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iNKT细胞表达与鼻呼出气一氧化氮相关性及其对AR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究外周血不变的自然杀伤T(iNKT)细胞表达与鼻呼出气一氧化氮相关性及其对过敏性鼻炎(AR)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门诊的AR患者为研究组(n=72),以同期诊断severe deep fascial space infections为单纯鼻中隔偏曲的患者为对照组LY294002纯度(n=72)。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症状严重Belumosudil溶解度程度;收集患者外周血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iNKT细胞比例及其CD4+、CD8+、CD4-CD8-iNKT细胞亚群的比例;检测患者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iNKT细胞比例与FnNO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平均鼻痒VAS、喷嚏VAS、流涕VAS及症状VA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研究组患者平均iNKT比例、CD4+iNKT亚群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11.927,P<0.018)。研究组患者平均FnNO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6.210,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在研究组中FnNO值与iNKT细胞比例、CD4+iNKT亚群比例呈显著负相关性(r=-0.605,P=0.001;r=-0.481,P<0.001),与CD4-CD8-iNKT亚群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2,P=0.017)。结论 AR患者iNKT细胞比例及其亚群比例与单纯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iNKT细胞比例与患者FnNO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诊断、评估患者病情的潜在标志物。

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9月至2023年9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或CT血管造影检查的829例非瓣膜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有无左心耳血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Hepatocyte growth瓣膜性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Hcy对非瓣膜性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预测效能。结果 非瓣膜性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55例(6.6%)KPT-330体外,未发生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左心耳血栓774例(93.4%);有无左心耳血栓患者在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持续性AF、血小板平均容积、Hcy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6.117)、持续性AF(OR=4.188)、Hcy(OR=1.056)均是非瓣膜性AF发生左心耳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Hcy预测非瓣膜性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AUC、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48、13.95 mmol/L、0.691、0.598。Hcy≥13.95 mmol/L(OR=15.815、2.232,均P<0.05)分别是CHADS2评分0~1分或≥2分的非瓣膜性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Hcy≥13.95 mmol/L(OR=11.563、2.624,均P<0.05)分别是CHA2DS2-VASc评分0~1分或≥2分的非瓣膜性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合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系统,高水平Hcy提示非瓣膜性AF患者存在较高的左心耳血栓风险而需要抗凝治疗。

比伐卢定和肝素在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接受体外膜氧合支持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目的 探讨比伐卢定和肝素在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接受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患者抗凝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中心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接受ECMO支持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CMO支持期间应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肝素组(25例)和比伐卢定组(31例)。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结局指标,比较2组probiotic LactobacillusECMO支持时间、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ECMO成功撤机率、院内死亡率等指标及随访90 d的生存情况。结果 2组在年龄、性别分布、体重指数、ECMO模式、ECMO前PLT、ECMO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ECMO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结局指标方面,2组ECMO支持时间、血红蛋白平均值、ECMO支持期间APTT、ECMO支持期间激活全血凝固时间、血浆输注量及血栓形成、小出血、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伐卢定组PLT最低值、PLT、血红蛋白最低值以及ECMO成功撤机率均高于肝素组,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以及JAK抑制剂院内死亡率均少于/低于肝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交叉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组别与治疗前后不存在交互作用,即2组的治疗效应对ACT的作用具有相同的趋势(F交叉=0.5GW4869分子式09,P=0.799)。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分别有25例患者(80.6%)和13例患者(52.0%)在第90天存活,比伐卢定组的整体存活率高于肝素组(Log-rank χ2=6.174,P=0.013)。结论 在成人心脏外科术后接受ECMO支持的患者中,应用比伐卢定进行抗凝治疗和肝素具有同样的抗凝效果,并且比伐卢定能够减少血制品输注量以及降低院内死亡率,增加ECMO成功撤机率,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分获悉更多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CMRF)及其聚集的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在北京某三级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5 429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包括快递员、网约Bioactivatable nanoparticle配送员和网约驾驶员)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腰围、血压、血糖和血脂等资料,分析其CMRF[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与聚集性(上述5项危险因素中存在≥2项)情况。结果 研究对象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三酰甘油升高、HDL-C降低的检出率分别为61.2%、38.2%、29.5%、40.9%和22.6%;CMRF聚集检出率为57.8%。多因素logiDehydrogenase抑制剂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吸烟、超重与肥胖均是研究对象检出CMRF聚集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北京地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CMRF及其聚集的检出率均较高。应加强男性、年龄≥45岁、有吸烟习惯、超重与肥胖等高危人群的CMRF防治控制工作。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压缩的幽门螺杆菌内镜图像分类研究

