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患者抗EB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体内抗EB病毒(EBV)抗体阳性率。方法 检索对MS病例与对照血清中抗EBV抗体进行检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通过Meta分析探索各种抗EBV抗体与MS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2月。两名研究者严格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基本资料,依据修改后的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Berzosertib临床试验S)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3软件合并计算所有纳入文献中的每一种抗EBV抗体血清阳性率的OR,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以Egger检验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5项研究。MS患者EBV衣壳抗原抗体(EBV-VCA)IgG/IgM、EBV核心抗原抗体(EBNA)IgG血清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者,效应量指标总体OR值及其95%CI分别为:EBV-VCA IgM(OR=3.44,95%CI:1.93~6.13)、EBV-VCA IgG(OR=4.79,95%CI:2.82~8.15)、EBNA IgG(OR=4.45,95%CI:2.87~6.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患者与对照者EBV早期抗原抗体(EBEA)IgG血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3,95%CI:0.94~1.88),合并效应量检验结果(Z=1.6,P=FG-4592体内实验剂量0.11)。采用亚组分析寻找各研究间异质性的Essential medicine来源。Egger检验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本研究从血清学方向为EBV感染与MS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支持。MS患者EBV-VCA IgG/IgM和EBNA IgG这3种抗体血清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提示EBV感染是MS致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21年9月在我院被诊断为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共80例,按照症状程度分为轻症Baf-A1抑制剂组和重症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头颅MRI和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随访脑损害情况。结果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轻症组发热、惊厥、癫痫少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和呕吐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头颅MRI信号显示异常和脑内出血的发生率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脊液特异性抗体IgM阳性率均大于Ig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脊液均存在白细胞数量异neuro genetics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组预后优于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区别不大,头颅MRI结合脑脊液特异性抗体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更www.selleck.cn/products/q-vd-oph有价值。

基于GEO差异基因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探究真人养脏汤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GEO差异基因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探究真人养脏汤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medieval LondonGEO数据库检索溃疡性结肠炎,选择成年人活动期样本,并下载相关样本文件,再以R语言进行差异基因分析,获得相关靶点;从TCMSP数据库检索真人养脏汤各组成有效化合物成份及其对应的相关靶点,提取差异基因与相关药物靶点的交集,在STRING数据库中查询其蛋白互相作用网络(PPI),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并提取核心靶点,再利用R语言对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GSK J4试剂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筛得差异基因1097个,查得真人养脏汤中有效成分141个,对应靶点258个;从其中36个交集靶点中筛选出PPI核心靶点10个,关键靶点涉及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显著富集于对脂获悉更多多糖反应、受体配体活动、信号受体激活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通路主要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7(IL-17)、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结论 真人养脏汤治疗UC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尤其在炎性反应通路及免疫相关通路发挥重要作用。

运动促SCFA生成调控Wnt信号通路增加骨形成的研究

目的 探讨运动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大鼠OP相关症状的影响机制,为运动改善OP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共4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与实验组制备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组仅除去卵巢附近脂肪组织。比较两组大鼠的一般状况、骨密度、骨组织形态学、骨生物力学、相关m RNA水平及SCFA含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骨小梁排列尚为规则整齐,骨小梁有所变细,且部分区域的骨小梁间隙稍增大。骨生物力学比较,实验组大鼠的L2椎体弹性模量及最大载荷明显提高(p<0.05)。Dorsomorphin配制mRNA表达比较,实验组大鼠的β-catenin、Lrp-5、Osx、Runx2m RNA的表达明www.selleck.cn/products/LY294002显升高(p<0.05)。SCFA含量比较,干预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下降,干预后,实验组大鼠的SCFA含量均较干预前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可能通过上调SCFA含量、激活Wnt/βMedical toxicology-catenin通路改善大鼠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参数和骨组织形态,继而改善OP相关症状。

