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治疗的急性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60例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A组予以西地兰注射液,B组予以胺碘酮注射液。2组均用药24~48 h后评估疗效。比较2组临床疗效,用药前和用药后心功能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Regorafenib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95.00%vs. 78.33%,χ~2=7.212,P=0.007)。用药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Metabolism抑制剂VEF)高于用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NT-proBNP水平、平均动脉压、心率低于用药前,且B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A组(8.33%vs. 26.67%,χ~2=6.984,P=0.008)。结论 胺碘酮用于急性心力衰竭并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能更有效地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疗效,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细胞焦亡相关因子表达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预测作用
目的 探讨细胞焦亡相关因子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介素-1β(IL-1β)及白介素-18(IL-18)表达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于入院后测定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IL-1β及IL-18水平,根据是否合并ASCVD将其分为ASCVD组与单纯T2DM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合并ASCVD的影响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IL-1β及IL-18水平对T2DM患者合并ASCVD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CVD组年龄、男性占比、高血压占比、空腹血糖、T2DM病程以及血浆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水平高于T2DM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大)、高血压以及血浆NLRP3炎性小体、IL-18Nirogacestat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合并ASCVD的风险因素(OR>1,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Genetically-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s当血浆NLRP3炎性小体≥559.450 pgNSC 125973/ml时,诊断T2DM合并ASCVD的灵敏度为93.5%、特异度为76.3%;当血浆Caspase-1≥93.655 pg/ml时,灵敏度为83.9%、特异度为71.2%;当血浆IL-1β≥15.810 pg/ml时,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82.9%;当血浆IL-18≥20.545 pg/ml时,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67.8%。结论 T2DM患者并发ASCVD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NLRP3炎性小体、Caspase-1、IL-1β及IL-18水平对T2DM患者合并ASCVD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转谷氨酰胺酶2通过mTOR通路和自噬调控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白血病细胞HL60和U937的髓系分化
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具有融合基因PML-RARα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异的靶向治疗药物。此外,ATRA在无PML-RARα融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其它一些肿瘤中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ATRA治疗也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或发生愈后复发。因此,对ATRA诱导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转谷氨酰胺酶2(TGM2)是一种多功能酶,能调控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等。ATRA能诱导APL细胞中TGM2表达上调,TGM2敲低抑制ATRA诱导的细胞分化。但其调控机制及涉及的信号通路尚不明确。本研究发现,在HL60和U937细胞中,ATRA能够上调CD11b和TGM2的表达(P<0.05),抑制mTOR信号通路,并增强自噬;与对照相比,敲低TGM2,mTOR信号通路增强,自噬被抑制,而ATRA诱导的CD11b表达被抑制(P<0.05),分化减弱,被ATRA抑制的mTOR信号通路得到部分恢复,而被ATRA增强的自噬适当减弱。这表明ATRA使selleck 3-MAHL60和U937细胞发生髓系分化,并诱导TGM2表达升高;而TGM2通过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途径调medical controversies控ATRA诱导的髓系分化。该研究将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ATR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过程和机制,也Blebbistatin纯度有利于加深对TGM2的多功能性的认识;有助于对APL等白血病及其它癌症的药物诱导疗法的探讨。
