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Idylla~(TM)系统在中国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中的可行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缺陷,作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等泛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之一,其检测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多重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MSI的传统方法(如Promega等),通常需要非肿瘤组织对照及较长的检测周期。Idylla~(TM)系统作为一种全自动定量PCR装置,检测MSI无需非肿瘤组织对照,且运行时间仅为2.SCH7729845h,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在国内临床应用前,应在中国CRC患者中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87例CRC患者用4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FFPE)的组织样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chemistry,IHC)、传统PCR(Promega)和Idylla~(TM)3种方法进行MMR/MSI检测并比较分析,评估Idylla~(TM)系统临床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及在不同肿瘤含量样本中的可重复性。结果:87例CRC患者中,IHC和Promega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其中56例被判定为MMR缺陷(deficient MMR,dMMR)/高度MSI(MSI-high,MSI-H),31例为MMR完整(proficient MMR,pMMR)/微卫星稳定(Polygenetic modelsmicrosatellite stable,MSS)。然而,其中4例dMMR/MSI-H患者被Idylla~(TM)MSI系统诊断为MSS,1例pMMR/MSS患者被诊断为MSI-H。若以IHC/Promega为参考标准,Iselleck Docetaxeldylla~(TM) MSI系统的诊断灵敏度为92.9%(52/56),特异度为96.8%(30/31),总体一致率达94.3%(82/87)。随后,应用Idylla~(TM)系统对上述不一致的5例患者进行重复检测,其中4例肿瘤含量≥20%的病例检测结果与IHC/Promega MSI检测一致,但1例肿瘤含量仅为5%的病例仍与IHC/Promega不一致,被误诊为MSS。最后,针对该病例,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对肿瘤细胞进行富集后,应用Idylla~(TM) MSI系统再次检测,结果显示为MSI-H。此外,选取5例具有不同肿瘤含量(20%~60%)的病例,分别进行3次重复性验证,结果显示,Idylla~(TM)系统具有高度可重复性。结论:对于肿瘤含量≥20%的CRC患者,Idylla~(TM)系统可以为临床MSI检测提供一种快速、可靠、全自动的解决方案,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可重复性。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s)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在秦皇岛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785例T2DM患者。其中387例患者(49.30%)未合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398例患者(50.70%)至少患有1种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率为15.16%(n=119),合并糖尿病肾病(DKD)的患病率为31.08%(n=244),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患病率为29.30%(n=230),同时患DR和DKD的有68例(8.66%),同时患DR和DPN的有70例(8.91%),同时患DKD和DPN的有98例(12.48%),同时患DR、DKD、DPN的有45例(5.73%)。询问并记录所纳入研究人群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空腹C肽(Fasting C peptide)、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_1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尿酸(uric acid,UA)、血脂、胱抑素C(Cystatin-C,Cys-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CKD-EPI法)、尿微量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rine microalbumin creatinine ratio,ACR)、BMI(Body mass index)等。以中位数为切点,将FT3分为A_(FT3)组(1.58-2.69 pg/ml)和B_(FT3)组(CP-4567732.70-3.91 pg/ml),将FT4分为A_(FT4)组(0.70-0.98 ng/dl)和B_(FT4)组(0.99-1.48 ng/dl);以2.5u IU/ml为切点将TSH分为A_(TSH)组(0.35-2.50点击此处 u IU/ml)和B_(TSH)组(2.51-4.94 u IU/ml);以20μmol/L作为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切点。结果:1、FT3浓度在至少有1种微血管并发症组显著低于无微血管并发症组(t=4.501,P<0.05)。FT3浓度在DR组显著低于无DR组,在DKD组显著低于无DKD组,在DPN组显著低于无D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T4浓度在DKD组显著低于无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有无DR、DP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SH浓度与有无DR、DKD、DP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_(FT3)组和B_(FT3)组的DR、DKD、DPN患病率分别为19.6%VS10.8%,35.8%VS 26.4%,32.7%VS 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_(FT4)组和B_(FT4)组的DR、DKD、DPN患病率分别为16.1%VS 14.3%,28.5%VS33.6%,28.2%VS 3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graft infection.05)。A_(TSH)组和B_(TSH)组的DR、DKD、DPN患病率分别为14.4%VS 17.5%,30.1%VS 34.0%,30.5%VS 2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_(FT3)组与B_(FT3)组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检出率分别为25%和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糖尿病病程、BMI等传统危险因素后,FT3是DR和D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0.555,95%CI:0.364-0.846;OR=0.717,95%CI:0.524-0.981),但不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FT4不是DR、DKD、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2,95CI:1.187-2.586),而与DR、DPN无关。5、HbA1c≥6.5%组和HbA1c<6.5%组的较低FT3发生率分别为89.6%和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和(或)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较低的FT3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差的患者低FT3检出率较高。在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差、低FT3浓度、微血管并发症三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膝关节单髁置换前睡眠质量与置换后早期康复的关系

