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核细胞中CD31的表达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genetic offset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方法分别检测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及健康人群中单个核细胞中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水平,讨论单个核细胞中CD31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与超敏肌钙蛋白I(Hypersensitive troponin I,hs-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CK)、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及Gensini评分等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初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共86例。包括64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1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11例对照者的动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采集所有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单个核细胞中CD31的表达水平,通过收集分析所有入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血液学指标例如:心肌梗死标志物hs-c Tn ILorlatinib体内实验剂量等、Gensini评分,分析单个核细胞中CD31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与hs-c Tn I、CK、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的分组患者的CD31的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不同分组患者的淋巴细胞中的CD31的相对表达水平,AMI组、SAP组明显高于NC组,SAP组相对于NC组表达水平升高了1.23倍(45.98±10.56 VS 37.11±9.49),AMI患者相对于NC患者表达水平升高了1.36倍(50.58±10.62 VS 37.11±9.49);在不同分组患者的单核细胞中的CD31的相对表达水平,AMI组明显高于NC组、SAP组,AMI组相对于NC组表达水平升高了1.08倍ABT-263化学结构(4.60±0.29 VS 4.27±0.16),AMI组相对于SAP组升高了1.08倍(4.60±0.29 VS 4.26±0.15)。2.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在淋巴细胞中CD31的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hs-Tn I、CK呈正相关;在单核细胞中CD31的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hs-Tn I、CK、LDL呈正相关。结论:1.淋巴细胞中CD31的表达…

参附注射液调控CMPK2/NLRP3轴对心脏骤停后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后CMPK2/NLRP3轴对炎症反应的发生及参附注射液的调节机制。方法:使用随机数字法,随机选取20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BC组),另外将待进行制备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正常复苏组(NR组)、参附组(SF组),每组20只。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操作;假手术组不进行心脏骤停,每日注射生理盐水;正常复苏组在心脏骤停及复苏后每日注射生理盐水;参附组在心脏骤停时开始注射参附注射液,并在复苏后每日继续注射参附注射液。观察复苏后24 h及72 h各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尖组织HE染色情况,并使用qRT-PCR技术检测各组CMPK2、NLRP3、caspase-1、IL-1β相关mRNA表达情况。结果:24 h时NR组较SO组和SF组的MAP降低(P<0.05)。HE染色可见lichen symbiosis24 h时NR组及SF组心肌细胞部分破裂,炎性细胞浸润,72 h时,NR组及SF组细胞水肿较24 h明显减轻,细胞间隙仍可见部分炎性细胞存在。qRT-PCR发现,复苏selleck Telaglenastat后24 h, NR组、SF组较BC组和SO组的CMPK2、NLRP3、caspase-1、Iselleck MK-2206L-1β相关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复苏后72 h, NR组、SF组的NLRP3、caspase-1、IL-1β相关mRNA表达均仍较BC组和SO组高(P<0.05)。结论:CA发生后,CMPK2/NLRP3通路可被激活,并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使用参附注射液可抑制CMPK2/NLRP3的激活程度,减少炎症反应。

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注射剂治疗终末期肾病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重组人Bemcentinib生产商促红素注射液(rhEPO)联合左卡尼汀注射剂(LC)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6月-2022年6月广信区中医院收治的50例ESRD肾性贫血确认细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rhEPO治疗,观察组应用rhEPO联合LC治疗,比较两组贫血治疗效果、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caveolae-mediated endocytosisRP)、白介素6(IL-6)]、心功能指标[血清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贫血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RBC、Hb、HC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RBC、Hb、HCT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IL-6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s-CRP、IL-6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NP水平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EPO联合LC治疗ESRD肾性贫血疗效突出,可有效纠正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下调体内炎症反应,同时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白内障术后前房深度变化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变化与屈光误差的关系,以期能够提高白内障术前计算IOL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取2020年3月-2022年10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81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IOL Master测量ACD并计算IOL屈光度,电脑自动验光仪测量患者术后屈光度,所有患者术前均使用Barrett UniversalⅡ作为IOL度数计算公式。