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对比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患者采取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和阿法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8月樟树pneumonia (infectious disease)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KD-MBD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研究组采BI 10773价格用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后再给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两组45 d连续治疗。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钙磷代谢、疾病相关因子指标、肾功能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钙(Ca)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尿醛(UA)、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低于治疗前,BMS-90735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能保护CKD-MBD患者肾功能,改善钙磷代谢,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且疗效更高。
2型糖尿病合并OSAHS患者AHI与同型半胱氨酸和肝酶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同型半胱氨酸(Hcy)、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 选取住院T2DM患者216例,依据AHI分为A组单纯T2DM(AHI<5共49例);B1组T2DM合并轻、中度OSAHS(AHI 5~30共119例);B2组T2DM合并重度OSAHS(AHI>30共48例),分析AHI与Hcy、肝酶的关系。结果 Hcy水平B2组高于B1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较A组Hcy水Dynamic medical graph平有升高SB431542生产商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T水平B2组高于B1组,B1组高于A组,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B2组高于B1组和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较A组ALT水平有升高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AHI升高3组AST水平有升高趋势,但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Hcy、GGT、ALT、AST为因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HI与T2DM合并OSAHS患者Hcy、GGT独立相关。结论 OSAHS会致T2DM患者Hcy及肝酶水平升高,AHI是Hcy、GGT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OSAHS增加T2DM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及早期肝损伤,T2DM患者应重视OSAHS筛查和治疗并适时补充BI 10773叶酸。
重点人群猴痘防治宣传核心信息
<正>1.自2022年至2023年6月底,全球报告猴痘病例超过8万例,其中死亡147例。猴痘病例中84%为男男性行为者。同期,我国内地报告猴痘病例超100例,均为密切接触传播,绝大多数报告有男男性行为史。2.所有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如触摸、亲吻、性行为等)此网站会感染猴痘,接触被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床单、被褥、贴身衣物)也有可medical apparatus能感染。3.从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ABT-263小鼠时间(潜伏期)一般为5~21 d,多为6~13 d。4.发病初期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背痛、肌肉痛和淋巴结肿大等。通常在热退后会出现皮疹和黏膜疹,可见于口腔、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区域,伴有发痒和较严重的疼痛。5.病情严重的猴痘病例可见肛周脓肿、剧烈疼痛和排便困难,较深的皮疹会留下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眼部皮疹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未得到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力低下者可能会出现重症甚至死亡。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金属混合暴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多种金属混合暴露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功能的影响,为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有效性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28~35岁、当地连续居住至少两年的单胎妊娠孕产妇新生儿脐带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34例组织中10种(Be、V、Cr、Mn、Co、As、Se、Sr、Cd和Ba)金属含量。根据每种金属最小风险水平(MRL)及组织内暴露剂量计算金属混合暴露潜在风险指数(RI),并根据RI值小于第一四分位数(Q1)和大于第三四分位数(Q3)划分为低暴露组和高暴露组,从两组样本中分离培养脐带MSCs。细胞传代至第3代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及三向分化法鉴定分化功能。利用TMT法对低、高暴露组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功能进行分析。应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免疫印迹法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结果新生儿脐带组织中金属含量分别为Be(0.02~7.37 ng/g)、V(0.01~5.30 ng/g)、Cr(9.57~1114.55 ng/g)、Mn(0.03~183.39 ng/g)、Co(0.01~19.76 ng/g)、As(0.01~262.08 ng/g)、Se(0.05~154.63 ng/g)、Sr(0.02~45.7Epigenetics抑制剂7 ng/g)、Cd(0.01~381.86 ng/g)和Ba(0.3~325.07 ng/g)。对RI值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妊娠期金属混合暴露的风险水平呈正态分布(P> 0.05)。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成Prebiotic amino acids纤维状贴壁生长;细胞表面高表达CD73、CD90和CD105,低表达CD45和CD34;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以及软骨细胞分化潜能,符合MSCs标准。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表明低、高暴露组细胞存在69个蛋白差异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该蛋白集合参与细胞增殖信号通路、羧酸生物合成、结构分子活性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该蛋白集合主要富集于药物代谢P450信号通路、癌症相关信号通路、MSCs免疫调节功能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GSEA分析结果显示,与MSCs免疫调节功能相关的补体系统信号通路(NOM p=0,FDR q=0)、粘附分子信号通路(NOM p=0,FDR q=0.006)以及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NOM p=0.005,FDR q=0.050)发生显著改变。免LY294002溶解度疫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暴露组相比,高暴露组补体因子H(CFH)表达显著减低(P<0.05)、环氧合酶2(COX2)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金属混合暴露可能影响脐带MSCs免疫调节功能,降低其生物学有效性。
