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F-κB炎症通路探讨阔叶十大功劳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观察阔叶十大功劳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从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8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阔叶十大功劳低剂量组(2.3g/kg)、阔叶十大功劳中剂量组(4.6g/kg)、阔叶十大功劳高剂量组(9.2g/kg)、美沙拉嗪组(0.2g/kg),每组8只。正常组每日自由饮水,其余各组均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建立UC小鼠模型,造模与灌胃同时进行,连续10日。期间每日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实验结束后,颈椎脱臼处死小鼠,观察并记录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测结肠组织病理状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0、IL-1β及IL-6的水平,WesterIACS-10759 NM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胞浆和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显著增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1),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显著,病理评分显著增高(P<0alternate Mediterranean Diet score.01),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胞浆中NF-κB蛋白水平明显减少、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LY294002 MW.01)。与模型组比,阔叶十大功劳中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增加、DAI评分显著下降、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P<0.01),结肠病理损伤显著改善,中高剂量组病理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阔叶十大功劳中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阔叶十大功劳中高剂量组结肠组织胞浆中NF-κB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阔叶十大功劳可改善由DSS诱发的UC小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改善小鼠结肠上皮黏膜屏障功能,维持紧密连接的完整性,保护肠道黏膜,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有关。

青海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LR、NLR、SIRI、HSP90α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预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青海地区135例NSCLC且行EGFR基因检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GFR突变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EGFR突变型组(64例)与野生型组(71例)。检测PLR、NLR、SIRI、HSP90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GFR基behaviour genetics因突变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R、NLR、SIRI、HSP90DS-3201α联合应用预测NSCLC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效能。结果:EGFR突变型组血浆HSP90α水平高于野生型组(P<0.05),PLR、NLR、SIRI低于野生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腺癌、高HSP90α是NSCLC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P<0.05),高PLR、NLR、SIRI是保护因素(P<0.05)。PLR、NLR、SIRI、HSP90α预测NSCLC患者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0.826、0.815、0.811,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32,高于单独预测。结论:青海地区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PLR、NLR、SIRI降低,HSP90α增高。联合PLR、NLR、Lapatinib半抑制浓度SIRI,HSP90α对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参考组及实验组,每组31例。参考组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实验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以治疗有效率、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宽度、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两组视购买PLX-4720力、眼压、中央前房深Oral probiotic度、房角宽度比较,实验组显优(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显低(P<0.05);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实验组显高(P<0.05)。结论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AZD6738临床试验果,改善其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降低并发症产生率,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此种方法值得推广于临床。

尺胫针加电针联合骨痹汤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尺胫针加电针联合骨痹汤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下肢感觉障碍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persistent congenital infection者作为本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1月,将112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骨痹汤熏蒸治疗,试验组采取骨痹汤熏蒸联合尺胫针加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情况、VAS麻木评分、改良MRC肌力分级评分、感觉功能评分、直腿抬高角度、腓总神经和胫总神经传导速度以及Toll样3受体4(TLRNirmatrelvir半抑制浓度4)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64%(53/56),比对照组的82.14%(46/56)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试验组VAS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浅感觉、深感觉与复合感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浅感觉、深感觉与复合感觉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直腿抬高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直腿抬高角度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改良MR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改良MRC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胫总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出现率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试验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胫总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出现率比对照组显著更高,selleck 3-Methyladenin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试验组TLR4 m RNA和NF-κB m RNA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试验组TLR4 m RNA和NF-κB m RNA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胫针加电针联合骨痹汤熏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改善效果较好,有助于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达到治疗目的。

