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体内动物实验探究苍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1)STM2457 molecular weight通过TCMSP、BATMAN-TCM数据库筛选出苍术的活性成分及其可能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疾病的相关靶点;将上述靶点导入Venny 2.1中对苍术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UC的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苍术抗UC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构建苍术抗UC的“苍术-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分析其关键活性成分;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图,筛选出核心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Matescape数据库对其进行GO功能及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Maestro 11.1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2)体内复制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UC小鼠模型,将BALB/c小鼠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苍术醇提物组(1 110 mg·kg~(-1)·d~(-1))及阳性药组(柳氮磺吡啶,SASP,250 mg·kg~(-1)·d~(-1)),每组6只;灌胃给药(10 mL·kg~(-1)),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处死,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1)苍术抗UC的活性成分有26个,苍术-UC交集靶点273个;KEGG富集分析显示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有MAPK通路及PI3K/Akt等炎症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其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之间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2)动物实验数据表明,苍术醇提物可明显增加UC小鼠的结肠长度、降低DAI评分,减缓UC小鼠结肠组织病变程度、增加杯状细胞的个数,抑制结肠组织中IL-1β、MMP-2、MMP-9Problematic social media use等炎性介质的高表达,调控PI3K/Akt通路的激活。结论:本研究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初步证实苍术可能通过作用于IL-1β等靶点、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改善UC小鼠结肠损伤,为深入研究苍术及其活性成分抗溃疡性结肠selleck Galunisertib炎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Category: Uncategorized
锌基金属—骨架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伤口愈合性能研究
金属有机Belumosudil小鼠骨架材料(MOFs)因其可调的孔径尺寸、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载药能力等独特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MOFs被认为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第三代新型抗菌剂,主要是由于(1)MOFs中心金属节点(如Ag、Cu、Ni和Zn等)具有抗菌活性,同时表现出持续释放金属离子的特性;(2)MOFs中的有机配体(如卟啉衍生物、咪唑盐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3)MOFs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孔隙率有利于金属纳米粒子、生物大分子等抗菌活性物质的有效封装和输送;(4)多数MOFs在生物体内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低的生物毒性。本工作使用天然抗菌材料姜黄素和1,4-苯二甲酸基聚醚聚合物(L8)为配体,以Zn~(2+)为金属连接基,合成出了新型的MOF(MTV-Zn-MOF)。合成的MTV-Zn-MOF具有适当的稳定性,可稳定释放抗菌成分姜黄素和Zn~(2+)。而且,MTV-Zn-MO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的溶血率,在低浓度(125μg m L~(-1))下可实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超长(24 h)的生长抑制。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MTV-Zn-MOF可以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促进伤口愈合。该工作可以为细菌感染性的伤口愈合提供了一种强大而新颖的抗菌纳米治疗平台。基于以姜黄素为配体的Zn-MOF和Ti_3C_2T_x纳米片复合材料,设计了一种新的多模式抗菌纳米平台。Zn-MOF的手风琴状纳米薄片结构和极高的比表面积使姜黄素(9.40μg m L~(-1))和Pidnarulex核磁Zn~(2+)(2.78μg m L~(-1))在24 h内从Zn-MOF中得到有效释放,而Ti_3C_2T_x纳米片的加入使Zn-MOF@Ti_3C_2T_x复合材料具有了较高的光热转化率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Zn-MOF@Ti_3C_2T_x平台在100μg m L~(-1)的剂量下,在近红外808 nm的光照下15 min内可使溶液温度升至49.7℃,其光热转换效率为38.2%。同时,在近红外808 nm激immunity innate光照射下,Zn-MOF@Ti_3C_2T_x能够产生活性氧物质(~1O_2),表现出光动力抗菌的活性。研究表明Zn-MOF@Ti_3C_2T_x平台可以通过多模式抗菌机制,即Zn~(2+)和姜黄素释放、光热疗法(PTT)和光动力疗法(PDT),实现细菌的快速灭活。该工作为伤口愈合提供了一种具有优异前景的多模态抗菌平台。