临床上常通过观察胃部内窥镜图像判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但是这种方式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可能会误诊。近年来,已有相关研究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对胃部内窥镜图像进行分类。然而,性能较好的模型也常伴随着巨大的参数量与计算量,难以部署在资源有限的医学辅助诊断设备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胃部内窥镜图像幽门螺杆菌感染识别为研究目标,基于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设计和网络剪枝两种方法,围绕实现性能与规模均衡的分类模型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现有的ResNet18和MobileNet V3,提出了两种基于结构重参数化方法(Structural Re-parameterization)的轻量化模型:Rep ResNet18和Rep MobileNet V3,用于幽门螺杆菌内镜图像分类。在提出的Rep ResNet18和Rep MobileNet V3中,主要使用深度可分卷积提取特征,有效的降低了模型参数量,并为其引入了额外的1×1深度卷积分支和恒等映射分支,强化了模型特征提取能力。此外,针对训练后的Rep ResNet18和Rep MobileNet V3,利用结构multi-domain biotherapeutic (MDB)重参数化方法,将新增分支中的参数与主分支融合,进一步降低了模型参数量。在胃部内窥镜图像上的分类结果表明:Rep ResNet18可实现Accuracy和AUC均增加0.3%,而Params和FLOPs减少83%以上;Rep获悉更多 MobileNet V3可实现Accuracy增加0.5%,AUC增加0.1%,而Params减少0.05M,FLOPs减少10M。(2)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核剪枝与权重剪枝的混合剪枝方法。在剪枝时模型的稀疏度随着迭代次数逐渐增加,并且在每次剪枝后都会进行一次微调,该方法缓解了以往一次性剪枝造成的模型精度快速下降的问题GSK2118436 NMR。混合剪枝首先使用几何中位数剪枝方法,移除卷积层中靠近几何中心的卷积核,其次使用基于权重的剪枝方法将不重要的参数置为0。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及泛化性,我们在公共医学图像Path MNIST上对VGG16进行混合剪枝,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较高的模型压缩比且各指标不会出现较大的精度损失。(3)提出了一种基于去残差的混合剪枝方法。为解决ResNet中残差模块导致的推理速度变慢和不易于剪枝的问题,使用RM操作将其等效转换为不带残差的单路结构,再使用混合剪枝方法对其进行剪枝。在胃部内窥镜图像上的分类结果表明,使用混合剪枝的ResNet18可实现Accuracy增加0.2%,AUC增加0.1%,而Params和FLOPs减少48%,且权重稀疏度达到40%。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对胃部内窥镜图像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识别,为在资源有限的医学辅助诊断设备中部署大型卷积神经网络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探讨江南卷柏治疗喉癌的分子机制

目的 探讨江南卷柏治疗喉癌的分子机VP-16临床试验制。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获取江南卷柏化学成分,SwissADME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PharmMapper数据库筛选作用靶点。检索OMIM等数据库收集喉癌相关靶点,Venny 2.1.0在线平台将二者取交集,STRNG平台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可视化网络。通过SYBYL-X 2.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MTT法、Hoechst 33258染色法、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结果 在分子水平上,筛选出江南卷柏活性成分110个及药物靶点82个,喉癌相关靶点1642个,交集靶点34个。GO分析得到135个条目,KEGG分析共得到88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3″-二氢金Compound 3浓度连木黄酮等11个关键活性成分和MAPK1等4个核心靶蛋白有95.5%有较好的对接活性。在细胞水平上,通过MTT法细胞活力测定筛选出SM-BFRE对喉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进一步通过Hoechst 33258染色表明SM-BFRE处理后的Hep-2细胞活力下降与细胞凋亡有关,最后通过Western blot验证SM-BFRE通过抑制PI3K/Akt/NF-KB/Cox-2通路来诱导喉癌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充分体现了江南卷柏治疗喉癌多成分、多靶multip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dex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为深入阐明江南卷柏治疗喉癌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耳穴压豆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气滞证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气滞证患者,采用抽签法分成对照组及耳穴组各76例。2组host immunity均接受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胃肠功能治疗仪治疗,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给予克拉霉Nirmatrelvir素片、阿莫西林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和泮托拉唑片治疗,耳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Hp感染率。结果:治疗4周,耳穴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9.47%,高于对照组77.63%(P<0.05)。治疗后,2组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嗳气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耳穴组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嗳气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耳穴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耳穴组Hp感染率(5.26%)低于对照组(9.2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99021说明书)。结论:耳穴压豆联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气滞证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缓解胃痛。