河南省基层医护人员高血压专题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目的 分析河南省基层高血压专题培训基层医护人Polygenetic models员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为河南省基层医疗机构推广高血压诊疗及管理能力同质化目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调查2019年8月-2021年11月河南省9个市15个县6607名基层医护人员高血压专题培训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效果。结果 6607人培训前考试时<60分人数占比37.32%,≥80分的人数占比20.12%,通过规范化培训后<60人数占比9.23%,≥80分的人数占比59.24%。不同县域、机构、职称的医护人员培训前后对高血压知识掌握有差异,经过规范化培训,对高血压诊疗及管理知识掌握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考试成绩差距小,培训前后不同人群降压目标、药物使用(联合用药)等方面知识错误率较高。结论 规范化、标准化高血压专项知识培训可以提升基层医护人员高血压诊疗及管理知识掌握能力。需要强化基层医护人员对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高血压不同人群降压目标、药物使用(联合用药)等方面知识培训。现阶段有必要加强对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selleck激酶抑制剂务项目工作的护理人员、公卫人员、管理人员高血压防治知识培训。
盐地碱蓬内生菌Neocamarosporium sp. ZLM-26次级代谢产物
本研究对盐地碱蓬内生菌Neocamarosporium spMC3核磁. ZLM-26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挖掘。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大米培养基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selleck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学解析和文献数据对比,鉴定6个化合物分Shoulder infection别为:5-butyl-6-(hydroxymethyl)-2H-pyran-2-one(1)、(7S)-xylariolide E(2)、(6S)-xylariolide D(3)、diaporpyrone A(4)、4-hydroxybenzaldehyde(5)和2-(2-hydroxyethyl) phenol(6)。分别采用CCK-8法和96孔板法评估了6个化合物的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结果显示,6个化合物(50 μmol/L)对胰腺癌细胞株SW1990、PANC-1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化合物4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5、6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化合物1为1个新的天然产物,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其核磁数据和抗菌活性。此外,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新凸轮孢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收缩压、血糖、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为HI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取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高血压病人587例,其中2Saxitoxin biosynthesis genes26例HICH病人作为观察组,361例无HICH的高血压病人为对照组。收集两组脑梗死史,血压、selleckchem AY-22989血脂指标及血清胱抑素(CysC)等临床、检验指标,观察组在发生HICH前的指标也收集。分析两组间和自身发病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绘制来分析其与HICH相关性及预测作用。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收缩压[SBP,171(15PUN30119作用0,194)mmHg比141(129,157)mmHg]、舒张压[SDP,95(86,105)mmHg比80(73,90)mmHg]、葡萄糖[GLU,7.44(5.94,9.73)mmol/L比5.42(4.84,6.65)mmol/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8.64(5.87,12.02)×109mmol/L比4.07(3.09,5.49)×109mmol/L]、白细胞计数(WB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高于对照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显示有脑梗死史,高血压病程、SBP、总胆固醇(TC)、GLU、NEUT升高,淋巴细胞计数(LYM)降低,可能增加HICH发生的风险(P<0.05)。且NEUT、SBP、GLU、LYM的AUC分别为0.82、0.80、0.74、0.71(P<0.05),预测HICH的临界值分别为5.64×109 mmol/L、161 mmHg、6.35 mmol/L、1.23×109 mmol/L。结论 有脑梗死史、高血压病程、SBP、GLU、TC、NEUT,LYM与HICH密切相关。NEUT、SBP、GLU、LYM对HICH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定量分析丝氨酸/甘氨酸转换影响胃癌细胞增殖的动力学机制
目的胃癌(GC)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生活,研究表明其与丝氨酸/甘氨酸代谢密切相关。丝氨system medicine酸/甘氨酸代谢对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一种基于随机和非梯度系统的势能景观所建立的大型代谢网络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了一个稳定的胃癌细胞代谢动力学模型。基于对模型的调控,定量分析丝氨酸/甘氨酸代谢影响胃癌细胞增殖的动力学机制。方法对一般代谢网络动力学方程添加随机噪声,通过随机动力学分解得到代谢网络参数空间的李雅普诺夫(Lyapunov)函数。进一步减少与随机波动相关的Lyapunov函数的变化,从而得到稳定的代谢网络。结果 在动力学参数不足的情况下,成功构建了胃癌细胞代谢网络的动力学模型。当胞外丝氨酸可用时,模型优先消耗丝氨酸;当甘氨酸生成丝氨酸的速率增加时,模型显著上调生成SAM和SAH的稳态通量。结论 本文证明了胃癌细胞对于丝氨酸的优先摄取以及丝氨酸/甘氨酸转化速率对SAM生成的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甲基化Mirdametinib核磁进程Stem Cells & Wnt抑制剂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为靶向丝氨酸/甘氨酸代谢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化痰开痹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型病人血栓前状态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化痰开痹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血栓前状态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痰浊痹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10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痰开痹汤。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selleck抑制剂-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Bafilomycin A1抑制剂组GMP-140、vWF、Fg、PAI-1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local intestinal immunity降低(P<0.05),t-P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痰开痹汤可有效改善血栓前状态,抑制血小板活化程度,从而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预后。
