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18F-FDG PET/CT通过影像组学所建立的模型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患者100例,这些患者均在治疗前于江西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且有病理证实。其中良性是24例,恶性是76例。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首先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手动勾画PET图像及同机CT图像中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用AK(GE Healthcare Analysis Kit)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去冗余,剔除相关系数高于0.7的特征,再使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方法降维得到基于18F-FDG PET/CT图像的最有意义的特征用于建模。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诊断效能,绘制决策曲线评估患者的诊断获益度。结果:在18F-FDG PET图像及同机的CT图像上分别提取了75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10个特征用于构建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中,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5(95%CI 0.910~1.000),截断值为0.137,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100.0%,诊断准确率为95.2%。在验证组中,相同selleck Regorafenib的截断值下,该模型的AUC为0.72(95%CI 0.558~0.900),灵敏度为73.9%Z-VAD-FMK细胞培养,特异度为8Translational biomarker5.7%,诊断准确率为79.5%。决策曲线显示患者能从该模型中获益。结论: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对于鉴别良恶性肺结节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普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的构建
背景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是普确认细节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目前的评估工具无法对LDVT患者进行更加细致的风险分层。因此,本研究探讨普通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LDV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可靠的预测工具,从而为LDV更多T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良好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对病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用已经较明确的LDVT的影响因素和一些重要临床特征作为分析变量,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用以评估LDVT的影响因素以及筛选模型的预测因子。应用编程软件制作基于Logistic回归的列线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校准曲线用以评估预测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比较预测模型与其他单一指标临床应用价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2例患者,其中LDVT组167例,对照组175例。单变量分析显示,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放疗史、ICU住院时间、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凝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注RBC、术中输注血浆、手术方式与LDVT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史、FDP、凝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注RBC、术中输注血浆是术后L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将独立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因子建立模型,预测术后2周LDVT风险列线图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 (95%CI=0.787~0.874,P<0.001)。校准曲线中的Hosmer-Lemeshow检验统计量为0.973;DCA分析显示了列线图比单一指标有更好的净效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在LDVT高危人群中进行风险再分层,从而制定个性化有效的防治措施。为了检验和提高模型的外pacemaker-associated infection部效度,未来还需要对预测模型进行多中心、前瞻性、智能算法设计的研究。
预防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
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产科常见的并发症,是指血液在产妇深静脉腔内凝结引起PLX3397核磁阻塞,导致产妇静脉回流受阻及障碍。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其中以左侧下肢发生率最高,影响产妇身体健康及安全分娩,甚至出现肺栓塞,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研究数据表明,近年来产科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逐渐上升,危害较大。故而,积极预防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十分关键。采取何种方法预防Roxadustat作用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对此相关研究报道较多。本文结合临床预防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总结分析相关文献,发现预防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主要包括气压治疗仪、低分子SCRAM biosensor量肝素钙、体位护理、针对性护理、饮食护理干预、全面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前馈控制等方法,以上护理方法均可较好预防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保障产妇的安全。本文综述了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以及护理预防方法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产妇顺利分娩与产后恢复提供护理方案。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导致穿刺未确诊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6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肺结节患者。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穿刺后病理结果、结节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结果及结节治疗后情况,计算穿刺确诊率及分析不同方式分组的结节确诊率有无差异,并分析导致穿刺未确诊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最终纳入的291例病例中,有246例穿刺确诊,未确诊的有45例,穿刺确诊率为84.54%。2.恶性结节的穿刺确诊率为86.26%,良性结节为68.97%,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实性结节、混合性结节及磨玻璃结节穿刺确诊率分别为:90.14%、87.57%及66.67%,三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行两两比较,发现实性结节与磨玻璃结节及混合性结节与磨玻璃结节的穿刺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0mm的穿刺确诊率为64.29%,直径10~30mm的为87.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肺内的结节的穿刺确诊率为85.24%,胸膜下结节的为75%,通过比较发Neurological infection现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节密度、结节大小、肺内分布、穿刺距离及C59 MW结节良恶性与穿刺未确诊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磨玻璃结节、结节直径≤10mm、分布于下叶、穿刺距离≥6cm及良性结节是穿刺未确诊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穿刺后气胸的发生率为:16.83%。肺实性结节、混合性结节及磨玻璃结节穿刺后气胸的发生率分别为:14.08%、19.53%及13.3%,比较发现三组气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0mm的结节穿刺后气胸发生率为28.57%,直径10-30mm的为14.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肺内的结节的穿刺后气胸发生率为17.34%,胸膜下结节为10.0%,通过BYL719临床试验比较发现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6.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节大小、肺内分布、有无肺气肿、病灶胸膜距离及体位与穿刺后出现气胸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节直径≤10mm、分布于下叶、有肺气肿及病灶胸膜距离≥3cm是穿刺后出现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7.穿刺后出血的发...
