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38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38表达变化及对IL-17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参与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机制。方此网站法 缓解期SLE患者60例,均行血管超声或CT血管造影检查,27例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者为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33selleckchem例无动脉粥样硬化者为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同期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浆IL-38、IL-17、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 Hcy)水平及IL-38 mRNA相对表达量。取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重组IL-38蛋白处理72 h,采用ELISA法检测处理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7表达。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SLE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IL-38与LDL-C、HDL-C、D-二聚体、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IL-38 mRNA相对表达量(0.27±0.11)及IL-38[(4.29±0.34)ng/L]、HDL-C[(1.02±0.28)mmol/L]水平均低于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0.78±0.21、(14.98±0.75)ng/L、(1.31±0.32)mmol/L]和对照组[1.34±0.11、(19.12±1.32)ng/L、(1.48±0.35)mmol/L](P<0.05),IL-17[(97.64±33.20)pg/L]、LDL-C[(4.52±0.88)mmol/L]、D-二聚体[(269.23±23.85)mg/L]、Hcy[(11.83±6.17)μmol/L]水平均高于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76.30±23.00)pg/L、(2.33±0.86)mmol/L、(210.28±31.54)mg/L、(8.88±2.26)μmol/L]和对照组[(32.54±10.90)pg/L、(1.90±0.66)mmol/L、(200.45±25.65)mg/L、(6.45±2.12)μmol/L](P<0.05);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IL-38 mRNA相对表达量及IL-38、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IL-17、LDL-C、D-二聚体、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组IL-38蛋白处理72 h, SLE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7水平[(45.21±19.9)pg/L]低于处理前[(86.92±27.2)pg/L](t=54.610,P=0.042)。SLE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IL-38表达与IL-17、LDL-C、D-二聚体、Hcy均呈负相关(r=-0.69,P=0.032;r=-0.56,P=0.033;r=-0.67,P=0.047;r=-0.74,P=0.029),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r=0.42,PCalcutta Medical College=0.023)。结论 SLE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IL-38表达降低,IL-17及LDL-C水平升高,IL-38可能通过调控IL-17参与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镇痛镇静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jq1.html8例。对照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静脉持续泵入芬太尼,研究组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静脉持续泵lncRNA-mediated feedforward loop入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记录两组患儿用药前(T0)、用药后1 h(T1)、用药后12 h(T2)、用药后24 h(T3)、用药后48 h(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变化;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Taurine使用方法评分)以及Ramsay评分对两组患儿上述时间点的镇痛镇静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1~T4时,两组HR较T0时降低(P <0.05),但研究组上述时间点HR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MAP在T0~T4时无明显变化(P> 0.05),而对照组T1~T3时的MAP较T0时降低(P <0.05),T1时研究组MAP高于对照组(P <0.05);T1~T3时,对照组RR较T0时降低(P <0.05),研究组RR仅在T3时低于T0时(P <0.05),且研究组RR在T1时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IP在T3、T4时较T0时降低(P<0.05),且T2~T4时研究组PIP低于对照组(P <0.05)。T1~T4时,两组患儿的NIPS评分依次降低,Ramsay评分则依次升高(P <0.05),且研究组患儿的NI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有显著镇痛镇静效果,对血流动力学水平影响小,安全性高。

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外伤性青光眼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Puromycin临床试验分析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外伤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09南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56例(56只眼)外伤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Navitoclax价格行Ahmed引流阀植入术(观察组),28例实施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时2组患者的眼压均较术前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时眼压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性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2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外伤性青光眼患Autoimmune pancreatitis者实施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效果,其中Ahmed引流阀植入术有利于控制眼压和早期减轻角膜内皮损伤程度,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2013—2022年河北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所医院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分布及耐药性serum hepatitis,为临床治疗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WHONET软件对2013年1月—2022年6月河北省75所医院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selleck STM2457。结果 2013—2022年河北省共检出18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标本主要为血(129株,69.0%)、脑脊液(20株,10.7%)、胃液(14株,7.5%)及其他(18株,9.6%);70株(37.4%)分离自男性,117株(62.6%)分离自女性;新生儿科(42株,22.5%)和妇产科(41株,21.9%)为最常见的来源科室;年龄分组上,青年人(74株,39.6%)最多,其次为新生儿(39株,20.9%)。该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红霉素寻找更多的敏感率分别为97.8%、98.6%、98.0%、98.4%和96.3%。结论 2013—2022年河北省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多来源于血标本,感染人群以青年和新生儿为主,该菌已出现一线治疗药物的非敏感株,需持续关注。

