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联合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f/tPSA)与前列腺健康指数密度(PHID)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模型,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收治住院并诊断为早期前列腺癌的50例患者作为前列腺癌组,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50例患者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另外选择同期前列腺大小正常的50名老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人员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CRP、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同源异构体2(p2PSA)水平,计算NLR、f/tPSA、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和PHID;比较两组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各指标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前列腺癌组患者的NLR、CRP、PHI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LR:2.295(1.698,2.865)比1.950selleck化学(0.903,2.333),CRP(mg/L):1.655(0.323,2.323)比0.275(0.120,0.585),PHID:2.895(0.968,3.300)比0.455(0.168,0.855),均P<0.05],CRP、PHID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CRP(mg/L):1.655(0.323,2.323)比0.975(0.283,1.358),PHIDTamoxifen:2.895(0.968,3.300)比1.560(0.440,2.560),均P<0.05],f/tPSA水平明显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和对照组[f/tPSA:0.135(0.120,0.163)比0.195(0.168,0.213)、0.375(0.248,0.545),均P<0.05]。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患者的CRP、PHI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tPS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ID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AUC最大,为0.895[95%可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信区间(95%CI)为0.831~0.959]。f/tPSA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敏感度最高,为86.0%;PHID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特异度最高,为100.0%。f/tPSA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UC最大,为0.816(95%CI为0.723~0.908);f/tPSA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敏感度最高,为86.0%;PHID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特异度最高,为98.00%。f/tPSA鉴别早期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UC最大,为0.738(95%CI为0.631~0.844);f/tPSA鉴别早期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敏感度最高,为76.0%;CRP鉴别早期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特异度最高,为96.0%。结论 在前列腺相关疾病的诊疗中,血清NLR、CRP联合f/tPSA和PHID等水平变化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为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的早诊断、早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selleck合成2年6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压疮患者80例,实施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medical liability照组单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组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创面症状积分(应用Braden评分进行评估)、压疮愈合评分[应用压疮愈合评分表(PUSH)进行评估]。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创面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疮愈合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icrobiology抑制剂0.05)。结论 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压疮,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创面症状,促使压疮愈合,值得临床应用。
两种抗氧化剂影响漂白后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的体外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抗坏血酸钠(Sodium Ascorbate,SAMK-4827研究购买)和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两种抗氧化剂对漂白后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期为漂白后牙本质的粘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近1月内拔除的完整下颌第三磨牙30颗(要求牙体完整、无龋坏等),使用硬组织切片机在喷水状态下去除第三磨牙颊侧牙釉质,然后制备成规格为5mm×5mm×3mm的牙本质试件(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确定颊侧牙釉质去除干净),再分别依次采用三种不同粒度的碳化硅耐水砂纸(400、600、800目)在喷水状态下打磨抛光颊侧牙本质,并使用超声清洗5分钟,无油气枪吹干。然后将实验分为2个对照组(未漂白未处理-粘接组,漂白未处理-粘接组);2个实验组(漂白-10%SA溶液处理-粘接组,漂白-5%PA溶液处理-粘接组),再根据抗氧化剂处理时间(15、30、45、60min)又分为四个亚组,总共分为10个组。然后各分组牙本质试件按照磷酸酸蚀、涂布粘接剂、光固化树脂充填完成牙本质-树脂粘接后,放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24h。接下来使用硬组织切片机在喷水状态下制备成1mm×1mm×10mm大小的微拉伸条形试件,使用微拉伸测力仪测试微拉伸试件的微拉伸粘接强度(micro-tensile bond strength,μTBS),然后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粘selleck合成接界面断裂类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粘接界面的纵断面。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数据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微拉伸强度值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抗氧化剂处理与抗氧化剂处理时间在对微拉伸强度的影响Hepatic stem cells上并无交互作用(P=0.968,P>0.05),抗氧化剂处理对微拉伸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的抗氧化剂处理时间对微拉伸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2.