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手术与非手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的体积和位置变化。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3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盆腔调强放疗。将患者分为手术组(n=15)和未手术组(n=16),在放疗的第10次、15次、20次行CT校位扫描。勾画3次校位CT图像上的小肠、膀胱、直肠,并将它们融合在放疗前的定位CT图像上,比较两组危及器官在放疗过程中体积、体积变化率、体积重复率AZD1152-HQPA半抑制浓度和中心点位移差异。结果 手术组膀胱和直肠的体积、Regulatory intermediary体积变化率、体积重复率与非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小肠selleck的体积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组小肠体积重复率较未手术组的好(P=0.001)。两组比较,手术组的直肠在头脚方向位移较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小肠运动较未手术者减弱,而直肠运动在头脚方向较大,放射肿瘤科医师需要分别考虑到手术和未手术患者小肠和直肠运动的特点以设计合理靶区减少相关不良反应。
肺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对术后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及焦虑对术后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行胸腔Family medical history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根据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分为焦虑组(n=27)和非焦虑组(n=73)。统计患者基础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核心30(EORTC QLQ-C30)评分和早期预后。结果:男性、家庭收入≥50000元/年为肺癌患者术前焦虑独立保护因素,年龄≥60岁、吸烟史、合并慢性疾病、术MRTX1133浓度前住院时间≥5 d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比非焦虑组,焦虑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分值明显降低,疲劳、失眠、食欲丧失分值和术后视觉模拟量表(selleck AG-221VAS)评分、恶心比例、新发心律失常比例、舒芬太尼用量、盐酸托烷司琼用量明显升高,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性别、年龄、吸烟史、家庭收入、合并慢性疾病、术前住院时间均可影响肺癌患者术前焦虑,术前焦虑会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影响预后,应完善术前心理干预,降低焦虑风险。
多层螺旋CT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human medicine2月在本院收治的35例NETP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MSCT检查。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比良、恶性肿瘤基本情况以及肿瘤内部情况。结果良性肿瘤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为主,强化方式可为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且肿瘤无侵袭性;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强化方式均为不均匀强化,MK-4827分子式且有侵袭性。两者在肿瘤边界、形态、强化方式、侵袭性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瘤在钙化、胰胆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等情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TP良性MSCT图像表现:多为规则边界清晰病灶,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NETP恶性MSCT表现:体积较大,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Erdafitinib使用方法 MSCT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外周血T细胞含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外周血 T 细胞含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2 月就诊于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 80 例右半结肠癌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参考组,每组各 40 例。 参考组行开腹 CME 治疗,试验组行腹腔镜下 CFUT-175配制ME 治疗。 比较两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的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结肠癌特异性抗原 2(CCSA-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 SICAM-1、CCSA-2、VEGF 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 SICAM-1、CCSA-2、VEGF 水平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的 CD4~+、CD3~+、CD8~+水平低于术前,参考组的 CD4~+/CD8~+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 CD4~+/CD8~+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 CD4~+、CD3~+、CD4~+/CD8~+水平高于参考组购买Ferrostatin-1,CD8~+水平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差Viral Microbiology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 CME 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可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利于术后康复。
微小RNA-21对人乳腺癌细胞株紫杉醇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微小RNA-21(miR-21)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SKBR-3及其紫杉醇耐药株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研究采用紫杉醇逐步加量诱导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株;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和检测耐药基因MDR1、BCRP、MRP1的表达以鉴定耐药细胞株;检测MCF-7和SKBR-3亲本及耐药细胞中miR-21和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表达水平;用miR-21抑制剂和模拟物分别转染MCF-7和SKBR-3耐chemical disinfection药和亲本细胞株,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miR-21抑制剂后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程度和细胞周期、凋亡的变化,并检测耐药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人乳腺癌细胞紫杉醇耐药株MCF-7/PR和SKBR-3/PR,耐药细胞株中耐药基因MDR1、BCRP、MRP1表达均升高,抗凋亡基因Bcl-2升高,凋亡基因Bax下降,miR-21表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miR-21抑制剂可提高耐药细胞株对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增加细胞凋亡水平,增加细胞周期中Go/G_1期细胞(P<0.05),并可抑制耐药细胞株耐药基因的表达,降低Bcl-2/Bax比值(P<0.05),而miR-21模拟物可刺激亲本细胞出现耐药细胞形态改变,并上调耐药基因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P<0.05)。结论: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C更多F-7/PR和SKBR-3/PR中miR-21表达上调;抑制niAZD9291 MWR-21表达可逆转人乳腺癌MCF-7/PR、SKBR-3/PR细胞株对紫杉醇化疗的耐药性。
