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钼靶、多模态MRI对乳腺癌及肿块型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1年2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癌患者及31例肿块型PCM患者的钼靶和MRI资料,比较乳腺癌和肿块型PCM的钼靶及MRI形态学表现、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钼靶、多模态MRI鉴别诊断乳腺癌及肿块型PCM的效能。结果:钼靶形态学显示:乳腺癌、肿块型PCM在病灶形态及边缘表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肿块型PCM在密度、伴随征象以及是否有斑点、泥沙样钙化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MLN4924纯度05)。多模态MRI形态学显示:乳腺癌、肿块型PCM在形态、边缘、导管扩张、强化方式、TIC曲线类型及ADC信号表现上差异genetic recombination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肿块型PCM在T2WI信号及伴随征象表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多模态MRI成像检查对乳腺癌及肿块型PCM的鉴别诊断价值明显优于钼靶检查,其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YBIBW2992 IC50ouden指数分别为0.921、90.63%、100%、89.37%、0.89。结论:钼靶主要通过形态学表现鉴别诊断乳腺癌和肿块型PCM,多模态MRI则可通过病灶形态学表现、ADC值、动态增强表现及TIC客观性判断病灶性质,因此其鉴别诊断价值优于钼靶检查。
Author: admin
叶酸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叶酸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CAG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三联Hp根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叶酸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胃黏膜评分、epigenomics and epigenetics胃泌素水平、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FUT-175分子式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镜下胃黏膜检查评分、病理检查评分、胃泌素水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镜下胃黏膜检查评分及胃黏膜病BMN 673理检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胃泌素-17水平高于对照组,降钙素原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联合Hp根除治疗CAG的效果确切,能促进胃黏膜转归,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从结构变异到强传染力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变体Delta变异株(B.1.617.2毒株),以极强的传播力迅速成为了目前世界范围的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主要致病毒株。刺突蛋白作为冠状病毒的关键结构蛋白质,介导了SARS-CoV-2与靶细胞识别、结合及融合过程,与Delta变异株的高传染性密切相关。Delta变异株中刺突蛋白基因突变位点从其空间构象、表面亲水性与自由能等方面加以改变,影响了刺突蛋白与靶细胞膜的识别与融合过程RAD001研究购买,加速了结合进程。Delta变异株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对于COVID-19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简述了SARS-CoV-2 Delta变异株相较于野生株的分子结构特点,着重以冠状病毒刺突MAPK抑制剂蛋白为基础,回顾了中和抗体与血清之于Delta变异株的效力改变,并总结了SARS-CoV-2 Delta变异株的病毒动力学及临床特征,以期为拓宽Delta变异株分子结构功能变异研究方向,为未来COVID-1artificial bio synapses9疫苗设计与应用提供思路。
计划实施确认处置程序的护理干预策略在乳腺癌静脉输液港化疗过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计划实施确S63845分子式认处置PF-02341066(PDCA)程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乳腺癌静脉输液港化疗过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乳腺癌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nano-bio interactions法分组。对照组49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予以PDCA程序的护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焦虑(SAS)、抑郁(SDS)]、自护能力(ESCA)、自我感受负担(SPBS-CP)、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SPBS-CP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0%(4/50)低于对照组26.53%(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8.00%(47/50)高于对照组83.69%(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DCA程序的护理干预策略能提高乳腺癌静脉输液港化疗患者的自护能力,减轻其负性情绪及自我感受负担,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不同KRAS突变亚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免疫治疗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评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突变亚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2021-12-0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且病理确诊的84例KRAS突变NSCLC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至2022-03-15。