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球菌MlaA重组蛋白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淋球菌MlaA蛋白,制备并鉴定其多克隆抗体。方法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MlaA,转化BL21(DE3)大肠埃希菌,经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抗原,与佐剂乳化后免疫6周龄雌性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取小鼠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抗体效价,用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laA多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结果 Western bSPR immunosensorlot显示,pET-28a-MlaA转化BL21后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35×10~3的淋球菌MlaA重组蛋白。ELISA检测MlaA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为1∶8 000~1∶32 000。Wesselleck Erdafitinibtern blot、IF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制备的抗体能识别淋球菌变性和非变性MlaA蛋白。结论 成功表达并纯化淋球菌MlaA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将制备的抗SCH727965分子量体血清作为一抗对淋球菌及其他不同类菌株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后发现,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淋球菌中的MlaA蛋白。经IFA及FCM检测,结果均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与淋球菌MlaA有良好的反应性。

以聚酮合酶13为靶点的新型抗结核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目的 发现结核分枝杆菌PkCCRG 81045s13(MtPks13)的抑制剂,为后续针对以MtPks13为靶点开发抗结核药物奠定了基础。方法表达MtPks13-TE蛋白并优化其酶活测定方法,构建MtPks13抑制剂高通量筛uro-genital infections选模型;与海分枝杆菌表型筛选方法联用,对5万个化合物进行筛选,将获得的抑制剂IMB-7142进行IC50以及酶动力学性质的测定;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实验以及分子对接模型研究阳性化合物IMB-7142与MtPks13-TE蛋白是否能发生相互作用及其作用位点;用菌液稀释法评价IMB-7142对结核标准株的抗结核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MtPks13抑制剂筛选模型,并发现了一个对MtPks13有抑制作用,同时抑制海Pevonedistat浓度分枝杆菌生长的化合物IMB-7142,该抑制剂能与MtPks13-TE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结核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稳定的MtPks13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并且应用该模型筛选得到的一个抑制剂同时具有抗结核活性,为后续开发以MtPks13为靶点抗结核药物提供了思路。

基于PI3K/Akt通路探索中医药治疗肝癌机制的研究概述

肝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涉及多种基因多条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s,Akt)信号通路作为肿瘤发生过程中常见的信号通路之一,具有抑制癌细胞调亡、促进细胞增殖等作用,其与肝癌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成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归纳与总结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药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以抑制血管内皮的生Medical Abortion成、阻滞细胞周期来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增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半胱氨酸蛋白酶3、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细胞色素C等基因蛋白的表达来诱导肝癌GSK2118436 IC50细胞的凋亡;Puromycin说明书增加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表达来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可见,中医药可抑制PI3K/Akt通路的激活,通过上述机制作用于肝癌细胞,降低相关疗效指标,最终影响肝癌的发展,起到治疗肝癌的目的,这为今后中医药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方向与理论依据。

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的效果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Lorlatinib纯度疗。比较两组血糖指标水平、腰围、体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腰围、体重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消化道反应、腹泻、轻度低血糖、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尿生殖道症状、酮症等不良Trichostatin A抑制剂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达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较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Confirmatory targeted biopsy,具有更好的降血糖及腰围、降低体重效果,但其糖尿病酮症及泌尿生殖道感染风险较高。

尼可地尔联合通心络治疗老年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联合通心PUN30119体内络对老年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五医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CSF的老年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53例,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联合通心络。观察治疗6个月后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血浆一氧化氮(NO)、内selleck皮素1(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D明显改善,NO水平明显升高,ET-1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亦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可地尔联合通心络对于老年CSF患者可降低ET-1、hs-CRP水平,提高FMD、NO水平,改Insect immunity善血管内皮功能。