背景:膝关节单髁置换是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手术过程相对标准且统一,不同患者手术造成的创伤颇为相似,但其术后恢复速度与程度却不尽相同。围术期睡眠障碍在膝关节置换术中有着很高的发生率,然而国内尚缺乏关于术前睡眠质量与膝关节单髁置换后早期康复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置换前睡眠质量对膝关节单髁置换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膝关节单髁置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18例,术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估,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高术前睡眠质量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5,n=102)和低术前睡眠质量组(匹兹堡睡眠Panobinostat体内实验剂量质量指数> 5,n=116),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术后屈膝90°寻找更多(不施加外力且不存在难以忍受的疼痛情况下膝关节至少弯曲90°)所需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换算为口服吗啡当量)。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关节侧别、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目测类比评分,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2)相较于低术前睡眠质量组,高术前睡眠质量组术后12,24,48,72 h目测类比评分、阿片类镇痛药使用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白蛋白差值更低,屈膝90°所需天数以及术后住院天数更少,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16 immunohistochemistryP <0.05);(3)结果表明,提高置换前睡眠质量对改善预后、减少镇痛药使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减轻社会负担等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从多方面、多维度直接或间接加快膝关节单髁置换后早期康复。

TNBS结肠炎模型小鼠内脏痛及穴位敏化的外周神经机制探讨

目的:从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水平说明内脏病变与相应体表敏化(穴位)产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组,每组4只;结肠炎模型采用2 4 6-三硝基苯磺酸(2, 4, 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 TNBS)直结肠灌注7天,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 EB)SCH772984供应商检测体表神经源性炎性反应,观察渗出点的位置及面积。痛行为实验:将16只C57BL/6JC57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结肠炎组,每组8只;观察下背部和足部von Von Frey丝机械刺激诱发的回避或缩足反应次数。小鼠在体背根节钙成像实验:将3624只Pirt-GCaMP6s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结肠炎,每组182只;暴露L6或L4 DRG,在共聚焦显微selleck HPLC镜下观察神经元对直结肠扩张刺激(Colorectal Distention, CRD)、下背部或后爪机械刺激的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肠炎组小鼠神经源性炎性EB渗出在下背部和后爪较多(P =0.0635,P<0.05);同时结肠炎组小鼠下背部、后爪对机械刺激的回避或缩足反应次数增加(P<0.01,P<0.01)。上述结果提示结肠炎引起下背部和后爪部位的体表敏化。CRD 60 mmHg诱发内脏痛引起的qatar biobankL6 DRG神经元激活,在反应数量和荧光强度上均比对照组显著(P<0.01,P<0.001),其中小、中直径神经元数量增加更为明显(P = 0.0506,P<0.01)。与对照组相比,结肠炎组小鼠L6 DRG对下背部毛刷刺激反应强度增加(P<0.001),不同直径神经元的荧光强度均增强(P<0.01,P<0.001,P<0.05)。在与结肠不同水平的L4 DRG,结肠炎组小鼠后爪施加毛刷、钳夹压力刺激,均引起神经元反应总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0.05)。结论:结肠炎可以引起同节段和近节段体表穴位敏化,同时背根节神经元数量和反应性增加;其中与直结肠同水平的L6 DRG神经元以钙荧光信号强度增加为主,而与内脏邻近水平的L4 DRG神经元反应表现为数量增加,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外周神经元敏化机制。

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究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收治的5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左甲状腺素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T_4、TT_3、FT_ethylene biosynthesis4、FT_3水平高于对照组,TSH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T-Ⅲ以及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P、FIB、LDL-C以及T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NSC125066研究购买总有效率依次为96%、76%,且观察组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左甲状腺素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利于患者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以及血管内皮功能,也能提升患者临床治Z-IETD-FMK临床试验疗效果,对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清NLR、PLR及血浆胞裂蛋白9在结直肠癌诊疗和预后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血浆胞裂蛋白9(SEPT9)在结直肠癌(CRC)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将158例CRC患者作为CRC组,另选取同期fetal immunity体检健康者187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NLR、PLR水平及SEPT9表达,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LR、PLR及SEPT9对结直确认细节肠癌的诊断效能,同时比较治疗后CRC组不同疗效患者的血清NLR、PLR水平及SEPT9表达。结果:CRC组NLR、PLR水平及SEPT9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NLR、PLR水平及SEPT9三者对CRC患者的AUC分别为0.728、0.696和0.505,联合检测的AUC为0.781,灵敏度分别为69.0%、74.7%和53.2%,特异度分别为80.7%、69.0%和82.9%,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5%和84.3%,均高于单独检测。CRC治疗后无效患者的NLR、PLR水平及SEPT9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治疗总有效者(P<0.05)。结论:血清NLR、diABZI STING agonist使用方法PLR及SEPT9对结直肠癌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诊断效能最高,且对预后评估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检测血清NLR、PLR及SEPT9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重要辅助指标。