一例北极狐组胺中毒病例的诊治与临床分析

2022年7月份黑龙江省某养殖场的北极狐陆续出现食欲下降、呕吐及腹泻等症状,个别北极狐精神倦怠、食欲废绝、腹泻、粪便呈黑PLX-4720价格色、便血甚至死亡等。采用一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解剖、现场调查等方式进行鉴别诊断,对自配料原料进行了Medicine quality检测,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疗。结果表明:病狐食欲减退,毛质枯燥,腹部触诊未见明显异常;常见传染病抗原阴性,未见肠道寄生虫;病理解剖发现胃底黏膜严重脱落、出血明显,十二指肠出血、坏死,胰腺水肿、充血,脾脏充血,肾脏水肿,部分肺叶淤血及水肿。自配料原料鲐鱼中组胺含量为1.90 mg/g,确诊为北极狐组胺中毒。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停止饲喂鲐鱼,肌肉注射西咪替丁,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等措施对中毒北极狐进行治疗,对北极狐群采取调整饲料配方、促进营养物质Tofacitinib说明书摄入等措施,成功地控制住了北极狐中毒。说明在使用自配料时应经常检查原料品质,避免发生群发性食物中毒。

小麦株高及粒形突变体drg1-D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株高和粒形是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中,我们从小麦偃展1号EMS诱变突变体库中鉴定到一个矮杆圆粒突变体dwarf and round grain 1–dominant(drg1-D),相较于野生型YZ1,突变体全生育期株高均矮于野生型,籽粒变短呈近圆形。对drg1-D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农艺性状的变化是由于其细胞形状改变和无规则排列所致。遗传分析表明dRoxadustat体外rg1-D的性状是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作者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利用10th12(CIMMYT)×drg1-D的F_(2:3)分离群体(包含1544个单株)和内乡188(NX188)×drg1-D的F2:3分离群体(包含17065个单株),将候选基因定位在染genetic counseling色体1D短臂末端约275 Kb区段内,该区段内有7个高置信度基因和2个低置信度基因。通过对候选区段内基因的测序与分析,发现只有TraesCS1D02G020000基因的第三个外显子上存在一个碱基的突变(G625A),造成了氨基酸的改变(Glu209Lys)。对该候选基因进行遗传互补和基因编辑实验,转基因gdrg1-D株系的株高比对照株系降低62.2%、籽粒长度减少34.7%;CRISPER/Cas9基因编辑株系的株高比对照PF-03084014 MW株系降低24.2%,籽粒长度缩短18.5%。综上表明含有SNPG625A的TraesCS1D02G020000基因是造成突变体表型的drg1-D基因。DRG1基因全长1562bp,编码一个参与微丝形成的肌动蛋白。蛋白结构分析表明DRG1蛋白的第209位谷氨酸在被检测的物种中均十分保守,它的突变会影响微丝延伸的方向和微丝聚合的稳定性。利用鬼笔环肽标记微丝发现突变体内成束的微丝明显减少,微丝荧光强度和偏度明显降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野生型和突变体中GActin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LCI实验和蛋白成核实验进一步证明突变的DRG1E209K单体蛋白仍然可以聚合,但严重干扰微丝形成的数量和速率。突变体drg1-D还表现出典型的BR缺陷的表型,但能对高浓度的BR响应;BR响应基因的表达量在突变体中相对于野生型有显著变化;激素含量测定表明突变体内的BR激素含量显著增加;囊泡染色的结果进一步显示,突变体内的囊泡呈明显的局部堆积,无法正常运输。这些结果表明突变的微丝很可能干扰了BR激素或其信号转导蛋白的运输,进而影响了细胞的生长发育。

