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s)是茶树的主要次级代谢产物,由多种酚类及其衍生物组成,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是儿茶素,约占茶叶中的12%-24%。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诸如减肥、抗氧化、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炎抑菌等。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TPs氧化聚合的产物,主要结构是一个七元苯丙邻酚酮环,是红茶中主要的功能性植物化学物质之一,占红茶中固形物的1%-5%,是红茶滋味和汤色的主要品质。研究表明,TFs混合物或单体在抗氧化、降脂、抗炎、抗肿瘤等多个方面均有功效。两者作为茶叶中的天然化学成分,均具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及发展前景。炎症(Inflammation)是机体在外来物质入侵,如细菌和病毒进入身体时,对其做出的天然防御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慢性炎症反应与多种疾病(炎症性肠病、关节炎、哮喘、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和糖尿病等)息息相关,对人类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如TPs和TFs均具抗氧化、抗肿瘤、抑菌消炎等作用,其中茶叶抗炎活性尤为显著。本研究旨在通过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Griess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及转录组测序等方法讨论TPs和TFs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CCK-8法检测TPs和TFs对RAW264.7细胞毒性的影响在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里加入不同浓度的TPs和TFs后,细胞的毒性下降,并且随着TPs浓度的增加,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也逐渐降低,说明细胞的毒性随TP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TFs浓度为中等浓度时,OD值最低,说明此时细胞毒性最小。(2)Griess法检测TPs和TFs对RAW264.7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在经LPS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里加入不同浓度的TPs和TFs,即低、中、高浓度的TPs和TFs后,细胞NO分泌量下降,说明TPs和TFs均可以降低RAW264.7细胞NO分泌量且呈浓度依赖性。(3)qRT-PCR检测TPs和TFs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表达量的影响在经LPS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里加入不同浓度的TPs和TFs后,实验结果表明:与LPS组相比,高浓度的TPs,TFs可以使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m RNA的表达下调(P<0.05)。(4)ELISA检测TPs和TFs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在经LPS诱导后的RAW264.7细胞里加入不同浓度的TPs和TFs后,实验结果表明,TNF-α在低浓度(25μg/m L)的TPs和TFs的作用下与LPS组相比无明显的下降(P>0.05),在中(50μg/m L)、高(100μg/m L)浓度的TPs,TFs作用下的TNF-α与LPS组相比有显著下降(P<0.05);低(25μg/m L),中(50μg/m L),高(100μg/m L)浓度的TPs和TFs与LPS组相比,IL-1β有显著下降;在低浓度的TPs作用下,IL-6含量与LPS组相比没有显著下降,中、高浓度的TPs作用下,IL-6与LPS相比显著下降;低、中、高浓度的TFs的作用下与LPS组相比,IL-6都有显著下降(P<0.05)。说明TPs和TFs可以显著下调RAW264.7细胞TNF-α、IL-1β、IL-6三种炎症因子的表达量。(5)转录组测序分析TPs和TFs抗炎作用机制为了进一步确定其作用机制,对LPS组点击此处,高浓度作用下的TPs组和TFs组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TPs组vs LPS组共筛选出1562个差异表达基因;TFs组vs LPS组共筛选出905个差异表达基因;TPs组vs TFs组共筛选到502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GO)富集显示,TPs和TFs主要对巨噬细胞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影响最显著,在这些BP中,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如il15,cd86,il6,fas,cxcl10,il6,rb1,h2-t23,h2-d1,cd40等与炎症因子分泌相关。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macrophage infectionGenomes(KEGG)富集显示,TPs vs LPS组有19条通路显著富集;TFs vs LPS组有6条通路显著富集;TPs vs TFs组有16条通路显著富集,其中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Allograft Rejection)、抗原处理和呈递(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等都与免疫系统有关。对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网络互作分析获得一系列核心基因如il15,il15ra和itga4等均与免疫功能相关。