临床患者血浆中β-内酰胺类药物&抗体致输血无效及对供者红细胞亲和力的研究

目的 分析临床患者血浆中β-内酰胺类药物&抗体对供者红细胞的亲和力,探究药源性溶血性贫血及输血无效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4月期间临床送检的4例有β-内酰胺类药物用药史的临床患者,检测ABO与Rh血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不规则抗体鉴定(identification of irregular antibodies,IAT)与β-内酰胺类药物抗体及效价,对DAT阳性的患者红细胞进行酸放散并检测放散液中β-内酰胺类药物抗体。选择ABO和Rh同型的供者红细胞与患者血浆在37℃无菌条件下体外致敏,监测β-内酰胺类药物&抗体在0,24,48和72 h与供者红细胞的亲和力,并观察加入补体后的溶血程度。结果 4例患者血浆中均存在β-内酰胺类药物抗体,停药前输血无效,停药后输血效果良好。患者1:A型,RhCCDee,DAT阳性(3+W),IAT阴性,血浆中存在头孢哌酮药物抗体(效价:1∶64)、阿莫西林药物抗体(效价:1∶16),放散液中存在头孢哌酮药物抗体。患者2:A型,RhCcDee,DAT阳性(4+W),IAPevonedistat molecular weightT阴性,血浆中存在头孢哌酮药物抗体(效价:1∶128),放散液中存在头孢哌酮药物抗体。患者3:A型,RhCcDee,DAT阳性(4+),IAT阳性,鉴定为抗E抗体,血浆中存在阿莫Acute neuropathologies西林药物抗体(效价:1∶16)、亚胺培南药物抗体(效价:1∶64)、头孢哌酮药物抗体(效价:1∶128),放散液中存在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药物抗体。患者4AY-22989:A型,RhCCDee,DAT阳性(1+),IAT阳性,鉴定为抗-E.c抗体,血浆中存在阿莫西林药物抗体(效价:1∶32),放散液中未检测到药物抗体。4例患者血浆与供者红细胞体外致敏24 h后DAT均为阳性,48和72 h内逐渐增强,加入补体后均可引起红细胞溶解。结论 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和亚胺培南三种β-内酰胺类药物&抗体可迅速结合到供者红细胞表面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强,有补体存在的条件下可在24~72 h内破坏供者红细胞引起溶血,导致输血无效。

姜黄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姜黄素干预A组点击此处、姜黄素干预B组、姜黄素干预C组、姜黄素干预D组;空白对照组经生理盐水处理,其余各组分别加入姜黄素进行干预,浓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度分别为10μmol/L、20μmol/L、30μmol/L、40μmol/L;分别于药物作用12 h、24 h、36 h、48 h时,应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情况。药物作用12 h时,应用RT-PCR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STAT3、购买SB431542p-JAK2、MMP-9、MMP-2)表达情况。结果 姜黄素干预组的MCF-7细胞增殖率、细胞透膜数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同期(P<0.05);伴随时间的进展,不同浓度姜黄素干预组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各时间点,姜黄素浓度越高,MCF-7细胞增殖率越低、细胞透膜数量越少(P<0.05);姜黄素干预组的MCF-7细胞中,p-STAT3、p-JAK2、MMP-9、MMP-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姜黄素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有关。

超声BI-RADS分级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分析超声乳腺影响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采用BI-RADS分级对2019年1月—2020年5月行手术切除的乳腺肿瘤患者200例(病灶直径≤2 cm)的病灶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按照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线格分析BI-RADS分级对乳腺癌筛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等Rapid-deployment bioprosthesis。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良性病变患者135例,恶性病变患者65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浸润性小叶癌21例,导管内癌38例。≥40岁良性肿瘤患者85例,恶性肿瘤患者53例;<40岁良性肿瘤患者50例,恶性肿瘤患者12例。超声BIRADS分级结果显示,3级患者78例,4级患者101例,5级患者21例。≥40岁3级患者34例,4级患者88例,5级患者16例,恶性率为7selleckchem 3-MA5.36%(104/138);<40岁3级患者为44例,4级患者13例,5级患者5例,恶性率为29.03%(18/62)。<40岁患者中超声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67%(11/12)、81.13%(43/53)、87.10%(54/62)。≥40岁患者中超声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1.18%(52/85)、38.82%(ALK抑制剂33/85)、61.59%(85/138)。超声BI-RADS分级用于筛查乳腺癌方便、经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对于40岁及以上患者特异度及准确性较低,应注意减少误诊。