按突变类型将84例患者分为G12C突变组(43例)和非G12C突变组(41例;其中G12D 18例、G12V 10例、G12A 6例、G13D 4例、Q61H 2例和G12S 1例)。分析具体突变类型、临床病理特征、免疫治疗疗效与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之间的关系及免疫治疗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一线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全身治疗。KRAS G12C组与非G12C组患者的中位PFS(mPFS;18.27 vs 26.20个月,χ~2=0.036,P=0.850)和中位OS(mOS,21.43 vs 26.30Liproxstatin-1体内个月,χ~2=0.324,P=0.5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RAS突变亚型与患者预后无关。多因素分析发现,KRAS突变亚型与mOS(HR=1.647,95%CI:0.783~3.468,P=0.189)和mPFS(HR=1.558,95%CI:0.744~3.265,P=0.240)无关;然而,肿瘤突变负荷(TMB)<10 mut/MB的患者应用ICIs治疗后mPFS缩短(HR=2.435,95%CI:1.032Trichostatin A体内~5.748,P=0.042)。此外,KRAS G1autophagosome biogenesis2C突变组与非G12C突变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8%vs 68.3%),χ~2=0.021,P=0.844。结论 不同KRAS突变亚型对ICIs疗效和安全性没有显著影响。KRAS突变患者中TMB<10 mut/MB是晚期NSCLC一线免疫治疗为基础的全身治疗PFS的负性预后因素。
MyoD诱导转分化中CTCF介导染色质互作的特征与功能研究
细胞转分化是一种将分化到终末端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细胞的过程,是细胞重编程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物体发育和再生过程中自然发生的一种细胞变化现象。近年来,研究人员根据此现象在体外进行模拟,通过过表达某些重编程因子或使用小分子化合物实现培养细胞的转分化和命运转变,进而一步到位获得目的细胞。这一研究可以为解释细胞命运决定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组织器官发育和再生医学提供细胞来源,同时还可以为合成生物学相关的人工培育肉的生产提供种子细胞。因此如何在体外更加高效的完成细胞转分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细胞转分化的发生,表面是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导致细胞表型改变,实际上,基因的激活、维持和抑制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因组表观修饰和染色质三维构象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细胞命运的驱动力。本研究中,首先通过体外过表达MyoD实现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细胞的定向转分化,拟从表观基因组层面研究影响细胞转变效率的因素,并从中找到提高目标肌肉细胞生成的策略。本研究根据细胞状态与处理条件将其分为6个细胞群体: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对照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_control)、转分化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_MyoD)、成肌细胞(myoblast)、shCon处理的细胞(fibroblast_MyoD shCon)和shCTCF处理的细胞(fibroblast_MyoD shCTCF),并采集了不同细胞的HiChIP,ChIP-Seq和RNA-Seq数据,对组蛋白修饰、MyoD和CTCF因子介导的高级染色质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三种数据的整合分析,鉴定转分化前后染色质活性以及染色质互作差异,并进一步通过人为干扰染色质构象,使得染色质构象发生重排,最终实现转分化效率的提高。这种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影响多个基因表达的方法,具有操作便捷且应用广泛的特点,能够为提高细胞重编程效率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具体结果如下:1.MyoD诱导产生转分化不完全的细胞在成纤维细胞中条件性过表达成肌因子MyoD,实现向成肌细胞的转变,比较转分化成纤维细胞与成肌细胞形成肌管的能力以及基因表达特征,发现转分化成纤维细胞成肌能力低,并且只有很少一部分利于肌肉生成的基因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基因仍然和成纤维细胞保持一致,说明MyoD诱导的细胞转分化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2.转分化过程中染色质状态的动态变化通过收集成纤维细胞和转分化成纤维细胞的三种组蛋白ChIP-Seq数据(H3K4me3,H3K27ac和H3K27me3),鉴定出染色质状态差异selleck合成的区域,发现转分化成纤维细胞中形成更多的激活状态,而抑制与空白状态均发生下降。更有意思的是,MyoD结合的位置更利于发生激活,从而上调一些成肌相关基因的表达。