DARS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究线Lactone bioproduction粒体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2(aspartyl-tRNA synthetase2,mitochondrial,DARS2)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多种数据库分析DARS2在NSCLC的两种亚型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和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中的表达水平、预后价值、临床病理分期相关性、突变和甲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fg-4592.html基化水平和富集通路。通过划痕实验和CCK-8实验进一步分析DARS2对NSCL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通过GEPIA、GEO及HPA数据库分析发现,DARS2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在LUAD与LUSC中均显著上调,并与LUAD病理分期呈正相关。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ARS2过表达可显著缩短LUAD患者生存期。cBioPortal分析结果显示,DARS2在LUAD与LUSC中变异率分别为16%和18%。UALCAN数据库甲基化分析结果显示,DARS2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在LUAD中显著降低,而在LUSC中显著升高。Metascape数据库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DARS2相关的基因在LUAD和LUSC中均主要在细胞周期通路高度富集。划痕实验和CCK-8实验结果显示,敲低DARS2能显著抑制H1299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结论 DARS2在LUAD与LUSC中均过表达,其可能以参与调控细胞周期通路方式促进NSCselleck产品LC细胞增殖和迁移。
TIM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胃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是当下因癌症引发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当前,手术被视为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因早期胃癌缺少典型症状,致使早期诊断率低,故大多患者确诊时己属晚期,丧失最佳手术时机。此外,以铂类药物为代表的化疗是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但化疗耐药是不可避免的临床难点,这是胃癌患者治疗和管理需面临的挑战。以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为首的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其有效延长黑色素瘤、肺癌等患者生存期并改善预后;而在不同的癌种中,免疫治疗的临床反应率差异极大,限制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PD-L1的表达已被证实是筛选患者响应免疫疗法的重GSK J4要生物标志。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结构域1(TIM1)参与肺癌、脑胶质瘤、宫颈癌、肾透明细胞癌等肿瘤的进程,但TIM1是否参与调控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影响铂类化疗的敏感性、调节PD-L1的表达仍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探讨TIM1在胃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TIM1对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及周期等)、铂类化疗的敏感性、PD-L1的表达的影响及潜在调控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借助GEPIA、TCGA和GEO(GSE62254)查询TIM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并以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临床胃癌样本中TIM1的水平,阐述TIM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第二部分:q RT-PCR和WePD0325901细胞培养stern-blot(WB)检测胃上皮细胞及胃癌细胞系中TIM1的水平;CCK-8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用于评价TIM1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及Transwell侵袭实验评价TIM1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流式周期评价TIM1对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借助裸鼠皮下成瘤模型验证TIM1对体内GC细胞增殖的影响。第三部分:1流式细胞术检测TIM1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及CCK-8检测TIM1调控胃癌细胞对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WB检测TIM1对胃癌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的影响;Genital infection借助裸鼠化疗敏感性实验体内探究TIM1对铂类制剂敏感性的影响;2 q RT-PCR和流式检测胃上皮细胞、胃癌细胞及裸鼠皮下成瘤中PD-L1的表达;通过胃癌细胞及Jurkat T细胞构建T细胞介导的细胞杀伤试验评价TIM1对T细胞介导的胃癌细胞杀伤能力的影响;乳酸脱氢酶和CCK-8检测TIM1对胃癌细胞的毒性和活力的影响;3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TIM1对胃癌细胞调控的潜在机制,并进行WB实验验证。