艾曲波帕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背景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以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骨髓衰竭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和免疫抑制剂疗法(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已成为AA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然而,HSCT需要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匹配的供体,且有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和严重感染的风险,使病情加剧;而对于IST,则有1/3的患者面临病情复发的风险,且存在克隆演化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等疾病的不良反应。对于不适合移植且IST无效的患者,艾曲波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疗药物,于2018年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成为2岁及以上重型AA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艾曲波帕在不同类型AA儿童患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有限,且药代动力学数据稀少。目前,艾曲波帕在我国AA儿童患者中为超说明书用药,这给我国患儿应用艾曲波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开展一项针对我国AA儿童患者的研究,丰富艾曲波帕有效性、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数据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本研究以在AA儿童患者中使用艾曲波帕为切入点,旨在完善艾曲波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构建艾曲波帕在AA儿童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影响艾曲波帕药代动力学的各种因素,为艾曲波帕在AA儿童患者中个体化治疗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开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国际临床试验网站(www.selleck.cn/products/emricasan-idn-6556-pf-03491390https://clinicaltrials.gov/)注册(NCT03844360)。有效性指标包括患者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以及未缓解情况(no response,NR);安全性指标为在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使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级,采用纳兰霍评估量表评估药物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艾曲波帕血药浓度,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模拟软件构建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使用全基因组测序得到患者基因型,分析艾曲波帕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名AA儿童患者进行艾曲波帕有效性、安全性和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其年龄中位值(范围)为7.0(3.0-14.0)岁。随访时间中位值(范围)为12(3-24)个月。15名患者存在治疗应答(5人达到CR,10人达到PR),8名患者治疗无效。艾曲波帕治疗3个月的治疗应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34.8%,6个月的ORR为57.1%,12个月的ORR为91.7%,24个月的ORR为100.0%。对于非重型AA,3、6、12 和 24 个月的 ORR 分别为 12.5%、50.0%、100.0%和 100.0%。对于重型AA 和极重型 AA,3、6、12 和 24 个月的 ORR 分别为 46.7%、61.5%、87.5%和 100.0%。在艾曲波帕治疗期间,有一例患者发生肝毒性,无其他不良反应。23名患者的53个浓度数据用于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具有延迟吸收的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二室模型最适合描述本研究数据。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个体间变异体现于清除率(41.7%)和外周室表观分布容积(58.8%),且两者存在个体间变异相关性(18.5%)。协变量分析表明,体重影响艾曲波帕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在内的其他协变量对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模型得到的表观清除率为0.129 L/h,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为0.602 L,外周室表观分布容积为21.1 L,隔室间表观清除率为0.0872L/h,吸收速率常数为0.294 h-1,延迟吸收时间为0.58 h。23名患者从零时刻到无穷远的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from time zero to infinity,AUC∞)中位值(范围)为253(131-809)μg×h/mL。纳入20名患者进行基因型分析,艾曲波帕清除率在三磷酸腺苷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adenosine triphosphate-binding cassette G2,ABCG2)(rs2231142,G>T)突变型显著高于野生型(p=0.02)。非重型AA患者相比于重型AA及极重型AA患者的AUC∞更低,表观清除率及经体重校正表观清除率,以及稳态时所需剂量更高,尽管该差异并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初步评估了艾曲波帕治疗不同GSI-IX作用类型AA儿童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构建了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艾曲波帕用药6个月和12个月后的ORR为57.1%和91mito-ribosome biogenesis.7%,安全性良好。基于艾曲波帕在AA儿童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得到的口服艾曲波帕暴露量与艾曲波帕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儿童患者中的暴露量类似。本研究结果可为未来艾曲波帕在AA儿童患者中个体化治疗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拟南芥类受体激酶SRH1调控根毛生长的研究

根毛是植物根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的管状结构,它将根系与土壤连接起来,在养分吸收,与微生物互作和帮助植物锚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毛也是研究细胞命运决定、极性细胞生长的优良模式系统。因此,研究调控根毛生长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类受体激酶RLKs(Receptor-like kinases)定位于细胞膜上,承担着感知和传递信号的功能。胞质类受体激酶RLCKs(Receptor-like cytoplasmic kinases)是一种特殊的无胞外配体结合域的RLK,能够较早的接收到外界环境传来的信号,通过与RLKs互作并磷酸化下游靶蛋白进行信号传递,进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响应胁迫等生命过程。根毛的生长发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精细而又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是植物灵活响应外界环境信号的关键。我们鉴定分析了胞质类受体激酶编码基因SRH1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发现突变体的根毛变短。我们利BLZ945溶解度用膜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了SRH1的互作蛋白,并对其互作蛋白PIP3A、HRL的表达模式和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究。具体结果和结论如下:(1)SRH1调控根毛的生长通过对SRH1的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srh1与野生型相比根毛长度变短,且外源SRH1能够互补srh1根毛变短的表型,说明SRH1调控根毛的生长过程。为进一步支持SRH1在根毛生长过程中发挥功能,我们通过对GUS报道基因转基因材料进行GUS染色,观察SRH1的表达模式,发现SRH1组成型表达且在根毛中高量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RH1定位于质膜,在细胞质中也存在部分定位。以上结果暗示SRH1调控根毛的生长。(2)SRH1与PIP3A及HRL互作为进一步揭示SRH1调控根毛生长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膜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SRH1的互作蛋白。通过酵母系统筛库,我们共筛选到27个可能与SRH1互作的蛋白,从中优先选取了在根毛中高量或特异表达的5个候选基因Long medicines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的酵母双杂交及Split-LUC实验结果表明,SRH1与PIP3A、HRL存在相互作用,而SRH1与候选蛋白MRH1、MRH5及PAE7不互作。(3)PIP3功能缺失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根毛变短PIPs编码质膜内在蛋白,在调节水分及小分子物质运输等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PIP3A属于PIP家族,通过进化树分析及同源序列比对,发现PIP3A有一个高度同源的蛋白PIP3B。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PIP3A与PIP3B组成型表达,且在根中高量表达。我们创制了PIP3A及PIP3B融合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材料,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观察发现PIP3A及PIP3B主要定位于质膜上,在细胞质中也存在定位。我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pip3a-1;pip3b-1和pip3a-2;pip3b-2双突变体。对双突变体根毛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双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根毛变短。(4)HRL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根毛无明显差异HRL是一类未被鉴定的蛋白,可能参与植物的超敏反应,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我们创制了HRL自身启动子驱动的GUS报道转基因材料,并进行GUS染色分析,发现HRL在拟南芥的小苗、叶片、花序等组织均有表达,且在根毛生长的各个阶段均高量表达。我们创制了HRL融合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材料,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发现HRL定位在细胞质中。我们订购了HRL的两个T-DNA插入突变体,通过侧翼序列比对发现T-DNA均插入在HRL的5’-UTR区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这两个突变体中HRL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与野生型相比,这两个突变体的根毛并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胞质类受体激酶SRH1是拟南芥根毛生长的调节因子。我们通过膜酵母系统筛库,筛选SRH1的互作蛋白,并利用多种方法验证了SRH1与两个候选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对互作蛋白PIP3A、HRL进行初步的功能研究发现,PIP3功能缺失影响根毛生长,而HRL的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这些数据对于我们解析根毛生长调控网络,以及深入理解类受体激酶家Navitoclax IC50族在细胞极性生长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参考价值。

