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关节炎(KOA)是中老年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及肥胖人群增加而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目前采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软骨保护类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等对症治疗手段作用有限,且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杜仲是治疗KOA常用且有效的中药之一,但其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尚未明确,这就限制了其在临床更为广泛的运用。杜仲在KOA治疗领域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京尼平苷、杜仲苷/桃叶珊瑚苷)、木脂素类(periprosthetic infection松脂醇二葡萄糖苷)、黄酮类(槲皮素、紫云英苷、黄芩素、金丝桃苷、山柰酚)、苯丙素类(绿原酸)、杜仲多糖等化合物,他们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LGX818研究购买激酶selleck产品、核转录因子-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及等Janus激酶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等信号通路,来调节炎性因子水平、抗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软骨细胞、平衡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等,控制KOA病情进展。本文对杜仲及其有效成分在KOA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KOA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培美曲塞联合紫杉醇、顺铂化疗方案对晚期肺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紫杉醇、顺铂(paclitaxel and cisplatin, T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癌对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hemotherapy on serum 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影响。方法 选取晚期肺癌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TP化疗,治疗组给予培美曲塞联合TP化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YFRA21-1、CA125和CEA)的水平、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生存情况(1年生存率和PFS)。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60.71%)高于对照组(37.50寻找更多%)(P<0.05);CYFRA21-1、CA125、CEA的水平和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CYFRA21-1、CA125、CEA的水平和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和脱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和PFS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TP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癌可以提高疗效,延缓ABT-199纯度癌症进展,减轻癌痛,减Drug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少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
玉屏风加味鼻喷剂对AR模型大鼠鼻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玉屏风加味鼻喷剂(YPF+)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鼻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以卵清蛋白(OVA)诱导建立大鼠AR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YPF+组(每侧50μg,每天2次)和阳性对照组(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每侧50μg,每天1次),并设空白组,每组10只。各药物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4周。末次给药结束30 min后,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评分,观察其鼻Cattle breeding genetics黏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检测其鼻黏膜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Pevonedistat细胞培养(IL-1β)、IL-18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黏膜组织结构紊乱,炎症细胞浸润严重,并可见固有层血管扩张;其行为学评分和病理评分,鼻黏膜组织中ROS水平,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IL-1β、IL-18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大鼠鼻黏膜损伤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YPF+可改善大鼠鼻黏膜损伤,减轻其喷嚏、鼻selleckchem痒、鼻涕等AR症状,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减少鼻黏膜ROS产生、下调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有关。
彭州市2019-2021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特征
目的 分析四川省彭州市2019-2021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网络特征,探讨网络形成的因素,为精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2021年共收集彭州市新报告HIV-1感染者血样592份,采用巢式PCR扩增法对HIV-1 pol基因区进行扩增和测序,对获得的基因序列构建最大immune-mediated adverse event似然法(ML)系统进化树并区分亚型,使用基因距离法构建分子传播网络。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入网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活跃分子簇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得到565条序列,HIV亚型以CRF01_AE(286条,50.62%)和CRF07_BC(201条,35.58%)为主,其次为B(53条,9.38%)、CRF08_BC(18条,3.19%)、CRF55_01B(5条,0.88%)和C(2条,0.35%)亚型。共294条序列入网,入网率为52.04%(294/565),形成67个分子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84,95%CI:1.09~3.10)、CRF01_AE和B亚型(OR=3.50,95%CI:2.29~5.34,OR=10.92,95%CI:4.61~25.87)、首次LaduviglusibCD4细胞计数≥200个/μL(OR=2.25,95%CI:1.51~3.34)的感染者更容易入网。共形成4个活跃分子簇,簇内53.04%(61/115)的感染者有非婚Epigenetics抑制剂商业异性性行为。结论 四川省彭州市HIV传播来源多样化,分子网络近年扩张较快且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农村地区低文化程度≥50岁男性是网络中的活跃人群,应加强对关键聚集性病例的溯源和商业异性性行为的干预。
逐瘀生骨汤联合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
目的 分析逐瘀生骨汤联合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逐瘀生骨汤治疗。治疗3个月时,比较两组临床insect toxicology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X线下生物学指标[Insall-Salvati指数(IS)、Blackburne-Peel指数(BP)、髌骨指数(PFI)]、关节角(股骨胫骨角、胫骨关节间隙角)、瞬时转动中心轨迹角及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S、BP、PFI指数与股骨胫骨角、胫骨关节间隙角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20°、40°、70°Rapamycin、90°瞬时转动中心轨迹角与HSS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比对照组低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与对照组(8.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更多0.673)。结论 逐瘀生骨汤联合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能够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生物力学失衡。
