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膜性肾病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背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是T2DM合并非糖尿病肾脏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DKD)中最主要的病理类型之一,它和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diabetic nephropathy,T2DN)是独立的两种疾病,两种疾病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方面大不相同。T2DM合并的肾脏疾病并不都是T2DN,病理证实的T2DM合并pMN并不少见。目的:探讨T2DM合并pMN与T2DN的临床特征和临床预测指标,分析预后,并寻找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05月至2022年0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行肾穿刺活检术患者的病理资料,依据肾脏病理活检结果分为T2DM合并pMN组(n=55)和T2DN组(n=86),收集入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确认细节临床特征及临床预测指标。并对入组患者追述随访记录,所选病例部分有随访记录。随访时间≥3个月,随访终点定义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下降≥基线值30%或进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或全因死亡或随访日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最后1次随访。本研究病例通过门诊、病房或电话共97例患者接受随访至少1次,T2DM合并pMN组(n=37)和T2DN组(n=60),收集随访入组患者随访终点的随访日期、随诊血肌酐进行预后分析。采用SPSS 2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结果:1.基线临床特征:共纳入141例,发病年龄在20~82岁之间,男性88例(62.4%),女性53例(37.6%)。根据肾活检病理结果分为T2DM合并pMN组55例和T2DN组86例。1.1 T2DM合并pMN组55例(39.0%),男性(54.5%),女性(45.5%),平均年龄(58.36±8.38)岁,大多数病例≥55岁(72.7%)。糖尿病病史较短为[36(3,84)]个月,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少(9.1%),肾病综合征表现(56.4%),较少合并镜下血尿(30.9%)、贫血(25.5%)。1.2 T2DN组共86例(61.0%),多为男性(67.4%),女性(32.6%),平均年龄(49.36±13.08)岁,大多数病例<55岁(61.6%)。糖尿病病史较长为[84(24,147)]个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4.7%),肾病综合征表现(36.0%),合并镜下血尿的较少(25.6%),合并贫血(53.5%)。2.组间资此网站料比较:T2DM合并pMN组病患的发病年龄、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e GFR、α1-微球蛋白、微量白蛋白及尿转铁蛋白均显著高于T2DN组(均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及血Ig G显著低于T2DN组(均P<0.05)。3.T2DM合并pMN组肾脏病理分期:II期最多(39%),I-II次之(36%)。4.与T2DN组相比,T2DM合并pMN组的可能预测指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OR值:10.709,95%CI:3.248-35.308,P<0.001)、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值:19.345,95%CI:4.681-79.948,P<0.001)、糖化血红蛋白≤7%(OR值:7.137,95%CI:2.117-24.062,P=0.002)、基线肾小球滤过率>8trauma-informed care0 ml·min~(-1)·(1.73 m~2)~(-1)(OR值:13.682,95%CI:3.353-55.834,P<0.001)、表现为肾病综合征(OR值:7.070,95%CI:2.029-24.628,P=0.002)是T2DM合并pMN的可能预测指标。5.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共97例患者接受随访至少1次,T2DM合并pMN组37例和T2DN组60例,两组中位随访时间相仿(P>0.05)。T2DN组随诊e GFR显著低于T2DM合并pMN组(P<0.05),随诊CKD4~5期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T2DM合并pMN组(41.7%比0.0%,P<0.05)。6.两组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比较:T2DM合并pMN组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比例显著低于T2DN组(5.4%比63.3%,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2DM合并pMN组患者的未达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T2DN组(Log-rank检验Ξ~2=19.224,P<0.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T2DM合并pMN组比较,T2DN组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显著增高(HR:13.640,95%CI:3.160-58.870,P<0.001)。7.影响DN组预后的危险因素:T2DM合并pMN组阳性终点事件数量不足,该组无法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故只分析影响T2DN组预后的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红蛋白(HR值:0.982,95%CI:0.966-0.997,P=0.023)、高总胆固醇(HR值:1.467,95%CI:1.156-1.862,P=0.002)是T2DN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T2DM合并pMN多≥55岁,肾脏病理分期主要集中在II期和I-II期。T2DN多<55岁,多为男性。2.与T2DN组相比,年龄≥55岁、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糖化血红蛋白≤7%、基线肾小球滤过率>80 ml·min~(-1)·(1.73 m~2)~(-1)是T2DM合并pMN组患者的可能预测指标。3.与T2DM合并pMN组相比,T2DN组患者肾脏预后差。低血红蛋白、高总胆固醇是T2DN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补骨脂乙素通过抗氧化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的铁死亡反应