本研究中所有手术均由本医院同一位专业的白内障术者完成,人工晶体均植入晶状体囊袋内,手术顺利。收集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天、1个月、3个月的所有眼部参数及验光资料。根据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的大小分为A组(前房深度变化<0.11mm)和B组(前房深度变化≥0.11mm)两组(前房深度变化=0.11mm为整组数据的中位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与术后屈光误差的关系;对于术前前房深度,将前房深度<2.95mm作为a组即浅前房组,前房深度≥2.95mm作为b组即深前房组(前房深度=2.95mm为整组数据的中位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白内障患者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及屈光误差的关系;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及屈光误差的相关性。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2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白内障患者术后1天、1月、3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16±0.49mm,4.29±0selleck BAY 73-4506.47mm,4.30±0.49mm,1天与1月、1天与3月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1月与3月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86),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基本稳定;术后1天、1月、3月的屈光度分别为-0.25(-0.50~0.00)D、+0.25(-0.13~+0.50)D、+0.25(-0.25~+0.75)D,1天与1月、1天与3月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1月与3月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647),提示白内障术后1个月屈光度亦基本稳定。2.A组(ACD变化<0.11mm)和B组(ACD变化≥0.11mm)的屈光误差分别为+0.51±0.44D和-0.13±0.73D,A组和B组的屈光误差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这表明白内障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小的患者趋于发生屈光误差的远视漂移,而前房深度变化大的患者则趋于发生屈光误差的近视漂移。3.a组(术前ACD<2.95mm)和b组(术前ACD≥2.95mm)两组术后ACD变化分别为0.17±0.11mm和0.0IDN-65569±0.0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屈光误差分别为-0.37±0.48D和+0.69±0.38D,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表明术前浅前房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大,趋于近视漂移,而术前深前房组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小,趋于远视漂移。4.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呈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385;术前前房深度和术后屈光误差呈正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742;术后前房深度变化和术后屈光误差呈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488。这表明白内障患者术前前synthetic genetic circuit房越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越大,屈光误差越趋于近视漂移。结论:1.白内障术后1个月前房深度及屈光状态基本稳定。2.前房深度较浅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大,趋于屈光误差的近视漂移,而术前前房深度较深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变化量较小,趋于屈光误差的远视漂移。

鱼鳔与驴皮的化学成分及对环磷酰胺所致贫血小鼠的改善作用

目的:研究鱼鳔、驴皮化学成分及对环磷酰胺所致贫血小鼠的改善作用。方法:测定总蛋白含量、氨基酸组成及分子bioconjugate vaccine量范围;胃蛋白酶辅助提取获得胶原蛋白,并分析其含量、组成及结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d))建立小鼠GSK1349572半抑制浓度贫血模型,灌胃给予受试物(鱼鳔胶1.52 g/(kg·d)、驴皮胶1.39 g/(kg·d)),观察对脏器系数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鱼鳔、驴皮总蛋白含量均大于97%,鱼鳔胶、驴皮胶分子量在50 Da ~ 328 kDa之间;鱼鳔、驴皮胶原蛋白均为Ⅰ型胶原蛋白,鱼鳔胶原蛋白含量约为驴皮的6.5倍,但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不同,鱼鳔胶原蛋白以α-螺旋结构为主,驴皮胶原蛋白以反平行为主。功效评价结果表明,给药28天,鱼鳔胶与驴皮胶均可促进环磷酰胺贫血小鼠造血机能的恢复,以鱼鳔胶效果更佳。与模型组相比,鱼鳔胶给药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脾脏及胸腺系数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驴皮胶给药组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胸腺系数显著改善(P<0.05)。结论:对鱼鳔Fer-1说明书、驴皮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化学成分间的差异;发现鱼鳔胶、驴皮胶均可促进环磷酰胺贫血小鼠造血机能的恢复,且鱼鳔胶效果更佳,推测二者补血活性可能与氨基酸、胶原蛋白等成分有关。本研究为鱼鳔资源精深加工奠定理论基础。