综上,本文通过CCK-8法,Griess法,qRT-PCR以及ELISA等方法,初步揭示了TPs和TFs可以抑制LPS诱导的Nirogacestat作用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揭示了TPs和TFs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潜在机制,为TPs、TFs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IDEAL-IQ序列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目的 探讨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ical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tation sequence, IDEAL-IQ)来源的R2~*值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与传统多回波T2~*梯度回波(gradient recalled echo, GRE)序列来源的R2~*值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收治的42名患者的50个良性肿瘤病灶,在本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中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匹配肿瘤所在最大层面的最长径,按1∶3的比例纳入150名患者的150个恶性肿瘤病灶。将恶性肿瘤根据预后因子[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liquid biopsies HER-2)]的阳性/阴性表达情况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包含IDEAL-IQ和多回波T2~*GRE序列的多参数MRI,测量以下定量参数:IDEAL-IQ序列R2~*值(R2~*IDEAL)、多回波T2~*GRE序列R2~*值(R2~*GRE)、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及肿瘤长径。根据原始资料类型的不同,分别利用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各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R2~*IDEAL与R2~*GRE及二者与ADC的相关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R2~*IDEAL与R2~*GRE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NVP-TNKS656临床试验归分析建立联合诊PI3K/Akt/mTOR抑制剂断模型,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单独及联合参数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肿瘤患者的R2~*IDEAL与R2~*GRE呈中度相关(r=0.763,P<0.001),二者与ADC值均呈负性弱相关[r=-0.300(R2~*IDEAL),-0.306(R2~*GRE),P<0.001]。良性组与恶性组中,R2~*IDEAL与R2~*GRE均呈中度相关(r=0.745、0.680,P<0.001),二者与ADC均无相关性。两种序列所得的R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2~*IDEAL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管腔HER-2阴性型R2~*值最高。对于单一参数,ADC值鉴别良恶性的AUC最高(0.857);对于联合参数,R2~*IDEAL+ADC鉴别良性组与管腔阴性组的AUC最高(0.9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EAL-IQ序列生成的R2~*值可用于区分良恶性乳腺肿块,可能成为除ADC外辅助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又一无需对比剂参数。
多维度主动体温保护措施对妇科恶性肿瘤开腹手术患者麻醉复苏质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维度主动体温保护措施对妇科恶性肿瘤开腹手术患者麻醉复苏质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8月至2023年6月我院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择期行开腹手术患者54例,按体温保护措施分为多维度主动体温保护组(多维度组)28例和常规体温保护组(常规组)26例。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即刻(T_0),麻醉诱Immuno-related genes导后5 min(T_1)、消毒铺巾后5 min(T_2GW-572016)、手术开始后2 h(T_3)、手术结束时(T_4)、气管拔管即刻(T_5)6个时间点的鼻咽温。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测定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情况、术后48 h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_0及T_1时间点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_0时间点比较,T_2~T_5时间点常规组的鼻咽温明显降低(P<0.05),而多维度组无明显变化。与多维度组比较,常规组手术后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维度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复苏室Tofacitinib停留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多维度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妇科恶性肿瘤开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采用多维度主动体温保护措施可有效防止低体温发生、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提高术后患者麻醉复苏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出血高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小剂量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出血高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小剂量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出血高危老年AMI患者infection risk100例,根据应用替格瑞洛治疗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PCI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替格瑞洛每次90 mg,每天2次;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每次45 mg,每天2SAHA抑制剂次;持续治疗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血小板聚集率;随访1年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BMI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周,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1年,两组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总出血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26%)(P<0.05)。