基于VEGF/MAPKs通路探讨益肾养肝明目方对RPE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肾养肝明目方(YYM)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药理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ARPE-19细胞,筛选H_2O_2、康柏西普和YYM的最佳浓度,之后将细胞分为空白组(BG)、模型组(MG)、益肾养肝明目方组(YYM)、阳性对照药康柏西普组(CB)、益肾养肝明目方+康柏西普组(YYM+CB)、益肾养肝明目方对照组(YYM-CG),以400μM H_2O_2、2μg/mL康柏西普和40μg/mL YYM的最佳浓度处理。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ARPE-19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化学荧光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表达,Western Bloalgae microbiome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VEGF/MAPKs)通路相关蛋白外源性调节蛋白激酶1/2(eERK1/2)、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l-2)、Bcl-2相关蛋白X(Bax)、细胞色素c(Cyc)表达。结果 (1)细胞形态:MG组细胞出现皱缩,部分脱落;而YYM、CB组的细胞损伤明显减少,凋亡细胞数量下降。(2)细胞凋亡:与BG组比较,MG组细胞凋亡率较高(t=12.408,P=0.000);与MG组比较,YYM、CB、YYM+CB组细胞凋亡率均降低(t_(YYM)=6.023,t_(CB)=5.967,t_(YYM+CB)=9.804,均P=0.000)。(3)R点击此处OS:与BG组比较,MG组ROS表达较高(t=14.388,P=0.000);与MG组比较,YYM、CB、YYM+CB组ROS表达较低(t_(YYM)=8.621,t_(CB)=8.774,t_(YYM+CB)=12.620,均P=0.000)。(4)VEGF/MAPKs:与BG组比较,MG组VEGF、p-p38 MAPKs、p-SAPK/JNK、p-ERK1/2、Bax、Bcl-2、Cyc蛋白表达均较高(t_(VEGF)=18.569,t_(p-p38 MAPK)=22.097,t_(p-SAPK/JNK)=17.548,t_(p-ERK1/2)=18.567,t_(Bax)=20.575,t_(Bcl-2)=18.879,t_(Cyc)=28.196,均P=0.000);与MG组比较,YYM、CB、YYM+CB组VEGF、p-p38 MAPK、p-SAPK/JNK、p-ERK1/2、Bax、Bcl-2、Cyc蛋白表达均较低(YYM组:t_(VEGF)=9.493,t_(p-p38 MAPK)=8.942,t_(p-SAPK/JNK)=8.683,t_(p-ERK1/2)=8.929,t_(Bax)=8.849,t_(Bcl-2)=4.863,t_(Cyc)=11.832,均P=0.000;CB组:t_(VEGF)=16.065,t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wnt-c59-c59.html_(p-p38 MAPK)=16.033,t_(p-SAPK/JNK)=15.558,t_(p-ERK1/2)=13.890,t_(Bax)=16.043,t_(Bcl-2)=6.579,t_(Cyc)=22.028,均P=0.000;YYM+CB组:t_(VEGF)=18.569,t_(p-p38 MAPK)=21.378,t_(p-SAPK/JNK)=17.005,t_(p-ERK1/2)=16.583,t_(Bax)=20.071,t_(Bcl-2)=11.442,t_(Cyc)=26.560,均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YYM能通过调控VEGF/MAPKs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H_2O_2诱导RPE细胞凋亡率和ROS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且联合康柏西普使用效果更佳。
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及MK-4827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阿莫西林作为治疗药物,观察药物的应用疗效,结合患者治疗前后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效果、胃肠激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obimetinib溶解度临床症状积分进行评价。结果:应用阿莫西林治疗infection-prevention measures后,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95.92%、5.10%、2.04%。治疗7d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达到61.22%,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分别提升至72.45%、85.71%。观察胃肠激素指标变化,相比于治疗前,患者治疗后的胆囊收缩素(CCK)水平[(10.56±1.43)ng/L]、胃泌素(GAS)水平[(79.76±9.72)μmol/L]均显著降低(P<0.05),胃动素(MTL)水平[(213.37±10.95)μmol/L]显著提升(P<0.05)。对比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相比于治疗前,患者治疗后的CD3~+[(77.08±6.59)%]、CD4~+[(45.08±6.70)%]显著提升(P<0.05),CD8~+[(29.02±3.54)%]显著降低(P<0.05)。对比临床症状积分,患者治疗后的上腹部疼痛积分[(0.75±0.21)分]、腹胀积分[(0.75±0.21)分]、嗳气积分[(0.62±0.24)分]、反酸积分[(0.62±0.24)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莫西林具有抗菌、消炎的药理作用,适用于炎症疾病的治疗。阿莫西林作为对幽门螺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有着良好的应用疗效。
游泳运动调控AMPK/NF-κB通路减轻尼古丁胁迫大鼠肾损伤
为研究AMPK/NF-κB信号通路在游泳运动干预尼古丁胁迫大鼠肾损伤中的作用,将3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n=12)、尼古丁胁迫组(NS组,n=12)及尼古胁迫+运动组(NS+Ex组,n=12).NS组和NS+Ex组采用连续4周腹腔注射尼古丁(2.5 mg·kg~(-1)·bw·d~(-1))建立NS模型;建模后,NS+Ex组接受连续8周游泳运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肾功能标志物和肾组织氧化应激、炎症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α-SMA,KIM-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AMPK/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NS组大鼠血清BUN和Scr水平显著上升(P<0.05);肾组织MDA,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上升,GSHpx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α-SMA,KI点击此处M-1表达显著上升(P<0.05);Bax,NF-κB p65,p-NF-κB p65,p38,pp38,JNK和p-JNK蛋白表达显著上升,Bcl-2,IκBα,p-IκBα,ERK1,p-ERK1,ERK2和p-ERK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NS组比较,NS+Ex组大鼠肾组织炎症组织浸润和微细结构损伤减轻;血清BUN和Scr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MDA,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SOD和GSH-px水平显著上升(P<0.05);肾组织α-SMA和KIM-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Bax,NF-κB p65,p-NF-κB p65,p38,p-p38,JNK和p-JN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BclAlpelisib浓度-2,IκBα,p-IκBα,ERK1,p-ERK1,ERK2及p-ERK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medication-overuse headache,游泳运动可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活性并抑制NF-κB通路活性来改善尼古丁胁迫大鼠肾功能.