滋水清肝饮加味方对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免疫炎症调节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滋水清肝饮加味方对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的免疫炎症调节作用及实际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部,属消渴病之阴虚燥热型的2型immediate loading糖尿病患者共72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予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加予滋水清肝饮加味方。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因子血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变化,中医证候(TCM)评分的改变;评价滋水清肝饮加味方对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免疫炎症调节作用及临床疗效。结果(1)最终依照方案收集患者病例共67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31例;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bA1c组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b A1c水平改善不明显;(3)治疗后FPG、2hP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P<0.01/P<0.05),说明在降低FPG、2h PG水平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滋水清肝饮对于辅助降糖治疗,具有一定效应。(4)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IL-6均较前下降(P<0.01/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P<0.01);TNF-α治疗selleck产品组前后相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滋水清肝饮加味方治疗以Panobinostat溶解度后,患者外周血中hs-CRP、TNF-α、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下降,2型糖尿病免疫炎症水平下降,进一步揭示滋水清肝饮加味方,有减轻2型糖尿病免疫炎症的功效,临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5)两组治疗后以证候总积分改变评价的疗效指数,有效率治疗组为87.10%,对照组为58.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1);中医证候总积分前后比较治疗组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有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滋水清肝饮加味方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在改善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上相比单纯西医规范化治疗更具优势。结论滋水清肝饮加味方联合西医规范化治疗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免疫炎症因子(hs-CRP、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下降,从而减轻2型糖尿病免疫炎症,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两种电凝对大鼠胃溃疡模型的热损伤及止血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给大鼠灌注无水乙醇诱发胃溃疡出血模型后,观察柔和电凝与普通电凝对大鼠胃溃疡组织的热损伤程度及止血效果。方法 选取50只SD大鼠,均达到SPF级标准,随机分为三组,即空白组(n=5)、模型组(n=5)、实验组(n=40),后者再分为柔和电凝组(n=20)和普通电凝组(n=20)。用无水乙醇诱发大鼠胃溃疡出血后,实验组大鼠分别用柔和电凝和普通电凝对大鼠的胃溃疡面进行3 s、5 s、IDN-65568 s电凝后,沿溃疡面周围1 cm切除溃疡及部分正常胃壁组织,用4%甲醛将胃组织固定arterial infection后,经包埋及切片和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溃疡周围热损伤程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模型组予以无水乙醇灌更多胃观察胃溃疡造模是否成功,空白组未予特殊处理。结果 大鼠胃溃疡组织热损伤程度普通电凝大于柔和电凝,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电凝治疗后大鼠病理切片见大鼠胃组织凝固后形成大量焦痂,周围组织损伤程度重,焦痂脱落后容易导致再出血、甚至穿孔。而柔和电凝治疗后胃组织周围不形成焦痂,周围组织损伤轻。结论 普通电凝止血后对胃溃疡周围组织热损伤程度重,而柔和电凝对周围组织热损伤程度轻,止血疗效好,避免了术后再出血。

度普利尤单抗致眼部相关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 分析度普利尤单抗致眼部相关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收集度普利尤单抗致眼部相关ADR的案例报道,对报告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主要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0篇,涉及患者4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以60岁以下为主。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很可能”13例、“可能”33例。所有患者均为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AD),无超适应证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为用药后2周~2年,以用药后6个月内为主此网站;除3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同时使用了其他药物外,其余患者均为单用度普利尤单抗。有28例患者有过敏性疾病史,11例有眼部疾病史;眼部相关ADR以结膜炎、葡萄膜炎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结膜充血、肿胀、眼部分泌物等;10例患者发生Navitoclax严重的ADR,包括葡萄膜炎、严重程度的结膜炎及泪点狭窄。4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AD、AD初始症状较重、有过敏性疾病史及眼部基础疾病史可能是度普利尤单抗致眼部相关ADR的高危因素。结论 临床使用度普利尤单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性疾病史和眼部基础疾病史,使用时应注意监测患者是否有发生眼内炎症的风险,同时警惕新的、严重的ADR发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以保Stem cell toxicology障患者用药安全。

