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在诊断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与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在不同类型肝炎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铅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的类型将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n=21)、慢性肝炎组(n=23)、肝硬化组(n=16),同时选取同期于铅山县人民医院正常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次日清晨空腹4 m L静脉血,运用全自动血凝仪与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4组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平均Fulvestrant体外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的PT、APTT、TT长于健康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LT少于健康对照组,MPV、PZ-IETD-FMKDW大于健康对照组,PCT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肝炎组的各项凝血指标、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与血小板参数检测对于评价肝脏受损程度、肝炎患者不同病程时期的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后续临床可通过检测肝炎患者机体的凝血指标与medical audit血小板有关参数及时明晰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施行针对性的治疗,从而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基于VIGS技术的无花果FcMYB114基因功能研究

【目的】无花果紫皮品种相比于青皮品种,具有外观品质好、保健价值高、商品价值高等优势,是目前无花果育种的主要方向。对调控无花果果皮颜色的相关基因进行功能性研究对于选育不同皮色的无花果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紫宝’无花果为试材,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对‘紫宝’无花果果皮类黄酮生物合成调控基因FcMYB114的保守域进行克隆,通过VIGS(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技术将FcMYB114基因进行沉默,并对其功能进行研究。【结果】基因定量表达分析显示,FcMYB114基因在‘紫宝’幼果期果皮(PY)中表达量最少,在成熟期果皮(PM)中表达量最高,通过遮光处理后FcMYB11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系统进化树表明,无花果FcMYB114(c42269_g1)与红皮梨PyMYB114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高达83.12%,与拟南芥中AtMYB114、碧桃中PBrazillian biodiversitypMYB9亲缘关系较近;多重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FcMYB114在序列N端具有高度同源的R2-R3 DNA结合结构域,与大多数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相似;经VIGS沉默处理的无花果果实与对照相比,在果皮色泽上存在明显差异,花色苷含量约为对照的38.5%;RT-qPCR分析表明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结构基因在FcMYB114基因沉默处理后其表达量发生改变,其中FcDFR、FcANS和FcUFGT表达量呈显著下调趋势。【结论】在pTRV2-FcMYB114介导的无花果果皮中,GW-572016分子式花青素含量降低,类黄酮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结构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FcMYB114基因可Berzosertib分子式能正向调控无花果果皮花青素合成,为无花果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转录因子的分子调控机理解析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创制不同色泽的无花果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依诺肝素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依诺肝素对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预防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南阳市骨科医院行TKA的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A、B组,各54例。A组采用依诺肝VE-822体内素,B组采用华法林。比较两组LEDVT发点击此处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溶系统[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物(FDP)]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LEDVT发生率5.56%低于B组18.52%(P<0.05)。与B组相比,治疗后A组腘静脉、股深静脉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上升(P<0.05)。与B组相比,治疗后A组PT、APTT、TT延长,FIB下降(P<0.05)。治疗后,A组FDP、D-D低于B组(P<0.05)。治疗期间,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与B组9.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诺肝素在预防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TKA后LEDVT方面更有积极意义,并能调节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平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埃克替尼对比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haematology (drugs and medicines)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9月我院就诊的EGFR突变Tezacaftor体外型晚期NSCLC患者资料146例,按用药的不同分为埃克替尼组(73例)和吉非替尼组(73例)。埃克替尼组患者单用盐酸埃克替尼片(125 mg,每日3次,口服)或联合常规化疗;吉非替尼组患者单用吉非替尼片(0.25 g,每日1次,口服)或联合常规化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1~2级、3~4级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埃克替尼组患者的中位PFS显著优于吉非替尼组(P=0.048)。基于患者基本资料的PFS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吉非替尼组比较,埃克替尼组中女性[HR=0.57,95%CI(0.34,0.96),P=购买GSK21184360.031]和非脑转移患者[HR=0.58,95%CI(0.36,0.91),P=0.017]的PFS显著延长。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GFR19 exon Del突变[HR=0.50,95%CI(0.25,1.00),P=0.049]、EGFR21 exon L858R突变[HR=0.44,95%CI(0.21,0.89),P=0.022]和埃克替尼治疗[HR=0.65,95%CI(0.44,0.96),P=0.030]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NSCLC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相当,但埃克替尼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PFS;EGFR19 exon Del和EGFR21 exon L858R突变及接受埃克替尼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早期肠内营养对脓毒性休克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对脓毒性休克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01月至2022年0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ESICM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将早期肠内营养定义为在48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根据患者开始肠内营养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延迟肠内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肝素结合蛋白、降钙素原、肝肾功能、凝血功能、SOFA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28天死亡率等。定量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PLX5622供应商组间比较;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点间差异;本次研究设定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与延迟肠内NSC 127716生产商营养组间SOFA评分差值[(5.03±3.57)和(2.38±4.26)]、PCT差值[21.01(13.22,31.75)和14.03(5.03,39.00)]、TBIL差值[3.90(1.20,16.40)和1.90(-16.78,17.93)]、ICU住院天数[10.00(8.00,19.00)和8.50(6.00,15.00)]、28天存活率[28(90.3%)和33(68.8%)]、入院7天的白细胞计数[10.64±5.95和14.45±4.75]、中性粒细胞计数[8.89±5.72和11.67±4.74]、入院14天的白细胞计数[8.95±3.58和11.22±2.95]、中性粒细胞计数[6.14±3.22和9.40±2.7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感Marine biomaterials染及脏器损伤程度,减少ICU住院天数及改善临床结局。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改善更明显,可以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早期预后。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1月于福清市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42www.selleck.cn/products/Gefitinib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单纯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阿司匹林治疗,15 d为1个疗程,2组均用药1个lung biopsy疗程。比较2组患者用药selleck NMR前后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术后随访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15 d, 2组Hb、PLT均较用药前降低,APTT较用药前延长,且研究组降低/延长幅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均较用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随访3~12个月,研究组双下肢DVT发生率为4.23%,低于对照组的15.49%(χ~2=5.071,P=0.024)。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预防DVT的效果确切,对降低Hb、PLT水平和延长APTT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具有积极作用。