增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植被碳输入以及微生物群落来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及组成。土壤有机碳根据其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植物来源有机碳和微生物来源有机碳,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以及不同来源有机碳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依托在安徽省金寨县马鬃岭林场布设的杉木人工林全土体增温样地,利用呈环状布设的两圈加热电缆增温,增温幅度为4°C。分别于2022年5月、8月、11月以及2023年2月,使用土钻采集0-20 cm、20-40 cm、40-60 cm以及60-80 cm深处土壤。提取土壤中的氨基糖和木质素酚,分别利用这两种生物标识物来表征土壤不同来源有机碳,旨在探究增温对不同土层植物、微生物来源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与季节动态;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等指标,尝试揭示土壤有机碳库对增温响应的内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增温处理在春季、秋季以及冬季对SOC、TN含量呈现出促进积累的作用,而夏季增温处理降低了SOC、TN含量。根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土壤含水率是春夏两季影响土壤氨基糖、木质素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SOC、TN是秋冬两季影响土壤氨基糖、木质素含量的主要因子。(2)表层土壤氨基糖含量较深层土壤更高,0-20、20-40 cm处土壤氨基糖含量主要受SOC含量的影响,氨基糖含量较低,而60-80 cm处氨基糖含量低一方面是受土壤碳限制影响,另一方面是微生物生物量较表层土壤更少,导致氨基糖积累少。增温处理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微生物新陈代谢,使各土层土壤氨基糖含量较对照组更高。增温处理土壤氨基糖含量季节变化动态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土壤氨基糖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土壤碳氮含量越高则氨基糖含量越高,在冬季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制约。与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环境较稳定,因此氨基糖含量也较为稳定,季节动态变化小。(3)表层土壤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在0-20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cm处土壤中,土壤电导率对木质素含量变化解释度最高,在20-40、40-60 cm处土壤中,土壤含水率对木质素含量变化解释度最高,60-80 cm处MBC含量对木质素含量变化解释度最高。增温处理对土壤木质素含量的影响在季度间存在差异:增温降低了秋冬两季土壤中木质素含量,对春季土壤木质素含量没有影响,增加了夏季土壤中木质素含量。春夏两季土壤木质素含量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可溶性碳含量影响较大,与土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秋冬季节主要受土壤氮含量制约。(Ad/Al获悉更多)V比值与N-乙酰氨基酶以及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Ad/Al)S与木聚糖酶、亮氨酸氨肽酶以及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DHBA/V比值与N-乙酰氨基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相关酶活性越强,土壤木质素降解程度越低。本研究发现植物、微生物来源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季度间植物、微生物来源有机碳对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是因为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群落与活性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不同来源的土壤有机碳库。本研究揭示了亚热带森林Erastin土壤植物、微生物来源有机碳库对增温响应的垂直空间异质性以及季节动态,深化了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响应的认知。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和难治性CMV感染(RC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异基因造DS-3201说明书血干细胞移植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MV将患者分为CMV组(67例)和non-CMV组(179例),再根据是否发生RCI将CM点击此处V患者进一步分为RCI组(18例)和non-RCI组(49例)。分析CMV感染和RCI的危险因素,并用ROC曲线验证Logistiintensive lifestyle medicinec回归模型的诊断意义,同时分析组间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差异,以及影响OS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CMV感染的患者,首次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8(7-183)d,感染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1(7-158)d。患者年龄偏大、合并EB病毒(EBV)血症或者发生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均能显著增加CMV感染风险(P=0.032,<0.001和0.037),RCI的危险因素为EBV血症和诊断时的CMV-DNA峰值≥1×10~4 copies/ml(P=0.039,0.006),而移植后14 d的白细胞≥4×10~9/L是CMV感染和RCI的保护因素(P=0.013,0.014)。CMV组的OS率显著低于nonCMV组(P=0.033),RCI组的OS率亦显著低于non-RCI组(P=0.043)。造血重建是OS的有利因素(P<0.001),而移植后60 d内CMV-DNA≥1.0×10~4 copies/ml是OS的危险因素(P=0.005)。结论:移植后白细胞数量恢复较晚以及合并EBV血症是CMV感染和RCI的共同危险因素;CMV-DNA载量1×10~4 copies/ml是重要临界值,高于该值可导致高RCI及低OS风险。
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法在肾病科本科生临床教学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法在肾病科本科生临床教学的作用。方法 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50名本科生作Brazillian biodiversity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观察组采用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PF-6463922临床试验理论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2组临床教学效果。结果 观察组理论知识VX-765溶解度、临床思维和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对教学法提高理论知识、临床思维、人文精神、主动学习、课堂氛围、医患沟通、书写技巧、文献获取等方面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教学法满意度为96%(24/25),优于对照组的52%(13/25)(P<0.01)。结论 在肾病科本科生临床教学过程中,采用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法,可以提高本科生对基本理论和临床思维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循证医学意识和人文素养,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斑马鱼MMR1L基因的抗菌免疫机制研究
