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SONFH)的效果,基于多重免疫组化(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 mIHC)技术探讨其治疗SONFH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药物治疗组、高剂量药物治疗组。将模型组、低剂量药物治疗组、高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采用改良的脂多糖联合甲泼尼龙法建立SONFH模型。造模结束后,低剂量药物治疗组按照0.33 g·kg~(-1)的剂量给予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溶液(将股骨头坏死愈胶囊粉剂溶于水中)灌胃,高剂量药物治疗组按照0.67 g·kg~(-1)的剂量给予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溶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灌胃2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icro-CT扫描分析大鼠股骨头松质骨微结构,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大鼠股骨头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mIHC分析巨噬细胞极化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初次应答基因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结果。模型组1只大鼠于造模后死亡,低剂量药物治疗组和高剂量药物治疗组分别有3只和2只大鼠在治疗过程中死亡。正常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进食正常、毛发光泽无脱落,模型组、低剂量药物治疗组、高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在造模开始后第3天出现神情不振、进食减少、少量脱毛,1周后精神、进食等逐渐恢复。(2)大鼠股骨头松质骨微结构Micro-CT扫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股骨头松质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00,P=0.000),骨小梁分离度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0);低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股骨头松质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与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P=0.071),骨小梁数量大于模型组(P=0.012),骨小梁离散度小于模型组(P=0.001);高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股骨头松质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大于模型组(P=0.001,P=0.011,P=0.000),骨小梁离散度小于模型组(P=0.001),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离散度与低剂量药物治疗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414,P=0.086,P=0.146)。(3)大鼠股骨头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股骨头空骨陷窝率、骨坏死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00);低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股骨头空骨陷窝率低于模型组(P=0.000),骨坏死发生率与模型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高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股骨头空骨陷窝率和骨坏死发生率均低于模型组(P=0.000,P=0.000),空骨陷窝率低于低剂量药物Roxadustat临床试验治疗组(P=0.049),骨坏死发生率与低剂量药物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4)巨噬细胞极化mIHC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股骨头M1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占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00);低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股骨头M1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占比与模型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0,P=0.533);高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股骨头M1型巨噬细胞占比低于模型组(P=0.009),与低剂量药物治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M2型巨噬细胞占比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药Pevonedistat体外物治疗组(P=0.006,P=0.038)。(5)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mIHC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股骨头TLR4、MyD88、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P=0.000,P=0.000);低剂量药物治疗组大鼠股骨头TLR4、MyD88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的差异Refrigeration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8,P=0.280),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34);高剂量药物治疗组TLR4、MyD88、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和低剂量药物治疗组(TLR4:P=0.002,P=0.040;MyD8:P=0.000,P=0.013;NF-κB p65:P=0.000,P=0.039)。结论: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治疗SONFH,能够显著改善股骨头骨微结构、抑制骨坏死,其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与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巨噬细胞极化有关。
Category: Uncategorized