64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64螺旋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天津市静海区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应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评估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报告进行对比,判断其对NSCLbiomarker panelC术前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CT影像学特征淋巴结转移率关系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短径等不同CT影像学特征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最短直径(1.23±0.45)cm明显大于非转移组(0.77±0.2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最短直径为参考,预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6.96%(95%CI:66.41~92.94%),特异性为72.97%(55.8确认细节8~86.2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0.72~0.94),截断值为1.035 cm。结论:64螺旋CT对NSCLC术前评估淋巴结是否发更多生转移的灵敏度较高,对术中淋巴结清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熊果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平衡等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熊果酸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大鼠Th1/Th2平衡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5 mg·kg-1),熊果酸高、中、低剂量组(100、50和25 mg·kg-1),每组10只。使用卵清蛋白建立大鼠AR模型,评估鼻部症状积分,用RT-qPCR法检测大鼠鼻黏膜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activated chemotactic factor, Eotaxin)mRNA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鼻黏膜病变,计数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Immune and metabolismgranulocyte, EOS),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部症状积分升高,鼻黏膜组织IL-2和INF-γ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L-4和IL-5 mRNA的表达水平上升,鼻黏膜上皮可见显著不连续,有较多EOS浸润,Eotax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LR4、MyD88和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熊果酸组大鼠鼻部症状积分降低,鼻黏膜组织IL-2和INF-γ mRNA的表达水平上升,IL-4和IL-5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鼻selleck BAY 73-4506黏膜上皮细胞生长有序、结构完整,有少量EOS浸润,Eotaxin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TLR4、MyD88和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熊果酸可调节AR大鼠的Th1/Th2diABZI STING agonist平衡,减少EOS浸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通路有关。
2010-2020年连云港市海州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连云港市海州区2010-2020年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HIV/AIGW4869DS)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0-2020年海州区艾滋病病例报告及抗病毒治疗数据,采用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分别作为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免疫学和病毒学评价指标。结果 141例HIV/AIDS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值为7~1 536μL~(-1),中位数为315μL~BAY 73-4506细胞培养(-1);治疗3~5年后,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为576μL~(-1)。抗病毒治疗后1、2、3~5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39,P=0.011;抗病毒治疗前与治疗后1年配对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21,P<0.001。小于最低检测值(LDCell ViabilityL)抗病毒治疗1年组、2年组病毒完全抑制分别为111例(78.72%)、110例(87.30%),构成比明显上升;病毒载量变化在治疗1、2、3~5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20,P=0.329。治疗1年后,性别、治疗时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基线CD4~+、免疫恢复在病毒完全抑制、病毒学治疗失败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毒完全抑制中更换抗病毒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3,P=0.006;病毒学治疗失败中感染途径、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299、14.277,P值分别为0.027、<0.001;病毒完全抑制与病毒学治疗失败组间,感染途径、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62、11.320,P值分别为0.034、0.001。结论 海州区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免疫功能重建效果显著。后期需加大对患者服药依从性基本知识的教育,鼓励其坚持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减少治疗失败的比例。
车叶草苷调节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车叶草苷调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信号通路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 取50只SD大鼠腹腔内注射5 mg/kg脂多糖建立脓毒症肺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M)组、车叶草苷低剂量(AL)组(17.5 mg/kg)、车叶草苷中剂量(AM)组(35 mg/kg)、车叶草苷高剂量(AH)组(70 mg/kg)、车叶草苷高剂量(70 mg/kg)+尼日利亚霉素(NLRP3激活剂,1 mg/kg)组(AH+N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SD大鼠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作对照(C)组。分组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肺功能指标[每分钟通气量(MV)、吸气Recipient-derived Immune Effector Cells阻力(Ri)]与动脉血氧分压[p(O_2)];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瑞氏-姬姆萨染色分类计数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及IL-1β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细胞焦亡情况,比较NLRP3与GSDMD在肺组织中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组MV、p(O_2)降低,Ri及BALF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升高,血清IL-6、IL-8及IL-1β水平升高,肺组织NLRP3、GSDMD相对荧光强度和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M组比较,AL组、AM组、AH组MV、p(O_2)均升高,Ri及BALF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下降,血清IL-6、IL-8及IL-1β水平下降,肺组织NLRP3、GSDMD相对荧光强度和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均降低(P<0此网站.05);与AH组比较,AH+N组MV、p(O_2)降低,Ri及BALF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Staurosporine生产商细胞数升高,血清IL-6、IL-8及IL-1β水平升高,肺组织NLRP3、GSDMD相对荧光强度和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高剂量车叶草苷可通过下调NLRP3/Caspase-1/GSDMD通路活性,抑制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炎症,减弱肺组织炎性损伤及肺组织细胞焦亡,修复肺功能。
血清hs-CRP、PCT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NSC 125973钙素原Medical mediation(PCT)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佳木斯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4例CA患者CH-223191抑制剂为CA组,并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24例,重度组20例;另选取该院同期6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CA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PCT水平,比较不同病变程度CA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和Gensini总积分,并分析hs-CRP、PCT水平与CA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A组血清PCT、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hs-CRP、PCT水平及Gensini总积分均高于轻、中度组,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PCT水平与CA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P<0.05)。结论:hs-CRP、PCT水平与CA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CA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不同类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及非心血管慢性病负担比较
目的 分析3种不同类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合并常见心血管及非心血管慢性病负担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老年CHF患者4650例,根据LVEF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1627例(LVEF<4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组723例(LVEF 40%~49%)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组2300例(LVEF≥50%),对比hereditary breast3组合并18种常见心血管及非心血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疾病数目及组合情况。结果 老年CHF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数目(1.12±0.73)种,合并非心血管疾病(2.90±1.32)种,HFpEF组合并心血管疾病、非心血管疾病及所有慢性病数目分别为(1.17±0.70)种,(3.06±1.37)种,(4.23±1.67)种,HFpEF组合并5种及6种疾病高于HFrEF组和HFmEF组(P<0.05)。血脂异常&贫血&慢性肾脏病、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贫血分别是VP-16最常见的selleck激酶抑制剂三元非心血管疾病多病组合和四元所有慢性病多病组合形式。结论 不同类型老年CHF合并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谱及负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HFpEF非心血管疾病负担最重。要重视老年CHF患者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贫血和慢性肾脏病等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