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显示,未漂白组的微拉伸强度要显著高于漂白组(P=0.000,p<0.05),10%SA处理组和5%PA处理组的微拉伸强度均与漂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10%SA处理组和5%PA处理组的微拉伸强度均与未漂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处理时间10%SA处理组与5%PA处理组的微拉伸强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SA和5%PA处理15、30、45min组之间的微拉伸强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45、60min组之间的微拉伸强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破坏模式以界面断裂为主,内聚断裂和混合断裂较少。试件破坏模式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组间的破坏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1,P>0.05)。结论:1.漂白会明显降低牙本质的即刻粘接强度;2.10%抗坏血酸钠和5%原花青素均能增强漂白后牙本质的即刻粘接强度,在相同处理时间时两者作用效果相似;3.在使用抗氧化剂处理45min中内,漂白后牙本质的即刻粘接强度随着抗氧化剂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土荆皮乙酸诱导鼻咽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土荆皮乙酸诱导鼻咽癌发生铁死亡的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土荆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干预鼻咽癌细胞的细胞毒性。将鼻咽癌细胞分为对照组、土荆皮乙寻找更多酸组(PAB组)、土荆皮乙酸+铁死亡抑制剂组(PAB+Fer-1组),划痕实验检测土荆皮乙酸对鼻咽癌细胞迁ABT-263 MW移能力的影响;化学发光法检测鼻咽癌细胞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含量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鼻咽癌细胞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重肽铁蛋白(FTH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鼻咽癌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土荆皮乙酸随着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细胞活力并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增强。土荆皮乙酸能够明显抑制细胞迁移和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土荆皮乙酸增加ROS水平、降低GSH水平、降低SOD活性、增加MDA浓度;下调GPX4、FTH1、SLC7A11表达,上调COX-2表达。土荆皮乙酸+铁死亡抑制剂组降低ROS水平、MDA浓度,增加GSH、infectious periodSOD水平,上调GPX4、FTH1、SLC7A11蛋白表达,下调COX-2的表达。结论 天然产物土荆皮乙酸通过促进鼻咽癌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铁死亡有关。
芳香烃受体激动剂靛玉红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研究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cs,UC)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性肠道疾病,现有的主要治疗药物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均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临床UC患者常见的腹泻、便溏、便血、活动度减少等症状在中医辩证理论体系中可辩证为热痢的范畴,热痢证其临床主要辩证特点即腹痛、里急后重、见赤白脓血等,热痢属寒热夹杂之证,治宜寒热并调,重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药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其主要活性提取物——靛玉红(Indirubin,IDR)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对UC具有明显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信号通路相关。然而,AhR信号通路效应受到体内多种因素(如局部炎症微环境)的共调节,极为复杂。本研究拟采用转录组学技术,描绘结肠基因转录改变全貌,为IDR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为青黛治疗“热痢下重”的机理提供科学解读。方法: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组、IDR低剂量组(10 mg/kg)、IDR中剂量组(20 mg/kg)、IDR高剂量组(40 mg/kg),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520mg/kg)。模型组通过连续5天以自由饮水的方式给予2%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小鼠UC模型;各给药组在DSS诱导同时进行给药,连续7天。记录小鼠体重、粪便质地等一般情况,并使用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对各组小鼠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给药结束后,GSK J4体内实验剂量取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F4/80标记法观察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提取结肠组织中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通过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STRING数据库等对转录组学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逆转录-定量PCR(RT-q PCR)法检测AhR及其调控的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基因,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0)、IL1B、IL17A基因的mRNA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WB)检测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p65亚基、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3,NLRP3)、IL-1β、血红蛋白相关指标血红蛋白α(Hemoglobin alpha,HBA)、脂质过氧化物4-羟基壬烯醛(4-Hydroxynonenal,4-HNE)、抗氧化相关蛋白,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核因子E2相关因子medical libraries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腹泻便血严重,结肠长度明显缩短,DAI评分显著增加,病理结果显示出现严重的上皮损伤、隐窝的明显破坏、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出现大量浸润的巨噬细胞积累、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IDR高、中剂量组可有效缓解小鼠体重减轻,改善便血状况,降低DAI评分;中剂量组结肠组织形态有明显改善及恢复,巨噬细胞积累可见显著减少。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模型组共有92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627个上调基因,295个下调基因)。其中最具显著性的上调基因是趋化因子配体5,下调的基因包括热休克蛋白家族A成员1a、1b、家族H的成员1等。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分析发现NLRP3、IL-1β、血红蛋白家族(Hemoglobin,HB;HBB-bt、HBB-bs、HBA2、HBA1)等为核心差异蛋白。K EGG富集结果提示IL-17信号通路变化显著。