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PN22 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22,PTPN22)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TB)易感性的关联。方法Evolution of viral infections 计算机检索Pubmed、EMABSE、CJFD、CBM、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3月1日,收集关于PTPN22 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初步筛查出10篇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者分别对相关文献进行选择,以及资料进行提取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和Statal 2.0软件进行MetIpatasertiba分析。结果 5个病例-对照研究最终被纳入,其中病例组851例,对照组976例。在本研究的3种遗传模型中,纳入的结果同质性均较好。Meta分析结果在各遗传模型中显示,PTPN22 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显性遗传模型:CT+TT vs CC:OR=0.39,95%CI 0.23RepSox~0.67;共显性遗传模型:CT vs CC:OR=0.39,95%CI 0.23~0.67;T vs C:OR=0.39,95%CI 0.23~0.67)。结论 PTPN22 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的易感性有关。

儿童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急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随访2例分析

目的 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儿童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急性髓系白血病(SM-AML)的疗效及治疗后的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例经HSCT治疗SM-AMLSB431542体外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男1例、女1例,年龄2岁、9岁。2例首发症状均PF-07321332 NMR为发热伴血常规异常,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为原始粒细胞增多,梭形或非典型肥大细胞增多。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阳性,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基因变异KIT V560D(外显子11)1例,KIT T418_D419del(外显子8),KIT N822K(外显子17),NRAS G13D(外显子2)1例。诊断为SM-AML后按CCLG-AML 2019方案给予诱导化疗及巩固化疗。化疗后复查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均为AML完全缓解,肥大细胞增多(6.6%~27.6%)。无关HLA不全相合(9/10)脐血HSCT 1例,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亲缘HLA不全相合(9/10,姐供妹)HSCT 1例,预处理方案为阿糖胞苷+白消安+环磷酰胺+福莫司汀+抗胸腺球蛋白。回输总有核细胞数7.69×10~8/kg,CD34~+细胞计数1.31×10~5/kg1例;回输单个核细胞数9.08×10~8/kg,CD34~+细胞计数为6.81×10~6/kg 1例。2例SM-AMmedical librariesL患儿的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11~27 d,血小板植入时间13~47 d。随访至2022年8月,2例患儿均存活,1例肥大细胞及AML1-ETO融合基因均转阴,1例肥大细胞持续存在,AML1-ETO融合基因仍为阳性。结论 HSCT治疗SM-AML可行,移植前化疗方案以及关键性移植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灰树花多糖对胃溃疡大鼠肠激素及氧化因子的影响

探讨灰树花多糖对胃溃疡大鼠胃泌素(gastrin, 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胃动素(motilin, MT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RSL3SH-Px)含量的影响。选取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实验组60只,实验组采用“乙酸灌胃法”制作大鼠胃溃疡模型,1周后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奥美拉唑组和灰树花多糖低、中Second generation glucose biosensor、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奥美拉唑组灌胃125 mg/(kg·d)、灰树花多糖组大鼠灌胃低剂量0.243 g/(kg·d)、Gefitinib分子式中剂量0.486 g/(kg·d)、高剂量0.972 g/(kg·d),1次/d,连续8周,观察各组大鼠状态,记录体质量和进食量、溃疡面积、溃疡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GAS(pg/mL)、SS(pg/mL)、MTL(pg/mL)水平;采用胺法测定SOD的活力、 TBA比色法测定MDA、 GSH-Px的含量。模型组大鼠较空白对照组GAS、SS、MDA升高(P<0.05或P<0.01),MTL、SOD、GSH-Px降低(P<0.05或P<0.01),药物干涉组随着灰树花多糖浓度的提高SOD、GSH-Px升高(P<0.05或P<0.01),GAS、MTL、SS、MDA指标降低(P<0.05或P<0.01),灰树花多糖具有降低胃肠激素分泌以及提高抗氧化酶(SOD、GSH-Px)含量的作用。