结果:第一部分:TIM1在胃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1访问GEPIA、TCGA和GEO(GSE62254)中胃癌队列,相较癌旁组织(对照组),胃癌组织中TIM1水平上调,相应的生存曲线均展示TIM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更差,而TIM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好(p<0.0001);2 IHC染色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TIM1的表达,TIM1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为62.6%(57/91),而在癌旁组织的阳性率为17.5%(16/91),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标本中TIM1高表达46例,低表达45例,且TIM1高表达患者的生存预后较低表达者差(p<0.0001);3分析TIM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TIM1表达高低与淋巴结转移(p<0.001)和TNM分期(p=0.013)相关,与性别、年龄、浸润层次、分化程度、家族史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第二部分:敲低TIM1可抑制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1 q RT-PCR和WB检测发现,与GES-1细胞(胃上皮细胞)相比,胃癌细胞系中TIM1表达均增高;其中,MGC-803和MKN-45细胞中TIM1表达最高,故用于后续实验;2因TIM1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故构建2条敲低TIM1的质粒并命名sh1与sh2,以q RT-PCR和WB评估下调效率;结果为sh1和sh2可有效下调TIM1的m RNA及蛋白表达,即sh1和sh2均具有可靠的敲低效率并可用作后续实验;此外,在敲减效率最明显的sh2上过表达TIM1且命名sh2+TIM1~(RES)用于回复实验,q RT-PCR及WB均显示sh2+TIM1~(RES)可上调TIM1的表达;3与sh NC(对照)组相比,敲低TIM1(sh1和sh2)能有效阻滞MGC-803和MKN-45细胞的增殖、抑制克隆数目和体积、抑制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增进G1期的细胞占比,而回复TIM1(sh2+TIM1~(RES))可促进MGC-803和MKN-45细胞的活力、增加克隆形成能力、提升细胞迁移与侵袭、削减G1期的细胞比例;4裸鼠皮下成瘤实验中,和sh NC组相比,敲低TIM1(sh2)组可延缓瘤体生长速率,而回复TIM1(sh2+TIM1~(RES))组的瘤体生长速率增快;另外,sh2组的瘤体HE和IHC染色数据亦展现细胞坏死减轻、Ki-67(增殖相关标志物)水平下调,而sh2+TIM1~(RES)组细胞坏死程度加剧、Ki-67表达水平增加。第三部分:敲低TIM1促进化疗敏感性、抑制PD-L1的表达及分子机制1 TIM1对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影响1.1检测MGC-803和MKN-45细胞的凋亡率,发现敲低TIM1(sh1和sh2)促进细胞凋亡,而sh2+TIM1~(RES)可延缓细胞凋亡;其中,MGC-803细胞的sh NC、sh1和sh2组凋亡率各自约为3.0%、9.5%和12.5%,但sh2+TIM1~(RES)组凋亡率降至5.7%;sh NC、sh1及sh2组在MKN-45细胞中的凋亡率约为5.1%、9.9%和13.1%,而sh2+TIM1~(RES)组凋亡率下调至8.0%;1.2检测铂类药物处理MGC-803和MKN-45细胞后的凋亡率,发现各组胃癌细胞凋亡的百分比随药物浓度的递增而上升;其中,sh1组和sh2组的细胞经铂类药物干预后细胞凋亡率增加尤为明显,而sh2+TIM1~(RES)组可减轻经铂类药物导致的凋亡;此外,CCK-8法发现,经铂类药物干预后,各组细胞活性均为浓度依赖性下降,sh1组和sh2组下降最显著,sh2+TIM1~(RES)组可逆转该下降趋势;1.3与sh NC组相比,sh1组和sh2组Bcl-2的表达下降,在sh2+TIM1~(RES)组中Bcl-2的表达量增加;此外,Bax在sh1组和sh2组的水平上升,在sh2+TIM1~(RES)组中Bax水平下调;1.4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中,与sh NC组相比,sh2组、顺铂组、奥沙利铂组、联合组1(sh2+顺铂)、联合组2(sh2+奥沙利铂)的瘤体生长均受抑制,其中联合组1和联合组2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 TIM1对PD-L1的表达及T细胞介导的胃癌细胞杀伤能力影响2.1 q RT-PCR及流式细胞术数据显示,相较sh NC组,sh1组和sh2组PD-L1的表达被抑制,而sh2+TIM1~(RES)组PD-L1的表达上调;另外,裸鼠皮下瘤体的q RT-PCR及IHC染色结果中,sh2组PD-L1的表达下调,sh2+TIM1~(RES)组PD-L1的表达上升;2.2胃癌细胞和被激活的T细胞共培养后,结晶紫染色发现sh1组和sh2组胃癌细胞存活率较sh NC组明显下降,而sh2+TIM1~(RES)组中细胞存活率增加;乳酸脱氢酶活性检测发现sh1组和sh2组的细胞毒性较sh NC组明显增加,而sh2+TIM1~(RES)组的细胞毒性减弱;CCK-8检测细胞活力得出,相较sh NC组,sh1组和sh2组细胞活力下降明显,sh2+TIM1~(RES)组细胞活力上升,以上趋势均与T细胞数量呈正相关。3 TIM1对胃癌细胞调控的潜在机制3.1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提示,sh NC VS sh2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491个,其中928个基因上调,563个基因下调;KEGG富集分析中前10的信号通路依次为: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细胞凋亡、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癌症中的异常转录调控、c AMP信号通路、细胞衰老及Notch信号通路,其中,MAPK信号轴所占比例最大,差异最明显;3.2 WB实验检测MAPK信号轴的关键蛋白,各组间ERK、c-Jun和p38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sh1组和sh2组中p-ERK、p-c-Jun和p-p38的表达较sh NC组均下调,sh2+TIM1~(RES)组中p-ERK、p-c-Jun和p-p38的表达均增加。结论:1 TIM1在胃癌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2敲低TIM1可抑制体内和体外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3敲低TIM1可提升胃癌细胞对铂类化疗的敏感性;4敲低TIM1可抑制PD-L1的表达和增加T细胞介导的胃癌细胞杀伤能力;5 TIM1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