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CIRI大鼠脑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模拟人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过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经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干预后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变化,揭示CIRI的发病机制以及蒙药额尔敦·乌日勒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1)从SPF级SD雄性大鼠72只中,将其随机划分为仅分离血管的假手术组、MCAO/R模型组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灌胃,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组予蒙药额尔敦·乌日勒粉碎后连续灌胃7d,各组大鼠给药体积为10 m L/kg。第7d灌胃1h后,模型组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运用线栓法建立MCAO/R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右侧颈总动脉血管,不进行插线栓塞处理。采用TTC染色观察不同剂量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CIRI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HE染色观察不同剂量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皮层组织病理学的影响。(2)采集各组大鼠血清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分析大鼠血清IL-6、TNF-α的表达含量。(3)经由LC-MS代谢组学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动物血浆内源性代谢物情况,同时进一步探究此类物质之间的互作与影响机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对数据开展模式识别分析,围绕不同组间代谢谱差异展开对比。在色谱分析中,使用ACQUITY UPLC(?)HSS T3(2.1×150 mm,1.8μm)作为色谱柱,biopolymer aerogels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流速为0.25 m L/min。洗脱方式:梯度洗脱,柱温是40℃,同时设置2μL的进样量。在正离子模式下,将甲酸乙腈(0.1%)与甲酸水(0.1%)作为流动相,分别记作B2、A2。在负离子模式下,将乙腈(ACN)与甲酸铵水(5 m M)作为流动相,分别记作B3、A3。质谱条件设定为:正、负离子喷雾的电压各是3.50 k V、-2.50 k V,辅助气与鞘气各是10 arb、30 arb。毛细管温度325℃,一级全扫描的分辨率设定成70000,一级离子扫描区间m/z 100至1000,同时经由HCD实施二级裂解,设定30 e V的碰撞能量,以及17500的二级分辨率,收集信号前10离子进行碎裂;(4)相较假手术组,观察模型组实验动物血浆内内源性代谢物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所致的代谢上调展开分析;(5)相较模型组,探究应用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时干预组实验动物血浆样本内的代谢情况;(6)以数据库KEGG为基础,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T检验,对额尔敦·乌日勒处理下表达差异的代谢物展开分析,同时开展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探究此类蒙药对CIS对代谢失调的影响与确切的代谢通路。结果:(1)相比与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脑梗死相对明显;与模型组对比,经额尔敦·乌日勒预防的大鼠脑梗死体积均显著降低;(2)HE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层神经元发生了显著变化,核固缩及核深染,给予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低、中、高剂量的大鼠的皮层神经元核固缩及核深染得到减轻;与低剂量的额尔敦·乌日勒相比,高剂量的额尔敦·乌日勒减轻效果更加明显。(3)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显著提升(P<0.01);而蒙药额尔敦·乌日勒中、高剂量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则显著降低,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基于LC-MS代谢组学平台,经由OPLS-DA、PCA等模式识别分析技术开展代谢物轮廓分析,发现所制备的模型具良好质量,不同组间代谢轮廓区分良好;(5)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下调草酰乙酸、异柠檬酸、十二烷酸、泛醇、棕榈油酸、亚油酸、鞘氨醇、肌醇、脂氧Mirdametinib体内素A4、前列腺素J_2等,上调S-腺苷基-L-蛋氨酸、琥珀酸、N(pi)-甲基-L-组氨酸、(15Z)-二十四碳烯酸、D-葡萄糖酸-1,5-内酯等。(6)给予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后,异柠檬酸、肌醇、脂氧素A4、前列腺素JPEG300使用方法2等被上调,P<0.05。结论:(1)蒙药额尔敦·乌日勒高、中、低剂量对CIRI模型大鼠均有预防作用,且高剂量对CIRI模型大鼠的预防作用最佳,低剂量组的预防作用较差。(2)蒙药额尔敦·乌日勒能上调因缺血性脑卒中而发生变化的异柠檬酸、N-乙酰血清素、吲哚-3-乙醛、尿酸、脂氧素A4、乙酰胆碱、前列腺素J_2和下调因缺血性脑卒中而发生变化的次黄嘌呤、戊二酸,说明蒙药额尔敦·乌日勒能减少炎症反应,细胞坏死,调节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紊乱来发挥脑保护作用。上述结果与蒙药额尔敦·乌日勒治疗白脉损伤传统疗效相对应。

