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干预在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对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重症患者共计8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接受集束化干预,观察2组VAP发生率,机械通气AY-22989纯度时间、ICU收治时间,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饱和度(SaO_2)],口腔清洁评分和APACHPⅡ评分。结果 研究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前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血气指标PaCO_2、PaO_2、SaO_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插管护理前Immune-inflammatory parameters口腔清洁评分及A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口腔清洁评Bemcentinib生产商分、APACHE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患者治疗期间,集束化干预实施,可有效预防VAP发生,缩短机械通气、ICU时间,调节血气指标,临床价值明显。

围妊娠期接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妊娠期接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EPZ-6438作用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Regorafenib溶解度围妊娠期女性接种COVID-19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1月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医联体医院住院分娩或流产、早产的1 987例孕产妇的临床和妊娠结局资料,根据是否接种COVID-19疫苗分为接种疫苗组(n=1 346)和未接种疫苗组(n=641),分析2组临床资料、妊娠结局、孕产妇合并症/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结果:1 346例孕产妇接种灭活疫苗913例(67.83%)、重组亚单位疫苗417例(30.98%)及腺病毒载体疫苗16例(1.19%)。接种疫苗组经产妇比例高于未接种疫苗组(60.18%vs. 35.22%,P<0.001),妊娠paediatric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低于未接种疫苗组(4.61%vs. 7.49%,P=0.009)。2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贫血、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早产儿、新生儿畸形、低出生体质量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分娩后5 min 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围妊娠期女性接种COVID-19疫苗与母婴不良妊娠结局无关。

利福平注射液与利福平胶囊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利福平注射液与利福平胶囊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肺结核患者的治疗选取适宜剂型,保障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胶囊组与注射液组,各71例。胶囊组予以利福平胶囊治疗,注射液组则予ruminal microbiota以利福平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痰菌转阴率、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治疗6个月后病灶吸收与空洞闭合情况,不良反应。结果 注射液组治疗优良率高于胶囊组(95.77%vs. 84.51%,χ~2=5.071,P=0.024)。治疗1个月后,注射液组痰菌转阴率高于胶囊组(77.46 vs. 50.70%,χ~2=11.045,P<0.001);治疗2个月后,注射液组痰菌转阴率高于胶囊组(91.55%vs. 76.06%,χ~2=6.278,P=0.012)。治疗1、2个月后,2组血清ALT、AST、DBil水平高于治疗前,但注射液组低于胶囊组(P<0.05或P<0.01);2组CD3~+、CD4~+/CD8~+低于治疗前,但注射液组高于胶囊IACS-10759组(P<0.01)。治疗6个月后,注射液组病灶吸收有效率高于胶囊组(85.92%vs. 63.38%,χ~2=9.526,P=0.002);注射液组空洞改善有效率高于胶囊组(94.37selleck Panobinostat%vs. 77.46%,χ~2=8.380,P=0.004)。注射液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胶囊组(9.86%vs. 25.35%,χ~2=5.874,P=0.015)。结论 与利福平胶囊相比,利福平注射液治疗肺结核的效果更佳,其可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痰菌转阴率,促进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且对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更具安全性,但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区分胃炎和胃癌的三种模型及评价

目的 基于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多肿瘤标志物联合区分胃炎和胃癌模型。方法 选取2010~2021年期间来西京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炎和胃癌的患者13 727例,收集入组患者基本信息(年龄和性别)、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Biological life supporten, CEA)、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及糖链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CA125)结果。采用随机森林(rCell Cycle抑制剂andomforest,RF)、决策树(decisiontree, DT)和K最邻近法(K-nearest neighbor, KNN)三种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入组患者6种变量的数据,建立区分胃炎和胃癌模型。验证各模型对所有入组患者、不同年龄层的入组患者、AFP阴性入组患者的胃炎和胃癌鉴别能力,并与单肿瘤标志物鉴别能力做对比。结果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RF-pv6,DT-pv6和KNN-pv6模型对所有的患者诊断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均高于0.742,单肿瘤标志物AUC均低于0.644;各模型对于小于50岁患者,AUC均高于0.668,单肿瘤标志物AUC均低于0.641;各模型对于大于50岁患者,AUC均高于0.734,单肿瘤标志物AUC均低于0.647;各模型对于AFP阴性患者,AUC均高于0.731,单肿瘤标志物AUC均低于0.639。各模型在所有入组患者及其亚组中的AUC高于单肿瘤标志物的AUC。结论 通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入组患者的6种特征数据建立的三种模型效能均优selleck于单肿瘤标志物对胃炎和胃癌的鉴别能力。

胃癌组织中HOXC10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

目的 分析胃癌组织中HOXC10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PI3K抑制剂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0例胃癌患者,根据HOXC10 mRNA水平将其分为低表达组(n=33)与高表达组(n=47)。收集并比较不同HOXC10表达胃癌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胃癌组织中HOXC10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HOXC10表达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胃癌病理分级、 TNM分期、 Lauren分型、 T分期以及N分期比Medicaid expansion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进一步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Telaglenastat核磁病理分级、 TNM分期、 Lauren分型、 T分期、 N分期是影响胃癌组织中HOXC10表达的独立因素(P <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HOXC10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且胃癌病理分级、 TNM分期、 Lauren分型、 T分期、 N分期是影响胃癌组织中HOXC10表达的独立因素。

