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菱叶绣线菊(Spiraea×vanhouttei)培育出了很多的彩叶园艺品种,其中‘粉霜’彩叶绣线菊(‘Pink Ice’)和‘黄金喷泉’菱叶绣线菊(‘Gold Fountain’selleck NSC 119875)是两个性状优良的品种,这两个彩叶品种的形成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该研究基于二代测序的浅层测序技术,对‘粉霜’和‘黄金喷泉’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绘制其叶绿体基因组图谱;结合网上已有的绣线菊属植物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均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即含有1个LSC、1个SSC及2个IR;‘粉霜’和‘黄金喷泉’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55 953和155 941 bp,各含有130个基因,包括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转运RNA基因和8个核糖体RNA基因;分别含有67、69个简单重复序列,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多。筛选出这两个叶绿体基因组内7个高变异区域,分别为trn H_GUG-psb A、trn K_UUU、trn R_UCU-atp A、trn T_GCU-psb D、ndh C、rpl32、ycf1。菱叶绣线ABT-199菊、‘粉霜’和‘黄金喷泉’虽有非常近缘的关系,Biotinidase defect但并未聚成单系。该研究首次获得了两种绣线菊属彩叶品种的叶绿体基因组,为进一步理解绣线菊属及其彩叶园艺品种的亲缘关系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并为今后该属更多园艺资源的发掘奠定了基础。
Author: admin
基于机器学习的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状况,分析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描述分析社区老年人跌倒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获悉更多系,根据其影响因素基于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跌倒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选出最优模型,为社区老年人跌倒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评估工具。方法:(1)确定检索词,通过文献回顾的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从既往文献中获得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2)将总结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为函询量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函询,以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和条目保留标准为依据对条目进行处理,形成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因素调查问卷。(3)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长春市某些社区的383名老年人进行评估和信息获取,建立数据集,使用SPSS 25.0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后得出P<0.05的变量作为模型的预测变量。(4)以跌倒为结局事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Anaconda基于逻辑回归(logistic)、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bone marrow biopsy构建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预测模型,使用5折交叉验证法搜寻最优参数,通过AUC值(ROC曲线下面积)、准确率、精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F1值对模型进行评价,选出最优模型。结果:(1)文献回顾得到社区selleck激酶抑制剂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居家环境因素6个维度63个影响因素。(2)第一轮专家积极系数为73.3%,第二轮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6;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为0.428,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为0.477。通过对条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形成包括年龄、性别、视力等58个因素的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因素调查问卷。(3)本研究纳入的383例社区老年人中,发生的跌倒的有75例,跌倒发生率为19.6%,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内分泌代谢类疾病、跌倒恐惧等17个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并纳入预测模型特征变量。