黄芪甲苷Ⅳ对尿毒症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及相关机制研究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的 研究黄芪甲苷Ⅳ对尿毒症模型大鼠肾脏受损的保护作用以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模型组、黄芪甲苷Ⅳ低剂量组(50 mg·kg-1)、黄芪甲苷Ⅳ高剂量组(100 mg·kg-1)、通路抑制组(Nrf2抑制剂5 mg·kg-1)、高剂量给药+通路抑制组(黄芪甲苷Ⅳ100 mg·kg-1+Nrf2抑制剂5 mg·kg-1)、对照组(假手术组),每组16只。给药干预后电镜下观察大鼠肾血管病变情况;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发光免疫法检测肾脏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对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共表达进行荧光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血红素氧合酶1(HO-1)、内皮型一氧化氮(eNOS)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生成素样蛋白6(ANGPTL6)蛋白相对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毛细血管出现明显的受压狭窄、管腔内皮细胞膨胀肿大,并伴随红细胞积聚等现象,β2-MG、BUN、Scr等毒素因子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肾脏组织中ROS含量、Nrf2+CD31+水平以及HO-1、eNOS表达均明显上调(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Ⅳ低、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病理受损情况有明显改善,血清β2-selleck EntinostatMG、BUN、Scr等毒素因子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肾脏ROS水平及eNOS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Nrf2、HO-1相关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5);通路抑制组大鼠肾脏毛细血管受压狭窄、管腔内皮细胞膨胀肿大,并伴随红细胞积聚等现象更加严重,且以购买VX-661上血清及组织中致病机制相关因子指标含量高低与给药组均相反(均P<0.05)。结论 黄芪甲苷Ⅳ对尿毒症大鼠肾脏受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对Nrf2/HO-1途径的激活从而介导机体抗炎抗氧化系统激活存在一定联系。

胰岛素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胰岛素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2月前来宁波市中医院就诊的90例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胰岛素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岛素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部位骨密度(BMD)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Others抑制剂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1)、骨钙素(BG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分、中文版Osw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胰岛素联合唑来膦AZD2281临床试验酸治疗效果满意,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及骨代谢指标,提高骨密度,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基于TaqMan-MGB探针的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基因检测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能够引起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种消化道相关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显著减轻胃部炎症,促进溃疡愈合,并可能预防胃癌的发生。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流行率持续增点击此处加,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效果下降。因此,在医疗机构中,除了一般的幽门螺旋杆菌诊断外,还需进行抗生素耐药性评估,以指导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传统的体外药敏试验、E-test等耐药检测方法操作复杂,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且耗时长。近年新发布Maastricht V共识第一次提到“在活检标本上用分子诊断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及克拉霉素和/或氟喹诺酮类的耐药”,针对这一新的建议,本研究通过对幽门螺杆菌样品核酸提取,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核酸检测方法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样品检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的Taq Man-MGB探针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用于实现一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检测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耐药突变。第一部分是幽门螺杆菌检测最适取样部位和核酸提取方法研究。选取86例采集自胃镜检查患者唾液、牙菌斑以及胃黏膜三个不同部位的样品通过热裂解、离心柱法以及磁珠提取法对预处理后的样本进行核酸提取。通过建立两重q PCR扩增检测H.pylori 16S r DNA和人内参基因RPP30。实验结果表明,唾液、牙菌斑未检出幽门螺杆菌,胃黏膜样本与临床病理活检一致性100%。用三种提取方法对已知H.pylori阳性胃黏膜进行了核酸提取,通过比较核酸浓度和扩增Ct值,磁珠法提取核酸浓度(80-100 ng/μL)及后续扩增平均Ct值均优于热裂解法和离心柱提取法。第Cardiac biopsy二部分是针对幽门螺杆菌的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耐药位点单重q PCR检测体系的建立。通过人工合成含野生型和耐药型突变基因序列的质粒,针对C261A/G、G271A/T和A272G突变型的左氧氟沙星耐药H.pylori gyr A以及A2142G/C和A2143G突变型的克拉霉素耐药H.pylori 23S r DNA合成不同的Taq Man-MGB探针,对引物、探针进行筛选验证单重q PCR扩增的可行性、特异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区分具有不同突变标记的重组质粒。并且本方法特异性良好,检测含有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耐药突变位点的幽门螺杆菌可与其它8种同样引起胃肠道疾GW4869体内病的致病菌区分开。第三部分为多重q PCR体系建立及临床样本检测,整合引物和探针加入A、B两个反应管内建立了左氧氟沙星和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Taq Man-MGB探针多重q PCR检测体系,并验证了该系统特异性、可行性和灵敏度。该系统对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达到10~1 copies/μL,检测耐药突变位点可以达到10~2 copies/μL,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使用该检测系统对697例严重胃痛患者的胃黏膜样本进行检测,与活检和Sanger测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值均超过0.90。该系统的检测结果还可用于按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统计患者耐药模式的流行情况。这种简单快速的系统将有利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幽门螺杆菌菌株进行个性化治疗,并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究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改良根治术以及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9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试验组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乳房美观度、预后情况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129.75±10.64)min、住院时间(4.9±1.4)d以及切口长度(4.65±1.18)cm均短于对照组的(150.06±10.54)min、(5.9±2.2)d、(12.47±1.75)cm,术中出血量(64.3±9.3)ml少于对照组的(86.7±10.3)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的2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手术前,且试验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分别为(7VP-16价格8.42±8.46)、(80.79±8.32)、(79.57±8.27)分,高于对照组的(73.44±8.79)、(74.52±8.82)、(74.55±8.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CEA、CA153水平均低于本组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乳房优良率91.49%高于对照组的65.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本组手术前,且试验组SAS评分(46.77±2.12)分、SDE-616452溶解度S评分(48.86±2.1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8.58±2.88)、(50.58±2.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t pathology结论 在临床上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改良根治术以及保乳手术均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保乳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等优于改良根治术,更具有治疗研究价值,有着极佳的手术前景,适宜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腺苷2A受体对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效应与机制研究