皮肤外用桑白皮水提物安全性研究
目的 评估皮肤外用桑白皮水提物的安全性。方法 AZD6738抑制剂选取豚鼠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观察豚鼠14 d内的确认细节体质量变化、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进行皮肤致敏试验,观Cells & Microorganisms察72 h内皮肤致敏情况并评分。选取新西兰兔,采用自身对比法进行单次、多次皮肤刺激,观察72 h内完整及破损皮肤刺激性反应并评分。结果 经低、中、高剂量(6.0,12.0,24.0 mg/mL)桑白皮水提物处理后,豚鼠均正常生长,完整皮肤、破损皮肤均未见急性毒性反应,且破损皮肤处结痂正常;各组豚鼠用药前及用药后7,14 d的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 0.05);未出现局部皮肤红斑、水肿或站立不稳、呼吸困难和过敏性休克等全身性症状,豚鼠未发生皮肤致敏反应。试验兔完整皮肤、破损皮肤均未出现刺激性反应。结论 在外用质量浓度不超过24 mg/mL桑白皮水提物作用下,豚鼠无皮肤急性毒性、致敏性表现,试验兔无刺激性反应。
SUMO1靶向的小分子降解物抑制结直肠癌进展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且致死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现有治疗策略有效率低、毒副作用大,并且依赖特定基因突变状态。临床上迫切需要研究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并开发靶向小分子药物。小泛素样修饰分子(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化修饰参与肿瘤信号通路调节、肿瘤干细胞更新和肿瘤发生,SUMO1是潜在的治疗靶点。通过胞内蛋白降解体系,可以使肿瘤相关蛋白成为药物靶标。我们发现靶向SUMO1的小分子降解物(Small molecular degrader of SUMO1,SMDS1)可以诱导胞浆激活/增殖相关蛋白1(Cytoplasmic activation/proliferation-associated protein 1,CAPRIN1)与F-box only蛋白42(F-box only protein 42,FBXO42)相互作用,募集SUMO1至E3连接酶复合物,并完成对SUMO1的降解。这一发现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初步探索靶向降解SUMO1对细胞带来的变化,我们首先检索了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公共数据库,挖掘到GSE163884数据集。该数据集的研究者使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敲除了人骨肉瘤U2OS细胞中SUMO1和SUMO2的表达,利用RNA-seq分析SUMO1和SUMO2敲除细胞系的转录组。然后,我们选用数据集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中的对照组和SUMO1敲除组样本,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GO基因功能富集、KEGG通路富集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通过WGCNA分析,我们鉴别出了2个与SUMO1敲除密切相关的共表达模块。对模块内特征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线粒体的呼吸链传递、氧化磷酸化通路与SUMO1敲除可能有关。进一步的GSEA分析也发现氧化磷酸化通路、呼吸链电子传递在SUMO1敲除样本中呈上调趋势,而Wnt/β-catenin通路呈受抑制状态。这些信息提示我们SUMO1敲除后可能使线粒体呼吸功能受到影响,Wnt/β-catenin通路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这为我们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了参考思路,并将细胞代谢指标作为研究切入点。表型研究方面,我们证明了SMDS1可在结直肠癌细胞系、小鼠移植瘤和病人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中发挥良好的肿瘤抑制作用。结合此前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提示,全基因组CRISPR/Cas9文库敲除筛选结果中出现的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后续实验我们发现SMDS1在不降低G6PD蛋白水平的前提下可以显著抑制其酶活性,同时使PPP主要产物还原型辅酶磷酸腺苷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水平明显降低。NADPH的供应对于维持脂类的正常合成非常重要。对应的,我们也观察到SMDS1抑制了CRC细胞的脂类合成。进一步检测我们发现该小分子使CRC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量累积,打破了氧化应激稳态,同时导致了细胞内质网应激。另外,通过对Caspase 8活性和Annexin V信号测定,结合对移植瘤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我们证实小分子SMDS1并未引起CRC细胞凋亡。在进行GSE163884差异基因的GSEA分析时,我们还发现SUMO1敲除会导致DNA双链损伤修复、碱基剪切修复、DNA复制和细胞周期等通路呈现出下调趋势。而且免疫印迹实验也显示SMDS1降低了细胞周期NSC 125973蛋白依赖型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6,CDK4/6)的蛋白水平。