(4)RF模型对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分类的AUC值达到0.70,准确率=70.0%,精确度=22.2%,灵敏度即召回率=16.0%,F1值=0.19;SVM模型AUC值达到0.68,准确率=73.0%,精确度=33.0%,灵敏度即召回率=24.0%,F1值=0.28;LR模型AUC值达到0.69,准确率=70.0%,精确度=38.2%,灵敏度即召回率=66.0%,F1值=0.47。特征重要性分布提示神经系统疾病、年龄、听力等因素在逻辑回归模型预测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的过程中,对是否跌倒正确分类均显示出明显的重要性。结论:(1)社区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19.6%,跌倒发生率较高,社区医务人员及老年人家属应密切关注老年人跌倒的发生。(2)通过最优模型的分析特征重要性排序发现社区老年人发生跌倒主要与神经系统疾病、年龄、听力、衰弱情况、夜尿次数、循环系统疾病、营养及补充、用药数量、患病数量等17个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对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发生影响最大。
5-羟色胺受体3拮抗剂通过IκBα/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
在败血症等炎症相关疾病中,巨噬细胞过度产生的炎症因子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5-羟色胺受体3(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3, 5-HT_3R)拮抗剂,近来被发现在免疫系统中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RAW 264.7细胞,引发巨噬细胞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炎症因子的释放。结果显示,在RAW 264.7细胞中,与无处理组相比,LPS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炎症因子的释放。进一步使用5-HT_3R拮抗剂格拉司琼(granisetron, GA)进行预处理,检测其抗炎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的结果表明,与LPS处理组相比,随着GA浓度的升高,其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的效果越好(P<0.05)。同时,细胞活力和细胞毒性的结果也表明,所使用的GA对细胞不造成损伤。另外,通过免疫selleck激酶抑制剂荧光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检测表明,GA可以抑制LPS诱导的NF-κB的核移位和转录活性;进一步的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表明,GA可以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而抑制其降解,从而抑制NF-κB的功能。总之,本文的结果提示,GA可以通过Modèles biomathématiques抑制IκBα/NF-κB信号通路,抑制RAW 264.7巨噬细胞中炎症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5-HTSBE-β-CD采购_3R拮抗剂抗炎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治疗败血症等炎症相关疾病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降逆燥湿温胆汤治疗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降逆燥湿温胆汤治疗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精神分裂症并发M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奥氮平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Entinostat核磁基础上联合降逆燥湿温胆汤治疗,均持续用药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收缩压(SP)、舒张压(D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Dibutyryl-cAMP浓度对照组为7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SP、DP、FBG、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PANSS、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Hepatocyte apoptosis高(P<0.05);且观察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逆燥湿温胆汤治疗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MS疗效较好,有助于改善糖脂代谢水平,稳定血压。
基于RNA条形码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鉴定