复方蒲蠊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菌群的干预作用

为了研究复方蒲蠊提取物(PL1、PL2)对溃疡性结肠炎bioorthogonal reactions(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联合醋酸建立UC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灌肠给予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肠给予康复新液,PL1低、中、高剂量组和PL2Navitoclax采购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肠给予不同浓度的PL1和PL2。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病理MCC950研究购买组织学评分(HS)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来评估康复新液、PL1和PL2对UC的治疗作用;收集结肠粪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样本中主要菌种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予康复新液、PL1和PL2能够降低大鼠的DAI(P<0.01)、CMDI(P>0.05)、结肠指数(P<0.05或P<0.01)和HS总评分(P<0.05或P<0.01),显著增加结肠长度(P<0.05或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极显著减少(P<0.01),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极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予康复新液、PL1和PL2后大鼠粪便样品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极显著增多(P<0.01),大肠埃希菌、拟杆菌、肠球菌和硫酸盐还原菌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结果表明,复方蒲蠊提取物对UC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UC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维持有益菌和致病菌的平衡有关。

血清SAA、PCT及IL-1β联合检测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及白介素-1β(IL-1β)联合检测在白内障术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于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LY294002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52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人群136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AA、PCT及IL-1β水平;观察组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分未感染组及未感染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血清SAA、PCT及IL-1β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SAA、PCT及IL-1β三指标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眼内炎的检测阳性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SAA、PCT及IL-1β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血清SAA、PCT及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30例,未感染组122例。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饮酒史、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烟史、术中出血量、玻璃体溢出、血清SAA、PCT及IL-1β水平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有吸烟史、术中出血量高、有玻璃体溢出、血清SAA、PCT及IL-1β水平异常均是影响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SAA、PCT及IL-1β单一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8.28%、71.05%及69.73%,三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2.76%(P<0.05)。术后3d血清SAA、PCT分别与IL-1β水平均呈正相关(r=0.743、0.682,P<0.05),血清SAA水平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638,P<0.05)。结论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中血清SAA、PCT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及IL-1β水平显著上升,三指标是影响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三指标联合检测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临床诊断价值高,可为临床后续治疗及预后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母乳喂养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预防作用

目的 分析母乳喂养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中预防作用分析。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选取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62例,依照喂养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配方奶喂养,观察组实施母乳喂养,对比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生长发育情况、肠道菌群情况,干预2、3、4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结果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早产儿体质量(1.74±0.32)kg vs(1.78±0.30)kg、身长(40.21±3.12)cm vs(41.01±2.98)cm、头围(26.89±2.12)cm vs(27.01±2.14)cm等生长发育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8、1.032、0.222,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体质量(3.22±0.30)kg、身长(56.99±3.10)cm、头围(38.78±2.80)cm优于对照组(2.35±0.26)kg、(50.43±3.02)cm、(34.67±2.7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02、8.439、5.800,P<0.05)。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细菌总数(103.00±13.00)×10~3/L vs(103.00±14.00)×10~3/L、杆菌总数(91.00±9.00)×10~3/L vs(90.00±10.00)×10~3/L、球菌总数(12.00±2.00)×10~3/L vs(12.00±3.00)×10~3/L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0.414、0.000,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肠道菌群情况[(253.00±11.00)×10~3/L、(237.00±12.00)×10~3/L、(16.SAG体内00±1.00)×10~3/L]均优于对照组[(192.00±10.00)×10~3/L、(177.00±11Th1 immune response.00)×10~3/L、(14.00±1.00)×10~3/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46、20.522、7.874,P<0.05)。干预2、3、4周后,观察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6.45MDV3100%、3.23%、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2.26%、29.03%、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3、7.630、7.032,P<0.05)。结论 对早产儿采用母乳喂养,可有效预防/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风险,改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与肠道菌群。

基于ceRNA调节网络结直肠癌预后关键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目的 本研究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别构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lncRNA-Medicare Health Outcomes SurveymiRNA-mRNA的ceRNA调控网络,寻找网络中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的基因,为结直肠癌提供新型预后分子标志物。方法 在TCGA数据库分别下载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原始转录组测序数据和临床数据,利用R 4.0.4软件的edgeR程序包进行差异基因的分析。根据差异基因靶向调控关系,构建lncRNA-miRNA-mRNA调节网络。利用Cytoscape 3.7.1软件绘制网络调节图。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urvival程序包寻找调控网络中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的基因。结果 在结肠癌的ceRNA网络中,共涉及29个miRNA、128个lncRNA和53个mRNA,有9个lncRNA(AC002511.1、AL590483.1、AP004609.1、GAS6-AS1、HOTAIR、ITCH-IT1、KCNQ1OT1、LINC00491、PVT1),4个mRNA(FJX1、SERPINE1、TPM2、ULBP2),4个miRNA(miR-145、miR-193b、miR-216a、miR-375)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而在直肠癌的ceRNA网络中,共包括19个miRNA、23个lncRNA以及66个m RNA。只有1个mRNA(SALL4)和1个miRNA(miR-107)D-Lin-MC3-DMA IC50与患者预后相selleck合成关(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结肠癌和直肠癌的ceRNA调控网络,并分别寻找到了潜在的预后关键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