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或再诱导CAM方案化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数对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的预测效用。方法:于2016年10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血液科接受CAM诱导或CAM再诱导方案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78人共321例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如人口学信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数(Mon%)等。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方法评估患儿化疗结束后Mon%降至最低值的天数是否显著短于ANC降至最低值的天数。评估化疗后Mon%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的天数是否显著短于化疗后ANC从小于0.5×109/L恢复至0.5×109/L以上的天数(粒缺持续时间)。评估化疗后Mon%第一次恢复5%、10%或15%以上的天R428数是否显著短于化疗后ANC恢复至0.5×109/L以上的天数。采用Pearson、Spearman、Point-biserial或Kendall’s selleck合成tau-b相关分析,比较患儿临床特征、外周血Mon%不同阶段恢复时长和恢复速度与粒缺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然后将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监测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同时用ROC曲线法计算外周血Mon%恢复时长或恢复数值预测粒缺持续时间的最佳界值点。结果:急性淋巴细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胞白血病患儿接受CAM诱导方案或CAM再诱导方案化疗结束后,Mon%降至最低值的时长比ANC降至最低值的时长短4天(P<0.05);Mon%三个不同阶段(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恢复时长显著短于相应ANC从小于0.5×109/L恢复至0.5×109/L以上的时长(即粒缺持续时间),分别早4天、3天和2天(P<0.05)。Mon%三个不同阶段(第一次恢复至5%、10%或15%以上)恢复时长显著短于相应ANC恢复至0.5×109/L以上的时长,分别早4天、2天和1天(P<0.05)。外周血Mon%三个不同阶段恢复时长与粒缺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0,0.562和0.597,P<0.05)。外周血Mon%三个不同阶段恢复速度与粒缺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2,-0.443和-0.555,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化疗结束后,当外周血Mon%在7.5天内从最低值第一次恢复至15%以上时,可以最佳预测ANC在10天内从小于0.5× 109/L升至0.5×109/L以上(...
电针“足三里”减轻大肠癌荷瘤小鼠5-FU化疗后肾损伤及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研究(英文)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减轻大肠癌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化疗后所致肾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对其肾组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5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CT26组、5-FU组、非穴组(Sham-point,SP)和足三里(ST36)组,每组7只;除Control组外,其余4组采用CT26细胞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5-FU组、非穴组和足三里组腹腔注射5-FU注射液,剂量5 mg/mL,每3日注射一次,共21天。非穴组和足三里组小鼠在每次5-FU腹腔注射后进行电针干预操作,非穴组选取小鼠双侧“非穴”,足三里组选取小鼠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参数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5 min,干预频次及周期同5-FU腹腔注射。实验结束后进行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生化分析法检测肾组织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核因子kappa B p65 (Nuclear factor-kappaBp65,NF-κB p65)、入核情况,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selleck合成r-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 β (Interleukin-l β,IL-1 β)表达水平;采用TUNEL荧光试剂盒检测肾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ell lymphoma/lewkmia-2,Hardware infectionBcl-2)抗体、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活化的半胱天冬酸酶3 (Cleaved caspase-3)、活化的半胱天冬酶9 (Cleaved caspase-9)、细胞色素C (Cyt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T26组小鼠血清Cre含量升高(P<0.01),但BUN含量的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肾组织结构清晰,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正常,SOD活性降低(P<0.01)SCH727965半抑制浓度,MDA…
儿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临床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其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2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分为大环内酯类抗selleck HPLC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MRMP)组45例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肺炎支原体(macrolide-susceptible Mycoplasma pneumoniae,MSMP)组165例。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前的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影像学表现、大环内酯反应不良等临床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RMP发生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总发热天数(P=0.000)、血红蛋白(P=0Military medicine.03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PUN30119采购11)及大环内酯反应不良(P=0.000)与MRMP感染有关,而年龄、性别、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前的发热天数、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影像学表现等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发热天数(OR=0.115,95%CI0.043~0.313,P=0.000)及大环内酯反应不良(OR=0.176,95%CI0.075~0.412,P=0.000)是儿童MRMP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总发热天数和大环内酯反应不良与儿童MRMP肺炎的发生独立相关,是临床上鉴别MRMP肺炎的重要指标。
肝爽颗粒治疗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肝爽颗粒治疗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88例确诊为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及Bafilomycin A1分子量常规保肝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肝爽颗粒治疗。随访观察3月比较两组临床疗程,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检测肝、肾功能,HBV-DNA水平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并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及TBil较Common Variable Immune Deficiency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及TBil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水平及CAP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HBV-DNA水平及CAP值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纤维化四项SAG说明书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联合肝爽颗粒治疗湿邪蕴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促进肝功能恢复,降低肝脏脂肪变性及预防肝纤维发生。