基于PG-SGA评分营养干预在新辅助化疗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Scored Patient 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营养干预在新辅助化疗局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Erdafitinib分子式19年4月—2022年10月涿州市医院普外Crizotinib分子量科收治的新辅助化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PG-SGA个性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变化,统计两组干预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45.5±4.5)、(0.8±0.2)、(98.8±15.2)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23、15.780、8.834,P<0.05)。观察组IgA、IgG、IgM、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37、3.288、11.170、12.624、14.92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低于对照组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6,P<0.05Components of the Immune System)。结论 基于PG-SGA评分营养干预可改善患者者营养与免疫功能,减轻或减少新辅助化疗不良反应,优化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深圳与广西西林县两地就诊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发病部位及HRCT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深圳与广西西林县两地就诊的肺结核患者肺结核Transmembrane Transporters抑制剂发病部位及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Wnt-C59生产商析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广西百色市西林县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罗湖区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并经临床及实验室证实的肺结核患者1 068例的一般资料及HRCT影像学特征。其中,西林县人民医院肺结核病例636例(西林组),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罗湖区人民医院病例432例(深圳组)。对比两组患者发病部位、病变范围、HR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分型的差异。结果:肺结核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左右上叶尖、后(尖后)段、左右下叶背段。此外,西林组在左右下叶后基底段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深圳组(P <0.01);西林组肺结核病变范围侵及3个及以上Medial pivot肺段患者占比均高于深圳组,两组肺结核病变范围差异显著(P <0.01);深圳组多见以浸润病变为主的Ⅲ型肺结核,西林组多见以空洞为主的Ⅲ型肺结核,两组差异显著(P <0.01)。结论:西林肺结核发病部位、病变范围及HRCT影像特征与深圳存在差异性。西林病变范围更广,以空洞为主的Ⅲ型肺结核更多见。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剪接因子SRSF1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基于数据库分析剪接因子SRS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F1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分析SRSF1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利用UALCAN、KM Plotter评估SRSF1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利用TIMER工具分析SRSF11表达对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此网站润的影响;结合TCGA spliceSeq中可变剪接数据和RNA-seq数据分析SRSF11调控的可变剪接事件和基因,并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SRSF11表达明显上调(P <0.05),且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TP53基因突变有关(P <0.05);SRSF11高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 <0.001);SRSF11表达可影响胃癌中多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巨噬细胞高浸润量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P GNE-140临床试验<0.05);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主要参与病毒感染、溶酶体、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和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等。结论 SRSF11在胃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和免疫浸润相关。SRSF11有望成为胃癌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的新靶点。

瓜蒌微丸的制备及抗大鼠急性胃溃疡作用与机制研究

目的∶基于均值化邓氏关联度计算法研究瓜蒌提取物抗氧化的物质基础,并进行抗氧化药效成分群的筛选与验证。基于抗氧化药效成分群测定瓜蒌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制备瓜蒌微丸,并建立其质量标准。建立无水乙醇致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研究瓜蒌微丸抗大鼠急性胃溃疡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通过邓氏关联度计算法构建瓜蒌微丸HPLC指纹图谱与抗大鼠急性胃溃疡药效间的谱效关系。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瓜蒌微丸中五种黄酮类成分在抗胃溃疡中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采用HPLC法建立瓜蒌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测定瓜蒌提取物(27、9、3 mg·m L~(-1))对DPPH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率,采用均值化邓氏关联度计算法研究瓜蒌提取物抗氧化的谱效关系并筛选抗氧化药效成分群。按瓜蒌提取物抗氧化药效成分群中已知成分的含量制备混合对照品溶液并测定DPPH·、O_2~-·清除率。2)以芦丁、木犀草素、芹菜素、异槲皮苷、山奈酚5种单体化合物按1∶2∶1∶2∶3(质量比)混合制备瓜蒌提取物的抗氧化药效成分群。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抗氧化药效成分群建立标准曲线并测定瓜蒌提取物中Semi-selective medium总黄酮的含量。3)利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瓜蒌微丸,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圆整度、Hausner比(Hausner RdiABZI STING agonistatio,HR)、脆碎度与收率作为考察指标,以载药量、滚圆时间、滚圆频率为考察因素,采用Box-获悉更多Behnken响应面优化制备工艺。以总黄酮累积释放度为指标,考察瓜蒌微丸的体外溶出度,并建立其质量标准。4)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建立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以溃疡面积占比为指标,评价瓜蒌微丸对大鼠急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胃酸的p H及体积,检测大鼠血清及胃组织中各药效学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研究瓜蒌微丸抗胃溃疡的谱效关系。5)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瓜蒌微丸中五种黄酮类成分在抗大鼠急性胃溃疡中发挥作用的机制。通过查阅文献,利用数据库筛选出五种(芦丁、木犀草素、芹菜素、异槲皮苷、山奈酚)黄酮类成分的靶点蛋白、胃溃疡及抗氧化的靶点蛋白,基于三者的共同靶点,得到蛋白互作网络(PPI)。运用SYMBL软件,将PPI网络中度值排名前20个核心靶点与其对应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并以Total Score≥5为指标,分析瓜蒌微丸中五种黄酮类成分在抗胃溃疡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结果∶1)瓜蒌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中36个共有峰与…