研究背景全世界每年约有五千万人遭受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其高死亡率及严重的后遗效应受到广泛关注。TBI后遗效应中运动、认知等神经功能的损害主要与伤后慢性神经炎症的持续进展有关。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参与固有免疫的重要细胞,在神经炎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NLRP3(nucleotide-binding domain,leucine-rich-repeat containing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3)炎症小体是一个大蛋白复合物,在CNS中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由NLRP3蛋白、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和半胱天冬酶-1(caspase 1)组成。已有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能够引起细胞焦亡和炎症级联反应,是慢性创伤性脑病和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慢性炎症损伤的重要原因。腺苷2A受体(aFerrostatin-1溶解度denosine 2A receptor,A_(2A)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已有研究证实A_(2A)R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等CNS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神经炎症调控作用,其在TBI中也与神经炎症的调控高度相关。A_(2A)R受体的活化主要表现为抗炎效应,但在CNS中由于伤后谷氨酸浓度的急剧升高,其抗炎效应转变为促炎效应。这种效应转变的主要原因是高浓度谷氨酸环境下,A_(2A)R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相互作用,其下游信号通路由抗炎的PKA通路重定向至促炎的PKC通路。此外,已有报道表明A_(2A)R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中参与了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但由于A_(2A)R在不同类型细胞和部位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效应,小胶质细胞中A_(2A)R对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在TBI后神经炎症进展中的Etoposide作用及机制仍有待阐明。研究内容与方法在动物实验中,我们构建了小胶质细胞NLRP3或A_(2A)R特异性敲除的小鼠,通过行为学检测(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试验、加速转棒试验和旷场试验)、免疫荧光、western blot(WB)等方法,探究小胶质细胞中NLRP3活化对中度TBI后7d神经炎症的影响及伤后A_(2A)R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调控效应。在原代小胶质细胞中,通过CCK-8、WB、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等手段,探究小胶中A_(2A)R对NLRP3炎症小体组装与活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以及这种调控效应在不同浓度谷氨酸环境下的变化。实验结果及结论1.TBI后小胶质细胞中A_(2A)R对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效应研究1)TBI后伤周皮层中小胶质细胞A_(2A)R和NLRP3表达显著升高且在小胶质细胞中存在大量共定位。分选TBI伤后7d伤周皮层小胶质细胞,WB检测A_(2A)R和NLRP3含量,结果表明TBI后小胶中A_(2A)R和NLRP3显著升高。免疫荧光也证实了两者的表达升高,并在小胶质细胞(Iba-1~+)中存在大量共定位。2)小胶质细胞NLRP3特异性敲除(NLRP3~(CX3CR1))能显著抑制TBI后神经功能缺损、炎性因子释放和神经病理改变。NLRP3~(CX3CR1)有效减轻了TBI后24h脑水肿程度及伤后3d、7d的运动功能损害。WB检测炎性因子(IL-1β和IL-18)和突触相关蛋白(PSD95、SNAP25、VAMP1、SYN1)水平,结果表明NLRP3~(CX3CR1)具有抑制神经炎症,减轻伤后突触损伤的作用。HE染色证实伤后7d炎性细胞浸润得到抑制。免疫荧光检测证实NLRP3~(CX3CR1)能够有效抑制TBI后小胶质细胞活化(CD68~+)和树突(MAP2~+)损伤,对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神经元(NeuN~+)数量无显著影响。3)小胶质细胞A_(2A)R特异性敲除(A_(2A)R~(CX3CR1))能抑制TBI后伤周皮层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进而改善伤后神经功能缺损、炎性因子释放和神经病理改变。