结论出血高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Ceralasertib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小剂量替格瑞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不增加MACCE发生率,且可降低出血风险。
不同治疗方案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多genetic fate mapping种治疗方案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HPV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治疗的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501例,根据患者选取的治疗方法分为三组,A组患者给予保妇康栓治疗(n=167),B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n=167),C组给予抗HPV生物蛋白敷料治疗(n=167)。比较三组HPV患者治疗有效率、HPV-DNA水平、治疗后HPV阳性率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90.42%vs 74.85%)和B组(90.42%vs 77.25%)(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3个月及6个月HP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C组患者的HPV-ABT-263 MWDNA水平较A组和B组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C组HPV阳性率明显低于A组(6.60%vs 22.75%)和B组(6.60%vs 20.96%)(均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KD025抑制剂)。结论: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对于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保妇康栓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不同碳水化合物对蜜蜂群势、产蜡性能和腹板脂质代谢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蜜蜂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保障,同时碳水化合物也为蜜蜂泌蜡提供主要原料。自然情况下,蜜蜂的碳水化合物饲料是蜂蜜;在养蜂生产中,蜂农也饲喂蔗糖和果葡糖浆作为碳水化合物饲料。但是,以上3类碳水化合物饲料对蜂群产蜡性能及其机理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意大利蜜蜂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喂蜂蜜(Honey)、蔗糖(Sucrose)和果葡糖浆(FructoseEmricasan分子量 corn syrup)3种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饲料,拟测定泌蜡性能、蜂群繁殖性能和腹板脂质代谢组来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对泌蜡性能的影响及其代谢机理。以期为养蜂生产中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饲料的选择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群势相当的意大利蜜蜂蜂群15群,随机分为3组,分为蜂蜜组、蔗糖组和果葡糖浆组,每组5个重复。分别饲喂蜂蜜、蔗糖和果葡糖浆3种碳水化合物溶液,放置于蜂箱内的饲喂器内,自主采食。饲养期共计60天,其中预饲期24天,正试期36天。整个饲喂期间保证自由采水,同时补饲花粉。在正试期内的第12天、第24天和第36天测定蜂群群势、封盖子量以及蜂群产蜡量。收集3个组中工蜂蜡磷,测定蜡磷的大小。第21天后标记刚羽化出房的1日龄(1 d)新蜂,取标记的9日龄(9d)、15日龄(15 d)和21日龄(21 d)工蜂测定中肠肠壁厚度、血淋巴生理生化指标和蜂体粗脂肪含量、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和基寻找更多因表达量、蜡质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解剖15 d工蜂腹板,用于脂质组学分析。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饲喂蜂蜜组与蔗糖组的蜂群群势显著高于果葡糖浆组(P<0.05),而蜂蜜组和蔗糖组的蜂群群势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喂蜂蜜组蜂personalized dental medicine群的封盖子量显著高于蔗糖组和果葡糖浆组蜂群(P<0.05),蔗糖组与果葡糖浆组蜂群的封盖子量差异不显著(P>0.05)。该结果表明,蜂蜜作为蜂群的天然饲料,在促进蜂群繁殖方面优于蔗糖和果葡糖浆。2)试验期内,饲喂蜂蜜组蜂群产蜡量比果葡糖浆组高56.7%,差异显著(P<0.05),饲喂蜂蜜组蜂群产蜡量比蔗糖组产蜡量高13.6%,饲喂蔗糖组蜂群产蜡量比果葡糖浆组高49.8%;蜂蜜组与蔗糖组的蜂群蜡磷大小显著高于果葡糖浆组(P<0.05),而蜂蜜组和蔗糖组的蜂群蜡磷大小没有显著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在泌蜡性能方面,蜂蜜优于蔗糖,蔗糖优于果葡糖浆。3)饲喂蜂蜜组15 d工蜂的中肠肠壁厚度均显著高于蔗糖组和果葡糖浆组(P<0.05);饲喂蜂蜜组15 d工蜂血淋巴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蔗糖组和果葡糖浆组(P<0.01),而蔗糖组与果葡糖浆中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蜂蜜组15 d工蜂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蔗糖组和果葡糖浆组(P<0.01)。