托吡酯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托吡酯联合文法拉辛治疗慢性偏头痛伴bio-inspired sensor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偏头痛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托吡酯治疗)和观察组(托吡酯联合文法拉辛治疗)各40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行VAS、GAD-7、WHOQOL100测评并比较;对两组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比较;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Barasertib核磁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VAS评分、GAD-7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WHOQOL100各购买Z-IETD-FMK项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托吡酯联合文法拉辛治疗在头痛症状、焦虑症状改善效果及生活质量提升方面更具优势,且未增加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湿热瘀阻证与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重叠综合征湿热瘀阻证与湿热中阻证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方法:比较两种证型患者在肝组织病理、人口学特征、肝功能、免疫球蛋白、自身免疫抗体检测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与证型的相关性。结果:67例湿热中阻证患者病情较轻,湿热瘀阻证为AIH-PBC重叠综合征最常见类型,湿热瘀阻证患者谷氨酰转肽酶(GGT)Adavosertib、碱性磷酸酶(ALP)均较湿热中阻证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湿热瘀阻证组出现玫瑰花环、胆管缺失和假小叶的病理表现明显多于湿热中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GGT水平、纤维化分期3~4期、胆管缺失等病理特征与湿热中阻证相比,更倾segmental arterial mediolysis向于湿热瘀阻证。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湿热中阻证、湿热瘀阻证患www.selleck.cn/products/q-vd-oph者在肝硬化发生率、部分血生化指标、肝组织病理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患者的GGT及部分肝组织病理特征有助于证型的判断。
CT对于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三维图像评价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1例胃癌患者,按照术后病理学退缩分级标准(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分为化疗有效组(n=39)和无效组(n=22),在新辅助化疗前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前行MSCT检查,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CT常规临床指标(包括肿瘤最大厚度、胃壁蠕动性、强化方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腹膜增厚或腹膜结节)筛选与化疗疗效有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用影像组学软件ITK-snap测算肿瘤体积及肿瘤最大厚度,分析肿瘤体积与CT常规临床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化疗疗效评价方面,肿瘤体积减小率与肿瘤最大厚度减小率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化疗后疗效(P<0.01)。对于肿瘤CT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肿瘤最大厚度减小率、胃壁蠕动性metastatic infection foci、病变强化方式及腹膜增厚与结节)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胃壁蠕动性[OR=0.294,95%CI为(0.093,0.928),P=0.037]和肿瘤最大厚度减小率[OR=0.282,95%CI为(0.083,0.957),P=0.042]是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预测指标,将二者得出的预测概率变量和肿瘤体积减小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MRTX1133试剂stic,ROC)曲线,其结果显示:肿瘤体积减小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0、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9.8%,均高于CT临床指标预测概率变量(AUC=0.802,AZD6738体外敏感度为58.3%,特异度为85.7%)。结论 MSCT结合影像组学软件ITK-snap测算肿瘤体积对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提供了客观依据,其诊断效能较好。
舒芬太尼通过调控LncRNA PSMA3-AS1对结肠癌SW1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
该文旨在探讨舒芬太尼对结肠癌SW1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并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低舒芬太尼组、中舒芬太尼组、高舒芬太尼组、PCR Genotypingsi-NC组、si-LncRNA PSMA3-AS1组、高舒芬太尼+pcDNA组、高舒芬太尼+pcDNA-LncRNA PSMA3-AS1组。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 qRT-PCR法检测LncRNA PSMA3-AS1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低、中、高舒芬太尼处理或下调LncRNA PSMA3-AS1表达后,结肠癌SW1116细胞存活率、LncRNA PSMA3-AS1表达量和N-cadherin水平降低(P<0.05),细胞克隆形成数、迁移、侵袭细胞数减少(P<0.05), E-cadherin水平升高(P<CH-2231910.05);上调LncRNA PSMA3-AS1表达可导致高舒芬太尼对结肠癌SW1116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降低。舒芬太尼可通过下调LncRNA PSMA3-AS1表达而降低结肠癌细胞GSK1349572体内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
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前睡眠障碍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前睡眠更多障碍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5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26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systemic biodistribution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0 d发生并发症情况将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轻度并发症组以及重度并发症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4例胃癌患者,其中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者124例,占比4NSC 1198756.97%,发生轻度并发症者115例,占比43.56%,发生重度并发症者25例,占比9.47%。3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与无并发症组患者相比,重度并发症组患者和轻度并发症组患者PSQI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术前PSQI评分为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术前PSQI评分越高,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越大。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前PSQI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等级呈正相关(r_s=0.717,P<0.05)。结论 术前睡眠障碍与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密切相关,术前PSQI评分升高提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2012-2021年连云港市基于网络直报系统监测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Ubiquitin抑制剂解连云港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谱变化特点,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1年连云港市法定传染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传染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连云港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9种112 90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52.64/10万;死亡170例,年均报告死亡率为0.38/10万,病死率为0.151%;4—7月发病占总数的45.13%,≤14岁年PS-341龄组占62.95%,男女比为1.63∶1,人群以散居儿童、农民、幼托儿童为主,占74.87%;肠道传染病占54.27%,呼吸道传染病占29.02%,血源及性传播病占15.56%,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占1.16%;发病前5位依次为手足口病(115.54/10万)、肺结核(36.80/10万)、梅毒(25.08/10万)、肝炎(17.23/10万)、流行性腮腺炎(16.93/10万)。死亡谱前4位为艾滋病(0.172/10万)、肺结核(0.081/10万)、狂犬病(0.069/10万)、出血热(0.038/10万)。结论 2012—2021年连云港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死亡总体呈下降趋势。手足口病、肺结核biological barrier permeation、梅毒、肝炎、艾滋病是今后的防控重点,个别地区布病防控需引起重视,连云港市需继续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