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cRNA GATA3-AS1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其机制

目的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LncRNA GATA3-AS1在乳腺癌进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starBase等在线数据库预测GATA3-AS1的下游靶基因GATA3,采用qRT-PCR技术检测正常乳腺细胞与乳腺癌细胞中LncRNA GATA3-AS1的表达水平,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其表达与乳腺癌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质粒转染实验获得低表达GATA3-更多AS1的细胞株,使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评估GATA3-AS1在乳腺癌进展中的功能,并采用蛋白印迹实验验证GATA3-AS1和GATA3的表达相关性。结果 GATA3-AS1在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CF-7中显著高表达,通过bc-Embryo toxicologyGenExMiner数据库在线分析,GATA3-AS1在年龄> 51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雌激素受体阳性(ER+)、孕激素受体阳性(PR+)、激素受体A阳性型(luminal A)的乳腺癌患者中表达量更高,且GATA3-AS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总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沉默GATA3-AS1可显著降低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MCF-7的增殖迁移能力。此外,在MDA-MB-231和MCF-7细胞系中敲低GATA3-AS1后,GATA3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提示GATA3-AS1的促癌作用可能SCH772984溶解度是通过其蛋白编码基因GATA3的表达来介导。结论 LncRNA GATA3-AS1可能通过调节GATA3的表达促进乳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程序性gut micro-biota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胸腺肽α1(Tα1)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67例接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Tα1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资料, 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并分析患者血清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67例患者整体反应率(ORR)为26.9%(18/67), 疾病控制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率(DCR)为76.1%(51/67), 临床获益率为37.3%(25/67),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0个月, 总生存期2~22个月, 1年生存率为35.8%(24/67)。免疫治疗后,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NK细胞绝对值、CD56+CD16值、肿瘤标志物CA50值高于治疗前, B细胞绝对值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Tα1提高了免疫治疗肿瘤的有效率和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 作MRTX849体内实验剂量为抗癌治疗新模式, 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胸神经阻滞-全身麻醉

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胸横肌平面阻滞(TTPB)-胸神经阻滞(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90例, 年龄40~64岁, ASA分级Ⅰ或Ⅱ级, 体重指数30 kg/m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单纯全麻组(C组)、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L组)和罗哌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组(R组)。采用喉罩全凭静脉麻醉, L组和R组喉罩置入后依次进行PECSⅠ、PECS Ⅱ和TTPBSuperior tibiofibular joint, 在上述3点分别注射0.4%复方利多卡因15、15、10 ml(L组)和0.375%罗哌卡因15、15、10 ml(R组)。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 PBerzosertib溶解度CA剂量2 ml/次, 锁定时间15 min;VAS评分≥3分时,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10 min时Ramsay评分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实际按压次数比值(D1/D2比值)、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R组和L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苏醒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缩短, Ramsay镇静评分降低, 术后VAS评分降低, 镇痛持续时间延长, D1/LY294002 IC50D2比值升高, 舒芬太尼用量减少, 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R组比较, L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延长, D1/D2比值升高, 舒芬太尼用量减少, 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 复方利多卡因TTPB-PECS-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 更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和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且其优化效果较罗哌卡因更显著。

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在非小细胞肺癌肿瘤体积差异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肿瘤体积差异患者采用不同放疗技术的优势。方法 选择30例NSCLC患者,分别设计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统计分析靶区可给予最高剂量(D_(95))、均匀度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和危及器官照射体积等,并对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整体VMAT计划的HI、肺的V_5小于IMRTB and HIV co-infection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计划能给予的靶区剂量(D_(95))大于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N2211半抑制浓度(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按“靶肺体积比”分组后,靶肺体积比≤0.1组和0.1<靶肺体积比≤0.2组:VMAT的HI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0.2<靶肺体积比≤0.3组:VMAT计划的HI、肺的V_5小于IMRT计划,IMRT计划的V_(40)低于VMA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0.3<靶肺体积比≤0.4组:寻找更多VMAT计划的HI小于IMRT计划,VMAT计划能给予的靶区剂量(D_(95))大于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NSCLC不同肿瘤体积患者,靶区较小时IMRT计划和VMAT计划差异不明显,靶区较大时,VMAT计划在满足正常组织剂量体积前提下,能给予靶区更高剂量,计划更具优势。

基于AGREE Ⅱ对癌症患者临终照护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及内容分析

目的对国内外有关癌症患者临终照护实践指南进行质量PF-03084014评价, 为我国未来发展科学、系统的癌症患者临终照护指南或临床制订癌症患者临终照护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提供基础和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指南及专业学会网站, 收集建库至2020年7月25日发布的有关癌症患者临终照护的实践指南。由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指南, 并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指南评价工具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AGREE Ⅱ)评价所纳入指南的方法学质量。结果共纳入14部指南进行质量分析, 评价结果为9部A级, 1部B级, 4部C级。14部指南AGREE Ⅱ 6个领域的平均标准化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范围和目的(91.87%)、清晰性(83.73%)、参与人员(72.82%)、应用性(66.81%)、严谨性(63.84%)和独立性(58.04%)。对质Fulvestrant量评价为A级的9部指南进行主题内容分析, 发现癌症患者临终照护实践指南中的常见主题包括组建跨学科团队、临终患者识别、临终需求评估、临终沟通、提供个体化护理、临终症状管理、居丧支持、护理人员的支持和培训等。结论在癌症患者临终照护方面, 我国尚缺乏基于循public biobanks证证据的指南, 而国外现有癌症患者临终照护实践指南质量较高, 涵盖主题内容较为全面, 可为我国制订符合国情的临终照护指南或将最佳证据转化应用于我国临终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血清CA199、CEA、CA125在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表达意义

