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多种因素原因导致本病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即使近年来医疗技术水平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今通过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依然无法有效遏制其进展,所以进一步探索并阐明GC发病原理及其分子机制,寻找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GC的不断恶化离不开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的改变,有氧糖酵解(aerobic glycolysis,AEG)作为肿瘤的独特代谢方式,直接或间接促进了GC肿瘤组织的多种恶性表型。GC的肿瘤微环境为AEG的发生提供了良好“土壤”,其紊乱的信号MK-4827分子引起大量诱导AEG启动及调控其活性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糖酵解相关酶以及多种基因活化,最终促进了AEG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中药有效成分、单体及复方在抗肿瘤及干预GC细胞AEG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药及复方调控多靶点、多通路的优势在此得到了充分PLX3397细胞培养发挥,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近年来中药干预AEG影响GC发生发展的多项研究,从基因、蛋白、糖酵解关键酶及信号通路等方面总结中药调控AEG研究的进展,以期进一步明确AEG在GC进展中的确切作用以及中药与上述二者的具informed decision making体作用关系,反思当前研究存在的缺陷,为今后相关领域临床、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HER2、Ki67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HER2、Ki67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121例乳腺癌患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medium者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对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HER2、Ki67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软件对HER2、Ki67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 乳腺癌组织HER2(57.85%)、Ki67(61.98%)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7.19%、33.88%)与正常组织(4.96%、4.13%)。高表达HER2、Ki67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明显高于低表达者。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ER2、Ki67表达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个数及E7080 IC50TNM分期呈正相关,HER2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121例患者随访时间24~48个月,2年内有83例患者生存,生存率为68.60%,中位生存时间为52个月(6~48个月)。高表达HER2(25个月)、Ki67(1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42,44个月)。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乳腺癌肿瘤组织HER2、Ki67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结论 HER2、Ki67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VX-445细胞培养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诊断与评估指标。
CT联合MRI在早期肝癌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CT检查联合磁共振成像(maHepatoportal sclerosis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对于早期肝selleck合成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疑似肝癌患者,患者均进行CT检查与MRI检查,对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检查、MRI检查、CT联合MRI检查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经病理确诊肝癌42例(59.15%)、肝良性病变29例(40.85%);肝癌类型主要是肝细胞癌28例、胆管细胞癌6例、转移性肝癌5例、混合细胞癌3例。CT联合MRI诊断同病理结果一致率最高,CT联合MRI诊断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62%、100.00%、98.59%,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均显著高于CT检查、MRI检查(P<0.05),而CT检查与MRI检查的灵AM-2282使用方法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应用不同检查方法诊断不同肝癌类型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联合MRI诊断肝癌病灶直径<2 cm的准确度显著高于CT、MRI单一检查(P <0.05),而检出直径2~5 cm、> 5 cm肿瘤的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CT联合MRI检查诊断早期肝癌的效能高,可以检出肝癌类型并对小病灶的检出率高,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利帮助,值得推广。
三维可视化系统评估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应用价值
背景肿瘤局部进展(local tumor progress,LTP)是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主要IACS-10759 IC50问题。治疗未达到安全消融边界(safety ablation margin,SAM)是发生LTP的重要危险因素。本团队自主研发的三维可视化手术系统,可进行术前规划以辅助消融治疗,还可通过三维重建及配准融合,对肿瘤消融疗效进行精准、量化地评估。目的 对比三维可视化配准与二维增强MRI两种方式在评估原发性肝癌消融疗效中的准确率,验证三维可视化配准对消融疗效评估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介入超声科2017年6月viral immunoevasion-2019年6月收治的137例超声引导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临床资料,使用两种方法分别对137例患者术前、术后增强MRI分别进行肿瘤消融疗效评估,分析消融灶是否完全覆盖肿瘤病灶及是否达到安全消融边界。SAM是指超过原发性肿瘤5 mm的区域,在消融治疗时应将其灭活,消融疗效按SAM分为以下三级,A_0:>5 mm、A_1:0~5 mm、A_2:<0 mm,其中A_0、A_1为肿瘤完全灭活,A_2为肿瘤灭活不全。三维可视化组使用三维重建及非刚性配准融合的方法,二维增强MRI组使用图像并列对比的方法。结果 三维可视化组消融疗效评估结果:A_091例,A_1 26例,A_2 20例;二维增强MRI组消融疗效评估结果:A_0 109例,A_1 17例,A_2 11例;两组方法与疗效评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访结果显示22例患者发生LTP,其中三维可视化评估为A_1组出现2例,A_2组20例全部发生;二维增强MRI评估为A_1组出现11例,A_2组11例全部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三维可视化评估预测LTP的准确度(98.5% vs 92.0CX-5461供应商% )、灵敏度(90.9%vs 50.0%)、阴性预测值(98.3%vs 90.6%)均优于二维增强MRI评估(P均<0.05),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两组均为100%。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消融疗效的评估结果灵敏度高,相比二维增强MRI更加精准、量化地评估了肿瘤消融疗效,对LTP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血栓弹力图中血栓最大振幅在预测肺癌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中血栓最大振幅(MA)在肺癌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肺癌患者术后发生VTE的41例作为血栓组,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72.17±10.08)岁。将同期肺癌患者行手术但未发生VTE的87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71.06±9.49)岁。selleck HPLC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1、3、5 d TEG中血栓MA,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TEG各时点血栓MA对肺癌oral biopsy手术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TEG各时点血栓MA预测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VTE的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TEG血栓MA参数均大于术前,且血栓组与对照组术后第3 d TEG血栓MA参数>第1 d>第5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EG血栓MA值增大,对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VTE具有预测价值;将术后各时点TEG血栓MA作为检验变量,术后发生VTE作为状态变量,术后第1 d TEG血栓MA曲线下面积(AUC)=0.82,其最佳阈值为NVP-TNKS656分子式75.15 mm;术后第3 d AUC=0.88,其最佳阈值为80.05 mm;术后第5 d AUC=0.78,其最佳阈值为66.30 mm。结论 TEG血栓MA对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VTE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提示对肺癌手术患者术前应行TEG动态监测,并据此制定合理抗凝方案,减少VTE的发生。
