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新确诊慢性病患者的静息桡动脉脉搏波及单次个体化精准运动后脉搏波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6例首次诊断尚未治疗,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为主的慢性病患者,经心肺运动试验得到运动强度,完成30 min的单次运动。于运Medicine storage动前和运动后10、20、30 min采集连续50 s桡动脉脉搏波,分析比较运动前后相关指标:主波波峰点P1相对幅值(ΔY_(P1))、重搏波波谷点PL相对幅值(ΔY_(PL))、重搏波波峰点P2相对幅值(ΔY_(P2))、PL时间(T_(PL))(收缩期)、脉搏波结束点(E)时间(T_E)(心动周期)、T_E-T_(PL)(舒张期)、脉率、主波升支斜率(S_1)、重搏波升支斜率(S_2),重搏波幅度(ΔY_(P2)-ΔY_(PL))、重搏波时间(T_(P2)-T_(PL))及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并与16名年轻正常人、16名中老年正常人和16例长期慢性病患者的脉搏波比较。结果 静息时新确诊慢性病患者的ΔY_(P1)、ΔY_(P2)、S_1、S_2、ΔY_(P2)-ΔY_(PL)、T_(P2)-T_(PL)比年轻正常人小,脉率快(均P<0.05)Cobimetinib浓度;而ΔY_(P1)、ΔY_(PL)比中老年正常人大,T_(P2)-T_(PL)较小(均P<0.05);与长期慢性病患者相比,ΔY_(P2)-ΔY_(PL)较大(P<0.05)。静息状态下,新确诊患者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低于年轻正常人和中老年正常人,高于长期慢性病患者(52.07%比94.48%比73.32%比28.65%,χ~2=876.120,P<0.001)。运动后10 min新确诊患者的T_E、T_E-T_(PL)减小,脉率变快,ΔY_(PL)减小,T_(P2)-T_(PL)增大,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增大(均P<0.05);与年轻正常人相比,ΔY_(PL)较大,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较小(均P<0.05);与中老年正常人相比,T_ELBH589分子量-T_(PL)和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较小、脉率较大(均P<0.05);与长期慢性病患者相比,ΔY_(P1)、T_E、T_E-T_(PL)小,而脉率、波峰明显的重搏波出现率较大(均P<0.05)。运动后20和30 min的脉搏波变化趋势与运动后10 min相似。结论 新确诊慢性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主要表现为重搏波变得平坦不清晰、甚至消失,单个脉搏波时长缩短;单次个体化精准运动可使重搏波加深、加宽,变得更加明显,提示脉搏波尤其是重搏波变化在慢性病发生发展中的预警作用,并可初步预测运动强化管控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Author: admin
RTN1在肺腺癌中表达及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 网状体家族基因1 (Reticulon family gene 1,RTN1)是一种与内质网相关的网状体编码基因。RTN1在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膜运输或神经内分泌分泌中起关键作用,同时RTN1可作为有神经内分泌成分的恶性肿瘤的潜在诊断/治疗标志物。然而在肺腺癌(lunICI 46474半抑制浓度g adenocarcinoma,LUAD)患者中RTNcancer epigenetics1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免疫微环境影响均未有报道。本研究旨在使用公共数据库和生物信息学网络工具研究RTN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腺癌中免疫浸润和存活的相关性。CB-839使用方法方法 使用Tumor Immune Estimation Resource 2.0 (TIMER2.0)和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 2 (GEPIA 2)分析肿瘤和正常组织中RTN1 mRNA的表达水平。使用人类蛋白质图谱检查RTN1蛋白质表达。利用GEPIA2在线工具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RTN1的临床预后意义。为了进一步确认RTN1的潜在功能,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此外,我们对来自肿瘤免疫单细胞中心(Tumor Immune Single-cell Hub,TISCH)数据库的两个数据集在单细胞测序水平上进行降维聚类分析,观察RTN1在不同种类免疫细胞的细胞聚类。使用TIMER在线工具分析预测TCGA队列肺腺癌患者免疫微环境中不同种类免疫细胞浸润丰度;使用TIMER和CIBERSORT研究与RTN1共表达基因和其相关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最后,使用TIMER分析RTN1与免疫检查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我们发现LUAD患者的RTN1表达降低,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RTN1参与吞噬体的形成、造血细胞形成和细胞黏附的过程,对T细胞活化起着重要作用,使用cBioPortal与TCGA数据来分析,发现RTN1与BTK、CD4、ECSF1R、MNDA、NCKAP1L和SNX20显著相关。以上基因高表达可能会引起CD4~+T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显著上调。并且,RTN1表达与常见免疫检查点CD274、CTLA4、HAVCR2、LAG3、PDCD1、PDCD1LG2、TIGIT、SIGLEC15密切相关。结论 RTN1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并可能与更好的预后相关。此外,RTN1与可能参与免疫治疗反应的免疫浸润有关。但与其相关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程序干预护理模式对内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配合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程序干预模式对内镜剥离术治疗Subglacial microbiome早期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配合性的影VX-661试剂响。方法借助数字双盲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接受内镜剥离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selleck GSK1120212组, 每组40例。围术期分别实施常规护理, 程序干预模式护理。比较患者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评分、配合性、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分。结果实施前患者SDS、SAS评分、QLQ-C30(角色状况、生理状况、认知状况、社会状况及总体生活状况)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0.06、0.01、0.01、0.02、0.02、0.01、0.01, 均P 0.05), 实施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13.84、16.39, 均P 0.001), QLQ-C30评分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8.44、10.71、8.01、5.99、9.83、8.12, 均P 0.001), 研究组配合性评价为95.00%(38/4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χ2=9.92, P=0.002)。结论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剥离术治疗期间接受程序干预模式护理, 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提高配合性,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 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该模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对比单、双侧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并发恶性梗阻性黄疸