基于电子病历的冠心病心绞痛中药用药规律及其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目的:本研究拟以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电子病历为数据源,利用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因子分子和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分析电子病历中症状、中药以及症状与中药之间的关联与规律,形成核心方药组成,其结果可能对创新药物研发具有一定的启发;同时,利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BP神经网络构建中药预测模型,提取neonatal microbiome冠心病心绞痛中药使用规则,以期为进一步构建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辅助诊疗系统提供参考依据,辅助临床医生诊疗过程,进而提高临床诊疗效率与准确度,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以下方法:1.本研究依据心绞痛相关ICD 10编码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原始数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与处方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清理和规范化,形成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库;2.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纳入病例的基本情况和临床特征;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分析纳入病例症状情况及其相关关系;3.分别针对纳入的全部处方数据和住院后首次处方数据,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和分析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核心药物和常用配伍规律;利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分析挖掘症状与中药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利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处方剂量分析和四气五味归经分析;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核心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机制;5.利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和BP神经网络构建中医四诊信息结合遣方优化用药的预测模型,比较各模型的性能,选择性能最佳的模型预测结果。结果:本研究共导出2011~2020年该医院的1322条住院记录和50058条医嘱记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并进行数据清理后,最后纳入1117条住院记录(涉及1034病例)和42933条医嘱记录(涉及4047首处方,其中1268首为住院后首次处方)。1.纳入研究病例一般情况和临床表现纳入病例中,住院时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4岁至84岁之间。平均住院天数是6.76天,最长住院时间和最短住院时间相差45天。平均病程为48.22个月。61.06%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等心绞痛危险因素疾病。84.51%的患者证候为气虚痰结证,其他证型有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证等,这些证型符合心绞痛“阳微阴弦”基本病机。纳入病例心绞痛缓解方式主要为休息/自行缓解,其中有约20%患者表示心绞痛症状不能缓解。32%病例表示无明显因素诱发心绞痛,30PLX5622说明书%的病例表示活动后诱发。2.中药用药规律分析全部4047首处方涉及307味药物,出现频次和频率较高的10味中药分别是甘草、茯苓、半夏、白术、党参、枳壳、丹参、陈皮、三七、竹茹。入院后首次处方1268首中涉及中药262味,出现频率较高的10味中药与全部处方数据相同。基于全部处方和住院首方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涉及的核心药物以补气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为主。常用药对为:茯苓+甘草、茯苓+半夏、白术+茯苓等;常用三味药配伍为:茯苓+甘草+半夏、党参+甘草+茯苓等;常见的四味药配伍有:党参+半夏+甘草+茯苓、白术+半夏+茯苓+甘草、枳壳+茯苓+甘草+半夏等。纳入中药组方时健脾益气药常配伍活血化瘀药,比如茯苓配伍三七;补气药常配伍利水渗湿药,比如白术配伍茯苓,党参配伍茯苓;健脾益气药配伍化痰药,如茯苓配伍半夏;理气药配伍化痰药LY2157299抑制剂,如瓜蒌配伍薤白。通过分析高提升度的关联规则发现,所涉及药对基本上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关键药物。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提取的因子和聚成的类方多为治疗心绞痛经典名方或经典名方关键药物,比如六君子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从纳入的处方中发现,温胆汤中常用枳壳换枳实、橘红替陈皮,再依据症状加减党参、五指毛桃、白术、三七、丹参、桃仁等。3.症状-中药关联分析通过症状与中药关联规则以及复杂网络图分析发现,相关联的主要中药是甘草、茯苓、半夏、白术、党参、丹参、陈皮、黄芪、枳壳、五指毛桃和竹茹,主要症状是胸闷、神疲懒言、胸痛、舌淡或淡白、苔腻、脉弦、脉滑、脉细或细数、舌紫暗或暗红或伴淤点、瘀斑、口干。临床在治疗以气虚、气滞、血瘀和痰饮为主要证素的心绞痛时,可根据中药配伍规则,协同使用以上药物。4.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核心方治疗心绞痛的机制研究选取温胆汤及其优化方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温胆汤及其优化方分别包含145和133种生物活性成分,分别涉及297和284个可能的靶点,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柚皮素、黄芩素、山奈酚、川陈皮素、β-谷甾醇等,它们通过调节STAT3、JUN、AKT1、SRC、IL6和TNF等靶点,作用于AGE-RAG、PI3K-AKT、IL-17、TNF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本研究预测的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5.四诊信息结合遣方优化用药的预测模型及效能基于本研究数据,利用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分别构建的四诊信息结合遣方优化用药的预测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性能。仅以症状作为输入参数时,模型预测性能不如以症状为主变量辅以中药为协变量模型的性能高。通过自变量重要性评分及其逻辑回归系数发现,是否使用某味中药不仅与临床症状有关,也受已开具中药影响。依据自变量重要性评分及其逻辑回归系数,进一步提取了13个冠心病常见症状出现时推荐使用中药以及39味中药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的常用配伍用药。此外,也基于随机森林模型,抽取出了各类中药的使用规则。结论:纳入研究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痰结。涉及处方中的核心药物包括甘草、半夏、茯苓、白术、党参等20味以补气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为主的中药。中药组方时健脾益气药常配伍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常配伍利水渗湿药,健脾益气药配伍化痰药,理气药配伍化痰药。数据挖掘发现的因子和聚类方多为治疗心绞痛经典名方的关键药物,比如六君子汤、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此外,发现五指毛桃这一岭南地区道地药材使用较多。五指毛桃益气补虚功同黄芪,且补而不燥,兼能祛痰平喘,化湿行气,舒筋活络,更适合岭南多热多湿的气候特点。