一捻金穴位贴敷治疗阿片类镇痛药物所致便秘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一捻金穴位贴敷治疗阿片类镇痛药物所致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用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许昌中医院接收的52例因服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导致便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一捻金穴位贴敷治疗,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结nursing medical service束时便秘主症评分变化情况,对比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及每周完全自发排便次数(SCBM),并对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记录。结果 治疗前,两组便秘主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两组便秘主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且研究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selleck合成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比对照组短,SCB3-Methyladenine抑制剂M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捻金穴位贴敷治疗阿片类镇痛药物所致便秘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增加自发排便次数。

白鲜皮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白鲜碱的抗炎止痒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多达20%的儿童和5%的成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红肿、灼热、渗出甚至糜烂等湿疹样的皮肤损害和慢性瘙痒。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遗传易感性、表皮功能障碍、皮肤微生物组异常、局部神经和免疫系统失调等都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非组胺依赖性痒是指对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无效的瘙痒,研究表明,其在特应性皮炎引起的严重慢性瘙痒中可能占据着更为主导的地位。目前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局部保湿剂、皮质类固醇、光疗法和免疫疗法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对于中度甚至重度特应性皮炎及其引起的慢性瘙痒症状不能起到很好的疗效,长期服用往往还伴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对于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并且成本低廉的抗炎止痒药物具有很大的研发价值。白鲜皮(Cortex Dictamni)是多年生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中医认为,白鲜皮具有清热祛湿、祛风解毒等功效,在数千年来常被用于治疗哮喘、风湿、黄疸等内科疾病以及湿疹、荨麻疹、疥疮等皮肤疾病。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香豆素类、黄酮类、甾体类以及多糖等是白鲜皮的主要组成成分。其中,白鲜碱(Dictamnine,Dic)是白鲜皮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也是用于衡量白鲜皮药物质量的指标性成分之一。现代研究发现,白鲜碱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癌以及抗炎等多种药理学活性。但关于白鲜皮和白鲜碱对于特应性皮炎及其慢性瘙痒症状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被研究,白鲜碱能否作用于非组胺依赖性痒的相关靶点Mas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Mrgpr)A3 也未见报道。因此,本论文旨在明确白鲜皮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白鲜碱对特应性皮炎及其引起的慢性瘙痒症状的治疗作用,并从动物、分子、细胞等方面深入探究其相关机制,为白鲜皮及白鲜碱在临床皮肤疾病的治疗中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论文首先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20年内中医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统计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中的高频药物,然后ABT-263对这些高频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接着,我们在高频药物中进行筛选得到核心药物;最后,我们对湿疹临床常见的伴随症状“瘙痒剧烈”的辨证加减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我们首先通过急性痒行为学实验探究白鲜皮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Cortex Dictamni,ECD)对急性瘙痒的作用。接着,我们通过使用卜氟-2,4-二硝基苯(1-Fluoro-2,4-dinitrobenzene,DNFB)敏化小鼠建立颈背部特应性皮炎模型,探究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特应性皮炎引起的慢性瘙痒的作用。然后通过在鼠耳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探究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特应性皮炎症状的作用。其次,我们通过分析鼠耳组织切片的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TB)染色结果,探究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特应性皮炎小鼠鼠耳表皮和真皮厚度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鼠耳组织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的影响。