该结果表明,饲喂蜂蜜提高了蜜蜂体脂肪含量,有利于脂肪酸的合成。4)饲喂蔗糖组15 d工蜂体内过氧化氢酶(CAT)和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高于果葡糖浆组(P<0.05),而蜂蜜组与蔗糖组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喂蜂蜜组与蔗糖组15 d工蜂体内溶菌酶(LZ)活性显著高于果葡糖浆组(P<0.05),而蜂蜜组与蔗糖组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饲喂蜂蜜组与蔗糖组15d工蜂体内defensin、abaecin抗菌肽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果葡糖浆组(P<0.05),而蜂蜜组与蔗糖组其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与果葡糖浆相比,蜂蜜与蔗糖显著提高蜜蜂的免疫能力。5)饲喂蜂蜜组15 d工蜂体内蜡质合成途径的关键酶脂酰辅酶A还原酶(FAR)和蜡酯合酶(WS)活性显著高于蔗糖组和果葡糖浆组(P<0.05),而蔗糖组与果葡糖浆组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蜂蜜组与蔗糖组15 d工蜂体内与脂肪酸合成相关酶脂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以及脂肪酸脱氢酶(FAD)活性有升高的趋势(P>0.05)。该结果表明,蜂蜜与蔗糖提高了蜡质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活性,促进蜡质合成。6)通过对工蜂腹板脂质代谢分析表明,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游离脂肪酸(FFA)、磷脂酰乙醇胺(PE)和甘油三酯(TG)是工蜂腹板的主要脂质,蔗糖组工蜂腹板中FFA的丰度以及C_(22)~C_(32)长链脂肪酸丰度最高(P<0.05);蜂蜜组工蜂腹板中TG的丰度显著高于蔗糖组和果葡糖浆组(P<0.05);蔗糖组工蜂腹板中PC单不饱和度显著高于蜂蜜组和果葡糖浆组(P<0.05)。这一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饲喂提高了蜡质合成途径底物长链脂肪酸的生成,促进蜡质合成。本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的类型影响蜂群群势和泌蜡性能。饲喂蜂蜜,有利于蜂群群势发展,提高蜂群泌蜡能力;饲喂蔗糖,促进蜜蜂腹板蜡质合成途径的底物长链脂肪酸的生成,有利于蜡质的合成;饲喂果葡糖浆,相较于蜂蜜与蔗糖对蜜蜂的泌蜡性能影响没有优势。
发酵乳杆菌CCFM1139缓解牙周炎的临床效果评价及机制探究
牙周炎是全球六大慢性炎症疾病之一,由于口腔微生态失调导致持续性炎症,进而造成牙槽骨质流失。我国35-44岁中年人牙周炎的发病率约33%,严重影响患病人群的口腔健康和日常生活。清除致病菌,消除过度炎症,是牙周炎治疗的关键。实验室前期筛选到一株具有缓解牙周病潜力的发酵乳杆菌CCFM1139,体外可以显著减少牙周致病菌混菌生物膜量、调节细胞炎症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内能显著降低牙周致病菌定植量、大鼠牙槽骨吸收量,并抑制宿主过度免疫。本研究拟考察发酵乳杆菌CCFM1139辅助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并探究其缓解牙周炎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分析了II期牙周炎患者的临床参数与口腔菌群和代谢物的相关性,确定与牙周炎进展相关的龈下菌群和唾液代谢物。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密螺旋体属(Treponema 2)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Post-mortem toxicologya和Prevotella 7)的细菌在牙周炎病灶区检出率更高,糖杆菌在牙周炎的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与多种牙周临床参数有显著正相关的代谢物为5-氨基戊酸(5-Aminovaleric acid)、吲哚-3-乙酸甲酯(Methyl indole-3-acetate)、N6-乙酰基-L-赖氨酸(N6-Acetyl-L-lysine)和棕榈油酸乙酯(Ethyl palmitol eate)等。促进牙周炎发展的代谢物与牙周病原体之间也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这些菌属和代谢物可以作为预测II期牙周炎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2)随后招募了II期牙周炎患者开展一项为期30天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与安慰剂相比,口服CCFM1139活菌咀嚼片的受试者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CCFM1139灭活菌体能显著减少促炎因子(MMP8和IL-1β)的分泌,分别减少40.8%和16.9%。CCFM1Elexacaftor临床试验139活菌组和灭活菌体组的口腔菌群与干预前相比有显著差异。CCFM1139活菌和灭活菌体通过增加口腔共生菌的相对丰度,拮抗牙周病原菌的生长,维持龈下菌群生态平衡。CCFM1139灭活菌体对多种牙周致病菌(卟啉单胞菌属、密螺旋体属和糖杆菌属)有显著抑制效果。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结果表明,CCFM1139活菌和灭活菌体干预后,受试者唾液代谢物的组成和含量与干预前均有显著差异,且CCFM1139活菌和灭活菌体干预后富集的代谢通路很大程度上重叠,包括精氨酸合成通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和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多维度指标评价发酵乳杆菌对牙周炎的临床效果表明,CCFM1139活菌通过维持口腔菌群稳态和调节口腔代谢环境缓解牙周炎,CCFM1139灭活菌体则通过调节宿主免疫,进而抑制牙周病原体的生长和改变唾液代谢物的组成,来减缓牙周炎进程。同时,CCFM1139活菌和灭活菌体均能减少与牙周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含量。CCFM1139活菌干预后,牙周致病菌丰度均大幅降低,其中普雷沃菌属有显著差异,而灭活菌体可显著降低5种牙周病原菌丰度。发酵乳杆菌CCFM1139干预后微生物分解氨基酸的代谢产物含量显著降低,CCFM1139活菌和灭活菌体抑制的代谢物分别为5-氨基戊酸和吲哚-3-乙酸甲酯。