旨在设计一种通过RNA条形码片段对SARS-CoV-2进行更快、更准确鉴定的技术。该技术基于NCBI数据库对所有Beta-CoV属以及7种HCoVs的序列进行筛选并构建序列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距离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从而测试条形码片段在不同情况下对鉴定SARS-CoV-2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基于SNP获悉更多位点对序列进行剪裁并利用NCBI的Blast功能将剪裁的片段进行打分,得到鉴别效果最优的条形码片段并可视化。结果表明,RNA条形码片段可以准确地将SARS-CoV-2从序列库内Nirogacestat价格包含的所有毒株中鉴定出来,而通过Blast打分以及P值检验最终得到的2条条形码片段(分别位于ORF1ab和S基因编码区)对鉴定SARS-CoV-2具有很好的稳定性。RNA条形码技术HNF3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3不仅有利于探索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性与物种特异性遗传标记的关系,还有利于为SARS-CoV-2的鉴定技术提供新思路。
基于RNA条形码技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鉴定
旨在设计一种通过RNA条形码片段对SARS-CoV-2进行更快、更准确鉴定的技术。该技术基于NCBI数据库对所有Beta-CoV属以及7种HCoVs的序列进行筛选并构建序列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距离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从而测试条形码片段在不同情况下对鉴定SARS-CoV-2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基于SNP获悉更多位点对序列进行剪裁并利用NCBI的Blast功能将剪裁的片段进行打分,得到鉴别效果最优的条形码片段并可视化。结果表明,RNA条形码片段可以准确地将SARS-CoV-2从序列库内Nirogacestat价格包含的所有毒株中鉴定出来,而通过Blast打分以及P值检验最终得到的2条条形码片段(分别位于ORF1ab和S基因编码区)对鉴定SARS-CoV-2具有很好的稳定性。RNA条形码技术HNF3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3不仅有利于探索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多态性与物种特异性遗传标记的关系,还有利于为SARS-CoV-2的鉴定技术提供新思路。
巨噬细胞与肾移植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但移植肾远期存活仍是临床获悉更多上面临的重要难题。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移植肾排斥反应被认为是影响移植肾远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受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细胞调控。巨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细胞中一种,可协助启动适应性免疫,分为M1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巨噬细胞。先前研究揭示M1型巨噬细胞加重肾IRI和急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而M2型巨噬细胞减轻肾IRI和急性TCMR,但Gefitinib-based PROTAC 3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呈正相关;调节性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一种特殊亚群,可诱导移ultrasensitive biosensors植免疫耐受,具有极大临床应用前景和基础科研价值。本文述评了巨噬细胞分型、巨噬细胞与肾IRI、移植肾排斥反应及调节性巨噬细胞与免疫耐受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可能作用机制,以期诱导巨噬细胞亚型改变或清除特定亚型巨噬细胞,进而改善移植预后及移植肾远期存活。
植物基奶酪的制备及油凝胶对其品质影响的研究
植物基奶酪,又称为奶酪类似物,通常被定义为通过混合各种成分(包括非乳制品脂肪或蛋白质)制成的产品。由于其制作工艺简单、低过敏性以及原材料价格低廉,其需求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植物基奶酪的需求也会随着对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食品的兴趣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建立一种全新的植物基奶酪综合品质的评价方法,并以其相似性为指标,对植物基奶酪的最佳原料以及最佳添加量进行探讨,研究出一款质地以及口感与市售乳基奶酪相一致的植物基奶酪;并将植物基奶酪的营养成分、动态粘弹性以及微观结构与市售乳基、植物奶酪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推测淀粉、蛋白质-油脂三者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改善植物基奶酪的营养价值,通过构建脂肪酸均衡的油凝胶替代椰子油,并通过质构特性、动态粘弹性、熔融性等指标评价油凝胶替代原有油脂对植物基奶酪品质的影响;并通过结构层面探索植物基奶酪原料中油脂类型对淀粉-蛋白质-油脂三元复合物的影响。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植物基奶酪原料筛选和配方优化。为解决目前植物基奶酪评价SBE-β-CD抑制剂方法仅以一项指标为依据的问题,建立了一种以市售乳基奶酪作为理想值,基于质构各项指标的相似性评价方法作为植物基品质综合的评价方法。以与乳基奶酪质构相似度为评价指标,从6种淀粉原料(豌豆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木薯淀粉、蜡质淀粉)、5种蛋白原料(大米蛋白、豌豆蛋白、马铃薯蛋白、大豆蛋白、大豆分离蛋白)、3种油脂原料(椰子油、菜籽油、高油酸葵花籽油)筛选植物基奶酪的原料及其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木薯淀粉、大豆分离蛋白、椰子油为最佳原料;其最佳添加量为淀粉添加量为15%、椰子油添加量为15%、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为20%、明胶作为品质强化剂添加量为7%,此时植物基奶酪与市售乳基奶酪质构各项指标最为接近。