群,随机分为4组。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在4周内分别进行20次有氧运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参与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红细胞指数、肾功能、免疫功能和睡眠质量,评估移居者的生理习服水平。并进一步通过得到的有氧运动干预前后生理功能的变化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各生理系统变化之间的互作关系。研究结果:(1)四组间实验前基本生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干预后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干预显著提高了移居者的心肺功Tamoxifen体内能(最大摄氧量,低:p<0.001,中:p<0.001)和免疫功能(总蛋白,低:p<0.001,中:p<0.001;球蛋白,低:p<0.001,中:p<0.001)。同时,低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的红细胞指数和肾功能在运动后均无明显变化。但是,与对照组相比,高强度运动组的心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相反,红细胞相关指标(红细胞计数,p<0.001)和肾脏负荷(肾小球滤过率,p<0.001)增加。此外,四组参与者的睡眠质量均显著变低。(2)进一步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高原运动引起的红细胞指标变化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变化(β=-0.317),它还通过肾功能的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免疫功能(β=-0.104),运动强度在中介路径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高海拔环in vivo immunogenicity境下低、中强度有氧运动,可通过提高心肺功能、对抗红细胞增多,提高高原移居人群的高原生理习服水平,高强度的运动则会进一步导致移居者的红细胞增多。

不锈钢预成冠通过ROS/NF-κB通路诱导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炎症反应

目的:评价不锈钢预成冠(stainless steel crownsmedical region, SSCs)的细胞毒性,探讨SSCs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HGFs)的炎症作用及发生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GFs;将HGFs分为CON组和SSCsBaf-A1小鼠组,CCK-8法、划痕实验、死/活细胞染色法检测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RT-PCR、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因及蛋白表达,DCFH-DA荧光探针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www.selleck.cn/products/CP-690550 species, 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F-κB相关蛋白p-p65、p65、p-IκBα、IκBα表达;抗氧化剂(N-acetylcysteine, NAC)和BAY11-7082预处理HGFs 2 h,将HGFs分为CON组,SSCs组,SSCs+NAC组,SSCs+BAY11-7082组,用上述方法检测细胞ROS水平、促炎细胞因子及NF-κB相关蛋白表达。结果:SSCs明显抑制HGFs细胞增殖、迁移和存活能力,促进细胞内IL-1β、IL-6、TNF-α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HGFs中ROS水平及NF-κB相关蛋白表达;NAC和BAY11-7082预处理HGFs后,细胞内ROS水平、促炎细胞因子及NF-κB相关蛋白表达下调。结论:SSCs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能通过ROS/NF-κB通路诱导HGFs炎症反应。

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难治性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肾内科2018年7月—2022年4月收治的难治性PMN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治疗1年以上仍未达到临床缓解或出现临床复发的患者),使用2剂RTX方案(RTX单次剂量为1 000 mg,2次用药间隔时genetics of AD间为2周;6个月后检测患者外周血B细胞数量,若外周血B细胞数量>5个/μL,则予以追加RTX 1 000 mg)。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血白蛋白、血肌酐、尿蛋白肌酐比(urinary protein/creatinine ratio,UPCR)、血磷脂酶A2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IACS-10759R)抗体、外周血B细胞计数、血清总IgG水平。观察患者主要指标的变化趋势及不良反应,评估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17±16.73)岁,其中男性11例。RTX治疗总剂量为(2 222.22±485.07) mg,RTX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4.9±4.9)个月。末次随访时,血白蛋白较RTX治疗前显著升高[(36.50±5.33) g/L vs(27.61±8.59) g/L,P=0.009],血肌酐水平稳定(P>0.05),UPCR显著下降[863.30 (203.20,2 291.7Baricitinib说明书5) mg/g vs 2 954.00 (1 458.00,7 260.75) mg/g,P=0.047],PLA2R抗体显著下降[(44.32±33.71) RU/mL vs(168.40±88.40) RU/mL,P=0.015],外周血B细胞计数显著下降[(37.89±12.43)个/μL vs(246.40±239.98)个/μL,P=0.009],血清总IgG水平稳定(P>0.05)。RTX治疗后,8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44.4%),7例达到部分缓解(38.9%),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3.3%;仅有3例患者评估为不缓解(16.7%)。在不良反应方面,1例患者出现输注过敏反应,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结论·对于经过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持续未达到临床缓解或出现临床复发的难治性PMN患者,使用2剂RTX治疗方案可有效诱导该类患者达到临床完全或部分缓解,且安全性良好。

