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辨治克罗恩病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TCMISS V2.5),归纳、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CD)的用药组方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且为有效中药组方的筛选提供支持,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获悉更多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运用中医药治疗CD的文献,ultrasound in pain medicine进行筛选并构建数据库,运用TCMISS V2.5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结果:检索相关文献224篇,纳入中药处方142首,涉及药物188味。常用的药物有甘草、当归、赤芍、黄芪、白术、薏苡仁、茯苓等;药性以寒、温、平为先,五味则偏苦、甘、辛味,用药大多归脾经、肝经、胃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白术-甘草,白术-茯苓;高置信度关联规则共11条,频度靠前的有柴胡→甘草,金银花→甘草,败酱草→薏苡仁等;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24个,新处方4首。结论:中医药LY294002说明书治疗CD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并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本研究挖掘出的新方和核心药物组合可为临床治疗CD提供参考。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LR、NLR、IL-27水平检测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更多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介素-27 (IL-27)水平,并探讨其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西安市第五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SCH772984体外,其中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170例,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30例;选择同期在西安市第五医院体检的200例身体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检者的PLR、NLR、IL-27水平、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同时比较不同病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LR、NLR、IL-27水平和DAS28评分,采用PCardiac Oncology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PLR、NLR、IL-27水平与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LR、NLR、IL-27水平、DAS28评分分别为(3.38±0.45)%、(148.01±30.47)%、(17.49±4.06) pg/mL、(5.42±0.5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6±0.19)%、(110.25±20.55)%、(5.51±0.40) pg/mL、(1.70±0.0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PLR、NLR、IL-27水平、DAS28评分分别为(3.13±0.80)%、(160.15±26.55)%、(16.98±2.15) pg/mL、(5.06±0.50)分,明显高于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2.42±0.64)%、(137.22±18.01)%、(10.30±1.03) pg/mL、(2.40±0.1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PLR、NLR、IL-27与DAS28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2、0.467、0.805,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PLR、NLR、IL-27水平均明显高表达,PLR、NLR、IL-27的表达水平与疾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洛酮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认知障碍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联合应用醒脑静注射液与纳洛酮对患者认知障碍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纳洛酮selleck VX-661,联合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分、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P)、3-Methyladeni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WCST评估系统的分类、概念形成、学习记忆和认知转移评分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IL-6、CRP、TNF-α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联合应用醒脑静注射液与纳洛酮治疗,疗效理想,可减轻患者认知障碍程度,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抑制miR-27b对HICH大鼠模型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miR-27b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大鼠模型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产生。方法 HICH大鼠共分为空白(SM)组、对照(HICH)组、miR-27b抑制(HICH+ART)组、miR-27b阴性对照(HICH+AR)组、miR-27b阳性对照(HICH+TBHQ)组,荧光素酶报告分析Nrf2是否为miR-27b的靶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median income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miR-27b和Nrf2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B细胞淋巴瘤(Bcl)-2和Bcl-MC3体内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含量,噻唑蓝(MTT)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活力及凋亡情况。结果 HICH组miR-27b和Nrf2随着时间表达趋势相反,两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P<0.05)。与SM组相比,HICH组、HICH+AR组Bax蛋白表达、TNF-α、IL-1β、IL-6水平含量显著升高,Bcl-2蛋白量显著降低(P<0.05);HICH+ATR组、HICH+TBHQ组Bax蛋白selleck产品表达、TNF-α、IL-1β、IL-6水平含量显著降低,Bcl-2蛋白量显著升高(P<0.05)。HICH+ATR组、HICH+TBHQ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HICH组及HICH+AR组(P<0.05),且细胞凋亡数目显著小于HICH组及HICH+AR组(P<0.05)。结论 通过抑制miR-27b的表达,增加Nrf2的表达,促使Bcl-2蛋白过表达和Bax蛋白低表达,从而减少了HICH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缓解了大鼠炎症反应的发生。

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肝损伤小鼠的肝脏修复作用及对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肝损伤小鼠的肝脏修复作用,以及对肝脏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4只3周龄Balb/c雄性小鼠,分离股骨以制备BMSCs。将15只6~7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各5只。给予阴性对照组小鼠正常饮水,给予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小PLX-4720浓度鼠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水溶液以建立UC模型,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表现。建模结束后,给予实验组小鼠注VX-661配制射BMSCs进行干预,阴性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小鼠则注射不含BMSCs的PBS。在干预后第9天处死小鼠,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收集小鼠肝脏和结肠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肝脏组织claudin-1、claudin-2、claudin-3、claudin-7、封闭蛋白及闭锁小带蛋白1(ZO-1)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1)实验对照组小鼠在建模过程中体重下降,大便呈糊状或水状,逐渐出现血便或便血,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结肠结构破坏明显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UC症状及结肠病理表现均有所减轻。(2)实验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紊乱、炎症细胞浸润,血清ALT、AST、碱性磷酸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升高(均P<0.05),肝脏组织中claudin-1、claudin-3、claudin-7及ZO-1的mRNA表达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降低(均P<0.05)。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损伤均改善,且肝脏组织中claudin-1、claudImmuno-related genesin-3、claudin-7及ZO-1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BMSCs对UC合并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肝脏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并可提高肝脏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其可能通过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实现对肝脏的修复作用。

