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22在高血压小鼠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2(IL-22)对高血压小鼠血压和血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5只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成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IL-22中和抗体(IL-22 NAb)组,每组各15只。通过血管紧张素II(Ang II)灌注构建高血压小鼠模型,其中模型组和IL-22 NAb组小鼠均按750 ng/(kg·min)输注Ang II,IL-22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IL-22 NAb1.25μg,对照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灌注前、Bioelectrical Impedance灌注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测量小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采用Verhoeff’s Van Gieson(VVG)和Masson染色,评估血管形态和胶原沉积情况。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IL-2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AZD6738说明书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22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22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L-22 NAb组血清IL-22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弹力纤维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IL-22 NAb组小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弹力纤维和血管周围胶原含量明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M1型巨噬细胞数量升高,M2型巨噬细胞数量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IL-22 NAb组小鼠M1型巨噬细胞数量降低,M2型巨噬细胞数量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IL-10和TGF-Dolutegravir说明书β含量降低(均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IL-22 NAb组小鼠血清IL-6和TNF-α含量明显降低,IL-10和TGF-β含量升高(均P<0.05)。结论 IL-22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参与高血压病程和血管重构。

氨苄青霉素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氨苄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于治疗和CP-690550 molecular weight预防细菌感染。它是80多年来使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至今仍是最重要的一类抗生素。其作为生长促进剂和化学治疗/预防剂在兽医实践中广泛使用,导致食品中大量残留,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动物实验和农业生产中氨苄青霉素的滥用,用简便、灵敏、快速的方法测定氨苄青霉素在生media richness theory物系统中的含量已迫在眉睫。鉴于其药理意义,对其检测和定量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本文综述了近22年来测定氨苄青霉素的方法。依据使用的不同检测体系,对检测方法进行如下分类:分光光度法、比色法、色谱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电化学法、化Baf-A1学发光法、荧光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和光电化学传感法。本综述主旨在于进一步鼓励和启发感兴趣的研究者开发新的方法,为今后氨苄青霉素的检测提供更实用、更成熟的方法。

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确认细节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状动CX-5461供应商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依洛尤单抗,治疗3个月。分析受试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收集并比较治疗过程中受试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 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及总胆固醇均显著下降,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且试验组上述指标下降或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上述指标降幅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activation of innate immune system疗后两组患者胸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且试验组胸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 人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能够改善PCI术后血脂代谢,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PD-1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治疗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01-2021-06-15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一线治疗失败的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100例病例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PD-1抑制剂联合PEG300临床试验阿帕替尼及化疗组(研究组,37例)和单独化疗组(对照组,63例),分析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反应时间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ORR分别为10.8%(4/37)和1.6%(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9,P=0.117;DCR分别为75.7%(28/37)和44.4%(2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7,P=0.002。在selleckchem BMS-354825不良事件方面,研究组和对照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5%(32/37)和47.6%(3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46,P<0.001;≥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9%(17/37)和22.2%(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2组均无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研究组与对照组mOS分别为16.37和12.90Surgical Wound Infection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2,P=0.258;mPFS分别为3.90和2.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2,P=0.032。Cox回归分析未发现与生存期有关联的影响因素。结论 研究组对比对照组具有更好的疗效,尽管研究组的PFS长于对照组,但2组在OS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药联合可能更容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

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流行病学及预后分析——一项长达九年多中心947例患者回顾性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为临床精准诊疗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3家大型医院血液科947例成人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6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34例,根据不同AL分类对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种类型AL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学分布及预后相似。在病原菌分布方面,G~-菌为2种类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6%vs 75.1%,其次为G~+菌(25.9%vs 16.5%)和真菌(7.5%vs 8.4%)。耐药菌分布方面,2组均有较高的多重耐药菌占比(61.7%vs 59.9%),2组碳青霉烯耐药G~-菌占比类似(9.1%vs 7.7%);临床特征方面,AML组患者年龄≥55岁(17.8%vs 11.1%,P=0.006)、查尔森指数>3(21.4%vs 15.9%,P=0.041)、疾病状态缓解(36.9%vs 21.3%,P<0.001)显著高于ALL组。ALL患者倾向Plant bioaccumulation于更差的实验室指标,如Hb<55.0 g/dL、ALB<30.0 g/L、TBil>34.2μmol/L的发生率更高(P<0.05)。2组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均出现较高的30 d死亡率(18.8%vs 17.7%,P=0.677)。预后因素方面,2组患者呈现不一样的特点,除呼吸衰竭、Pitt评分>3分、使用敏感抗生素共同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外,AM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疾病状态未缓解(P<0.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P<0.001),而AL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P=0.006)、胆红素升高≥2倍(P<0.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情况并非2组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预后欠佳危险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AML与AL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耐药分布及预后相似www.selleck.cn/products/pci-32765,但预后因素方面,针对不同PEG300试剂类型A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除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改善呼吸功能外,AML应注意改善疾病状态、撤离血管活性药物,而对于ALL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加强脏器功能支持等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筛查策略探讨