CYP1B1抑制剂在心力衰竭细胞模型中缓解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1B1(cytochrome P450 1B1,CYP1B1)及其抑制剂对小鼠心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对正常和心力衰竭小鼠行RNA测序检测差异表达的基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PCR)检测比较去氧肾上腺素(phenylephrine,PE)刺激组和正常组原代心肌细胞中CYP1B1的表达情况,通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Fe~(2+)测定分析两组铁死亡指标;然后,使用不同浓度的CYP1B1抑制剂α-萘确认细节黄酮预处理心肌细胞后再行PE刺激,与对照组、PE组比较铁死亡指标,并行q PCR检测比较各组心力衰竭标志物的基因表达VX-765小鼠水平;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测定铁死亡相关蛋白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conventional cytogenetic techniqueor 2,Nrf2)的表达。结果:PE刺激增加了原代心肌细胞的CYP1B1表达水平和铁死亡指标,而CYP1B1抑制剂α-萘黄酮能逆转这种改变,并回调了Nrf2的表达,缓解了心力衰竭基因标志物的上调。结论:CYP1B1抑制剂在心力衰竭的细胞模型中缓解了心肌细胞铁死亡,这种保护作用可能通过Nrf2实现,提示CYP1B1可能作为心力衰竭的潜在治疗靶标之一。

P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血液学分子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血液学分子标志物的关联性研究。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165例新发肝癌患者作为入组对象,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anel高通量数据分析进行PD-1基因分型,分析各基因型与肝癌血液学分子标志物的关联性。结果 AFP的不同分组情况,在rs10204525、rs2227982、rs36084323基因分型情况,各位点突变基因型在AFP不同分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3K/Akt/mTOR抑制剂);PIVKA-Ⅱ不同分组上,对于rs2227982分组,野生型CC、杂合突变型CT、纯合突变型TT、突变型CT+TT在PIVKA-Ⅱ(-)与PIVKA-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rs2227982分组,其中杂合突变型AG(34例vs19例)、纯合突Oral bioaccessibility变型AA在PIVKA-Ⅱ(-)与PIVKA-Ⅱ(+)(30例vs1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5,7.158P<0.05);rs10204525、rs36084323分组,CT、TT、CT+TT与PIVKA-Ⅱ指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PD-1基因rs360确认细节843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异常凝血酶原指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传统发酵食品中基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生物胺形成研究进展

传统发酵食品selleck LGK-974中微生物群落复杂,代谢途径多样,其中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可代谢游离氨基酸形成潜在的危害因子—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BAs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低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脱羧酶脱羧产生。BAs根据其含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K-2206.html氨量可分为单胺、二胺和多胺,根据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脂肪类胺、芳香类胺和杂环类胺,其主要形成途径包括微生物脱羧作用以及醛、酮氨基化和转胺作用。传统发酵食品中含有脱羧酶活性的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等微生物是主要产胺菌。少量的BAs可以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但摄入过多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传统发酵食品中的BAs问题一直备受关immune cell clusters注。解析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明发酵食品中BAs形成途径和机制,可以有效控制BAs的产生与积累,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保证食品安全。本文重点综述了发酵蔬菜、发酵豆制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以及发酵水产品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各种发酵食品中的主要产胺菌株,解析BAs形成机制,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癌患者超声血流参数和肿瘤病理分期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超声血流参数和肿瘤病理分期及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天津第五中心医院生态城医院以及天津港口医院就诊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以及同时间段在以上医院就诊治疗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60例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超声检查常规特征情况、超声血流参数情况[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对比不同biocomposite ink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超声血流参数情况。对比不同预后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超声血流参数情况。分析不同超声血流参数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情况。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增厚程度、血流信号比例以及内膜回声不均匀比例均高于子PUN30119宫内膜增生组患者(均P<0.05)。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的PI、RI均低于子宫内膜增生组患者,PSV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患者(均P<0.05)。不同FIGO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PI、RI、PSV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selleck意义(均P<0.05)。随访3年,子宫内膜癌患者死亡14例,死亡患者的PI、RI均低于子宫内膜增生患者,PSV高于存活患者(均P<0.05)。利用PI、RI、PSV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7、0.35、44.86cm/s,约登指数分别为61.80%、62.42%、67.39%。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部分超声血流参数和肿瘤的病理分期与预后具有关联性,利用部分超声血流参数对患者的预后进行推测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