FGF-2及miR-215对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及miR-215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两者对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0例经病理活检确定为正常胃粘膜的志愿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FGF-2及miR-215表达水平,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GF-2及miR-215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效能。90例早期胃癌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照是否复发情况判定为复发组(n=20)和非复发组(n=70)两个亚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FGPF-07321332作用F-2及miR-215对早期胃癌患者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黏膜组织FGF-2阳性率、表达水平,miR-215阳性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GF-2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miR-215(P<0.05),其中FGF-2诊断早期胃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11,miR-215曲线下面积为0.735,最佳诊断界限值为0.86;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患者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FGF-2及miR-215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GF-2及miR-215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FGF-2及miR-215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Dinaciclib化学结构价值较高,且FGF-2、mprognostic biomarkeriR-215水平升高为早期胃癌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白血病活性研究

为研究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及其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该文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等方法对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 NMR、~(13)C NMR和MS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1-10对白血病细胞(K562、HEL)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从烟管头草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2, 9-epoxy-5,9-dihydroxy-8-angeloyloxy-11-biofuel cellmethoxymethyl-4(15)-germacraen-6, 12-olide(1)、cardivin D(2)、cernuumolide I(3)、cernuumolide J(4)、8-hydroxy-9, 10-diisobutyryloxythymol(5)、(2E,6Z, 10E, 12R)-7-[(acetyloxy)methyl]-3, 11, 15-trimethylhexadeca-2, 6, 10, 14-tetraene-1, 12-diol(6)、9, 10-dihydroxyselleck合成octadecanoate(7)、1, 6-dihydroxy-8-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8)、emodin(9)、4-megastigmen-3, 9-dione(10)、β-谷甾醇(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7-10为首次从天名精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10为首次从烟管头草中分离得到。(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cardivin D(2)、cernuumolide I(3)和cernuumolide J(4)对白血病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外selleck抑制剂抑制作用,其中对K562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2.27±0.46)、(5.53±0.41)、(3.90±0.80)μmol·L~(-1),对HEL细胞的IC_(50)值分别为(1.84±0.14)、(2.36±0.90)、(2.31±1.17)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烟管头草的化学成分,为抗白血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功能磁共振脑成像机遇和挑战——中国十年来发展成果及展望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由于无创transpedicular core needle biopsy、时空分辨率均衡、可重复性高、可全脑成像等优点,为脑认知、脑发育、脑老化以及脑疾病的机制探索和临床评估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最近十年,我国政府布局了大量关于fMRI脑影selleckchem Fer-1像的研究项目,在神经科学、神经影像、精神病学等多个学科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多中心脑影像大数据的质控和校正、高场强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获取、诊疗评估等临床应用的落地、脑科学的产业化等是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评述国内学者在fMRI领域十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fMRI脑影像计算分析方法及软件平台、基于fMRI脑影像在脑认知、selleck合成脑发育、脑老化、脑疾病的应用研究,同时对fMRI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本文梳理和点评了我国fMRI研究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