我们进一步鉴定了转分化前后的增强子元件,并发现新增的增强子利于基因的上调表达,并且这些基因富集在成肌功能相关的通路上。另外,我们还发现转分化中组蛋白修饰的变化对CTCF的结合有一定影响,表现为:结合位置有H3K4me3和H3K27ac修饰的CTCF更容易发生丢失。3.MyoD直接介导的染色质互作调控成肌相关基因的表达利用BL-HiChIP技术,捕获到MyoD直接介导的染色质互作环,通过分析互作类型发现,52%是增强子-增强子互作,30%是增强子-启动子互作。通过比较MyoD介导互作中所关联到的基因,发现结合在增强子位置的MyoD更利于基因的farmed Murray cod上调表达。正是MyoD介导的远程互作拉近了增强子与基因启动子的距离,从而促进成肌功能基因的激活以及上调表达,如:Has2(Hyaluronic acid 2)和Ca3(Carbonic Anhydrase 3)。另外,我们还发现MyoD和CTCF可以作为共结合因子参与转分化过程中染色质互作的形成。4.转分化过程中CTCF介导的染色质互作调控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通过分析转分化前后CTCF的ChIP-Seq以及BL-HiChIP数据发现,CTCF的结合位置以及介导的染色质互作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变化CTCF互作环中关联的基因表达变化与功能也具有一定的规律,证明CTCF介导的互作调控着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此外,我们选择新增的CTCF互作位点进行功能缺失实验,通过CRISPR-Cas9技术、RT-qPCR、3C-qPCR和免疫荧光等实验,证实新增的CTCF互作以及远端增强子对于成肌基因Chrng(Cholinergic Receptor Nicotinic Gamma Subuni)的激活调控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我们还列举了两个与丢失CTCF互作相关的基因,FBN2(fibrillin 2)和P3h2(Prolyl 3 hydroxylase 2),正是CTCF互作的丢失,导致该基因在转分化成纤维细胞中表达下降。5.瞬时抑制CTCF导致染色质互作发生重组并促进转分化的发生在诱导转分化过程中,我们采用腺病毒包装的shRNA瞬时抑制CTCF,待CTCF表达水平恢复后,通过MHC(Myosin Heavy Chain)的免疫荧光实验发现:shCTCF处理的细胞具有更高的转分化能力。转录组数据也显示:shCTCF处理的细胞上调表达了成肌功能相关的基因,同时下调了成纤维功能相关的基因。我们进一步通过CTCF的BL-HiChIP、4C-Seq和3C-qPCR研究抑制CTCF的早期与晚期对染色质构象产生的影响。最终发现CTCF的早期抑制扰乱了成纤维细胞中保守的染色质构象,并且有些被影响的互作一直延续到晚期,其中包括的基因有:Serpinb1b(serine peptidase inhibitor,clade B,member 1b)、Pcdhb15和Pcdhb16(protocadherinβ),它们均在成纤维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当抑制CTCF后,这些基因发生显著下调,BL-HiChIP、4C-Seq和3C-qPCR的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所在的互作同样也受到影响。我们进一步用Smart-Seq单细胞测序数据证明早期抑制CTCF可以削弱成纤维细胞的身份,从而促进向成肌细胞的转变。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的适用范围,我们在猪和Alisertib小鼠鸡的细胞中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一致。6.转分化后细胞的应用为了拓宽细胞来源,更好地服务实际应用,我们使用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体外转分化,结果显示:在猪、鸡和小鼠细胞中,小分子化合物均可以诱导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细胞转分化。接着将转分化后的细胞接种于水凝胶中进行三维立体培养,结果显示该细胞可以很好地生长并形成立体的肌管。于是本研究通过分析转分化中的多组学数据,研究其中的特征与变化并由此寻找提高MyoD诱导转分化效率的方法,最终为人工培育肉的合成提供实验数据和种子细胞材料。
硫唑嘌呤片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状态下的生物等效性
目的 评价国产硫唑嘌呤片与原研片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空腹条件下的生物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单剂量、两序列、四周期、完全重复交叉给药设计,入组36例Adezmapimod NMR健康男性和女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周期单次空腹口服硫唑嘌呤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50 mg。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硫唑嘌呤及6-巯基嘌呤的浓度。用Phoenix WinNonlin 8.2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空腹状态下口服硫唑嘌呤片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硫唑嘌呤的C_(max)分别为(17.81±7.36)和(17.76±6.94)ng·mL~(-1),AUC_(0-t)分别为(17.41±3.65)和(17.03±3.94)h·ng·mL~(-1),AUC_(0-∞)分别为(17.58±3.69)和(17.72±3.82)h·ng·mL~(-1);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6-巯基嘌呤C_(max)分别为(29.23±16.91)和(28.18±16.80)ng·mL~(-1),AUC_(0-t)分别为(54.26±19.18)和(52.15±20.38)h·ng·mL~(-1),AUC_(0-∞)分别为(55.45±19.42)和(53.39±20.31)h·ng·mL~(-1);受试制剂与参比制的硫唑嘌呤及6-巯基嘌呤C_(max)的S_(WR )均大于0.294,其点估值均落在80.00%~125.00%且(μ_T-μ_R)~2-■的单侧95%置信区间上限小于0;AUC_(0-tdiABZI STING agonist配制)、AUC_(0-∞)的S_(WR)均小于0.294,经对数转换后的几何均数的比值相对应的90%置信区间均落在80.00%~125.00%,符合生物等效性要求。