2.植物基奶酪理化和结构特性的研究。通过对营养成分、动态粘弹性、微观结构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分析,探讨了植物基奶酪营养特性、质构以及微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植物基奶酪蛋白质含量达到17.01%,显著高于市售植物基奶酪(蛋白质含量为0.26%),接近市售乳基奶酪(蛋白质含量为20.13%);本研究制备的植物基奶酪脂肪含量(11.47%)显著低于市售乳基奶酪(脂肪含量为26.10%)和植物基奶酪(脂肪含量为24.91%)。本研究制备的植物基奶酪的弹性要高于市售植物基、乳基奶酪,从而有利于提高植物基奶酪的品质。微观结构显示本研究制备的植物基奶酪种淀粉颗粒均匀分散,并部分包裹在蛋白质,进而形成连续的蛋白质基质,脂肪滴与淀粉结合嵌入到连续的蛋白质相中。相应的,在淀粉-蛋白-油脂的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中的1700 cm~(-1)处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单一蛋白和淀粉-蛋白二元复合物的特征峰,该特征峰是淀粉与月桂酸的混合物。由此推测植物基奶酪木薯淀粉中的支链淀粉加热浸出后通过氢键相互缠绕,与椰子油中的月桂酸形成淀粉-月桂酸复合物,脂肪酸作为连接淀粉和蛋白的桥梁存在于蛋白质的网络结构中。3.研究油凝胶对植物基奶酪品质的影响。首先,基于膳食指南,通过MATLAB规划求解,椰子油、菜籽油、核桃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以及玉米油所占比例分别为31.7%、4.58%、22.31%、23.73%、13.22%、14.47%,得到脂肪酸均衡营养调和油,作为油凝胶的油基。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部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2:1,n-6/n-3的比例为4.1。其次,通过植物基奶酪的质构特性、动态流变学、熔融性以及颜色的测定评价对植物基奶酪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蜡基类凝胶剂制备的油凝胶应用到植物基奶酪中和市售乳基、植物基奶酪在各自的线性粘弹性区域表现出非常相似的行为,同时也会对植物基奶酪的熔融特性产生有利的影响。随着凝胶剂添加水平的增加,植物基奶酪的硬度、弹性、内聚性、Colonic Microbiota咀嚼性以及动态粘弹性值均显著提高,含有5.5%和6%的凝胶剂油凝胶制备的植物基奶酪的熔融性与椰子油植物基奶酪样品之间没有差异性,然而,使用8%和10%的油凝胶会导致仿制奶酪的熔融性能下降。当油凝胶替代椰子油应用到植物基奶酪中后,通过相似性评价,植物基奶酪与理想值(市售乳基、植物基奶酪)的相似性也显著提高。4.研此网站究不同种类的油脂对植物基奶酪原料中淀粉-蛋白质-油脂三元复合物结构的影响,阐明油凝胶替代椰子油对植物基奶酪品质影响的可能原因。通过RVA、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测定三元复合物的结构。RVA的结果表明,以椰子油为原料的三元复合物的回生值显著降低,易形成糊状物,从而导致椰子油制备的植物基奶酪硬度下降;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油凝胶的加入可以增强三元复合物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导致奶酪的硬度增加;X-射线衍射的结果表明,三元复合物比二元复合物具有更加有序的晶体结构,与淀粉-蛋白质-椰子油三元复合物样品相比,淀粉-蛋白质-椰子油复合物样品在8.09°和29.6°(2θ)处的峰强更强,具有更高的结晶度,这一现象证明油凝胶与淀粉-蛋白质形成了更有序的结构,促使结构更加紧密,这可能也是油凝胶替代椰子油后植物基奶酪品质提升原因之一。
EGSB处理高硫酸盐含抗生素废水性能及活性炭强化厌氧机制
磺胺类抗生素在我国各大水体中被广泛检出,抗生素制药废水是抗生素进入环境水体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效处理制药废水是降低环境中抗生素风险的关键。当前,生物法处理制药废水的难点在于废水中高浓度有机物、硫酸盐及抗生素的毒性抑制导致生物处理工艺效果较差。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污泥对抗生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稳定高效去除制药废水中的硫酸盐,但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仍待进一步提升。此外,以碳材料为代表的碳基电子穿梭体具有良好生物亲和性和氧化还原活性,可缓解抗生素对厌氧生物体系毒性抑制,强化对难降解污染物去除。通过构建碳基电子穿梭体-硫酸盐还原耦合体系可强化厌氧反应器对COD、硫酸盐及抗生素去除,降低向环境中抗生素的输出。本论文选择典型磺胺类药物磺胺甲恶唑(SMX),利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处理模拟制药废水,考察不同硫酸盐负荷EGSB(分别命名为EGSB-H、EGSB-L和EGSB-N)对SMX去除效率及SMX转化界面过程,揭示多介质界面下Microsphere‐based immunoassaySMX转化与去除机制;通过构建活性炭(AC)-厌氧生物耦合系统,实现对COD、硫酸盐和SMX协同高效去除;探究关键功能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丰度及与功能菌群关系,揭示AC驱动下厌氧生物体系去除抗生素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考察提升进水COD和SO_4~(2-)浓度对EGSB处理效能及改变接种污泥浓度对驯化时间影响。