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为一种含有多个凝集素样结构域的多凝集素受体,能够识别多种末端为甘露糖、海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胺等残基的糖类分子,结合并清除病原体及内源性分子,参与受体介导的吞噬反应,在参与天然免疫、诱导适应性免疫、调节免疫反应及维持机体组织内环境的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模式动物在免疫方面研究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目前斑马鱼中已发现多种甘露糖受体,如MRC1b(Mannose receptor C type 1b),可能与抵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有关,但认识并不全面。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克隆得到一种新型甘露糖受体基因——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1样基因(Macrophage mannose receptor 1-like,MMR1L),对其天然免疫机制展开研究。MMR1L在进行检测的各斑马鱼正常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嗜JNJ-42756493研究购买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刺激斑马鱼后,MMR1L在脾脏、鳃和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其可能参与细菌引起的天然免疫。原核表达并纯化MMR1L重组蛋白不同结构域,根据结构域的特征,分别命名为:CLECT 1-2、CLECT 3-5、GLD、CLECT6-8、CLECT 9-10、CLECT 11-12。对不同结构域蛋白进行细菌凝集、结合实验,发现MMR1L能够结合并凝集细菌,推测其在抵抗细菌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研究MMR1L发挥抗菌功能的机制,使用String网站预测MMR1L相互作用蛋白,发现TLR2可能为MMR1L的互作蛋白,Pull-down及细胞共定位实验证明MMR1L与TLR2存在相互作用。斑马鱼ZF4细胞系中过表达MMR1L,检测到炎症因子(IL-1β、IL-6、IL-8)、TLR通路重要分子(My D88、TRAF6)、NF-κB(P65/P50)及抗菌肽(Hamp、Defbl1、Defbl3)的相对表达量上调,推测其可能通Medicopsis romeroi过与TLR2互作,经TLR信号通路的转导,引起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抗菌肽的表达分泌,通过抗菌肽而发挥抗菌免疫功能。构建缺失突变体MMR1L~(Δ757-978),缺失“GLD”结构域的过表达检测发现,通路中分子表达上调程度低于对照组,说明“GLD”结构域在MMR1L诱导抗菌肽表CL 318952 molecular weight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构建抗菌肽Hamp的缺失突变体。液体抑菌实验表明“KRQS”可能对Hamp抑制细菌生长的反应有重要作用。Hamp~(Δ65-68)(缺失“KRQS”)能够降低对细菌的结合能力,减弱对细菌的凝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嗜水气单胞菌与Hamp、Hamp~(Δ65-68)共孵育的细菌表面结构,发现Hamp~(Δ65-68)对细菌表面结构的破坏程度较Hamp降低,表明“KRQS”在Hamp杀灭细菌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MMR1L能够凝集并结合细菌,通过与TLR2协作,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通路下游Hamp等抗菌肽表达分泌,进一步实现抗细菌的免疫反应。“GLD”结构域在MMR1L诱导抗菌肽表达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KRQS”序列可能为Hamp清除细菌功能的重要功能位点。
去银合剂疗效的预测因素及其在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中的增效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去银合剂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并分析其疗效与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生物制剂治疗的增效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共396例银屑病患者,根据病史将患者分为生物制剂组(n=98)、去银合剂辅selleck NMR助生物制剂组(n=62)、去银合剂单用组(n=236)。收集病史资料中患者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初始发病部位、瘙痒程度、Augmented biofeedback复发与否及复发时间、是否长期吸烟、关节疼痛情况、银屑病家族史、指、趾甲损害、治疗方案及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体表面积评分(BSA)。分析去银合剂疗效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生物制剂联用的效果PS-341。结果:去银合剂辅助生物制剂治疗后,患者PASI90应答率升高至72.6%(P=0.014)。去银合剂治疗应答PASI50的患者中,复发间隔超过半年较未应答者增多(50%vs. 33.6%,P=0.045)。银屑病皮损体表面积(OR=0.960,P=0.000)、长期吸烟史(OR=2.10,P=0.046)及银屑病类型(OR=2.47,P=0.015)皆为去银合剂疗效的影响因素。结论:去银合剂对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有增效作用,并在复发间隔大于半年的患者中更具优势。长期吸烟史、银屑病类型及皮损体表面积皆可影响去银合剂的疗效。
当归饮子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血燥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当归饮子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对血燥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诊断为血燥型银屑病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皮损处外用卡泊三醇软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饮子,2组均治疗8周,8周后观察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体表面积(BSA)、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干扰素-γ(IFNSC 119875N-γ)、白细胞介素JAK/STAT抑制剂-17A(IL-17A)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8周后,2组PASI、BSA、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70.0%,21/30,P<0.05);2组皮肤瘙痒、皮肤干燥、口干、便干等中医证候均较前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皮肤瘙痒、皮肤干燥、口干改善更为明显(P<0.05)。2组外周血IFN-γ、IL-17A的表tumour biomarkers达水平显著下降,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外周血IFN-γ、IL-17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 当归饮子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血燥型银屑病较单用卡泊三醇软膏能显著改善患者皮损严重程度、皮肤瘙痒干燥等临床表现以及免疫炎性反应相关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以及进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