反硝化产气温和食酸菌G21及其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以反硝化产气菌在油田生产中的潜在应用为出发点,从油田产出液分离到一株兼性厌氧反硝化产气菌G21,对菌株G21进行了16S rRNA基因和反硝化功能基因分析,基于产气效果对最佳碳源及碳氮比进行了优化,测定了产生生的气体组分,从G21与油藏产出液互配性角度探究了G21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菌株G21与Acidovorax temperans PHL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达到99确认细节.36%,属于温和食酸菌;菌株G21含有膜结合硝酸盐还原酶、周质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一氧化氮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的编码基因;气体组分分析表明,菌株能够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氧化亚氮和N_(2);糖类是其反硝化产气的最佳碳selleck源,碳氮比为5∶1时(葡萄糖5000 mg/L(以化学需氧量COD计)、硝酸钠-N 1000mg/L),产气量气液比达到1:1;在油藏产出液中,G21产气性能良好,且能压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可见,反硝化产气温和食酸菌G2In Vivo Imaging1在防控油藏硫酸盐还原菌和产气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胆汁挥发性有机物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

第一部分胆汁挥发性有机物及基于其构建的诊断模型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表现研究背景: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起源于胆囊上皮细胞的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占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80-95%。因早期临床症状特异性低,患者确诊时往往处于癌症中晚期阶段或淋巴转移状态,使得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早诊断、早治疗仍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目前,胆囊癌诊断仍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MRCP(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等,与实验室检查项目血清CA19-9、AFP的联合应用,其中多层螺旋CT检查的准确率可达80%及以上,然而在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限制。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代谢组学的重要成员之一,已被证明可在不同的生物样本:呼出气、血液、尿液中检测到。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通过使用不同的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可在生物样本中检测到特异的 VOCs作为不同肿瘤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并且基于VOCs所建立的各种诊断模型在不同癌症中具有优秀的诊断效力。但胆汁VOCs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鉴别特异的胆汁VOCs并构建诊断模型评估其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表现。目的:通过使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C-IMS技术对胆汁样本进行VOCs的检测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筛选出GBC与良性胆囊疾病(benign gallbladder diseases,BGD)之间的差异VOCs并评估每一 VOCs对于胆囊癌的诊断能力。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基于差异VOCs的诊断模型,并评判诊断模型在GBC中的诊断效力。方法:本研究于2018-2021年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募集受试者86名,包括GBC患者32名,BGD患者54名。在患者术前第一次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 and Pancreatography,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寻找更多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时完成患者的胆汁引流并进行收集。将胆汁离心,留取胆汁上清于-80℃贮存。冷冻胆汁在室温下自然融化后取500μl置于样本瓶中待测,胆汁VOCs检测由GC-IMS完成。使用同一样本测试室温放置时长和反复冻融对于胆汁VOCs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评估。将GC-IMS数据导出得到每一样本中所有VOCs特征信息即保留指数,峰体积和迁移时间。