与模型组比较,IDR中剂量组发现了436个差异基因(123个上调基因,313个下调基因)。其中上调基因包括卡利克雷因1-相关蛋白酶b4,下调基因中最显著的包括AhR调控的基因NLRP3等,此外,Il22等AhR调控的基因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PI分析发现NLRP3、IL-1β、HB家族等为差异蛋白网络的核心节点。RT-q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HR及其调控基因CYP1A1 mselleck NMRRNA下调,中剂量ID R明显上调AHR基因表达,高、中、低剂量能明显上调AhR调控基因CYP1A1的mRNA水平;高、中、低剂量IDR显著下调了IL17A、IL10的表达;中、低剂量组ID R显著下调了IL1B的表达。蛋白印迹结果显示,IDR可明显降低DSS增高的NF-κB(p65)、NLRP3、IL-1β的表达水平。与NC组比较,模型组的血红蛋白HBA和脂质过氧化物4-HNE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而抗氧化相关蛋白(GPX4与NRF2)明显下降;而IDR可显著抑制上述改变。结论:IDR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的症状,降低DAI评分,缓解肠道粘膜损伤症状,减少肠道巨噬细胞的浸润,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其潜在机制与(1)激活AhR继而抑制NLRP3/IL-1β和NF-κB,(2)抑制HB催化的脂质过氧化相关。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早期下尿路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引起诸如尿频尿急、排尿踌躇、尿流变细、排尿费力以及排尿不尽等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近年来以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与经尿道钬激光前列腺剜除术(Holmium Laser Enucleation of the Prostate,Ho LEP)为代表的经尿道前列腺微创手术的出现,可有效改善膀胱出口梗阻,缓解下尿路症状。然而,尽管通过手术解除了梗阻,术后早期内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LUTS改善不良,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会让患者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因此,探讨前列腺剜除术后早期LUTS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改善术后效果是有必要的。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后早期发生LUTS的影响因素,为有效预防、改善术后早期LUTS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提高手术效果以及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并行前列腺剜除术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发生LUTS的影响因素。收集术前、术中、术后相关的临床指标及数据,其中包括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个人史、BPH相关病史是否超过3年、短期是否服用BPH相关药物1周以上、术前有无肉眼血尿、是否短期内发生尿潴留及留置尿管时间、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和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 L)、术前肌酐、术前尿沉渣试验和尿培养结果、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体积大小、术前尿流动力学指标、剜除所用术式、总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1周内尿沉渣和尿培养结果、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冲洗时间。术后1个月随访各患者术后LUTS和尿失禁情况,将以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统计术后LUTS和尿失禁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与术后LUTS发生以及中重度LUTS发生的相关的因素,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104例患者中,91例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仍存在不同程度LUTS,占比87.50%,其中中重度LUTS发生率59.60%,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为37.50%。术后存在LUTS的患者中排尿期症状与储尿期症状评分的比值(IPSS-V/S)<1的患者占比高达94.51%,说明术后LUTS以储尿期症状为主。将104例患者根据术后LUTS持续情况分为无LUTS组和有LUTS组,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两组分别为5.00(3.00~7.00)d vs4.00(3.00~4.00)d,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PH相关病史少于3年和超过3年的患者术后LUTS发生率分别为74.07%和92.21%,P=0.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现短期服用BPH相关药物1周以上和无服用的患者术后LUTS发生率分别为66.67%和91.01%,P=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上述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留置尿管时间(P=0.036,OR=Biological kinetics2.839,95%CI:1.072~7.522)以及BPH相关病史超过3年(P=0.033,OR=9.502,95%CI:1.206~74.899)是术后LUTS持续的危险因素,短期服用BPH相关药物1周以上(P=0.018,OR=0.045,95%CI:0.003~0.580)则是LUTS发生的保护因素。根据术后LUTS持续情况又分为无LUTS及轻度LUTS组和中重度LUTS组,探讨导致中重度LUTS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69岁与70~90岁的患者中重度LUTS发生率分别为47.73%和68.33%,P=0.03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MI<24 kg/㎡和BMI≥24Liproxstatin-1生产商 kg/㎡的患者中重度LUTEGFR抑制剂S发生率分别为48.08%和71.43%,P=0.01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和没有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重度LUTS发生率分别为76.47%和51.43%,P=0.01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没有合并慢阻肺的患者中重度LUTS发生率分别为100%和56.70%,P=0.04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冲洗时间分别为2.00(1.00~2.25)d vs 2.00(1.00~2.00)d,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上述因素行多因素分析发现体重超重为术后发生中重度LUTS的危险因素(P=0.022,OR=2.804,95%CI:1.164~6.755),其余指标多因素分析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结论:1.前列腺剜除术后LUTS以储尿期症状为主。2.术后留置尿管时间、BPH相关病史是否超过3年以及短期是否服用BPH相关药物1周以上都为影响术后LUTS发生的因素。3.体重超重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LUTS发生。
基于“成分-靶点-通路”桑叶质量标志物的辨识与测定