目的补骨脂乙素(IBC)是中药补骨脂中的黄酮类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然而,IBC的肝毒性一直被忽视,没有得到仔细研究。我们的目的是了解IBC对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的毒性,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以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斑马鱼胚胎研究从受精后4 h开始接触IBC,通过检测斑马鱼的肝脏形态、转氨酶水平、氧化还原相关酶活性、活性氧(ROS)含量、铁含量以及铁死亡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通过检测HepG2细胞铁含量的变化、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线粒体功Etoposide小鼠能障碍指标,探究IBC诱导的肝毒性机制。结果结果表明,当斑马鱼胚胎发育到72 hpf时,IBC会增加死亡率并降低孵化率。IBC会显著降低48至120 hpf的心率。IBC处理导致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铁水平升高,长链酰基-CoA合成酶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 (GPX4)和铁蛋白重链1 (FTH1)基因和蛋白的表Biomedical technology达均发生改变。用铁死亡抑制剂(Fer-1)处理HepG2细胞可明显逆转IBC的影响,这表明IBC诱导了HepG2细胞的铁蛋白沉积。此外,IBC通过线粒体膜电位AZD9291化学结构(MMP)去极化和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氧化应激,为铁中毒创造了过氧化环境。结论综上所述,IBC可能通过抗氧化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斑马鱼胚胎和HepG2细胞的铁死亡反应。针对铁死亡和抑制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可为临床治疗和预防IBC引起的肝毒性提供理论依据。

有吸烟史的口腔白斑病患者microRNA异常表达及癌变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研究有吸烟史的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患者病损组织microRNA(miRNA)的异常表达,并对差异miRNAs进行癌变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利用人miRNA OneArray?v5.1微阵列芯片检测吸烟组(n=6)和非吸烟组(n=4)OLK石蜡标本间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运用生物信息学fever of intermediate duration方法从中筛选出与OLK癌变密切相关的目标miRNA,随后对目标miRNA的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以预测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吸烟组与非吸烟组OLK组织中共检出获悉更多174个差异表达的miRNAs(P <0.05),其中,39个miRNAs在吸烟组表达上调(log2(FC)≥0.585),135个miRNAs表达下调(log2(FC)≤-0.585)。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中筛选出8个与OLK癌变密切相关的目标miRNAs,包括:hsa-miR-6857-5p、hsa-miR-6745、hsa-miR-15a-5p、hsa-miR-363-5p、hsa-miR-6867-3p、hsa-miR-95-3p、hsa-miR-3607-5p、hsa-miR-9500。对上述目标miRNAs的靶基因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刺激反应等生物学活动。KEGG通路分析发现上述基因高度相关的作用通路为癌信号MC3小鼠通路、PI3K-Akt及FoxO信号通路。结论 吸烟可通过改变OLK组织miRNA表达水平进而改变特定基因功能促进白斑癌变进程。

某院阿帕替尼片超适应证用药处方调查及循证评价

目的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对某院阿帕替尼超适应证用药情况进行Dorsomorphin供应商评价,为临床合理应用阿帕替尼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阜阳市人民医院使用阿帕替尼的门诊处方,对阿帕替尼的超适应证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检索策略,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利用GRADE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我院阿帕替尼超适应证用药涉及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结肠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和胆管癌。共纳入13篇Meta分析、9项RCT研究。经GRADE评nucleus mechanobiology价,阿帕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Vorinostat化学结构的结局指标证据质量等级范围为从极低等到中等,卵巢癌从极低等到中等,结肠癌为极低等,胰腺癌从低等到中等,子宫内膜癌为低等,胆管癌无循证证据。结论 阿帕替尼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结肠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胆管癌,缺乏高质量的循证证据,获益有限,建议临床应用阿帕替尼时,应综合评估,充分考虑疾病相关指南和临床证据,确保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