根据VOCs的峰体积进行定量,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筛选出P值<0.05的VOCs,并应用ROC曲线分析每一VOCs的诊断GBC的能力。将所有样本随机划分为70%的训练集和30%的测试集,应用不同的机器学习算法,决策树(decision tree,DT)、支持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梯度增强机(gradient enhanautoimmune liver diseasecement machines,GBMs)和 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在训练集中构建基于筛选出的胆汁VOCs的诊断模型,并应用测试集进行诊断模型的评估。结果:临床特征数据收录了年龄、性别、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室温放置时长测试和反复冻融实验测试结果提示胆汁样本应在室温溶解后3小时内完成VOCs检测。经GC-IMS检测后,86份胆汁样本共检测出VOCs信号峰43个,VOCs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在GBC和BGD之间存在具有明显差异的VOCs,并且主成分分析和非监督聚类结果均支持VOCs具有区分鉴别GBC与BGD能力。据特征信息确定VOCs物质共19个,根据VOCs峰体积定量后应用非参非配对t检验分析发现12种VOCs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个胆汁VOCs:环己酮,2-乙基-1-己醇,苯乙酮和苯甲酸甲酯在癌症患者中明显升高,其余8个VOCs:乙酸甲酯,(E)-2-庚烯醛,己醛,(E)-2-己烯醛,(E)-2-戊烯醛,1-戊醇,1-辛烯-3-酮,(E)-2-辛烯醛,明显下降。ROC曲线分析比较12种VOCs与CA19-9的GBC诊断能力,结果示其诊断能力均优于CA19-9,其中以(E)-2-庚烯醛表现最佳。基于12种有意义VOCs构建诊断模型DT、LDA、SVM、GBMs和KNN并在测试集进行模型评估,ROC曲线分析结果示诊断模型SVM的诊断效力最优。结论:(1)胆汁中存在VOCs并具有将GBC与BGD区分鉴别的能力。(2)胆汁VOCs诊断GBC的能力优于CA19-9。(3)基于差异胆汁VOCs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GBC诊断能力,有望成为GBC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第二部分胆汁挥发性有机物鉴别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及其模型构建与评估研究背景:肝门部胆管癌(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HCCA)是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起源于左、右肝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及胆囊管开口以上,约占所有胆管癌的50%。PHCCA侵袭性强,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因肝门部梗阻出现皮肤黄染、瘙痒等症状时多已处于癌症晚期,致使PHCCA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早期诊断并开展手术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手段。目前PHCCA的术前诊断依据多来自于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等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和胆道刷细胞学检查。但总体而言,由于selleck激酶抑制剂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以上方法的诊断效力均受到限制。CA19-9是临床上胆管癌的传统血清标志物,但其低特异性和敏感性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用于PHCCA早期鉴别诊断的新方法。目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目前仍十分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估胆汁中是否存在VOCs可作为肝门部胆管癌新兴的诊断标志物,并基于胆汁VOCs构建PHCCA诊断模型评估模型诊断效力。方法:采用二阶段方法,2018-2021年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募集受试者140名,包括PHCCA患者73名,良性胆道疾病(benign biliary diseases,BBD)患者67名,作为训练组。2021-2022年间募集受试者60名,其中PHCCA患者29名,BBD患者39名作为测试组。应用GC-IMS检测所有患者胆汁VOCs,并在训练组中对VOCs进行定量。在训练组中,应用统计学方法筛选有意义的差异VOCs进行ROC曲线分析胆汁VOCs对于PHCCA的鉴别诊断能力。基于差异VOCs应用机器学习算法:DT、LDA、SVM、KNN、PLS-DA,构建诊断模型并应用测试集胆汁VOCs数据评估诊断模型在PHCCA中的鉴别诊断能力。结果:(1)训练组中,经GC-IMS检测,最后成功检测到胆汁VOCs信号峰共43个,其中根据43个信号峰确定VOCs物质19种,无法被确定为具体VOCs物质的信号峰有5个。经Mann-Whitney U检验提示32个VOCs信号峰在PHCCA和BBD患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基于32个信号峰的主成分分析和无监督分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胆汁VOCs在PHCCA和BBD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离趋势。(2)32个有意义的VOCs信号峰中共囊括确定的VOCs物质12种,包括3种新的VOCs物质:2-甲氧基呋喃,异丙酸戊酯和丙二酸二乙酯。该12种VOCs物质经定量分析后示其中4个VOCs物质在PHCCA中含量明显升高,分别是:2-乙基-1-己醇、异戊酸丙酯、环己酮和苯乙酮,其余8个含量明显减低。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每一胆汁VOCs对于PHCCA的鉴别诊断能力均十分出色,其种以(E)-2-庚烯醛表现最有,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34,敏感度90.1%,特异性88.4%。