纳入研究的处方较多使用经典化痰名方“温胆汤”,并多用橘红代陈皮、用枳壳代枳实,体现了“心脾相关”、“痰淤相关”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思想和岭南中医药特色。本研究进一步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索温胆汤及其优化方的活性成分、靶点和通路,发现温胆汤及其优化方通过调节STAT3、JUN、AKT1、SRC、IL6和TNF等多个炎症、血管生成相关靶点如,作用于AGE-RAG、PI3K-AKT、IL-17、TNF等多条信号通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活性、调节血管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调节心肌氧供平衡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可见,尽管温胆汤优化方的配方与温胆汤的中药组成有差异,但它与温胆汤在治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基本相同,这间接证明了温胆汤优化方中药配方的合理性。基于本研究数据构建的四诊信息结合遣方用药辅助决策的几个模型中,以随机森林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基于随机森林抽取的中药使用规则,既考虑了症状,也考虑遣方用药时已开具中药的影响,同时通过“变量重要性评分”来考量“自变量”对中药使用的影响大小,通过阳性或阴性条件来考量“自变量”对中药使用的影响方向(推荐使用或不推荐使用)。提取的复杂、多维度用药规则,可内嵌于中医辅助诊疗系统,以实现随症药味加减功能。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电子病历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挖掘出的症状与中药、中药与中药之间的复杂、多维的规则,源于临床也可用于临床,可为岭南地区临床医生治疗心绞痛提供用药规律借鉴;还可将这一用药规则内嵌于辅助诊疗系统,在开方拟药时辅助随症加减用药,有助提升临床医生临床效能,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危险因素分析
背景:随着电子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的检出率也在逐渐增加。而胃息肉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处于未知阶段,有报道认为胃息肉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慢性炎症、血脂异常、遗传易感性,其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响程度均有不同。目的:通过研究随州市中心医院患有胃息肉的病人的临床特征及相关的伴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出胃息肉及其病理形态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预防胃息肉的发生、胃息肉的治疗及转归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实验组:选取2021年08月-2022年08月期间就诊于随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的,并且其病理类型由病理检查确定的患者。2.对照组:选取2021年08月-2022年08月期间就诊于随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接受胃镜检查,其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3.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在单变量分析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的测量结果用X±S表示,并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表示为(%),用X~2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确定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的风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计算优势比(Oddsratio,OR)及95%CI。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胃息肉与对照组相比(1)分布indoor microbiome情况:本次病例中胃息肉主要以多发为主,占胃息肉组的52.88%,主要发生于胃体(49.80%),胃息肉大小以<0.5cm最多见。病理类型以胃底腺息肉(71.63%)为主要类型,其次为胃增生性息肉(20.67%),胃炎性息肉(6.7%),胃腺瘤性息肉(0.10%)。(2)相关因素分析:行单因素卡方检验,性别、年龄、高脂血症、甘油三酯、是否使用PPIs和使用PPIs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Wee1抑制剂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286,95%CI 0.037-0.153)、年龄(OR=1.028,95%CI 1.008-1.049)、是否使用PPIs(OR=3.247,95%CI2.161-4.880)和PPIs使用时间(OR=4.514,95%CI 2.478-8.211)、高脂血症(OR=1.820,95%CI 1.218-2.719)、甘油三酯升高(OR=1.814,95%CI 1.177-2.795)是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2.胃增生性息肉与对照组相比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BMI、及Hp感染、高血脂、总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将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Hp感染(OR=3.725,95%CI 2.173—6.385)、高血脂(OR=0.331,95%CI 0.182—0.601)和总胆固醇升高(OR=9.750,95%CI2.354—40.377)为增生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载脂蛋白B(OR=0.245,95%CI0.095—0.633)为增生性息肉的保护因素。3.胃底腺息肉与对照组相比将胃底腺息肉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吸烟、及Hp感染、PPIs的使用及使用时间,高脂血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与对照组相比,结果显示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将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脂血症(OR=5.145,95%CI 2.286—11.577),PPIs的使用(OR=1.621,95%CI 1.101—2.388)和PPIs的使用时间(OR=5.182,95%CI 2.772-9.685)为胃底腺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Hp感染阳性(OR=0.570,95%CI 0.354-0.920)是胃底腺息CP-690550价格肉的保护因素。4.胃炎性息肉与对照组相比对炎性息肉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Hp感染、使用PPIs、糖尿病史和高脂血症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将这些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OR=12.533,95%CI 3.951—39.762)和饮酒史(OR=5.750,95%CI 1.838—17.993)以及Hp感染(OR=4.824,95%CI 1.461—15.927)为胃炎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5.