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构建ICU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气管插管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临床验证,以期早期识别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发生二次气管插管的风险,为提前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2年5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气管插管影响因素的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4统计软件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二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基于Meta分析结果和临床实际情况设计资料收集表。2.模型构建: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二次气管插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预测因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使用R 4.1.2软件构建ICU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气管插管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在临床中的运用效果。3.外部验证:收集2022年9月~2023年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的资料进行模型的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和DCA曲线评价模型的可移植性和泛化性。研究结果:1.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高APACHE II评分、患有COPD、肺炎、发生过休克、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_2)、低动脉氧分压(Pa O_2)、低氧合指数(PO_2/Fi O_2)、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高B型尿钠肽、低p H、呼吸频率快、低潮气量、高浅快呼吸指数、低肺活量、自主呼吸试验(SBT)次数增多、机械通气时间长、咳嗽能力弱、咳嗽峰流速低和气囊漏气试验阳性是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二次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2.模型构建:共纳入414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各20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7个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MLN8237体内、ROX指数、浅快呼吸指数、COPD、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脓毒症、电解质紊乱、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Pa O_2、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selleck产品细胞绝对值、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碱酯酶、总胆汁酸、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血清镁、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27个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发生二次气管插管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得出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ROX指数、COPD、Pa O_2和血红蛋白6个预测因子,以此开发ICU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气管插管的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的总分为0~240分,预测风险值范围为biomarker screening0.05~0.99。利用建模组数据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和DCA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3,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0.099,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接近,DCA曲线约在5%~73%范围内高于两条极端曲线。3.外部验证:共纳入134例患者,其中发生二次气管插管的患者23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AUC值为0.738,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较为接近,DCA曲线约在5%~55%范围内高于两条极端曲线。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的ICU机械通气患者二次气管插管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能较好的预测患者二次气管插管的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