(3)基于12种差异VOCs构建机器学习模型DT、SVM、PLS-DA、LDA、KNN用以PHCCA鉴别诊断,应用测试组胆汁VOCs数据进行模型评估,其中以SVM表现最优,其灵敏度为93.1%,特异性为100%,AUC为0.966。(4)在测试集中,某些VOCs与PHCCA的一些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如己烯醛和2-甲氧基呋喃在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均存在显著差异,异戊酸丙酯、环己酮和(E)-2-己烯醛在TNM分期中均为增加趋势。结论:(1)胆汁VOCs具有PHCCA的鉴别诊断能力,但在良性胆道疾病中无法鉴别诊断具体的良性疾病。(2)12种胆汁VOCs在PHCCA和BBD患者之间存在浓度差异,经ROC曲线分析12种胆汁VOCs均具有较好的PHCCA鉴别诊断效力。(3)基于12种胆汁VOCs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PHCCA诊断能力,有望成为PHCCA早期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微生物转化对西洋参皂苷抗炎活性的影响及其产物的应用

西洋参(American ginseng,AG)是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为著名的药食同源品。西洋参富含皂苷、多糖、黄酮类、无机元素等。其主要成分具有抗疲劳、降血压、降血脂、辅助降血糖、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功效。含有西洋参的保健产品在市场上也深受广大人民的Colforsin喜爱。确认细节本研究选择微生物转化这一技术来对西洋参皂苷进行作用,增加有效成分含量和活性,使其营养价值最大化。采用抗炎活性细胞实验,验证通过微生物转化的西洋参皂苷在抗炎活性方面作用显著提升。充分利用微生物转化后西洋参的有效营养成分,开发一款产品,使其口感和风味更好,开拓西洋参的市场价值和扩大市场占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近平滑假丝酵母菌SY1-1,以西洋参皂苷为原料,通过微生物转化制备得到西洋参皂苷转化产物,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生物转化前后皂苷含量变化。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确定转化后皂苷的化学结构。转化后的色谱图出现1个新峰。制备此化合物,经HR-MS质谱初步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2.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构建炎症细胞模型,利用Griess法测西洋参皂苷及转化产物的NO分泌量,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1β、IL-6、IL-10、TNF-α、COX-2。流式细胞实验测定西洋参皂苷转化产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对比西洋参皂苷微生物转化前后的抗炎效果,结果表明,经微生物转化的西洋参皂苷抗炎效果优于原西洋参皂苷。3.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以感官评定分数为标准,优化配方添加量以及制作加工工艺,制作出一款西洋参蓝莓复合软糖。最佳配方为转化后的西洋参粉末添加量15%、蓝莓添加量25%、复配凝胶20%(明胶:卡拉胶=3:1)、柠檬酸添加量1.0%。最终制得口感软弹,颜色透亮,味道清甜的复合Inflammatory biomarker软糖。本研究可以为人参皂苷的转化方法和西洋参皂苷的抗炎活性提供参考,并为实现西洋参产品更优的营养品质和更大的经济价值,打造未来更高要求的保健食品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灯盏花素通过转录因子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磷酸化促进细胞自噬保护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背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是心肌梗死血流再灌注后出现的常见临床问题,自噬在心肌I/R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通过转录因子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促进自噬减轻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 在50μmol/L灯盏花素为最佳应答浓度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实验分为正常对照(vehicle)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灯盏花素处理(Scu+I/R)组及CREB抑制并灯盏PLX-4720花素处理(KG501+Scu+I/R)组。通过糖氧剥夺培养方式建立小鼠心肌细胞I/R模型,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生化法测定SOD、MDA、LDH及ATP水平;RT-PCR测定线粒体内膜融合蛋白1(optic atrophy 1,Opal)及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l)表达;Western blots测定LC3、CREB及p-CREB表达。结果 MTT测定发现:相比其他浓度,50μmol/L灯盏花素可显著增加细胞活力,使I/R损伤心肌细胞SOD表达增加(P<0.01),MPR-171试剂DA表达减少(P<0.01),LDH表达减少(P<0Bioaugmentated composting.01),ATP表达增加(P<0.01),LC3Ⅱ/Ⅰ比值增加(P<0.05),Drp1(P<0.01)mRNA表达减少,Opal(P<0.01)m RNA表达增加,p-CREB/CREB比值增加(P<0.01)。CREB抑制剂(KG-501)可显著降低灯盏花素处理组的ATP(P<0.01)、Opal mRNA(P<0.01)表达,使LC3Ⅱ/Ⅰ比值降低(P<0.05),细胞活力降低(P<0.01)。结论 灯盏花素能够促进缺血心肌细胞自噬,缓解氧化损伤,提高心肌细胞活力。在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灯盏花素可能通过CREB通路调节自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