薏苡仁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薏苡仁是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的中药,具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解毒散结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脂肪酸及其酯类、内酰胺类、三萜类、酚类、甾醇类、多糖类为薏苡仁中主要的抗肿瘤成分,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抗肿瘤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放化疗增敏、免疫调节、抑制癌前病变等多个途径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其中薏苡仁油是最主要的抗肿瘤成分,由薏苡仁油制成的中BAY 73-4506小鼠成药康莱特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薏苡仁可用于多种肿瘤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常见肿瘤如肺癌,口腔癌、鼻咽癌等头颈部肿瘤,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等生殖及泌尿系肿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瘤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且,相对于西医治疗具有防止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力等方GDC-0973溶解度面的优势。本文论述薏苡仁及其提取物主要抗肿瘤成分及对多种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效果及机制,为薏苡仁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发向提供依据。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耐药率的逐年升高使传统的经验性治疗(empirical therapy,ET)根除Hp感染的难度加剧。基于分子生物学的耐药检测技术常被推荐应用于制定个体化治疗(tailored therapy,TT)。然而,分子生物学耐药检测的临床指导价值和方式仍待探讨,并且Hp感染根除前是否进行分子耐药检测尚无明确的参考标准。目的:1.评估当前我国广州某地区的经验性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感染的疗效,并探讨根除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2.进行meta分析,探讨分子耐药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疗效。3.构建Hp根除失败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风险分层,为进行分子耐药检测的时机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纳入2021-4至2022-9在广州某医院门诊接受经验铋剂四联疗法的Hp感染患者。比较不同方案和不同分组间的根除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探讨根除失败的危险因素。2.多个数据库上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先后进行单臂meta分析以及个体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以评估分子耐药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根除Hp感染的疗效。3.基于收集的医院门诊数据,将根除失败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更多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校准图来评估模型的识别和预测效能。结果:1.共纳入2163名患者的2220次治疗,Hp的总体根除成功率为81.2%。初次治疗的总体根除率为82.8%,其中以含阿莫西林联合米诺环素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最高(91.2%)。补救治疗的总体根除率仅genetic fate mapping为66.4%,其中米诺环素联合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的抗生素组合方案根除率为71%~80%,而其余抗生素组合的补救治疗方案的根除率均在70%以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既往治疗史、高龄、临床症状以及甲硝唑联合克拉霉素/喹诺酮/米诺环素的抗生素组合方案是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共31篇文献的35项研究(4626名患者)被纳入单臂的meta分析。合并的个体化治疗意向性(intention-to-treat,ITT)分析根除率为86.9%(95%CI:84.6%-89.1%),遵循研究方案(per-protocol,PP)分析根除率为 91.5%(95%CI:89.7%-93.1%)。初次治疗的个体化治疗ITT和PP分析的合并根除率分别为86.6%和91.7%,补救治疗则分别为85.1%和88.2%。当补救治疗的个体化治疗基于检测至少4种抗生素耐药性时,其合并的根除率则达到89.4%(ITT分析)和91.9%(PP分析)。对于基因型敏感菌株,含相应敏感抗生素的个体化治疗总的根除率为93.1%(95%CI:91.1%-94.8%),其中定制的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最高(94.6%)。此外,7天疗程的个体化方案和定制的三联疗法对敏感菌株的合并根KPT-330抑制剂除率均能达到93.0%以上。共21项对照研究(6565名患者)被纳入TT与ET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总体而言,TT组疗效优于ET组(RR=1.11;95%CI:1.05-1.18;I2=82.0%)。在初次治疗中,TT 组疗效优于 ET 组(17 项研究,RR:1.10,95%CI:1.03-1.16;I2=82.3%)。亚组分析显示,首次治疗的TT疗效明显优于经验三联疗法(RR=1.24,95%CI:1.18-1.30),然而与经验四联疗法相当(RR=1.01,95%CI:0.96-1.06)。当TT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时,其疗效优于经验铋剂四联疗法(RR=1.19,95%CI:1.08-1.30)。对于补救治疗,仅一篇文献的2项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尚无充足的证据去比较TT与ET的疗效差异。3.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因素包括性别、治疗次数、年龄、临床症状、抗生素组合方案。建模集和验证集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70和0.69,并且校准图中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相接近,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和预测能力。在风险分层中,列线图模型的评分≤95分为低风险,96~125分为中风险,≥126分为高风险。结论:1.我国广州某医院单中心的经验性铋剂四联方案的总体根除率为81.2%,初次治疗以阿莫西林联合米诺环素的抗生素方案的疗效最好,而所有补救治疗方案的疗效均难以接受。男性、既往治疗史、高龄、有临床不适症状以及使用含甲硝唑的治疗方案(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方案除外)是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2.分子耐药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提高Hp的根除疗效。缩短疗程和减少药物(铋剂)使用的个体化治疗也可实现较好的根除效果。扩大耐药检测范围和联合铋剂的使用则可提高个体化治疗的疗效。3.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简便且能较好地预测根除失败的风险,在临床决策是否进行分子耐药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拟益气养血散结方治疗瓜藤缠(结节性红斑)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extramedullary disease自拟益气养血散结方治疗结节性红斑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益气养血散结方治疗结节性红斑,单独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作为对照组。共治疗6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购买Erdafitinib病程6个月至3年。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将结节数目、红斑颜色、疼痛程度、结节平均直径作为观察指标进行评分,采用4级评分法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3周末结节数量及结节直径差异显著(P <0.05),第4周末四种靶损害变化差异显著(P <0.05),其中结节数量及结节直径更为明显(P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总显效率为96.88%(31/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24/28);治疗组痊愈率为75.00%(24/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86%(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组痊愈的24例患者中,治疗后随访有3例复发;对照组痊愈的12例患者中,有5例复发,两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2.50%(3/24)和41.67%(5/12),治疗组复发率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分别从各个阶段的靶损害变化、整体的疗效及复发率三个方面对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血散结方治疗结节性红斑有良CX-5461核磁好疗效,复发率低,能标本兼治,扶正而不留邪。

