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或再诱导CAM方案化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数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的预测效用。方法:于2016年10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血液科接受CAM诱导或CAM再诱导方案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78人共321例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人口学信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数(Mon%)等。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法评估患儿化疗结束后Mon%降至最低值的天数是否显著短于ANC降至最低值的天数。评估化疗后Mon%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的天数是否显著短于化疗后ANC从小于0.5×109/L恢复至0.5×109/L以上的天数(粒缺持续时间)。评估化疗后Mon%第一次恢复5%、10%或15%以上的天R428数是否显著短于化疗后ANC恢复至0.5×109/L以上的天数。采用Pearson、Spearman、Point-biserial或Kendall’s selleck合成tau-b相关分析,比较患儿临床特征、外周血Mon%不同阶段恢复时长和恢复速度与粒缺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然后将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监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用ROC曲线法计算外周血Mon%恢复时长或恢复数值预测粒缺持续时间的最佳界值点。结果:急性淋巴细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胞白血病患儿接受CAM诱导方案或CAM再诱导方案化疗结束后,Mon%降至最低值的时长比ANC降至最低值的时长短4天(P<0.05);Mon%三个不同阶段(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恢复时长显著短于相应ANC从小于0.5×109/L恢复至0.5×109/L以上的时长(即粒缺持续时间),分别早4天、3天和2天(P<0.05)。Mon%三个不同阶段(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恢复时长显著短于相应ANC恢复至0.5×109/L以上的时长,分别早4天、2天和1天(P<0.05)。外周血Mon%三个不同阶段恢复时长与粒缺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0,0.562和0.597,P<0.05)。外周血Mon%三个不同阶段恢复速度与粒缺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2,-0.443和-0.555,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化疗结束后,当外周血Mon%在7.5天内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15%以上时,可以最佳预测ANC在10天内从小于0.5× 109/L升至0.5×109/L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