实验结果显示A_(2A)R~(CX3CR1)能够抑制TBI 7d后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与活化,进行改善TBI后脑水肿和运动功能损害。此外,A_(2A)R~(CX3CR1)也能减少突触蛋白丢失(PSD95、SNAP25、VAMP1、SYN1),及抑制炎症因子释放(IL-1β和IL-18)、小胶活化(CD68~+)和树突损伤(MAP2~+)。2.小胶质细胞中A_(2A)R通过与NLRP3蛋白相互作用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与活化1)A_(2A)R激动剂能抑制原代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活化所致的细胞焦亡和炎性因子释放。使用A_(2A)R激动剂CGS21680(CGS)预处理LPS+ATP刺激的原代小胶质细胞,能够减少细胞死亡和LDH释放,抑制NLRP3炎症小体下游炎性因子释放(IL-1β和IL-18),并减弱caspase 1活性。2)小胶质细胞中A_(2A)R激动剂能抑制pro-caspase 1和全长Gasdermin D(full length control of immune functionsGasdermin D,FL-GSDMD)的剪切而不影响NLRP3炎症小体相关组分的表达。WB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pro-caspase 1、caspase 1 p20、FL-GSDMD和GSDMD蛋白N端(N-terminal of GSDMD,N-GSDMD))的表达,结果证实CGS仅抑制了caspase 1 p20和N-GSDMD的水平,而不影响其他组分的蛋白水平。qPCR进一步检测证实了CGS处理不影响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 1、GSDMD、IL-1β和IL-18)mRNA含量。3)小胶质细胞中A_(2A)R通过与NLRP3蛋白相互作用促进NLRP3炎症小体组装。通过Co-IP检测A_(2A)R与NLRP3蛋白相互作用,结果表明LPS+ATP刺激下A_(2A)R与NLRP3相互作用增强,GCS处理能够抑制其相互作用。ASC荧光斑点检测证实CGS处理抑制了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此外,使用A_(2A)R抑制剂ZM241385(ZM)也能降低细胞上清中IL-1β、IL-18和caspase 1含量,表明ZM也具有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作用。通过A_(2A)R敲除(A_(2A)R-KO)消除其与NLRP3蛋白相互作用,上清IL-1β、IL-18和caspase 1含量也显著降低。NLRP3敲除(NLRP3-KO)后,炎性效应被阻断,CGS干预对上清IL-1β、IL-18和caspase 1含量无影响。3.高浓度谷氨酸环境逆转A_(2A)R激动剂对NLRP3炎症小体组装与活化的抑制效应1)高浓度谷氨酸环境逆转了小胶质细胞中A_(2A)R激动剂对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抑制作用。在高浓度谷氨酸条件下,CGS的效应由抑炎转变为促炎,表现为促进细胞死亡、LDH释放、IL-1β和IL-18释放,增强了caspase 1活性。2)高浓度谷氨酸逆转了A_(2A)R激动剂对pro-caspase 1及FL-GSDMD剪切的抑制作用而不影响NLRP3炎症小体各组分的表达。WB检测NLRP3炎症小体各组分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浓度谷氨酸下CGS能够促进pro-caspase 1和FL-GSDMD的剪切,而不影响其他组分蛋白的含量。qPCR实验也证实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mRNA含量没有显著变化。3)高浓度谷氨酸环境逆转了CGS对NLRP3炎症小体组装的抑制效应。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低浓度谷氨酸下A_(2A)R活化后NLRP3与caspase 1的相互作用受到抑制,而在高浓度谷氨酸下其相互作用增强。免疫荧光检测ASC荧光斑点也具有相似结果。此外,高浓度谷氨酸条件下,ZM能够逆转CGS的促炎效应。总结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TBI后小胶质细胞中A_(2A)R对NLRP3炎症小体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且显著影响了伤后神经炎症进展。我们证实了小胶质细胞中A_(2A)R通过与NLRP3相互作用从而调控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与活化,并且这种调控作用受谷氨酸浓度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小胶质细胞中A_(2A)R在神经炎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对NLRP3炎症小体的调控机制,为神经炎症和NLRP3炎症小体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