目的 调查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在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中的流行情况,初步探索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筛查策略。方法 对2020年10月~2021年6月南京地区26 048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样进行HEV RNA 6混样检测,同步开展HEV Ag检测,对HEV RNA和/或HEV Ag筛查反应性标本进一步做HEV IgM和IgG抗体补充实验,并对筛查反应性献血者进行持续随访。结果 南京地区GSK J4分子量献血者戊肝病毒抗原及核酸总不合格率为0.019%(5/26 048)。26 048人份献血者标本中检出3例HEV RNA反应性,反应性率为0.12‰,通过随访确认均为真阳性,同时检出2例HEV Ag反应性/HEV RNA无反应性,反应性率为0.08‰,未随访成功。结论 南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京地区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现症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戊肝病毒核酸与抗原的检测不可替代,两者相辅相成,对降低HEV输血传播AY-22989抑制剂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代谢改造酿酒酵母合成叶黄素的研究

叶黄素是自然界中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同时也是视网膜黄斑色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饲料和化妆品等领域。为了探索叶黄素的发酵法合成,本文以酿酒酵母为操作平台,以动态调控为手段,从代谢途径中限速酶的挖掘、分子改造和平衡表达等方面出发,开展一系列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构建叶黄素生产菌株,实现了叶黄素的异源生物合成。根据叶黄素的天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基因挖掘,人工合成经过密码子优化的万寿菊来源的番茄红素ε-环化酶和红发夫酵母来源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发现β-环化酶(CrtYB)的活性远远强于ε-环化酶(OmLCYE),形成大量副产物β-胡萝卜素而无法合成关键中间体α-胡萝卜素。通过引入温敏型调控蛋白Gal4M9,并将CrtYB置于CAL启动子下,使其表达受到温度控制,而对其余基因进行组成型表达,以此调整OmLCYE和CrtYB的表达顺序,成功实现了 α-胡萝卜素的合成。为了进一步提高α-胡萝卜素的比例,将OmLCYE与细胞膜定位序列融合,同时利用菌落颜色差异构建高通量筛选方法对OmLCYE进行定向进化,最终利用含细胞膜定位序列的ε-环化酶突变体(PMseV-C-OmLCYEF61N,菌株YTA08)将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比例提升至1:1.5,α-胡萝卜素产量可达294.3 μg/L,为叶黄素的合成奠定了基础。为了构建完整的叶黄素异源合成途径,以上述产α-胡萝卜素菌株YTA08为宿主,进行羟化酶的筛选,得到底物专一性强且催化活性高的拟南芥来源的胡萝卜素β-羟化酶(CYP97A3)和εPlacental histopathological lesions-羟化酶(BYL719LUT1),同时发现叶黄素在酿酒酵母中是有序合成的:α-胡萝卜素在CYP97A3的催化下形成玉米黄质,随后在LUT1作用下进一步生成叶黄素。通过增加限速酶CYP97A3的拷贝数,叶黄素产量可达595.3 μg/L(438 μg/g DCW),同时α-胡萝卜素积累量为538.8 μg/L,说明代谢流主要转向了α-分支。由于万寿菊来源的番茄红素ε-环化酶活力低,需要在高拷贝游离质粒上表达,重新筛选了更高活力的番茄红素ε-环化酶,通过拟南芥来源的ε-环化酶(At-LCYE)基因的染色体整合构建了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叶黄素生产菌株。同时,为了提高α-胡萝卜素的转化率,对胡萝卜素羟化酶的辅因子进行了筛选和优化表达,发现RFNR1和FD3作为还原酶时,羟化酶的催化活性较高。为了更多进一步提高叶黄素的产量,对番茄红素ε-环化酶、胡萝卜素卜羟化酶及其还原酶进行平衡表达,最终菌株YTL-AE-07(包含两个拷贝At-LCYE,三个拷贝CYP97A3和一个拷贝RFNR1、FD3)中叶黄素产量可达6.91 mg/L(1.88 mg/g DCW),经过高密度发酵产量可达28.27 mg/L,这是目前报道的异源合成叶黄素的最高产量。在摇瓶发酵过程中发现,菌株YTL-AE-07过早积累类胡萝卜素,不利于细胞生长。为了解决生长与中间产物积累之间的矛盾,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利用葡萄糖响应启动子和温敏调控系统,构建了一套葡萄糖浓度、温度双重响应的动态调控系统。首先,对碳源响应启动子PADH2进行了表征,确认其在YPD培养基中受到葡萄糖浓度的严格调控,即高浓度抑制、低浓度激活。随后,将菌株YTL-AE-07 的 δ-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组成型启动子替换成ADH2启动子,结合 δ-胡萝卜素转化的温度调控成功构建了多层次调控的叶黄素生产菌株,利用此系统可将细胞生长、关键中间产物δ-胡萝卜素积累和终产物叶黄素的合成分成三个阶段。在摇瓶培养中,菌株叶黄素产量可达19.92mg/L(4.53 mg/g DCW),远高于两阶段培养的菌株,干渣含量达到与藻类相当的水平。该三阶段动态调控系统可同时解决细胞生长与产物积累之间的矛盾以及细胞途径内部竞争这两大关键问题。