(3)最后构建了牙周炎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探究发酵乳杆菌CCFM1139缓解牙周炎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活菌能从致病菌定植、宿主免疫应答和牙槽骨变化三个方面缓解大鼠牙周炎。活菌使大鼠口腔内具核梭杆菌的定植量下降1-2个数量级,在细胞上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竞争粘附位点并抑制其毒力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牙龈组织和血清中的促炎因子IL-1β的表达,减少牙周组织处的炎症因子募集,使大鼠牙槽骨损失减少25.6%。灭活菌体缓解牙周炎效果主要集中在对宿主过度免疫应答的调控,使牙龈组织IL-1β水平从39.54 pg/mg降低至17.95 pg/mg,使血清中IL-1β水平从28.80 pg/m L降低至12.50 pg/m L。同时,灭活菌体也能显著减少骨质流失,使大鼠牙槽骨损失减少15.9%。综上,发酵乳杆AZD2281 NMR菌CCFM1139能有效缓解牙周炎,其活菌与致病菌竞争黏附位点,增加口腔共生菌丰度,调节口腔菌群稳态;灭活菌体调节宿主过度免疫,降低致病菌丰度,进而缓解牙周炎。本研究为发酵乳杆菌CCFM1139开发缓解牙周炎的益生菌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
褪黑素延缓葡萄叶片衰老的调控机制研究
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秋季低温等非生物胁迫常导致作物叶片过早衰老,使叶片功能期缩短,光合作用降低,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研究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对作物优质丰产具有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表明,褪黑素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试验以晚熟品种‘红地球’为研究对象,对葡萄叶片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MT)及褪黑素合成抑制剂DL-4-氯苯丙氨酸(CPA),探究褪黑素和褪黑素合成抑制剂对不同叶龄葡萄叶片褪黑素合成、叶片衰老关键基因、叶绿素合成与分解、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内源激素代谢及信号转导等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褪黑素处理提高了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净光合速率。葡萄叶片叶龄115 d时进入衰老期,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合成基因Vv CAO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叶绿素分解基因Vv PPH、Vv PAO、Vv SGR相对表达量迅速升高。与对照相比,150μmol·L~(-1) MT处理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叶绿素分解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200μmol·L~(-1) CPA处理显著降低了叶龄115 d和145 d叶片叶绿素合成关键基因表达量,加速了叶绿素分解基因表达量。150μmol·L~(-1) MT处理提高了葡萄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 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 N)和电子传递效率(BMS-907351抑制剂ETR),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也显著提高。其中,150μmol·L~(-1) MT处理145 d时Pn较对照提高了110.20%。200μmol·L~(-1) CPA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Pn、Fv/Fm、ETR、NPQ。2.褪黑素处理提高了葡萄叶片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活性氧水平。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葡萄叶片过氧化氢(H_2O_2)和超氧阴离子(O_2~-)水平逐渐增加,同时,丙二醛(MDA)含量及电解质渗漏率(EL)也逐渐增加。与对照相比,150μmol·L~(-1) MT处理后,H_2O_2及O_2~-水平、MDA含量、EL显著降低,并显著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酶的活性,同时,还原型抗坏血酸(As 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增加。200μmol·L~(-1) CPA较CK提高了H_2O_2和O_2~-水平,MDA含量及EL也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3.MT处理上调了MT合成基因Vv TDC1、Vv T5H1、Vv SNAT1、Vv ASMT1的表达,而200μmol·L~(-1) CPA则显著下调了其表达。150μmol·L~(-1) MT处理显著提高了IAA、ZT、GA_3含量,显著降低了ABA含量;而200μmol·L~(-1) CPA降低了IAA、ZT、GA_3含量,增加了ABA含量。MT处理上调了Shell biochemistryIAA合成关键基因Vv YUCCA6及信号转导关键基因Vv AUX1和Vv TIR,ZT合成关键基因Vv IPT2及分解关键基因Vv CKX1,GA信号转导关键基因Vv DELLA,ABA分解基因Vv ABAH3。同时,ABA合成关键基因Vv NCED1及信号转导关键基因Vv PP2C、Vv SNRK2A,乙烯合成关键基因Vv ACPEG300试剂O1、Vv ACS1及信号转导关键基因Vv EIN2,水杨酸合成、信号转导关键基因Vv PAL、Vv NPR1,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Vv AOS和油菜素信号转导关键基因Vv BIN2的表达均显著下调。综上所述,适宜浓度MT处理通过诱导叶绿素合成和抑制叶绿素分解提高葡萄叶片叶绿素水平,从而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MT处理通过提高葡萄叶片抗氧化能力,降低了叶片发育与衰老过程中活性氧的积累,从而减少了活性氧对叶片细胞膜的损伤。MT处理能加速内源褪黑素的合成,通过调控内源激素水平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减缓叶片衰老进程。