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小板指标及聚集率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是否影响献血者血小板指标及聚集功能,分析献血者血小板指标之间以及与血小板聚集率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佛山市中心血站2021年9月—2022年10月单采献血者83名,根据献血次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首次血小板捐献者或距上次血小板捐献间隔时间>1年者9例为对照组,非首次血小板捐献者或距上次血小板捐献间隔时间≤1年者74例为研究组,研究组分为4个亚组:2~5次组、6~10次组、11~15次组、16次组,检测并分析各组单采前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以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结果 研究组各亚组Plt、MPV、PDW、P-LCR、MAR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各亚组Plt、MPV、PDW、P-LCR、MAR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献血者Plt与MAR呈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445;MPV、PDW、P-LCR与MAR呈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82、-0.233、-0.217。Plt与MPV、PDW、P-LCR呈负相关关系(P<0.05),相GPCR & G Protein抑制剂关系数分别为-0.399、-0.307、-0.339;MPV、PDW、PAntibiotic kinase inhibitors-LCR三者互为正相关关系,其中MPV与PDW相关系数为0.792,MPV与P-LCR相关系数为0.863,SB431542半抑制浓度PDW与P-LCR相关系数为0.817。结论 多次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Plt、PDW、MPV、P-LCR及MAR无明显影响。单采献血者血小板指标中Plt对MAR影响最明显。

长江流域乌桕优良种质资源种子品质性状评价

【目的】掌握长江流域乌桕种子的含油特性并筛选优良油用种质,为乌桕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的来自5省份的82份乌桕优良种质资源的种子进行千粒质量、全籽含油量、皮油含量、梓油含量以及油脂主要脂肪酸组分含量等品质性状的检测和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良油用种质。【结果】乌桕种子平均千粒质量为142.6 g,平均全籽含油量为39.5%,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为7%~26%,其中千粒质量变异系数最大,皮油棕榈酸含量、皮油油酸含量和梓油含量的变异系数较低。千粒质量、梓油IDN-6556核磁含量和皮油棕榈酸含量与经纬度和海拔显著相关,全籽含油量、皮油含量,以及油脂中的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AY-22989含量均与经纬度和海拔无显著相关性。千粒质量与全籽含油量、皮油含量、皮油棕榈酸含量、皮油油酸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梓油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共筛选出10个优良油用种质,其平均全籽含油量达47.6%。【结论】乌桕全籽含油量主要受遗传特性影响,受地理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位置和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千粒质量、梓油含量和皮油棕榈酸含量等性状受经纬度和海拔的影响显著,在进行原料林建设选址时要考虑这些因素。选育优良油用种质时,可采用千粒质量为初步筛选指标。筛选出的优良油用种质,可作为高油遗传资源育种材料。

小金丸联合祛瘀化痰消症汤治疗乳腺增生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小金丸联合祛瘀化痰消症汤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selleck Alpelisib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予以他莫age of infection昔芬片治疗,对照组加小金丸治疗,观察组加小金丸联合祛瘀化痰消症汤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评Erastin研究购买分、雌二醇(E2)、催乳素(PRL)、孕酮(P)、乳房血流阻力指数、最小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主证、次证积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PRL、E2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P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血流阻力指数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最小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金丸联合祛瘀化痰消症汤治疗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可有效调节患者的性激素水平,改善中医症状,调节乳房血流动力学,疗效优越且安全性良好。

维生素B_(12)双曲池穴位注射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Prebiotic activity讨维生素B12双曲池穴位注射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患者血清学指标与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selleckchem GSK1120212片)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曲池穴位注射维生素B_(12)注射液),各31例。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之后对患者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期间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10、20、30 d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以及治疗前、治疗30 d后血清学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0、20、30 d后,两组患者U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10、20、30 d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获悉更多 维生素B_(12)双曲池穴位注射联合抗组胺药物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能够内外兼调、标本兼治,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