目的 对比单、双侧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并发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 对51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并发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对其中单侧组23例行透视引导下经右侧腋中线肋间隙穿刺右肝管及分支(13例)或经剑突下穿刺左肝管及分支(10例)置管引流,28例(双侧组)行经右侧腋中线肋间隙穿刺联合经剑突下Oncology center穿刺置管引流。分别于PTCD前及后2周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计算TBIL每周递减率(WDR)。记录PTCD后1个月内并发症情况;于其后1~2个月以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及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特异性条目池(QLQ-MOJ11)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置管引流,术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2组间术前及术后TBIL水平及连续2周WDR≥30%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QLQ-C30量表评价结果显示,在功能领域,双侧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得分寻找更多均高于单侧组(P均<0.05);而在症状领域,双侧组疼痛得selleckchem FUT-175分高于单侧组(P<0.05);组间单一条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QLQ-MOJ11各条目得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组术后胆道感染、胰腺炎、出血、腹痛发生率高于单侧组,而引流管移位/脱出及更换引流管次数均少于单侧组(P均<0.05)。结论 单侧及双侧PTCD均可有效缓解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症状;单侧引流后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并发症少于双侧引流,但易出现引流管移位等情况。
支气管前方隆突下淋巴结清扫与后方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在单孔胸腔镜肺上叶癌根治术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比较
目的:比较支气管前方隆突下淋巴结清扫与后方隆突下淋巴清扫在单孔胸腔镜肺上叶癌根治术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2例拟行根治性手术的肺上叶癌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前方清扫组和后方清扫组,每组51例。前方清扫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肺上叶癌根治术+支气管前方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后方清扫组采用单孔胸腔镜肺上叶癌根治术+支气管后方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Immune reaction:两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selleckchem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Galunisertib24、48、72 h,前方清扫组VAS评分均低于后方清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清扫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0%,低于后方清扫组的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前方隆突下淋巴结清扫与后方隆突下淋巴清扫数、并发症发生率相同,但前者可减轻肺部损伤降低术后疼痛,是优于后者的手术方案。
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模式及其预后评估
目的 探索结肠癌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利用CIBERSORT软件包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crRNA biogenesis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共筛选38例正常结肠组织样本及316例结肠癌组织样本,基于标准化后的基因表达谱对22种浸润免疫细胞进行提取和量化,分析免疫细胞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浸润差异。利用多因素COX回归构建列线图。结果 与正常结肠组织相比,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在结肠癌组selleck MK-2206织中浸润显著增多,幼稚B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及未活化的肥大细胞显著减少。高水平活化的肥大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浸润与肿瘤转移和分期进展密切相关(P<0.05),低水平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肿瘤淋巴结播散及分期进展相关(P<0.05)。基于差异浸润的免疫细胞构建的列线图预测1年、3年、5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Wnt-C59the curve,AUC)分别为0.837、0.763和0.741,该模型具有良好预测效能。结论 结肠癌患者中免疫细胞的浸润差异可能在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预后模型可能为结肠癌患者的生存评估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调节大鼠肠道菌群抗高血压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连续4周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medical optics and biotechnology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的血压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与肠道菌群调控之间的关系。方法:将40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HR)、培哚普利组(P)、复方利血平氨苯selleckchem蝶啶片低剂量组(JL)和高剂量组(JH),另设10只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WKY)。