150μmol·L~(-1)褪黑素处理显著降低叶片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对延缓葡萄叶片衰老的效果最为显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和低中危AML老年患者治疗后仍存在微小残留病变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确认细节tation, allo-HSCT)仍是重要推荐之一,也是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的途径。目前报道的60岁以上行allo-HSCT的老年患者长期生存率在30%~60%,这表明allo-HSCT是老年AML患者可行的治疗方法。然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耐受性较差,因此拟行allo-HSCT的老年AML患者需要进行危险度分层和个人状况等一系列评估。除了使用目前应用于移植领域的各项评分,还应在移植前做老年评估。老年患者做allo-HSCT时更关注移植相关并发症,其中减少预处理药物毒性是一项重要策略。在供者选择方面,研究发现选择同胞全相合供者进行移植的老年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Stand biomass model总生存率和复发率并没有优于单倍体移植。也有报道显示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子代移植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低于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随着新型靶向药物的不断问世,allo-MRTX1133 IC50HSCT与新型靶向药物融合为老年患者接受移植带来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复方紫红油联合走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紫红油联合走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的作用机理,以期为本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外治疗法。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以加味桃红四物汤内服、10%尿素软膏外用为基础治疗INCB28060研究购买。治疗组予复方紫红油涂擦(2次/日)联合复方紫红油走罐(隔日1次)。对照组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2次/日)联合NB-UVB光疗(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4、6周Bio-controlling agent后的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每2周予以疗效评估。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TNF-α、IL-6水平。运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期间,试验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例失访脱落,对照组1例失访脱落、2例因合并用药被剔除。具体完成60例病例研究,每组各30例。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TNF-α水平及IL-6水平方面进行比较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0.00%、33.3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4%、5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4%、80.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从治疗4周后开始,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PASI评分比较:每个疗程后,每组PASI评分较上一疗程均下降,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PAS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6周后,治疗组PASI评分降幅更大,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减少银屑病皮损面积、改善严重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点击此处组。4.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每个疗程后,每组中医证候评分较上一疗程均下降,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6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降幅更大,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缓解皮损浸润程度、皮肤爪甲颜色、舌象、脉象等方面优于对照组。5.VAS评分比较:每个疗程后,每组VAS评分较上一疗程均下降,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2、4、6周后,治疗组VAS评分降幅更大,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6.TNF-α、IL-6水平比较:治疗后,每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较前均下降,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TNF-α、IL-6水平降幅更大,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在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表达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1.复方紫红油联合走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者PA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VAS评分。2.复方紫红油联合走罐能够降低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3.复方紫红油联合走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血瘀证)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