胃腺瘤性息肉与对照组相比对胃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发现糖尿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中以胃底腺息肉为主,其中女性、超重或者肥胖、以及PPIs是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2.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是女性、高龄、超重或者肥胖、Hp感染、使用PPIs和总胆固醇升高。高脂血症、载脂蛋白B为增生性息肉的保护因素。3.女性、高龄、高脂血症,PPI的使用和PPI的使用时间是导致胃底腺息肉发生率升高的危险因素,Hp感染阳性会降低胃底腺息肉的发生率。4.炎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酒和Hp感染。5.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糖尿病病史及高脂血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是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B。
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家族成员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 基于公共数据库,分析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EEF1)家族成员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利用UCSC Xena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的人类肺腺癌转录组表达数据,并通过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数据库下载人类肺腺癌蛋白质表达数据,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EEF1D、EEF1A1和EEF1A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变量间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检测EEF1D、EEF1A1、EEF1A2对肺腺癌总生存期的影响。利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算法探讨EEF1D、EEF1A1、medical specialistEEF1A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Enasidenib小鼠的关系,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EEF1D、EEF1A1、EEF1A2的表达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肺腺癌(n=75)和癌旁组织(n=75)中EEF1D、EEF1A1、EEF1A2的表达水平。结果 EEF1D、EEF1A1、EEF1A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肺腺癌和非癌组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EEF1A1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预后较差(P=0.039),EEF1A2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预后较好(P=0.012),在一些临床病理特征上,患者的EEF1D基因表达水平与总生存期的预后有关。EEF1D、EEF1A1、EEF1A2表达selleck产品水平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EEF1D、EEF1A1、EEF1A2与肺腺癌进展相关,为肺腺癌候选的预后相关标志分子。
紫檀芪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和NLRP3炎症小体抑制肝癌增殖迁移
目的 探讨紫檀芪(PTE)对肝细胞癌(HC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培养人HCC细胞Hep3B、HepG2、Bel-7404、Bel-7402及永生化人肝细胞LO2,观察PTE对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MTT、平板克隆、EdU实验和Western-blot实验观察PTE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应用过氧化氢(H_2O_2)、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试剂盒分别检测H_2O_2、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采用2,7-双乙酸二氯荧光素(DCFH-DA)荧光探针孵育细胞,应用荧光酶标仪法检测ROS的表达水平。qRT-PCR和/或Western-blot实验检测NOX4、NLRP3、ASC、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效应。结果 MTT、单克隆形成、EdU和Western-blot实验结果表明,PTE抑制HCC的增殖能力(P<0.01)。划痕实验、Transwell和Western-blot实验结果表明,PTE显著降低HCC的迁移能力(P<0.01)。PTBLZ945体内实验剂量E抑制Hep3B细胞中NOX4、ROS和H_2O_2的水平,且结果呈剂量依赖性(P<0.01);予抗氧化剂NAC或NOX4抑制剂VAS2870处理后,细胞中ROS和H_2O_2水平进一步被抑制(P<0.01)。PTE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ep3B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复合物组分NLRP3、ASProbiotic bacteriaC、Caspase-1及IL-1β的含量(P<0.01);予LPS或Trichostatin AH_2O_2刺激后,Hep3B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增加(P<0.01),但上述结果可被PTE抑制(P<0.01)。免疫荧光结果表明,PTE抑制LPS诱导Hep3B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的组装活化水平。MTT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予LPS或H_2O_2刺激后Hep3B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明显增加(P<0.05),但上述结果可被PTE抑制(P<0.05)。结论 PTE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NLRP3炎症小体进而抑制HCC的增殖和迁移。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刺梨黄酮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本研究旨在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刺梨黄酮干预溃疡性SB203580价格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核心成分和作用机制。用乙醇-纤维素酶法提取刺梨黄酮,并采用液相-质谱法(LC-MS)鉴定刺梨黄酮提取物主要的化学成分,而后通过分析平台筛选得到刺梨黄酮中34个活性成分和146个干预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靶点,构建“刺梨黄酮-活性成分-交集靶点-溃疡性结肠炎”网络。