基于自噬-NLRP3炎症小体-IL-1β信号轴探究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寒证模型家兔滑膜炎症的影响

目的 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寒证模型家兔滑膜组织自噬-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白细胞介素(IL)-1β信号轴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滑膜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甲基腺嘌呤(3-MA)组、雷帕霉素组、热补针法组及平补平泻组,每组8只。以弗氏完全佐剂+卵蛋白诱导联合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家兔模型。热补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取“足三里”,分别施热补针法及平补平泻针法操作,留针30 min,1次/d,连续14 d,3-MA组及雷帕霉素组分别耳缘静脉注射3-M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A和雷帕霉素溶液,1次/2 d,共7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膝关节滑膜组织IL-1β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滑膜组织NLRP3表达,透射电镜观察滑膜细胞自噬小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自噬蛋白5(Atg5)、UNC-51样激酶1(ULK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周径显著增加、皮温显著降低(P<0.05),滑膜组织IL-1β、NPLX-4720生产商LRP3表达显著升高(P<0.05),Atg5、ULK1、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3-MA组家兔膝关节周径显著增加、皮温显著降低(P<0.05),滑膜组织IL-1β、NLRP3表达显著升高(P<0.05),Atg5、ULK1、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热补针法组、平补平泻组和雷帕霉素组家兔膝关节周径显著缩小、皮温显著升高(P<0.05),滑膜组织IL-1β、NLRP3表达显著降低(P<0.05),Atg5、ULK1、LC3Ⅱ/LC3Ⅰ、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热补针法组作用优于平补平泻组。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正常组家兔滑膜细胞细胞器形态规则,胞浆内自噬小体、溶酶体散在分布;模型组和3-MA组家兔滑膜细胞偶见自噬小体分布;雷帕霉素组和热补针法组家兔滑膜细胞可见吞噬泡及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溶酶体数量增加;平补平泻组家兔滑膜细胞偶见吞噬泡、自噬小体及溶酶体等结构。结论 热补针法能抑制RA寒证模型Lorlatinib抑制剂家兔膝关节滑膜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自噬-NLRP3炎症小体-IL-1β信号轴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危险因素及Treg、Th17的预测价值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Canagliflozin(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8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87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reg、Th17及Th17/Treg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119例类风湿性关www.selleck.cn/products/kd025-(slx-2119)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32例,感染率为26.89%;侵入性操作、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较大、骨密度T值较低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组外周血Treg、Th17及Th17/Treg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Treg、Th17及Th17/Treg联合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临床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特异Aerobic bioreactor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0.46%和90.62%。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较多、骨密度T值,Treg、Th17及Th17/Treg联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定量参数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固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始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均给予SWE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67例和甲状腺恶性结节33例。比较两组患者SWE定量参数最大值(Emax)、标准差(EsdZ-IETD-FMK抑制剂)、平均值(Lapatinib说明书Emean)、正常脂肪组织与病灶组织比值(Eratio),ROC曲线分析Emax、Esd、Emean、Eratio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结果 恶性结节组Emax、Esd、Emean、Eratio数值均高于良性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max、Esd、Emean、Eratio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UC值分别为0.872、0.884、0.901、0.846,弹性界值分别为33.651、16.337、8.460、5.054,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7.88%、84.85%、87.90%、72.73%,特异度分别为73.13%、83.58%、85.07%、86.57%。结论 SWE定量参数有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平均值对鉴别诊断良恶性更具价值。

老鹳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与体外实验验证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系统探讨老鹳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人类基因综合分析数据库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检索和筛选了老鹳草的活性成分此网站和相应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取交集得到重叠靶点后进一步构建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通过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采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物分析。采用佛波酯将体外培养的人髓系白血病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M0巨噬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老鹳草水煎液预处理,最后加入脂多糖进一步诱导为M1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老鹳草水煎液对M1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及实R428采购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6和IL-8的含量。结果 老鹳草-溃疡性结肠炎靶点网络有7个活性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IL-6、IL-8和IL-1β是最重要的核心靶点。富集分析表明,IL-6、IL-1β、IL-8富集在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体外实验Low contrast medium结果表明,老鹳草能显著下调IL-6、IL-8和IL-1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老鹳草能显著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老鹳草通过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及通过肿瘤坏死信号通路下调促炎症因子的释放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在不同斑块类型中的差异

目的 探究不同斑块类型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488例患者共279个钙化斑块,其中153个非钙化斑块,56个混合斑块。分析一般临床资料、斑块位置及PCAT定量参数如体积、脂肪衰减指数(FAI)在不同斑块类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FAI对不同斑块类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不同斑块类型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危因素点击此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及斑块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钙化斑块的PCAT体积小于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H=65.649,P<0.00selleck产品1);非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的FAI大于钙化斑块[分别为-73.0(-immunity cytokine80.0,-67.0)Hu、-76.5(-83.8,-70.0)Hu、-85.0(-92.0,-80.0)Hu;H=134.005,P<0.001)。使用FAI区分钙化和非钙化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 0.778~0.864),使用FAI区分钙化和混合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 0.675~0.818)。结论 PCAT在不同斑块类型间存在差异,且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其FAI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