通过ELISA技术检测白鲜皮乙醇提MCC950取物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损区域和血清中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特应性皮炎小鼠耳组织内Janus kinase(JAK)-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第三部分,我们首先通过急性痒行为学实验探究白鲜皮的主要活性成分白鲜碱对氯喹(Chloroquine,CQ,MrgprA3的特异性激动剂)介导的小鼠非组胺依赖性搔痒行为的抑制作用;接着我们利用培养的PirtGCaMP3+/-转基因小鼠的原代神经元细胞进行钙离子成像实验,探讨白鲜碱对MrgprA3+及瞬时受体电位锚定蛋白1(Transient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1)+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别分析了白鲜碱与MrgprA3、TRPA1的结合能。第四部分,我们首先在小鼠颈背部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探讨白鲜碱对特应性皮炎引起的慢性瘙痒症状以及皮肤损害的作用,并通过组织病理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白鲜碱对皮损区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接着,我们利用MrgprA3EGFP-Cre:ROSA26tdTomato+/-转基因小鼠检测了白鲜碱对MrgprA3+神经纤维和MrgprA3+神经元在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分布的影响;最后我们利用qRT-PCR、Western Blot手段检测了白鲜碱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及背根神经节中MrgprA3、TRPA1、P2X 嘌呤能离子通道 3 型受体(P2X purinergic ion channel type 3 receptor,P2X3R)转录水平和TRPA1、P2X3R的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我们通过对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中近20年中治疗湿疹相关的医案数据挖掘分析,发现甘草、白鲜皮、生地黄和苦参等在内服方剂中的使用频次最高;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和白鲜皮等在外用方剂中的使用频次最高;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高频药物的性味以“苦寒”为主;主归“肝”、“肺”、“脾”经。此外,我们还发现中药白鲜皮在湿疹和瘙痒症的治疗中使用频率较高,且临床疗效显著。这些高频药物对于临床皮肤相关疾病的抗炎止痒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给予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组胺或氯喹诱导的急性瘙痒都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白鲜皮乙醇提取物治疗也能够明显抑制DNFB引起的特应性皮炎症状和慢性搔痒行为,明确了白鲜皮对特应性皮炎及其引起的慢性瘙痒的治疗作用。同时,对于特应性皮炎小鼠反复抓痒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表皮层增厚等组织学改变,白鲜皮醇提物治疗能有效地缓解小鼠的皮损情况,减轻表皮层增厚。同时,白鲜皮乙醇提取物能够显著下调特应性皮炎小鼠耳组织以及血清中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并明显降低耳组织内JAK1-STAT3/STAT6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上述结果表明,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急慢性瘙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能够通过调控JAK1-STAT3/STAT6信号通路发挥抗特应性皮炎作用。第三部分,我们发现给予小鼠白鲜碱(皮肤给药、灌胃给药)治疗能够明显抑制氯喹引起的急性搔痒行为,明确了白鲜碱对非组胺依赖性痒的抑制作用。通过钙成像实验,我们发现白鲜碱不仅对氯喹激活的MrgprA3+神经元或者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TRPA1激动剂)激活的TRPA1+神经元兴奋性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抑制MrgprA3和TRPA1共表达的神经元兴奋性。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证明,白鲜碱与MrgprA3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力。以上结果提示,白鲜碱能够通过调控MrgprA3-TRPA1通路抑制非组胺依赖性痒觉信号的传导。第四部分,我们进一步发现,在特应性皮炎模型中,白鲜碱能明显抑制DNFB引起的慢性搔痒行为。白鲜碱治疗也能有效地缓解特应性皮炎小鼠反复抓痒导致的皮肤屏障破坏,表皮层增厚等皮损情况。此外,白鲜碱治疗能够显著抑制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和背根神经节中MrgprA3+神经纤维和MrgprA3+神经元的分布,并能明显降低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和背根神经节中MrgprA3、TRPA1、P2X3R的转录水平和TRPA1、P2X3R蛋白水平。以上结果提示:白鲜碱可能通过调控MrgprA3及其下游离子通道对特应性皮炎引起的慢性瘙痒发挥治疗作用。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我们首先分析了现代中医治疗湿疹的临床用药规律,筛选得到核心药物白鲜皮,然后我们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明了白鲜皮乙醇提取物对急慢性瘙痒以及特应性皮炎的炎症症状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接着,我们明确了白鲜皮的主Antiobesity medications要活性物质白鲜碱能够通过调控MrgprA3-TRPA1通路抑制非组胺依赖性痒觉信号传导,对氯喹引起的急性非组胺依赖性瘙痒以及特应性皮炎引起的慢性瘙痒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白鲜碱对特应性皮炎的炎症症状也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显示出一定的体内安全性。本研究探究了白鲜皮和白鲜碱治疗特应性皮炎及慢性瘙痒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白鲜皮药理作用的认识,为白鲜皮和白鲜碱在临床治疗特应性皮炎和痒相关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非组胺依赖性痒的认识,为研究和开发治疗非组胺依赖性痒的有效药物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