基因本体通路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MLN4924体内实验剂量析结果显示,刺梨黄酮干预UC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NF-kappaB信号通路、癌症中的通路和钙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对网络筛选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做Heart-specific molecular biomarkers分子对接,对接能均小于-6.0kcal·mol~(-1),显示刺梨黄酮筛选的核心活性成分和治疗血栓的关键靶点有较强的亲和能力,说明网络分析结果可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刺梨黄酮干预可有效缓解小鼠体重下降与结肠组织病变,并可显著抑制模型组炎症因子TNF-α、IL-1β 和IL-6 的表达(P<0.05),且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刺梨黄酮可有效的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的关键靶点蛋白COX-2和5-LOX的表达。综上,刺梨黄酮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干预UC,研究结果可为刺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优质护理在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肾小球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7月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感染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情绪状况。结果:护理前,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Epimedii Herba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d-lin-mc3-dma.html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肾小球肾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负面情绪,降低感染发生率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Bortezomib.html,提升护理满意度。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Hp感染基因型与Foxp3和RORγt基因表达水平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UGH)的危险因素及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基因型与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基因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肝硬化合并UGH的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单纯肝硬化患者9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归纳肝硬化患者UGH的危险因素;检测Hp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分析Hp感染与未感染患者外周血Foxp3、RORγt mRNA表达水平、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2(IL-2)、IL-10、IL-17水平。结果 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分级、Hp感染阳性是肝硬化患者UGH的危险因素(P<0.05);肝硬化合并UGH患者Hp感染基因型以cagA、iceA为主Adavosertib细胞培养,vacA、baba2两biomass pellets种基因型占比较少;Hp感染阳性、阴性的肝硬化合并UGH患者,其在出血原因Dibutyryl-cAMP溶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阳性患者的溃疡性出血发生率(54.90%)高于阴性患者(P<0.05);与Hp感染阴性患者相比,Hp感染阳性患者的外周血Foxp3、RORγt mRNA升高,血清TGF-β1、IL-10及IL-17均升高,IL-2下降(P<0.05)。结论 高Hp感染率与肝硬化患者UGH的发生相关,且其可能与干扰Foxp3、RORγt基因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影响免疫微环境有关。
MRL/lpr小鼠ADSCs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应用研究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黏膜损伤、狼疮肾炎等症状。过度活化的免疫系统,B细胞分泌抗体增多,Foxp3~+Treg(Forkhead box p3 regulatory T cell)数量降低以及Th17/Treg细胞免疫失衡是SLE发病的关键环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拥有强大免疫调节能力、多向分化能力、免疫原性低的成体干细胞,M SCs治疗已被广泛应用到多种人类疾病的治疗当中。然而有文献报道,S LE是一种干细胞疾病~([1,2]),由于遗传因素和过度活化的免疫系miR-106b biogenesis统,会导致SLE患者的MSCs出现衰老、免疫调节能力下降等缺陷,因此临床实验研究多采用异体MSCs对SLE患者进行细胞治疗,但多次治疗后带来的移植排斥反应存在着引发机体免疫系统进一步活化,给患者带来更为严重的损伤的风险。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分子生物等手段,修复SLE患者MSCs的缺陷,并将其应用于SLE的治疗当中。本课题将通过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MRL/lpr小鼠,含Fas基因突变)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L-A DS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增殖、衰老、凋亡、免疫调控等方面的情况,以及MRL/lpr小鼠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L-ADSCs)与健康对照鼠C57B L/6J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在治疗MRL/lpr小鼠疗效上的差异,为后续修复L-ADSCs缺陷,实现应用狼疮小鼠自体MSCs治疗奠定研究基础。方法:1.细胞鉴定:体外分离、培养L-ADSCs与H-ADSCs,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DS-3201作用形态,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细胞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34、CD44、CD45、CD105表达情况。2.细胞增殖能力检测:CCK-8检测H-ADSCs及L-ADSCs体外培养0-7天增殖能力的差异。3.细胞衰老检测: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种来源ADSCs同代细胞的形态学差异,Western Blotting检测p-p65、p16~(INK4A)、c-Maf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15~(INK4B)、p16~(INK4A)、c-Maf m R NA表达情况。