口鼻吸入给药引起大鼠呼吸系统适应性改变病例分析

目的研究吸入制剂的安全性评价试验中,SD大鼠经口鼻吸入给药后呼吸系统相关组织器官的适应性病变的发生类型、比例和程度,为吸入制剂的临床前毒理研究评价提供背景参考资料。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为2021-2AG-221022年度间,在本机构完成呼吸系统局statistical analysis (medical)部刺激性试验后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的SD大鼠,选取处于给药末期及恢复期结束的120只SD大鼠,对其呼吸系统各组织器官(鼻、喉、气管、双侧支气管,肺等)的病Taurine理切片进行镜检,对镜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适应性病变主要见于肺部轻微的吞噬细胞聚集(发生比例6/120),鼻部轻微的鼻泪管可见分泌物(发生比例6/120)、嗅上皮嗜酸性小滴聚集(发生比例4/120)。此外鼻部还可见其他少量适应性病变,如鼻粘膜炎性细胞轻微浸润(发生比例1/120)、鼻中隔粘液细胞轻微增生(发生比例1/120)等。其中,吞噬细胞、嗜酸性小滴聚集在给药末期、恢复期结束均匀分布;可见分泌物在给药末期、恢复期结束均可见,且给药结束发生比例(5/120)高于恢复期结束发生比例(1/120);炎性细胞浸润及粘液细胞增生发生于恢复期结束。吸入给药途径造成的肺部巨噬细胞聚集通常考虑为是由不溶性颗粒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但恢复期需注意是否伴随有炎性细胞浸润等其他症状,这是非特异性聚集及药理/毒性作用引起特异性聚集的区分点。鼻泪管可见分泌物,多见于给药末期,由于部分动物对吸入给药途径的感官刺激性过于敏感,即可能通过呼吸模式反射性改变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例如咳嗽、喷嚏、支气管收缩、通气量减少及分泌粘液等;如只单独存在粘液分泌增多,则可考虑为是适应性改变。嗅上皮嗜酸性小滴聚集,也是SD大鼠对口鼻吸入给药途径轻微刺激所致的较为常见的适应性病变,但需注意病变程度及发生范围,如嗅上皮细胞出现重度病变且延伸至鼻中隔,则需考虑存在受试物相关性。鼻粘膜炎性细胞浸润及鼻中隔粘液细胞增生,由于发生比例过低,考虑为个体动物的应激性病变。结论口鼻吸入的给药方式可引起大鼠肺部、鼻部等呼吸道组织镜下出现适应性改变。在吸入制剂安全性评价试验中,需谨慎区分与药物所致病变相类似的一些适应性病变,只有对药物进行更客观的评价,才能更好的提供临床使用安全性的参考信息。

山西人群华法林基因多态性与其稳定剂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 建立适合山西人群的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山西籍汉族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Colforsin分子量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基因VKOR复合体(VKORC1)、细胞色素P450(CYP)2C9、γ-谷氨酰羧化酶(GGCX)、环氧化物水解酶(EPHX1)多CB-839作用态性。记录患者临床信息,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计算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公式。结果 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mycorrhizal symbiosis模型包括VKORC1、CYP2C9、GGCX、EPHX1及患者的身高等因素(R~2=0.284);在模型中加入GGCX、EPHX1基因型后,模型的总体R~2从0.257提升至0.284,GGCX、EPHX1基因型在模型中解释了2.7%的剂量差异。维生素K的日均摄入量未对华法林稳定剂量有显著影响,但是男性每天维生素K摄入量明显低于女性。将服用华法林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分为低INR值组、正常组、高INR值组,显示随着INR值升高,患者日均维生素K摄入量降低。结论 基于6种基因多态性的剂量预测模型可以帮助预测山西汉族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

胸部CT影像组学预测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脑转移风险

目的 建立预测Ⅲ/Ⅳ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无脑转移生存期(BM-FS)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4-08-05-2020-11-24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42例首次诊断为EGFR突变型Ⅲ/Ⅳ期的NSCLC患者,构建随访队列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99EPZ-6438)和验证组(n=43)。收集治疗前胸部CT图像,使用3D-slicer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算法和5倍交叉验证确定最hepatobiliary cancer优特征,根据回归系数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s)。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Panobinostat采购面积(AUC)评价模型效能。结果 共提取出851项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用于预测BM-FS。根据Radscores截断值划分的脑转移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2组间BM-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中的1、2和3年BM-FS AUC分别为0.774、0.809和0.704,验证组的1、2和3年BM-FS AUC分别为0.815、0.896和0.763,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 胸部CT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对Ⅲ/Ⅳ期EGFR阳性NSCLC患者脑转移风险进行分层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