人源化PLA2R1基因片段对大鼠肾脏形态和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敲入人源化M型磷脂酶A2受体1(PLA2R1)基因片段的大鼠模型,探究PLA2R1对肾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案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以及同源互补配对方法构建敲入人源化的PLA2R1基因片段的大鼠模型,利用PCR技术验证模型构建情况。将大鼠分为KI组和WT组,KI组为成功敲入人源化的PLA2R1基因片段的纯合子(KI鼠),WT组为野生型SD大鼠,每组6只,共12只,通过生化分析仪进行尿蛋白浓度和24 h尿蛋白含量测定,血清肌酐、尿酸、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生化指标检测,采用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表现,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肾小球上Ig G、C3的免疫沉积及Nephrin的表达情况,通过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结构的改变,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来探讨PLA2R1基因片段对大鼠肾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利用PCR技术成功筛选出敲入人源化PLA2R1基因片段的纯合子。WT组尿蛋白浓度中位数为51.5 mg/d L,KI组尿蛋白浓度中位数为14.95 mg/d L;WT组24 h尿蛋白含量中位数为10.637 mg,KI组24 h尿蛋vaginal microbiome白含量中位数为5.195 mg,KI组的尿蛋白浓度和24 寻找更多h尿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W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学检测中,WT组与KI组甘油三酯中位数分别为2.02 mmol/L和1.46 mmol/L,两组胆固醇中位数分别为3.17 mmol/L和3.17 mmol/L,两组总蛋白中位数分别为69.1g/L和71.8 g/L,两组白蛋白中位数分别为34.8 g/L和35.3 g/L,两组尿素中位数分别为6.5 mmol/L和6.53 mmol/L,两组肌酐中位数分别为34μmol/L和37μmol/L,两组血清学生化指标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PAS、Masson染色两组均未出现炎症细胞的聚集,无糖原沉积,无纤维化形成。免疫荧光观察肾脏中补体C3和Ig G沉积,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组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表达量虽然与W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布方式更为聚集。电镜显示足突及裂缝膈膜形态MK-2206体内实验剂量正常,与WT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在大鼠体内敲入部分人源化PLA2R1基因片段,大鼠尿蛋白水平较低,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表达聚集增强。该基因片段并未对大鼠肾脏功能产生有害影响,似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PFOS及其三种替代品对蚯蚓的毒性效应及比较

目前6:2氟调聚磺酸(6:2FTSA)、全氟己烷磺酸(PFHxS)和全氟丁烷磺酸(PFBS)作为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替代品被diABZI STING agonist MW广泛应用,并大量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然而它们对蚯蚓的毒性效应以及综合毒性是否低于PFOS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氧化应激、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三个方面研究了PFOS、6:2FTSA、PFHxS和PFBS以相同浓度(0.2 mg/kg)暴露Biosynthesis and catabolism28天后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FOS、6:2FTSA、PFHxS和PFBS均诱导ROS含量上升,并导致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此外,PFOS及其三种替代品还诱导与氧化应激、生殖和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从而在基因水平上诱导氧化应激并引发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结果表明,四种物质对蚯蚓的综合毒性大小依次为:PFOS>PFHxS>PFBS>6:2FTSA,表明三种替代品的综合毒性低于PFOS.本研究结果Trichostatin A MW为6:2FTSA、PFHxS和PFBS作为PFOS替代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作用机制

目的 以中医“异病同治”理论为依据,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金匮肾气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作用机制。方法 自2022年3—10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selleck抑制剂MSP)检索获取金匮肾气丸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利用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将两者取交集获取共有靶点,通过STRING11.5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7.1构建金匮肾气丸“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利用R语言对共有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运用SYBYL-X 2.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得疾病与药物共有靶点65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胱Digital PCR Systems天蛋白酶-3(CASP-3)、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潜在靶点主要富集在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的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中。结论 金匮肾气丸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促进组织血管生成等作用,初步揭示了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潜在靶点与现代生物学机制,为深入研究开Smoothened Agonist体外展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