各组均采取灌胃给药连续4周。每周测定并记录血压,末次给药后检测尿液钠离子、钾离子和血清醛固酮(aldosterone, Ald)含量;采集粪便提取大鼠肠道微生物总RNA,通过16SrRNA高通量测序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与SHR组相比,给药4周后JH组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降低(P<0.05)。与SHR组相比,JL组和JH组大鼠血清醛固酮含量降低、尿液钠离子含量显著升高(P<0.05)。JL组、JH组及P组干预后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增加。关联性分析显示,SHR大鼠血清醛固酮含量与乳酸细菌科(Lactobacillaceae)、厚壁菌科(unclassified p Firmicutes)等丰度显著相关,尿液中钠离子含量与氨基酸球菌科(AcidaminPEG300分子式ococcaceae)、萨特菌科(Sutterellaceae)等丰度显著相关。结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可改善SHR大鼠菌群丰度与多样性,促进毛螺旋科菌属、普雷沃科菌属、Muribaculaceae、Blautia等有益菌生长,抑制梭状芽孢杆菌属等有害菌增殖,对其发挥抗高血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与胰腺癌免疫预后相关的自噬相关基因预测
目的 通过表征自噬相关基因(ARGs)在胰腺癌(PAAD)中的表达模式和预后,寻找与胰腺癌免疫治疗预后不良相关的候选stimuli-responsive biomaterials基因。方法 从人类自噬数据库(HADb)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网站获得566个自噬相关基因,通过GEPIA、Kaplan-Meier Plotter和cBioPortal数据库检测胰腺癌患者中ARGs的RNA-seq表达和生存分析数据,筛选出与无复发生存期(RFS)和总生存期(OS)显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DAVID及STRING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分析,预测相关信号通路。利用TISIDB分析ARGs的表达量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相关性。结果 GEPIA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DEGs在胰腺癌中表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CTLY2157299细胞培养TN、MET、MTDH、RALB、RIPKElexacaftor半抑制浓度2、BCL2L1、CHMP2B、EIF2S1、ITGA3、NCKAP1、SH3GLB1表达高的患者有更低的OS和RFS。ATP6V0D1、ATP6V0A1、ATP6V0E2、MAP1LC3A表达高的患者有更高的OS和RFS。KEGG表明NOD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RAS信号通路是预后不良相关基因的主要的信号通路。TISIDB分析表明,候选ARGs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之间的相关性趋势同ARGs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的趋势存在相似性。结论 自噬相关基因MET、RALB、RIPK2、BCL2L1、ITGA3在胰腺癌中表达升高,是潜在的影响免疫治疗预后不良的候选基因。
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MRI乳腺背景实质强化特征及其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
目的:研究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NAC)前后其DCE-MRI扫描乳腺背景实质强化(BPE)程度的变化,探讨其在乳腺癌NA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病理确诊并接受了NAC治疗的71例HER-2阳性的单侧乳腺癌患者,这些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了乳腺DCE-MRI扫描,并且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IDS标准定性评价健侧乳腺的BPE水平,对这些患者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治疗前后进行对比研究,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pCR)组及非pCR组,对各组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pCR组、非pCR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采用配对设计非参数方法分别对两组内NAC前后的BPE程度进行比较selleck Adavosertib;其次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的BPE水平进行Microalgal biofuels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疗效的相关因素;所有分析中定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CR组与non-pCR组NAC后肿瘤最大径有显著差异(P<0.001);(2)pCR组与non-pCR组NAC前、后BPE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CR组患者的NAC前BPE水平大于non-pCR组(P=0.033),NAC后,前者降低程度远大于后者(P=0.007);(3)绝经前组患者的NAC前BPE水平高于绝经后组(P=0.047),NAC后前者BPE降低程度大于后者(P=0.037)。(4)NAC前BPE、肿瘤PR阳性可作为HER-2患者NAC后pCR的独立影响因Tezacaftor小鼠素。结论:NAC前BPE程度可作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NAC后达到pCR的一个预测因素。
43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患者CT特征及良、恶性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患者CT特征及良、恶性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寻找更多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43例MCN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其中良性MCN以及恶性MCN分别有28例、15例。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比较良、恶性MCN的CT影像学PS-341征象,并分析影响MCN性质的危险因素。结果 良性MCN与恶性MCN在CT真相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良性MCN肿瘤部位为胰尾部,肿瘤边界清晰,囊壁薄(≤0.2cm),主胰管扩张情况少;恶性MCN肿瘤部位为胰头部,肿瘤边界多不清晰,囊壁厚(>0.2cm),肿瘤内存在实性成分,并伴有主胰管扩张情况出现;通过单因素分析有差异者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结果显示:囊壁厚度>0.2cm,囊肿内存在实性成分为判断恶性MCN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MCN在CT征象上存在一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定特异性,肿瘤伴有实性成分、囊壁厚度>0.2cm则高度为发生恶性MCN的独立因素,CT影像学表现对MCN患者诊断及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