目的 基于“成分-靶点-通路”预测分析桑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15批桑叶药材的指纹图谱,对共有峰进行指认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辨识桑叶质量标志物,且对相关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15批桑叶药材的指纹图谱共确认了9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指认出6个色谱峰,各桑叶样品的相似度在0.908~0Optimal medical therapy.999之间。15批样品经聚类分析聚为两类,采用OPselleck NSC 119875LS-DA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 VIP)值>1为标准筛选出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隐绿原酸、新绿原酸等6个成分,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该6个成分主要通过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发挥降糖降脂、抗炎等作用,可作为桑叶的质量标志物。经测定,桑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等6个质量标志物的含量分别为0.075~1.463 mg·g~(-1)、2.AMG510 NMR511~11.940 mg·g~(-1)、0.842~2.921 mg·g~(-1)、0.214~2.546 mg·g~(-1)、0.330~2.822 mg·g~(-1)、0.113~0.828 mg·g~(-1)。结论 通过多元统计、“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以及多指标定量预测分析的桑叶质量标志物,为桑叶药材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及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胃癌组织中PVT1基因水平与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化疗药物对胃癌组织抑制率的关系
目的 研究胃癌肿瘤组织中PVT1基因水平与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化疗药物对胃癌hepatic impairment组织抑制率的关系。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以12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癌症组织以及癌旁组织的PVT1水平,分析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抑癌率、生物学行为患者的癌症组织PVT1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癌症组织的PVT1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126.112,P=0.000)。Ⅰ~Ⅱ期的PVT1水平显著低于Ⅲ~Ⅳ期患者(t=4.919,P=0.000);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癌症组织PVT1水平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selleck1.023,P=0.000);不同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侵犯转移患者的PVT1水平差异显著(t=10.986,10.462,3.174,P=0.000)。不同抑癌率患者的PVT1水平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5.381,P=0.000)。结论 胃癌肿瘤组织中PVT1基因水平与化疗药物对胃癌组织的Trichostatin A供应商抑制率及与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日后治疗的重要靶点。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对青光眼患者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眼前节各参数变化与眼压的关系
目的 探讨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对青光眼患者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眼前节各参数变化与眼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UCP治疗的青光眼患者23例(23眼)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压,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记录保存四个方位的图像,记录患者前房深度、瞳孔直径、前房角开放距离(AOD_(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巩膜睫状突夹角(SCPA)、睫状体面积(CBA)等眼前节参数,分析各参数的变化量及其与眼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前后患者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39,P<0.01);术后1周[(23.21±5.38)mmHg, 1 kPa=7.5 mmHg]、1个月[(24.59±5.64)mmHg]、3个月[(24.63±6.68)mmHg]、6个月[(26.21±6.32)mmHg]患者眼压均较术前[(48.70±6.77)mm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房角参数(上侧、下侧、颞侧、鼻侧各个方向的AOD_(500)、T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患者上侧和下侧SCPA、CB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无CHIR-99021体外论上侧和下侧,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SCPA均较术前增大(均为P<0.05),CBA均较术前减小(均为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患者眼压变化量与上侧、下侧的睫状体参数SCPA变化量均存在负相关性(均为P<0.05),与上侧、下侧的睫状体参数CBA变化量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UCP手术可有效控microbiota stratification制青光眼患者眼压,使治疗区域的SCPA增大,CBA减少,且术后6个月患者眼压变化量与上侧、下侧的睫状体参KD025说明书数SCPA变化量呈负相关。
某儿童医院住院患儿H_1受体拮抗剂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本院住院患儿H_1受体拮抗剂(限口服制剂)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7~12月本院2064份使用H_1受体拮抗剂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年龄、药品名称、规格、诊断等情况,分析本院患儿使用H_1受体拮抗剂的年龄分布情况、抗组胺药的剂型(口服液、颗粒剂和片剂)、抗组胺药超年龄使用情况、抗组胺药超适应证使用情况。结果 2064例使用抗组胺药患儿中,采用二代抗组胺药的患儿共1828例(88.57%),采用一代抗组胺药的患儿共236例(11.43%)。抗组胺药在0~17岁各年龄段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2~5岁,共1012例(49.03%)。0~5个月患儿采用第一代抗组胺药为156例,多于第二代抗组胺用药的39例,其他年龄段均为第二代抗组胺用药居多。2064份抗组胺药使用患儿病genetic assignment tests历中口服液、颗粒剂和片剂排序依次为口服液(1489份)、颗粒剂(295份)、片剂(280份)。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西替利嗪口服液、地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赛庚啶片,占比分别为32.03%、25.48%、14.63%、14.29%、8.77%。第一代抗组胺药说明书均未推荐儿童使用,第二代抗CL13900核磁组胺药说明书中未推荐<6个月龄儿童使用。超年龄用药共275例(13.32%),其中超年龄用药占比较高的药品分别为赛庚啶片、酮替芬片、西替利嗪滴剂,占比分别为65.82%、14.91%、10.55%。超适应证用药共1144例(55.43%),其中超适应证用药占比较高的药品分别为西替利嗪口服液、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占Mirdametinib体内实验剂量比分别为38.11%、18.01%、16.96%。结论 本院H1受体拮抗剂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的超年龄、超适应证用药情况,超适应证用药的比例较大,临床中应加大处方审核和不良反应监控力度。超说明书用药应基于询证医学证据支持,在医院做好备案的情况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