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辣椒素(CAP)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均分为空白组(Nor组)、模型组(Mod组)、雷公藤组(GTW组)及CAP高(3 mg/kg)、中(2 mg/kg)、低剂量(1 mg/kg)组,后5组大鼠采用牛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IFA)建立CIA大鼠模型,Nor组及Mod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另4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3周,测定大鼠足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AI)评分;取大鼠右踝滑膜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MKK3)、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 (p-MKK3)、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MMP-13和CasEmpagliflozin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Fasciola hepatica与Nor组比较,Mod组大鼠足肿胀度以及AI评分升高(P<0.001);与Mod组比较,GTW组和CAP各剂量组大鼠足肿度及AI评分降低(P<0.01);GTW组和CAP高、低剂量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滑膜细胞增生均减少;GTW组和CAP高剂量组血清IL-17降低(P<0.01),CAP中剂量组血清IL-17降低(P<PF-02341066半抑制浓度0.05);GTW组和CAP高剂量组大鼠滑膜关节组织中MKK3、P38MAPK和MMP-13 mRNA降低(P<0.05),Caspase-3 mRNA升高(P<0.01);GTW组和CAP高剂量组滑膜关节组织中p-MKK3、p-P38MAPK和MMP-13蛋白表达降低(P<0.01),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 CAP对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活化、下调促炎因子IL-17和上调促凋亡因子Caspase-3的表达有关。
髌下脂肪垫磁共振测量参数与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髌下脂肪垫(IPFP)磁共振测量参数与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数字表法VX-765采购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选择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2组患者僵硬评分、疼痛评分、日常活动及屈曲度水平,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2组患者关节软骨T_2值水平变化,并测定IPFP容积及信号强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对照组治疗后IPFP容积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2组IPFP信号强度改变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僵硬评分、疼痛评分、日常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Accessory Reagents,屈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股骨内、外侧软骨、胫骨Others抑制剂内、外侧软骨T_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FP容积与温针灸治疗后痊愈、显效、有效呈正相关,与无效呈负相关(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及炎症反应,MRI测量参数T_2值、IPFP信号强度可有效评估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状态,在评估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小檗碱靶向Wnt5a/NPC1信号通路调节脂自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目的:探讨小檗碱(BBR)在防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对脂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50只随机分为AS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5 mg·kg-1)、BBR低、中、高剂量组(2.5、5、10 mg·kg-1);selleck抑制剂另设10只C57BL/6J小鼠为空白组。12周后苏木素-伊红(HE)及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AS斑块病理学改变;生化检测血清脂质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氧化应激标记物活性氧(ROS)含量及血清脂自噬标记物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免疫组化(IHC)检测Tamoxifen说明书主动脉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C1型尼曼-匹克蛋白(NPC1)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Primers and ProbesWnt5a、NPC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AS模型组小鼠可见显著的AS斑块形成,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L-6、TNF-α、ROS、主动脉Wnt5a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OD、Beclin1、LC3Ⅱ、主动脉NPC1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AS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BBR中剂量组及BBR高剂量小鼠AS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P<0.01),血清TC、TG、LDL-C、IL-6、TNF-α、ROS、主动脉Wnt5a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HDL-C、SOD、Beclin1、LC3Ⅱ、主动脉NPC1分布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BBR中剂量组小鼠以上检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BR可通过竞争性结合Wnt5a激活NPC1表达,上调脂自噬水平降低血脂,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防治AS功效。
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8、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nfection in hematology白细胞介素-18(IL-1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将128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1 mm, A组]66例和单纯T2DM组(CIMT<1 mm, B组)62例。再根据CIMT将A组患者分为A1组(1 mm≤CIMT<1.1 mm)21例、A2组(1.1 mm≤CIMT<1.2 mm)25例及A3组(CIMT≥1.2 mm)20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斑块将A组分为有斑块组(20例)及无斑块组(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CIMT并分组进行比较。selleck HP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炎症因子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空腹素(FINS)、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依次升高、IL-18、hs-CRP、TNF-α水平均高于B组(P<0.05)。A1组、A2组及A3组患者IL-18、hs-CRP、TNF-α水平依次升高;有斑块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LDL-C、TG、IL-18、hs-CRP、TNF-α均为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L-18、hs-CRP、TNF-α与T2DM患者CIMT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PLX-4720抑制剂与IL-18、hs-CRP、TNF-α水平升高有关,T2DM病程、LDL-C、TG、IL-18、TNF-α与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正相关,提示血清炎症因子IL-18、hs-CRP、TNF-α可能是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标志物,其水平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机制之一。
补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方联合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DN)Ⅲ期(肾虚血瘀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潍坊市中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6月—2022年6获悉更多月收治的160例DNⅢ期(肾虚血瘀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均分成2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口服80 mg缬沙坦,观察组基于对Laduviglusib照组加用补肾活血法制备胶囊颗粒,比较2组临床疗效,重点观察2组肾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等相关因Microscopy immunoelectron子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组治疗前肾功能、血液流变学、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相关指标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UAER、UACR、PV、HBV、LBV、PF、hs-CRP、IL-6、TNF-α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活血法联合缬沙坦对DNⅢ期(肾虚血瘀型)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机体炎症状态与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值得推广。