因此,我们推测小分子SMDS1通过诱导细胞周期停滞来发挥其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我们进一步探究了SMDS1引起这些表型变化的机制。在SMDS1的全基因组CRISPR/Cas9文库敲除筛选结果中,位列第一的类固醇生成急性调控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St AR)相关脂类转运(St AR-related lipid transfer,START)结构域蛋白7(START domain containing 7,StarD7)是SMDS1发挥作用的关键。我们在CRC细胞系、3D类器官、PDX水平验证了SMDS1确实可降低StarD7蛋白水平。接下来,我们证明了StarD7与肿瘤增殖密切相关。相较于正常组织,CRC中存在着过度表达StarD7的现象。我们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敲除HCT116细胞系的StarD7后,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应用StarD7敲除细胞株建立的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速度也显著减慢,小鼠生存期延长。另外,我们还观察到敲除StarD7基因使细胞对SMDS1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产生了抗性。在StarD7敲除细胞株中,小分子SMDS1对G6PD活性抑制作用减弱,降低NADPH和脂类合成的作用也明显减小。同时,SMDS1无法在StarD7敲除细胞株中诱发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可见,该小分子依赖于StarD7发挥作用。SMDS1对StarD7的调控依赖于SUMO1降解。我们发现敲除SUMO1与SMDS1处理有着类似的细胞效应,均使得StarD7蛋白水平降低。但在SUMO1敲除的基础上,小分子SMDS1无法进一步减少StarD7表达,也无法诱导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实验联合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我们发现转录因子T细胞因子4(T cell factor 4,TCF4)可与StarD7启动序列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小分子SMDS1极大的抑制了TCF4转录活性。SMDS1靶向降解SUMO1导致了SUMO1对于TCF4的SUMO化修饰也相应减少。这使得TCF4被定向到蛋白酶体途径进行降解,因此其转录活性受到抑制。这进而导致StarD7基因的转录水平下降,最终引起Sselleck化学tarD7蛋白质水平的降低。我们注意到SMDS1作用后使得CRC细胞中ADP/ATP比值明显升高,意味着SMDS1诱发了细胞能量应激。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胞内能量应激的“感应器”,其具有酶活性的α亚基被激活,从而抑制了G6PD活性。使用AMPK抑制剂可逆转SMDS1对G6PD活性的抑制,但无法缓解SMDS1引起的StarD7蛋白降低。StarD7敲除可缓解SMDS1引起的能量应激。我们还证明G6PD活性降低是由于SMDS1阻止了其活性二聚体的形成。本研究中,SMDS1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可以概括如下:1.SMDS1与CAPRIN1结合,促使SUMO1的泛素化和降解;2.SUMO1水平降低导致TCF4的SUMO化修饰减弱,使TCF4经蛋白酶体降解增多,进而抑制了TCF4的转录活性;3.TCF4转录活性受到抑制,导致StarD7基因转录水平下降,从而减少StarD7蛋白质水平;4.StarD7蛋白质水平降低引发内质网应激和ROS过度累积;5.SMDS1通过减少StarD7蛋白质水平诱发细胞能量应激,并激活AMPK,这进而抑制G6PD的活性,导致细胞内NADPH水平下降,从而抑制脂肪酸合成代谢;6.NADPH的减少进一步加重了氧化应激,造成细胞周期停滞,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槟榔碱对H_(2)O_(2)诱导SH-SY5Y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研究通过建立H_(2)O_(2)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旨在探究槟榔碱对氧化应激诱导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分光光度法检测LDH释放、MDA、SOD、CAT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 检测Nrf2、HO-1、Keap1、Bcl-2、Bagenetic analysisx、Caspase3的表达。结果表明:槟榔碱干预均能有效降低细胞凋亡并显著上调线粒体膜电位;在提高SOD、CAT水平的同时降低MDA水平;槟榔碱140ZD1839μmol/L组能够显著上调Nrf2、HO-1、Bcl-2蛋白表达(P<0.001,P<0.0001),并下调Keap1、Bax、Caspase3蛋白表达(P<0.001,P<0.0001)。结论:槟榔碱能够有效改善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提升细胞抗Berzosertib试剂氧化活力,调控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1对膝骨关节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发病过程中普遍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聚蛋白多糖酶的表达增加,导致胶原和蛋白多糖降解、关节软骨细胞出现变性坏死。