黄芩苷通过ROS依赖性调节RhoA/ROCK通路保护氯化钴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芩苷(Baicalin)对氯化钴(CoCl_(2))诱导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钴建立心肌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芩苷Baicalin培养。将正常氧培养设置为对照组,氯化钴培养H9c2心肌细胞设置为CoCl_(2)组;Baicalin、Y27632(Rho激酶抑制剂)预处理的H9c2缺氧心肌细胞设置为CoCl_(2)+Baicalin组、CoCl_(2)+Y27632组、CoCl_(2)+Baicalin+Y27632组。通过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荧光探针测定细胞中活性氧(ROS)的表达;WST-8检测心肌细胞超氧化歧化酶(SOD)活力;TBA法测定丙二醇(MDA)浓度;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RhoA、ROCK1、ROCK2、TNF-α、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处理H9c2细胞24 h后,1 000 μmoVP-16l/L的CoCl_(2)和75 μmol/L黄芩苷对治疗心肌细胞缺氧损伤具有较好的细胞活力。CoCl_(2)组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加入黄芩苷后可显著提高细胞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CoCl_(2)组心肌细胞可上调ROS、MDA表达,下调SOD活力,升高RhoA、ROCK1、ROCK2、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STM2457,加入Baicalin后可逆转上诉蛋白的表达水平;与CoCl_(2)组相比,CoCl_(2)+Baicalin可抑制ROS、MDA的表达,上调SOD含量,下调RhoA、ROCK1、ROCK2、TNF-α、IL-1β蛋白表达水平,而加入Y27632(Rho激酶抑制剂)后则可acute chronic infection显著增强Baicalin带来的保护作用。结论:Baicalin可减轻氯化钴诱导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其机制与抑制ROS依赖性RhoA/ROCK通路有关。

自拟抑癌汤在锁肛痔(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自拟抑癌汤在锁肛痔(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凋亡相关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奇偶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辅助化疗,观察组患者于此基础上予以自拟抑癌汤治疗,疗程3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以及治疗前、治疗1、3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 (CA199)、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242 (CA242)]、凋亡相关因子[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Molecular Biology子-α (TNF-α)、细胞周期素E (cyclin E)]及ER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Ras、Raf]变化。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0%,略高于对照组的6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观察组Tezacaftor细胞培养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EA、cyclin E、MEK、ERK1/2、Ras、Ra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p53、Fas、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各项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患者联合应用自拟抑癌汤和辅助化疗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凋亡,其作用机制MK-4827浓度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因子、ERK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益气解毒活络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Sirt1-FoxO通路及自噬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益气解毒活络方介导Sirt1-FoxO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DKD)大鼠肾组织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益气解毒活络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KD大鼠模型,并将DKD大鼠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以下7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RES),尼克酰胺组(NAM),益气解毒活络方高剂量组,益气解毒活络方中剂量组,益气解毒活络方低剂量组,洛汀新组。连续给药8周后检Gefitinib使用方法测各组大鼠肾脏指数、血糖(B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24 h尿蛋白水平(24 h-UAlb);HE染色观察selleck BI 10773肾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分析肾组织Sirt1、FoxO1、LC3Ⅱ/Ⅰ及AGEs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及NAM组大鼠肾脏指数、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水平明显升高,Sirt1和FoxO1蛋白表达下降,LC3Ⅱ/Ⅰ比值下降,AGEs蛋白表达升高。HE染色提示模型组系膜细胞外基质增多,基底膜增厚。与模型组相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肾脏指数、血糖、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水平、AGEs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Sirt1、FoxO1、LC3Ⅱ/Ⅰ蛋白表达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RES组、洛汀新组及中药高剂量hepatic abscess组效果明显。HE染色显示各治疗组肾小球系膜细胞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益气解毒活络中药通过调控Sirt1-FoxO信号通路提高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自噬水平,起到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