富氢盐水抑制NLRP3炎性小体和TLR4/NF-κB信号通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反应
目的 探讨富氢盐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炎症反应及对NLRP3炎性小体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30只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组(ModFood biopreservationel)及富氢盐水组(HErdafitinib抑制剂S),每组10只。检测各组小鼠体重以及疾病活动指数变化;检测各组小鼠结肠GDC-0068分子量长度和脾脏指数;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TUNEL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NLRP3、TLR4、p-NF-κB及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富氢盐水可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反应,降低IL-1β、IL-6及TNF-α表达水平,减少结肠细胞的凋亡数,改善结肠长度及病理改变,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和脾脏指数,同时下调NLRP3和TLR4蛋白,抑制NF-κB磷酸化。结论 富氢盐水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反应,与抑制NLRP3炎性小体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
独活寄生汤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发挥对膝骨关节炎小鼠软骨损伤的缓解作用
目的 研究独活寄生汤通过调节免疫功能缓解膝骨关节炎(KOA)小鼠软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独活寄生汤低、高剂量组(2、4 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右关节腔每周注射1次4%木瓜蛋白酶,连续3周,建立KOA模型,随后给予相应药物干预4周。给药结束后测量足趾厚度以评价小鼠关节肿胀度,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水平,HHIV-1 infectionE染色评估膝关节软骨及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软骨MMP-2、caspase3、NLRP3及脾脏CD3、F4Bemcentinib临床试验/80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软骨NLRP3、ASC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软骨组织IL-1β、IL-6、TNF-α、iNOS、IL-10、IL-1Ra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右侧爪中心点厚度,血清IL-1β水平,膝关节软骨组织MMP-2、caspase3、NLRP3和ASC蛋白表达,膝关节软骨组织IL-1β、IL-6、TNF-α、iNOS mRNA表达,脾脏CD3、F4/80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软骨出现病理性损伤,病理评分升高(P<0.01),脾脏组织无明显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独活寄生汤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P<0.05,P<0.01)。结论 独活寄生汤可减轻木瓜蛋白酶诱导的KOA小鼠软骨损伤,该作用与其调节脾脏免疫功能,减少膝关节软骨NLRP3的过MS-275临床试验度激活相关。
基于Hedgehog信号通路的黄芩苷抗炎性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黄芩苷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抗炎性结直肠癌的机制。不同剂量黄芩苷给予结直肠癌SW620细胞和结直肠癌AOM/DSS小鼠,采用MTT法、Hoechst33342/PI双染法、ELISA、RT-qPCR以及Western blot等多种技术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SW620细胞增殖且在高剂量和长时间培养情况下对NCM460细胞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伴随Caspase-9和Caspase-3活temporal artery biopsy性的增加。此外,黄芩苷抑制细胞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降低Hedgehog信号通路SHH、SMO以及Gli1相关mRZD1839体内实验剂量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提高SUFU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AOM/DSS结直肠癌小鼠中,黄芩苷降低组织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同时抑制Hedgehoselleck激酶抑制剂g信号通路SHH、SMO以及Gli1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提高SUFU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述结果提示,黄芩苷能够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克隆以及诱导细胞凋亡,同时降低细胞和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涉及对于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抑制。
极端红曲霉高粱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和抗炎性
极端微生物从毛红曲霉Monascus pilosus YX-1125分离于白酒酿造环境中,该菌种被发现能够以高粱为底物进行生长,并能够耐受多重极端环境胁迫。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源自该菌种与高粱的发酵滤液(Monascus and Sorghum Fermentation Filtrate, MSFF),并研究了其成分、安全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MSFF富含丙酸、丁酸、乙酸等多种短链脂肪酸、酚类化合物(大于7.0 mg/mL)和的17种氨基酸(大于7.5 mg/mL)等生物活性物质,且具有较强的复合抗氧化潜力,80%浓度MSFF的Aboveground biomass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清除率67.3%、铜螯合率59.71%,铁螯合率42.62%,羟自由基清除率83.31%和超氧自由基清除率55.8%,且铁离子还原能力相当于1.24 mmol FeSO_(4)/mL。体外实验结果揭示1%(v/v)的MSFF即可通过减少81.4%细胞凋亡、清除35.8%胞内活性氧、抑制最高8Torin 1纯度3.2%的促炎症因子的释放(白介素-6和-8)和下调最高42.5%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金属硫蛋白酶-2和-9)等多种方式抑制炎症反应及其带来的损伤。安全性测试证实了MSFF有很高的细胞相容性。综上所述,MSF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寻找更多氧剂与抗炎症原料,在健康食品与皮肤护理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继发性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滑膜炎症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属中医学“膝痹”范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快,膝骨关节炎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原创技术针刀疗法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显著优势,针刀疗法是以针刀医学理论为基础,将针刀作为治疗工具,以针的方式刺入人体,在人体内发挥针和刀的治疗作用,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制定点击此处的膝骨关节炎针刀临床诊疗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膝骨关节炎的针刀诊疗,促进针刀诊治膝骨关节炎水平的提高。本指南从范围、定义、术语、中西医诊断、分级分期、针刀治疗以及不良反应与处理等方面对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与针刀治疗流程进行规范梳理,旨在为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等方面提供诊疗指导和参考。(1)诊断:分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2个部分,包括诊断标准、分级标准、分期标准、中医辨证分型。(2)针刀治疗:主要包括治疗适应证、治疗禁忌证、治疗方案、治疗后注意事项、治疗频次与疗程、结局指标、针刀治疗安全性及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等7个方面。治疗方案主要明确了治疗原则、操作步骤、选取治疗点、其他协同疗法等方面的诊疗技术。不良反应包括常见不良反应和特殊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如晕针、断针、局部血肿形成和局部皮肤感染等,特殊不良反Mindfulness-oriented meditation应如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膝关节感染等。本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构建临床问题,制定文献筛选、证据分级,形成推Baf-A1 NMR荐意见、征求意见,最后规定了膝骨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针刀诊疗方案等内容,旨在为各级各类康复机构、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骨伤科、疼痛科、康复科医师提供针刀治疗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能更好地为膝骨关节炎临床决策的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