和胃止痛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胃黏膜恢复正常时间、胃脘痛消失时间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胃止痛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的疗效及对黏膜恢复正常、胃脘痛消失时间的影响。方法:将80例CS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20 mg/次,1次/d,晨起餐前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和胃止痛方(药物组成: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白芍、合欢皮、黄连、延胡索、红枣、丹参、檀香、砂仁、麸炒枳壳)治疗,由河南中医AZD1152-HQPA采购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房统一煎制,1 d 1剂,200 AM symbiosesmL/次,分早晚2次温服。两组均连确认细节续治疗3周后对比临床疗效、胃黏膜恢复正常时间、胃脘痛消失时间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2.50%(33/4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镜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及胃脘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胃脘疼痛、嗳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酸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胃止痛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CSG效果较好。

Predictive Effect of Percentage of Monocytes on Neutrophil Recovery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fter Chemotherapy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或再诱导CAM方案化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数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的预测效用。方法:于2016年10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血液科接受CAM诱导或CAM再诱导方案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78人共321例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人口学信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数(Mon%)等。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法评估患儿化疗结束后Mon%降至最低值的天数是否显著短于ANC降至最低值的天数。评估化疗后Mon%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的天数是否显著短于化疗后ANC从小于0.5×109/L恢复至0.5×109/L以上的天数(粒缺持续时间)。评估化疗后Mon%第一次恢复5%、10%或15%以上的天R428数是否显著短于化疗后ANC恢复至0.5×109/L以上的天数。采用Pearson、Spearman、Point-biserial或Kendall’s selleck合成tau-b相关分析,比较患儿临床特征、外周血Mon%不同阶段恢复时长和恢复速度与粒缺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然后将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监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用ROC曲线法计算外周血Mon%恢复时长或恢复数值预测粒缺持续时间的最佳界值点。结果:急性淋巴细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胞白血病患儿接受CAM诱导方案或CAM再诱导方案化疗结束后,Mon%降至最低值的时长比ANC降至最低值的时长短4天(P<0.05);Mon%三个不同阶段(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恢复时长显著短于相应ANC从小于0.5×109/L恢复至0.5×109/L以上的时长(即粒缺持续时间),分别早4天、3天和2天(P<0.05)。Mon%三个不同阶段(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恢复时长显著短于相应ANC恢复至0.5×109/L以上的时长,分别早4天、2天和1天(P<0.05)。外周血Mon%三个不同阶段恢复时长与粒缺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0,0.562和0.597,P<0.05)。外周血Mon%三个不同阶段恢复速度与粒缺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2,-0.443和-0.555,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化疗结束后,当外周血Mon%在7.5天内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15%以上时,可以最佳预测ANC在10天内从小于0.5× 109/L升至0.5×109/L以上(...

电针“足三里”减轻大肠癌荷瘤小鼠5-FU化疗后肾损伤及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研究(英文)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减轻大肠癌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后所致肾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对其肾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5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CT26组、5-FU组、非穴组(Sham-point,SP)和足三里(ST36)组,每组7只;除Control组外,其余4组采用CT26细胞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5-FU组、非穴组和足三里组腹腔注射5-FU注射液,剂量5 mg/mL,每3日注射一次,共21天。非穴组和足三里组小鼠在每次5-FU腹腔注射后进行电针干预操作,非穴组选取小鼠双侧“非穴”,足三里组选取小鼠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参数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5 min,干预频次及周期同5-FU腹腔注射。实验结束后进行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生化分析法检测肾组织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核因子kappa B p65 (Nuclear factor-kappaBp65,NF-κB p65)、入核情况,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selleck合成r-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 β (Interleukin-l β,IL-1 β)表达水平;采用TUNEL荧光试剂盒检测肾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lewkmia-2,Hardware infectionBcl-2)抗体、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活化的半胱天冬酸酶3 (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半胱天冬酶9 (Cleaved caspase-9)、细胞色素C (Cyt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T26组小鼠血清Cre含量升高(P<0.01),但BUN含量的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肾组织结构清晰,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正常,SOD活性降低(P<0.01)SCH727965半抑制浓度,MDA…

儿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临床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其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分为大环内酯类抗selleck HPLC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MRMP)组45例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肺炎支原体(macrolide-susceptible Mycoplasma pneumoniae,MSMP)组165例。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前的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影像学表现、大环内酯反应不良等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RMP发生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总发热天数(P=0.000)、血红蛋白(P=0Military medicine.03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PUN30119采购11)及大环内酯反应不良(P=0.000)与MRMP感染有关,而年龄、性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前的发热天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影像学表现等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发热天数(OR=0.115,95%CI0.043~0.313,P=0.000)及大环内酯反应不良(OR=0.176,95%CI0.075~0.412,P=0.000)是儿童MRMP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总发热天数和大环内酯反应不良与儿童MRMP肺炎的发生独立相关,是临床上鉴别MRMP肺炎的重要指标。

肝爽颗粒治疗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肝爽颗粒治疗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88例确诊为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及Bafilomycin A1分子量常规保肝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肝爽颗粒治疗。随访观察3月比较两组临床疗程,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检测肝、肾功能,HBV-DNA水平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并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及TBil较Common Variable Immune Deficiency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及TBil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水平及CAP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水平及CAP值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纤维化四项SAG说明书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联合肝爽颗粒治疗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肝脏脂肪变性及预防肝纤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