社交平台中癌症患者及家属健康信息自我表露研究——以新浪微博肺癌超话为例
【目的/意义】在线社交平台是用户自我表露健康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内容分析,能了解其在面对重大疾病压力时,倾向表露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帮助。【方法/过程】以2019-2020年新确认细节浪微博中肺癌患者及家属在肺癌超medical coverage话和个人微博发布博文为数据源,对筛选后数据进行编码,并对编码结果向量化,通过聚类计算得到肺癌患者及家属的不同自我表露模式IACS-010759使用方法。【结果/结论】男女用户表露个人信息存在差异;患者及家属自我表露不同类型的信息存在差异;患者及家属的自我表露模式:单描述性自我表露和描述性-评价性自我表露两种;患者及家属在癌症发展不同阶段自我表露目的不同。【创新/局限】研究探索自我表露健康相关信息的类型、模式、目的、情感倾向等,为健康信息行为研究提供新视域。受到数据量限制,同时模式归纳仅从内容角度出发,有效性需进一步验证。
C-myc对Erastin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目的 拟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肝癌细胞铁死亡潜在药物靶点,并通过实验验证和检测靶点抑制剂与铁死Orthopedic biomaterials亡诱导剂Erastin联合用药的效果。方法 利用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数据(GSE104462)并通过基因富集分析,探索肝癌细胞中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相关通路。在肝癌细胞系SK-Hep-1中利用验证性CCK8、细胞凋亡以及划痕实验探究C-myc及其抑制剂10074-G5对肝癌SK-Hep-1细胞铁死亡的影响。结果基因富集分析发现,相比于对照组,Erastin诱导铁死亡时肝癌细胞中C-myc信号通路基因显著下调性富集;验证性CCK8实验表明,C-myc过表达可减弱肝癌SK-Hep-1细胞对Erastin诱导铁死亡的敏感性,获悉更多而10selleckchem SB431542074-G5增强其敏感性;细胞凋亡、划痕实验表明联用10074-G5可增强Erastin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迁移抑制作用;且C-myc过表达可部分消除Erastin诱导升高的二价铁离子,10074-G5可增强Erastin诱导升高的二价铁离子。结论 C-myc信号对肝癌细胞铁死亡起抑制性作用,联用C-myc抑制剂可显著增强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敏感性。
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对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对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1年8月佳木斯市MS-275采购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胃不利部位GIST患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的住院号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标志物水平、免疫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0%确认细节(4/58),低于对照组的20.69%(1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波形蛋白(VIM)、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趋化因子1(CXCL1)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CD3~+、CD4~+、CD4~+/CD8~+均高于术前,CD8~+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项EORTC QLQ-C30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对胃不利部位胃肠间质瘤患者手术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手术创伤性,提高手术安全性,促进术后康复,且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术后生存质量,可临床推荐。
COL3A1对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resolved HBV infectionCOL3A1在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以靶向COL3A1的干扰慢病毒(3个靶点)及阴性对照慢病毒转染胃癌细胞株MGC803,嘌呤霉素筛选稳转细胞株。qRT-PCR验证转染后MGC803细胞中COL3A1的mRNA表达,筛选出2个转染效率最高的细胞株,再以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转染后胃癌细胞中COL3A1的蛋白表达量。采用MTT、Transwell法检测COL3A1干扰组、对照组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表型,观察COL3A1敲减前后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1)COL3A1的mRNA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转染shRNA-COL3A1慢病毒后出现显著下降,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shRNA 1组(P<0.01)、shRNA 3组(P<0.001);重新分组后行Western blot法,发现与NC组相比,shRNA 1组、shRNA 2组COL3A1蛋白表达均下降,其中shRNA 2组抑制效果更显著(P<0.01);(2)MTT结果显示,shRNA-COL3A1慢病毒转染后48h胃癌细胞的生长被明显抑制,在各时间点吸收值均低于NC组(P<0.05),其中shRNA 2组最明显(P<0.0001);(3)通过Transwell小室对shRNACOselleck HPLCL3A1胃癌细胞迁移能力进行检测,发现shRNA-COL3A1转染后,shRNA 1组(P=0.selleck NMR0029)及shRNA 2组(P<0.0001)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其中以shRNA 2组最为显著(P<0.0001);(4)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shRNA-COL3A1胃癌细胞侵袭能力,发现shRNA 1组(P=0.0046)及shRNA 2组(P=0.0002)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均显著下降,其中shRNA 2组最为显著(P<0.001)。结论 敲减COL3Al基因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COL3Al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n-3及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及其比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截止至2022年1月1日有关n-3及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Q-VD-Oph说明书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3项针对n-3及n-6PUFAs和乳腺癌发病风险关联的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其中队列研究14项,病例对照研究20项,共纳入研究对象1 077 178例,患者19 2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biocatalytic dehydration-3多不饱和脂肪酸(OR=0.933,95%CI:0E7080分子式.858~1.014)、n-6多不饱和脂肪酸(OR=1.018,95%CI:0.914~1.133)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P>0.05),而较高的n-6/n-3PUFAs比值会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OR=1.166,95%CI:1.047~1.299,P=0.005)。结论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提示合理的膳食脂肪摄入比可能会降低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而n-3及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单独效应关系尚不明确,仍需更多前瞻性实验流行病学证据进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