4.细胞凋亡检测: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H-ADSCs及L-ADSCs凋亡相关基因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Annexin V-FITC/PI染色分析H-ADSCs及L-ADSCs凋亡差异。5.迁移能力检测:通过细胞划痕实验研究H-ADSCs及L-ADSCs迁移愈合能力有无差异。6.免疫调节能力检测: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IL-6、p-STAT1、IDO1等免疫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情况。7.动物实验:将15只22周雌性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ADSCs治疗组、L-ADSCs治疗组3组,每组5只,于小鼠22周龄时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首次移植H-ADSCs或L-ADSCs(1×10~6个/只),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于小鼠首次移植治疗2周后进行第二次细胞移植治疗,治疗5周后处死小鼠。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变化,每两周收集一次小鼠24h尿液,通过CBB法测定小鼠24h尿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免疫细胞Th17、Treg细胞数量及比例,RT-PCR检测小鼠脾脏免疫细胞因子m RNA表达情况,HE、PAS染色检测小鼠肾脏病理变化,C BB法检测小鼠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5周尿蛋白变化。结果:1.体外培养ADSCs细胞形态呈长梭形;经诱导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CD105均为高表达,CD34、CD45均为低表达。2.相较于H-ADSCs,L-ADSCs体外增殖能力较低,细胞立体感弱,形态扁平化,边界不清晰,胞质内颗粒分泌物明显较多。3.RT-PCR结果显示L-ADSCs衰老相关基因c-Maf、p15~(INK4B)、p16~(I NK4A)m RNA表达高,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升高,原癌基因Bcl-2表达减低,促炎因子IL-6表达较低,抑炎因子TGF-β表达较高。4.Western Bolt结果显示,L-ADSCs的衰老相关蛋白p-p65、p16~(INK4A)及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较高,c-Maf无明显差异。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ADSCs凋亡、坏死细胞比例明显高于H-ADSCs,正常细胞比例低于H-ADSCs。6.动物实验中,相较于对照组,H-ADSCs治疗组及L-ADSCs治疗组的MRL/lpr小鼠体重均明显升高,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脾脏炎症因子TNF-α、IL-6、IFN-γ、IL-1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抑炎因子Laduviglusib纯度TGF-β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血清中IL-6、IL-17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H-ADS Cs或L-ADSCs移植治疗后,MRL/lpr小鼠脾脏免疫细胞Th17/Treg比例失衡现象有所减低,Th17细胞占比减低,Treg细胞占比升高,两治疗组间,H-ADSCs治疗组Th17细胞比例减低更明显,L-ADSCs治疗组Treg比例升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切片HE、PAS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ADSCs治疗组及L-ADSCs治疗组MRL/lpr小鼠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肾小管管腔扩张现象减轻,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差异,肾小球系膜有增生现象,两治疗组间未见明显差异;此外,L-ADSCs治疗组皮肤损伤症状最轻。结论:1.来源于MRL/lpr小鼠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L-ADSCs)增殖能力差,更早出现衰老表型,衰老、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高,迁移能力减低,免疫抑制相关因子表达较强。2.应用健康小鼠的H-ADSCs及MRL/lpr狼疮小鼠L-ADSCs治疗都表现出明显的治疗效果,两组间在疗效上未见显著差异。
瑞马唑仑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瑞马唑仑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11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炎、胆石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11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丙泊酚组55例,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瑞马唑仑组55例,应用瑞马唑仑进行麻paediatric oncology醉诱导与麻醉维持,其余麻醉方法相同。比较两组的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醉苏醒指标(睁眼时间selleck合成、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氧化应激指标(MDA、SOD、GSH-Px)、认知功能(MMSE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呼吸抑制、躁动、头晕头痛、低血压、嗜睡)。结果 瑞马唑仑组插管即刻、此网站气腹即刻、拔管即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高于丙泊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10.37±2.15)分钟、(10.83±2.41)分钟和(11.06±2.19)分钟,丙泊酚组分别为(12.44±2.78)分钟、(13.16±2.84)分钟和(14.78±2.55)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术后1天的MDA水平[(19.73±2.32)mmol/L]低于丙泊酚组[(27.82±2.95)mmol/L],SOD、GSH-Px水平[(310.85±27.61)U/ml、(939.63±105.14)U]高于丙泊酚组[(275.33±24.97)U/ml、(844.73±96.30)U];瑞马唑仑组术后1天的MMSE评分[(26.89±1.00)分]高于丙泊酚组[(25.33±0.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7%,低于丙泊酚组的2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马唑仑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好,可稳定病人生命体征,提高麻醉苏醒质量,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与认知功能损伤,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