整个试验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3.89%,其中受试制剂/参比制剂与研究药物相关bi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ioMOFs)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00%和37.14%。本试验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受试制剂不良事件严重程度2例次为Ⅱ级,其余为Ⅰ级,参比制剂所有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均为Ⅰ级。所有结果均为改善或恢复。结论 硫唑嘌呤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空腹状态下具有生物等效性,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的发生现状,评估多维度疲乏症状量symptom inventory,MFSI)评价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的适用性,并分析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肝胆外科门诊随诊的肝癌肝移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MFSI评估患者术后疲乏情况。采用Cronbach α系数和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估MFSI评价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的信度和效度,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肝癌肝移植患者MFSI总分平均(12.5±7.0)分,其中一般疲乏维度平均(5.3±2.6)分,身体疲乏维度平均7(6,9)分,Barasertib纯度情绪疲乏维度平均3(0,5)分,心理疲乏维度平均4(2,5)分,活力维度平均(6.7±3.2)分。MFSI总分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3,凯撒·迈耶·奥尔金(Kaiser-Meyer-Olkin,KMO)系数为0.808。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年限、排斥反应和肿瘤复发是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疲乏普遍存在。MFSI用于评估肝癌肝移植imaging biomarker患者术后疲乏具有良好的信Lorlatinib度和效度。移植年限、排斥反应和肿瘤复发是肝癌肝移植患者疲乏的显著影响因素。
中药单体调控AMPK通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Label-free food biosensor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主要病理特征为肝脂肪变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跟肝细胞内脂质代谢稳态的失调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居慢性肝脏疾病首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Z-IETD-FMK NMR题。近年来,中医药基于中医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以益气补阴、化瘀散结、清热解毒等法调控NAFLD,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AMPK信号传导途径是一种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能MK-4827量调节传导途径,作为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其被激活后可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增强自噬活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发挥抑制NAFLD发展的作用。随着中医药在NAFLD治疗领域中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中药单体可以通过调控AMPK信号通路蛋白的活性,表现出良好的治疗NAFLD的潜力,且具有多层面、副作用少等独特治疗优势。故笔者基于AMPK信号通路与NAFLD的相互关系,从中医药对NAFLD的认识,以及中药单体靶向调控AMPK通路防治NAFL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防治NAFLD中药的开发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提供新靶点与新思路。
Janus激酶靶点药物国内外研发总览
Janus激酶(JAK)是一类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包括JAK1,JAK2,TYK2和JAK3。JAK/STAT信号通路对调控免疫系统、促进细胞生长、抗凋亡及促进细胞周期等发挥重要作用,作用于JAK靶点的药物已广泛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银屑病等治疗,并且不断扩展新的适应证。目前,全球JAK靶点药物研发及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并取得巨大的市场成功。全球SCH727965细胞培养共批准上市JAK靶点药物10个,申请上市1个,临床Ⅲ期8个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mg510.html,临床Ⅱ期20个,临床Ⅰ期RNAi-based biofungicide23个。在国内已经上市的有5个:磷酸芦可替尼、枸橼酸托法替布、巴瑞替尼、乌帕替尼和阿布昔替尼,氢溴酸吡西替尼、氘可来昔替尼(BMS-986165)和硫酸伊伐马替尼(SHR-0302)也完成了部分适应证的临床研究。但同时JAK靶点药物的安全问题也逐步显现,今后亟待加强对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