不同KRAS突变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评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亚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2021-12-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且病理确诊的84例KRAS突变NSCLC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至2022-03-15。按突变类型将84例患者分为G12C突变组(43例)和非G12C突变组(41例;其中G12D 18例、G12V 10例、G12A 6例、G13D 4例、Q61H 2例和G12S 1例)。分析具体突变类型、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治疗疗效与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关系及免疫治疗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线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全身治疗。KRAS G12C组与非G12C组患者的中位PFS(mPFS;18.27 vs 26.20个月,χ~2=0.036,P=0.850)和中位OS(mOS,21.43 vs 26.30NSC 125973个月,χ~2=0.324,P=0.5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RAS突变亚型与患者预后无关。多因素分析发现,KRAS突变亚型与mOS(HR=1.647,95%CI:0.783~3.468,P=0.189)和mPFS(HR=1.558,95%CI:0.744~3.265,P=0.240)无关;然而,肿瘤突变负荷(TMB)<10 mut/MB的患者应用ICIs治疗后mPFS缩短(HR=2.435,95%CI:1.032Automated medication dispensers~5.748,P=0.042)。此外,KRAS G1Puromycin生产商2C突变组与非G12C突变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8%vs 68.3%),χ~2=0.021,P=0.844。结论 不同KRAS突变亚型对ICIs疗效和安全性没有显著影响。KRAS突变患者中TMB<10 mut/MB是晚期NSCLC一线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全身治疗PFS的负性预后因素。

鱼藤酮对德国小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目的 明确鱼藤酮对德国小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分析鱼藤酮对德国小蠊胃毒活性低的原因。方法 通过饲喂抗生素清除德国小蠊肠道微生物,然后用鱼藤酮分别饲喂正常德国小蠊和肠道微生物被清除的德国小蠊,检测肠道微生物对鱼藤酮杀虫活性的影响。正常德国小蠊饲喂鱼藤酮后提取肠道基因组DNA,未饲喂鱼藤酮的正常德国小蠊作为对照,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16S rRNA V3-V4可变区域序列,整理统计测得的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分析细菌菌群的组成和丰度、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及菌群组成在不同处理组间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选取独立样本t检验,利用R语言做聚类热图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与正常德国小蠊相比,肠道微生物被清除的德国小蠊饲喂鱼藤酮后,其存活率显著降低(t=8.485,P<0.001)。16S rRNA测序共检测到19门78科1确认细节28属的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鱼藤酮处理后德国小蠊肠道微生物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高于对照组(t=-2.990,P=0.040;t=-4.227,P=0.013)。细菌群落丰度结果显示,鱼藤酮处理后德国小蠊线粒体菌科、拟杆菌科和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t=-12.178,P<0.001;t=-4.087,P=0.014;t=-3.570,P=0.026);毛螺菌科、瘤胃菌科、单胞菌科、柄细菌科及肠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则均低于对照组(t=10.662,P<0.001;t=8.242,P=0.001;t=4.394,P=0.012;t=3.421,P=0.025;t=3.038,P=0.041)。聚类热图分析的结果显示鱼藤酮处理组和对照组处于不同的初级分点击此处支,主成分分析可intramuscular immunization见同一处理的样本间细菌多样性相近。结论 肠道微生物可能在宿主抵御鱼藤酮毒性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鱼藤酮对德国小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破坏昆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杀虫剂杀虫活性可能为植物源农药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结合多西他赛化疗方案对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UBE2C及TFF1的影响

目的 探究Hardware infection曲妥珠单抗(H)和帕妥珠单抗(P)结合多西他赛(T)化疗方案对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清人类泛素偶联酶E2C(UBE2C)及三叶因子Ⅰ(TFF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76例,按化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其中38例予以TH方案辅助化疗,作为对照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妥珠单抗治疗(THP),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BE2C及TFF1的表达水平、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UBE2C水平为(0.51±0.12)mg/ml、TFF1水平为(2.01±0.24)mg/mMC3研究购买l,低于对照组的(0.63±0.13)mg/ml、(2.38±0.26)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1、6.446,P<0.05);观察组治疗后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FACT-G)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5%,与对照组的26.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05)GSK1120212试剂。结论 THP方案辅助化疗应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可有效降低UBE2C及TFF1表达水平,帕妥珠单抗可能通过下调UBE2C及TFF1表达进而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