研究表明,在进水COD=2000 mg/L,SO_4~(2-)=1000 mg/L条件下EGSB的COD及硫酸盐去除率最高。将接种污泥浓度由19022 mg/L提升至38044 mg/Microbiology抑制剂L可将驯化时间由266天缩短至170天。Desulfovibrio是驯化完成后的主导硫酸盐还原菌(SRB),占总SRB的97%以上。(2)考察不同进水COD/SO_4~(2-)比及饥饿处理对EGSB处理效能影响。研究表明,提升COD/SO_4~(2-)比可促进EGSB对硫酸盐的去除,无硫酸盐负荷EGSB(EGSB-N)对COD去除效率更高。饥饿处理后,高硫酸盐负荷EGSB(EGSB-H)的硫酸盐去除能力明显下降。(3)考察提升进水SMX浓度对不同硫酸盐负荷EGSB处理效能影响。研究表明,提升进水SMX浓度可强化硫酸盐还原污泥对硫酸盐去除。SMX浓度为1 mg/L时各EGSB的SMX去除率均超过99%,随进水SMX浓度提升EGSB-N的SMX去除效率更高;亚硫酸盐还原酶和细胞色素P450酶是硫酸盐还原污泥降解SMX的关键酶;在硫酸盐还原污泥中Desulfovibrio随进水SMX浓度提升(≤10 mg/L时)而富集。在无硫酸盐负荷污泥中古菌随进水SMX浓度提升富集,DIET功能菌Geobacteraceae在高进水SMX浓度(≥15 mg/L)下富集;硫酸盐还原污泥中ARGs丰度及水平基因转移风险较无硫酸盐负荷污泥更高。(4)考察AC投加对不同硫酸盐负荷EGSB处理效能影响。研究表明,投加10 g/L的AC后,低硫酸盐负荷EGSB(EGSB-L)的COD、硫酸盐及SMX去除率分别由44.06%、66.04%和87.49%提升至77.61%、94.12%和64.86%,EGSB-N的COD及SMX去除率分别由53.32%和55.41%提升至97.93%和99.15%。投加AC后Desulfovibrio和Geobacteraceae分别在硫酸盐还原污泥和无硫酸盐负荷污泥中富集;AC可显著削减多药类ARGs丰度,这可能是因为投加AC后多药类ARGs的潜在宿主Raoultella丰度下降所致;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AC可能部分替代了IV型鞭毛和细胞色selleck激酶抑制剂素C胞外电子转移作用;宏转录组学分析表明无硫酸盐负荷污泥中能量代谢由古菌主导,与硫酸盐还原污泥中细菌主导存在显著区别。
基于TLR-NF-κB通路探讨如意金黄散对大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炎症的影响
目的 探究如意金黄散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创面炎症及Toll样受体(TLR)-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41只清洁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10只、75%酒精组10只、莫匹罗星组10只、金黄散酊组11只。各组均制备MRSA感染创面,造模成功后次日,生理盐水组、75%酒精组、莫匹罗星组、金黄散酊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75%酒精、莫匹罗星软膏、如意金黄散酊换药,每日1次,连续14 d。记录治疗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创面面积,测定创面菌落计数,采用ELISA法检测肉芽组织中NF-κB p6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治疗第7天肉芽组织中1-TLR2、1-TLR4 mRNA表达情况。结果 MH羊血琼脂培养平板菌落计FUT-175数,金黄散酊组治疗第3天和第14天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均<0.05); MRSA显色培养平板菌落计数,莫匹罗星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金黄散酊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75%酒精组(P <0.05),莫匹罗星组治疗第14天明显低于75%酒精组与金黄散酊组(P均<0.05)。治疗第3天,金黄散酊组NF-κB p65含量明显高于75%酒精组Liproxstatin-1(P <0.05),IL-6含量明显低于莫匹罗星组(P <0.05);治疗第7天,金黄散酊组IL-10含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及75%酒精组(P均<0.telephone-mediated care05),莫匹罗星组IL-10含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 <0.05);治疗第14天,金黄散酊组和莫匹罗星组IL-10含量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及75%酒精组(P均<0.05)。治疗第7天,莫匹罗星组和金黄散酊组1-TLR2、1-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均<0.05),且金黄散酊组1-TLR2、1-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75%酒精组(P均<0.05)。结论 如意金黄散对于大鼠MASR感染创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单一菌落中多样共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中,而在单一MRSA菌落生长的环境中,如意金黄散对其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如意金黄散具有控制MRSA感染创面炎症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NF-κB通路的1-TLR2、1-TLR4受体的表达,从而调控炎症因子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