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目的 构建并验证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患者肺部NVP-TNKS656研究购买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肺癌手术后采用胸部物理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胸部物理治疗10 d后观察肺部感染情况,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收集并比较患者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获悉更多险因素,建立预测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 在108例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患者中,感染组20例,未感染组68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52%(20/88);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病理分期、术前清蛋白(ALB)、术前C反应蛋白(CRP)及CRP/ALB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有糖尿病史、手术方式为开胸、术中出血量≥200 mL、病理分期Ⅲ期、术前ALB低、CRP及CRP/ALB高均是影响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发生肺部感染的列线图模型的Hosmer-Lemeshow(H-L)偏差度检验结果为χ~2=8.152、P=0.418,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1(95%CI:0.73~biostatic effect0.88),模型精准性较好。结论 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病理分期及术前ALB、CRP、CRP/ALB均是影响胸部物理治疗肺癌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预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精准性较好。
运动康复锻炼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的疗效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应用运动康复锻炼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一般组和分析组,每组20例。一般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分析组患者应用运动康复锻炼治疗。比较Aerosol generating medical procedure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腕关节与肩关节的主动关节活MK-4827体内实验剂量动度(AROM)。结果 治疗后,两组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AROM均有所改善,且分析组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AROM分别为(62.24±0.38)、(55.26±0.09)、(33.Bemcentinib41±1.25)、(16.26±0.09)°,均大于一般组的(60.22±0.35)、(53.25±0.15)、(32.45±1.18)、(15.95±0.1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伸展、屈曲、外展、内收、外旋、内旋AROM均有所改善,且分析组患者肩关节伸展、屈曲、外展、内收、外旋、内旋AROM分别为(48.24±0.38)、(172.26±0.09)、(166.41±0.25)、(38.24±0.38)、(78.26±0.24)、(55.41±1.21)°,均大于一般组的(47.22±0.35)、(169.95±0.15)、(164.45±0.18)、(37.22±0.35)、(77.95±0.11)、(53.45±1.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痛患者应用运动康复锻炼治疗可促进其关节功能康复。
凝血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3例,均接受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及TEG指标。所有患者自出院开始随访3年,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05-31,根据患者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和对照组。采用LASSO回归筛选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绘Cryogel bioreactor制ROC曲线以评估凝血此网站指标、TEG指标及其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期间,10例患者失访,共15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复发43例,复发率为28.1%。复发组年龄、血栓形成最大幅度(MA值)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总胆固醇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4个变量,分别为FIB、R值、K值、MA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升高、R值延长、K值延长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MA值增大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B、R值、K值、MA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AUC分别为0.758[95%CI(0.682,0.824)]、0.762[95%CI(0.687,0.827)]、0.947[95%CI(0.899,0.977)]、0.800[95%CI(0.728,0.860)],四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AUC为0.988[95%CI(0.955,0.999)]。结论 FIB升高、R值延长、K值延长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MA值增大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FIB、R值、K值、MA值四者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ACS-010759细胞培养复发的预测价值较高。
化疗及靶向治疗晚期肺癌前后能谱CT和血清HE4的水平比较
目precise hepatectomy的 探讨能谱CT和血清HE4对化疗及靶向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评价。方法分析2020年3月—2022年2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行能谱CT和血清HE4水平检测的80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化疗组(n=40)和靶向治疗组(n=40)。观察比较二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能谱CT参数和血清HE4水平、KP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靶向治疗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化疗组(P<0.05);治疗前二组能谱CT参数和血清HE4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靶向治疗组动脉期IC、静脉期IC、动脉期WC、静脉期WC、动脉期CT70ke V、静脉期CT70ke V、动脉期λHU、静脉期λHU及血清HE4水平均低于化疗组(P<0.05);治疗前二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selleck抑制剂学意义(P>0.05),治疗后,化疗组和靶向治疗组KPS评分均显著提高,靶向治疗组KPS评分高于化疗组(P<0.05);靶向治疗组出现转氨酶升高、皮疹、腹泻风险高于化疗组,化疗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肌酐升高、血尿及蛋白尿风险高于靶向治疗组,食欲下降及关节痛出现风险二组相仿。相比于化疗组,靶向治疗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均AZD9291抑制剂明显减少(P<0.05)。结论 靶向治疗晚期肺癌相比较传统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能谱CT参数和血清HE4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的机制和生物标记物研究
目的 探索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和生物标记物。方法 利用R语言在GEO数据库中筛选脓毒症和脓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患者两组转录组数据集的差异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基因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鉴定枢纽基因,利用R语言分析枢纽基因在两组数据集mRNA的相对表达和表达相关性;利用miRTarBase数据库和NetworkAnalys网站构建miRNA-gene网络,筛选与枢纽基因作用的miRNA,利用CIBERSORTx网站对两组数据集进行免疫细胞浸润评估,利用CTD数据库搜索与脓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作用的分子化合物,以预测脓毒症合并selleck Fer-1急性肺损伤的治疗药物。结果 共鉴定出差异基因12个,其中3个表达上调,9个表达下调;脓毒症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机制与细胞周期缩短、细胞凋亡增加CL 318952分子量、细胞铁死亡增加相关;枢纽miRNA miR-335-5p和枢纽基因CDKN1A可能是脓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与发病机制相关的重要生物标记物和靶向治疗标记物,共有687种分子化conductive biomaterials合物与CDKN1A作用,发挥上调其表达的作用。结论 miR-335-5p和CDKN1A可能是脓毒症合并急性肺损伤潜在的与发病机制相关的重要生物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