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不同时相脑活动的低频振幅研究

目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慢性精神疾病。由于轻躁狂发作时症状相对轻微,社会功能损害不明显,患者和家属容易忽视而导致漏诊。因此,寻找不同时相的生物学特性,对识别BD很有意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中的低频波动主要来自神经元,反映了大脑功能内在活动的状态,其中低频波动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反映了神经活动的强度(能量),是研究生物学特性的常用方法。因此观察不同时相(抑郁相、轻躁狂相)BD与健康对照组的ALFF,可为BD诊断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24例抑郁发作、21例轻躁狂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计算常规频段(0.01-0.08Hz)及5个频段(slow-6:0-0.01PORCN抑制剂Hz,slow-5:0.01-0.027Hz,slow-4:0.027-0.073Hz,slow-3:0.073-0.198Hz和slow-2:0.198-0.25Hz)中的ALFF。(1)获取mALFF图并进行单样本t检验,观察不同时相的BD患者的脑功能活动;通过双样本t检验观察组间差异。(2)进行单样本t检验,观察组内在不同频段的显著空间分布;然后通过双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获取组和频段的显著交互效应,并对三组在不同频段的平均ALFF值进行t检验,观察组间差异。(3)采用相关分析,分析临床症状、年龄与频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时相脑功能变化。抑郁相表现出前、内侧和旁扣带回、额上回、楔前叶、岛叶的脑功能改变;轻躁狂则表现出内侧扣带回、额上回、额下回的脑区域改变。(2)不同时相脑活动从差异。双侧额下回、左侧楔前叶抑郁相表现出显著脑活动改变;轻躁狂的显著脑功能改变表现在双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及左侧的旁中央小叶;抑郁相与轻躁狂无显著差异。(3)组、频段及组和频段的交互作用。(1)在抑郁相中,组的显著效应主要集中在中央后回、额中回、楔前叶等区域;频段显著效应的显著区域在顶下缘角回、楔前叶、角回等脑区中;组和频段的交互效应的显著脑区只表现在右侧额上回,其中年龄与slow-6具有相关性(r=0.416,P<0.05)。Functionally graded bio-composite(2)轻躁狂的分析表明,组的显著效应脑区主要分布在后扣带回、内侧额上回、眶部额下回、补充运动区等;频段显著效应主要集中于缘上回、角回、顶上回、楔前叶、枕中回等;而在右侧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及左侧前扣带回观察到显著的组和频率交互作用效应。(3)抑郁相组与轻躁狂组相比,在各频段中未发现频率特异性。(4)轻此网站躁狂相内BRMS与ALFF具有相关性。(r=0.451,P=0.04)。结论:1.额叶-边缘系统在BD情绪调节发挥重要作用。2.我们通过在不同频段内观察ALFF,发现具有频率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