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在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基于PERMA[积极情绪(P),投入(E),人际关系(R),意义(M)及成就(A)]模式的心理护理在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间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作为研究regenerative medicine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定量表(MSSNS)评分、癌因性疲乏程度、生活质量、功PD-0332991能情况得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MSSNS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两组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癌因性疲乏程度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和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和功能情况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97.5%)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护理应用到肺癌患者中,可有效降低肺癌患者MSSNS评分和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肺癌患者KPT-330生活质量、功能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新辅助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治疗Borrmann Ⅳ型胃癌疗效研究
目的 探索新辅助化疗对BorrmannⅣ型胃癌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此类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2010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BorrmannⅣ型胃癌病人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新辅助治疗组(NCT组)和非新辅助治疗组(NNCT组),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后,比较不同治疗方genetic architecture案对此类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 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共入组254例病人,其中NCT组90例,NNCT组164例,新辅助化疗及术后辅助化疗均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的方案。NCT组和NNCT组R0切除率分别为90.0%和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lleckchem BMN 673P=0.599)。NCT组和NNCT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29.3%(P=0.623),5年生存率分别为25.6%和25.0%(P=0.713),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获得R03-Methyladenine溶解度切除与非R0切除病人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33.3%和10.3%(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28.4%和0(P<0.01);两组共有40例病人(15.7%)接受了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HIPEC治疗组和未行HIPEC治疗组病人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5.0%和26.2%(P=0.0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5.0%和21.5%(P=0.028),HIPEC治疗组预后好于非HIPEC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orrmannⅣ型胃癌分化差,腹膜转移发生率高。以铂类联合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未能有效提高BorrmannⅣ型胃癌病人的R0切除率及生存率,而联合腹腔局部治疗如HIPEC可能有望改善此类病人的预后。
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在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9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乳腺癌根治术,观察组患selleck产品者给予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采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的《乳腺癌生存质量测评表(FACT-B)》对2组患者出院时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出院2年时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至出院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2组患者FACT-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2组患者FACT-B中心理、社会、精神、躯体维度评分分别为(114.32±37.41)分、(50.02±19.45)分、(41.51±13.66)分、(57.78±17.9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98GSK126细胞培养.62±32.89)分、(40.32±17.22)分、(31.45±11.13)分、(50.34±15.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6%,低于对照组的2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乳晕入路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治疗早期乳腺癌中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purine biosynthesis、科学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肺癌化疗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肺癌化疗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间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肺癌化疗患者,将肺癌化疗合并肺部感染的6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未发生肺部感染的6FG-4592分子量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CRP、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HMGB1浓度、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secondary endodontic infectionEA)浓度、血常规与肝功能指标[前白蛋白(PA)、血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肌酐(SCR)、尿素氮(BUN)]和免疫指标[成熟T淋巴细胞(CD3~+)、诱导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RP、PCT和IL-6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Elexacaftor纯度血清HMGB1和CE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常规、PA、ALB、AST和SCR均高于对照组,BUN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肺癌化疗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HMGB1浓度、CEA浓度、血常规与肝功能指标均高于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具有临床检测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人源性结肠癌组织异种移植模型在个体化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建立结肠癌人源性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并研究其在化疗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新鲜的人结肠癌手术标本移植于BAIB/c裸小鼠皮下建立结肠癌PDX模型,稳定传至第3代;将PDX模型肿瘤组织与人肿瘤组织H&E染色,比较其组织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的表达水平;绘制PDX模型肿瘤生长曲线;使用PDX模型评估临床用药伊利替康(Irinotecan,CPT-11)、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和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比PDX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浆CEA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3例结肠癌PDX模型,肿瘤组织基本保持了原发瘤组织的形态,其CEA表达水平与人肿瘤组织基本一致。3例PDX模型均显示,CPT-11、5-FU、OXA治疗具有显著效果(P<0.05),其中CPT-11组效果最显著,其次是5-FU和OXA。D34562和D34603模型均显Z-IETD-FMK半抑制浓度示OXA对小鼠体重影响较大,而CPT-11和5-FUTransjugular liver biopsy相对安全。CPT-11、5-FU和OXA治疗均可降低PDX模型血浆CEA水平(P<0.05),且CPT-11组CEA水平明显低于5-FU和OXA组(P<0.05),样本D34562、D34603的5-FU组血浆CEA水平明显低于OXA组(P<0.05)。结论 结肠癌PDX模型较好地保持了人源肿瘤组织的特征,CPT-11表现出良好的Adezmapimod纯度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