但骨关获悉更多节炎的发病机理尚未十分明确,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仅能使OA症状缓解,尚缺少改善OA病情的药物,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治疗OA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细胞层面的体外实验、组织层面的体内动物实验的研究,来探讨并验证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P1在骨关节炎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通过腹腔注射PP1对小鼠关节退行性变及骨关节炎进展的影响。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利用大鼠乳鼠提取正常的软骨细胞并培养,将培养的软骨细胞分为4组,利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cukin-1beta,IL-1β)构建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对照组(予F12基础培养基培养)、IL-1β组(予10ng/ml IL-1β+F12共培养)、PP1组(分别予5μM、50μM PP1+IL-1β10 ng/ml共培养),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RT-PCR)、Western blot实验以及免疫荧光技术(Cellular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检测PP1干预IL-1β诱导的炎症软骨细胞的抗炎作用及调控机制。(2)体内实验:将小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OA组、PP1低、高剂量组,每组6只。采用内侧半月板失稳(Destabiliz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模型构建小鼠的KOA模型,假手术组及0A组每2天通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 L/kg/次,PP1低、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PP1 0.5mg、5mg/kg/次,每2天注射1次,连续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小鼠,行小鼠膝关节Micro-CT扫描、三维重建及统计学分析和小鼠膝关节软骨组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番红O-快绿染色、阿尔新蓝染色、免疫荧光检测分析研究小鼠KOA关节退行性变及炎症反应中的PP1的作用和影响膝骨关节炎进展的机制。结果:(1)通过软骨细胞实验中与ILMesoporous nanobioglass-1β组相比,PP1组细胞调亡比例更少,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P1降低了炎症因子的表达量,PP1对软骨细胞起保护作用,且随着PP1药物浓度的增加成正比。(2)在小鼠膝骨关节炎动物实验中,HE、阿尔新蓝、番红o-固绿、组织荧光等染色结果,以及Micro-CT扫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PP1可以抑制DMM手术诱导的软骨破坏和骨赘生成,PP1能有效延缓膝骨关节炎骨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论:(1)体外实验通过IL-1β构建炎症软骨细胞,发现炎症状态下PP1可抑制软骨细胞炎症介质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点击此处(2)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鼠KOA模型,采用PP1腹腔注射干预,发现PP1能延缓小鼠膝骨关节炎的退行性性变。
深圳地区孕产前人群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孕产前人群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携带率,研究SMA基因型分布频率并分析携带者SMN1拷贝数减少的遗传学机理,探讨临床实践中SMA产前诊断指征。方法: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检测3162例深圳孕产前个体以及384例胎儿的SMN1和SMN2外显子genetic perspective7、外显子8(SMN1-E7,SMN1-E8,SMN2-E7,SMN2selleck PR-171-E8)拷贝数。对疑似“2+0”家系个体额外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g.27134T>G、g.27706-27707delACCRG 81045T。结果:孕产前人群共检出66例缺失型携带者,携带率为2.09%。根据“SMN1-E7_SMN1-E8_SMN2-E7_SMN2-E8”拷贝数进行基因分型,携带者中共发现6种基因型,可归于基因缺失或转换等4类遗传学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SMN1缺失。本研究产前诊断样本中未检出SMA患儿,但夫妇双方或单方为携带者的产前诊断样本中均检出SMA缺失型携带胎儿。疑似“2+0”家系个体未检出相关SNP,尚不能确定“2+0”特殊携带存在与否。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深圳地区孕产前人群SMA携带率(缺失型变异);揭示了研究群体SMN1、SMN2基因型分布;并通过分析携带者遗传学原因,为认识疾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临床实践中,建议产前夫妇先明确SMA基因信息,夫妇同为携带者按标准流程产前诊断;其他情况需详细告知检测残余风险,知情同意后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