本项工作将为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叶黄素奠定基础,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的反应顺序调控和三阶段调控策略为其他天然产物的异源合成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丹江流域典型农田包气带-含水层中硝酸盐氮还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探究硝酸盐氮在农田土壤包气带-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对地下水硝酸盐氮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丹江流域河南段典型农田采集了12个不同深度(0~42.5m)的包气BMN 673 MW带土壤和含水层沉积物样品,对氮素与抗生素的浓度水平、硝酸盐氮还原过程的潜在速率及其相关功能的基因丰度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TOC、NO_3-N和TP浓度在包气带土壤和含水层沉积物中具有显著差异;83种目标抗生素中仅检出7种,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1~115.20ng/g和0.01~2.50ng/g; 3种磺胺类抗生素浓度随深度递减,2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浓度随深度增加.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是浅层包MRI-targeted biopsy气带(0~0.8m)中硝酸盐氮还原的关键过程,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3.9%和26.4%;深层包气带(0.8~6.0m)则以硝酸盐异化还原PLX4032使用方法成铵为主导,对硝酸盐还原的贡献率达93.1%;含水层沉积物中最主要的硝酸盐氮转化过程是反硝化,贡献率为50.5%.氮转化过程速率与其相应功能基因的垂向分布特征一致.进一步发现抗生素浓度是影响农田包气带-含水层接续系统中硝酸盐氮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NO_3-N浓度与DEN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显著正相关,磺胺胍(SGD)与硝酸盐氮还原过程显著正相关,而脱水红霉素(AETM)则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深入揭示包气带-含水层接续系统中硝酸盐氮还原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枢神经康复患者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康复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021年68Ceralasertib抑制剂例中枢神经康复继发铜绿假单胞菌(PA)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及菌株药敏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比较CRPA及CSPA药敏结果差异、患者临床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68株PA药敏显示,除对多黏菌素、阿米卡星等较敏感外,CRPA组较CSPA组对其余多种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留置胃管、碳青霉烯暴露、2种以上抗生素暴露、WBCurine biomarker比例≥80%是CRP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治疗中CRPA组患者体温、CRP、WBC%好转时间均较CSPA组延长(P <0.05)。结论 神经康复患者血流感染CRPA较CSPA菌株耐药率高、感染指标好Navitoclax浓度转时间延长,该类患者应注意抗生素合理使用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

疏肝益肾方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临床观察及对外泌体miR-221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肝益肾方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探讨疏肝益肾方对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患者血清外泌体微RNA-221(miR-221)及磷酸酶与eye infections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1)共纳入60例乳腺癌内分泌耐药冲任失调证患者,对照组(西医规范治疗)30例,试验组(疏肝益肾方联合西医规范治疗)30例。疏肝益肾方每日1剂,早晚分服,干预至疾病进展、死亡或研究结束,随访观察PFS、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变化。(2)于每组各选择5例进行探索性研究,分别在入组及入组2周时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清外泌体miR-221和PTEN表达水平。结果 2组基线平衡。(1)试验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000(95%CI:2.814~13.186)个月,对照组mPFS为4.000(95%CI:2.271~5.729)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FACT-B评分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肿瘤大小是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2)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外泌体miR-221水平下调(P<0.05),PTEN表达水平上调(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疏肝益肾方能selleckchem SB203580延长乳腺癌内分泌耐药患者的PFS,改善中医证候,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外泌体miR-221/PPF-6463922临床试验TEN轴逆转乳腺癌内分泌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