目的 分析血清CA199、CEA、CA125在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进一步分析血清CA199、CEA、CA125的表达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Medically Underserved Area医院收治的100例胰腺S63845临床试验癌患者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1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清糖链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125)水平的差异;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125水平与不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259.63±50.26)U/ml、CEA(13.56±4.28)ng/ml、CA125(80.26±13.24)U/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6±3.24)U/ml、(2.24±0.66)ng/ml、(15.36±4.27)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99、CEA、CA125水平在性别、饮酒史、Galunisertib小鼠吸烟史、肿瘤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糖尿病、糖尿病病程、肿物直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神经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EA、CA125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临床特征存在密切的联系;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降低胰腺癌的发生风险。

非小细胞肺癌中PD1/PD-L1信号通路与EGFR突变相关性研究

目的此网站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PD1/PD-L1)信号通路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NSCLC患者113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检测PD1/PD-L1蛋白表达,评估EGFR突变情况,分析PD1/PD-L1信号通路与EGFR突变的关系,并检验PD1/PD-L1信号通路对EGFR突变的预测效能。结果 113例患者中发生EGFR突变41例,发生率为36.28%;EGFR突变组TNM分期与未发生EGFR突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突变组女性、合并胸内播散、PD1/PD-L1阳性占比均明显高于未发生EGFR突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biocomposite ink史、高血脂史、分型、病程、肿瘤直径、远处转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selleck MLN8237.05);性别(女性)、TNM分期(Ⅳ期)、合并胸内播散、PD1/PD-L1阳性均与NSCLC患者EGFR突变发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TNM分期、胸内播散、PD1/PD-L1均与EGFR突变的发生密切相关(r>0,P<0.05);PD1/PD-L1用于预测EGFR突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大于或等于0.70,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NSCLC患者EGFR突变风险较高,与PD1/PD-L1阳性密切相关,可将PD1/PD-L1作为EGFR突变的预测因子。

艾迪注射液在预防中晚期肺癌化疗后毒副作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在预防中晚期肺癌化疗后毒副作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C组和Y组各60例,C组采用常规化疗,Y组采用常规化疗+艾迪注射液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抗肿瘤效果(肿瘤控制率、肿瘤改善率),统计两组患者化疗后II度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率;并于化疗前后,采用CFS量表评价患者癌因性疲乏状态,采用KPS评分评价患者功selfish genetic element能状况。结果:C组和Y组患者肿瘤控制率依次为53.33%、66.67%,Y组高于C组(P<0.AZD929105);C组和Y组患者肿瘤改善率依次为30.00%、41.67%,Y组高于C组(P<0.05)。Y组II度以上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依次为21.67%、18.33%、15.00%、10.00%,均低于C组的45.00%、40.00%、30.00%、25PLX-4720生产商.00%(P<0.05)。干预后,Y组患者CFS评分低于C组(P<0.05),KPS评分高于C组(P<0.05)。结论:在中晚期肺癌化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艾迪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抗肿瘤效果,降低化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状态和功能状况。

以阵发性高血压为首发症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极少数冠心病患者以非典型症状lifestyle medicine发作,有时可掩盖冠心病常见症状而造成误诊、漏诊,导致严重不良临床结局。本文报道了一例以阵发性高血压为首发症状的非典型冠心病老年女性病例,进而为临床医师提供VE-822配制警示意义。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70岁,老年女性,以“阵发性头晕1月余,加重3d”为主诉就诊。患者就诊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晕,血压最高达200/99 mm Hg(1mm Hg=0.AZD1152-HQPA半抑制浓度133kPa),伴恶心,症状多持续10~13min;无胸闷、胸痛,无肩背部放射痛,伴大汗,无头痛,无呕吐,经休息10min后症状消失,自测血压恢复正常。此后上述症状无诱因间断发作,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高血压3级,中危”。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虫类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

目的初步分析虫类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含虫类药治疗肝癌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BYL719体外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186首治疗肝癌的含虫类药处方,涉及中药221味,其中虫类药35味,高频虫类药为鳖甲、牡蛎、土鳖虫等;虫类中药多与补虚类药、pituitary pars intermedia dysfunction解毒类药、化瘀类药、化湿类药、理气类药等配伍使用,处方中常用虫类药药味数为1-3味,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咸、甘为主,近1/3的虫类药均有毒性,主入肝、肾、心、胃、脾经。获得使用频次≥20次的常Puromycin小鼠用含虫类药物药对47对,药物关联规则20条。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含虫类药物新方核心组合12个,治疗肝癌的候选新处方6个。结论运用含虫类处方治疗肝癌常用鳖甲、牡蛎、土鳖虫等虫类药,其疗效确切、效专力猛,多与益气健脾、利水渗湿等功效的药物联用,契合病机,体现了肝癌扶正驱邪之大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