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例直抗阳性的原因分析及输血对策

目的 分析红细胞直抗Rumen microbiome composition阳性的原因及配血的处理方法,旨在寻求安全、有效的输血对策。方法 应用血清学方法对直抗阳性标本进行分BMS-354825使用方法型,对血清、放散液进行抗体鉴定或用药物处理的红细胞检测药物抗体,结合病史、用药史等分析原因,选择相容的血液进行输注。结果 249例红细胞直抗阳性中,213例由患者自身原因造成,红细胞放散液和谱细胞或药物处理的红细胞无凝集反应。36例红细胞放散液和谱细胞或药物处理的红细胞有凝集反应,其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自身抗体21例,胎母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BMN 673抑制剂病(HDN)5例,药物抗体4例,冷抗体4例,免疫性溶血反应同种抗体2例。结论 针对大多数患者红细胞直抗阳性导致的配血不合,其放散液不具反应性,由患者自身原因引起,可输注相容性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红细胞直抗阳性且放散液和谱细胞或药物处理的红细胞有凝集反应,主要原因是自身抗体、同种抗体和药物抗体,自身抗体配血选择ABO、RH同型的多个血液进行盲配,取凝集较弱的输注洗涤红细胞;同种抗体配血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相容性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药物抗体临床停止使用对应药品,输相容性同型洗涤红细胞。

基于LC-MS/MS技术同时定量分析片仔癀中特征胰酶水解肽

目的:阐明片仔癀中的蛋白质组,定量分析其中的特征胰酶水解肽以提高片仔癀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优化总蛋白质提取条件,采用二辛可宁酸 (BCA)法测定总蛋白含量,利用鸟枪法蛋白质组学表征片仔癀的蛋白质组,并进一步选择含量较高、稳定性好、长度适宜的特征多肽作为目标分析物,采用在线能量分辨IDN-6556质谱法(online ER-MS)优化特征肽的离子对及最佳碰撞能,建立反相液相色谱-选择反应监测(RPLC-SRM)定量分析方法,测定11批片仔癀中目标多肽的含量。结果:利用Uniprot数据库,从片仔癀中共鉴定了来源于200个蛋白质的343个肽段,以酶和骨架蛋白为主;筛选得到ALSSALHER、TLLEGEESR 和VAPLGEEFR 3个特征肽,以其作为目标分析物进行定量分析,online ER-MS优化3个特征肽的定量参数离子对分别为m/z 492.3→799.4、517.3→819.4和509.3→637.3,endodontic infections碰撞能分别为25.0BMS-907351、24.4、28.6 eV。方法学验证符合定量要求,3个多肽类成分在各批片仔癀样品中均被检出(ALSSALHER:0.06~0.44 μg·g~(–1);TLLEGEESR:0.08~0.26 μg·g~(–1);VAPLGEEFR:0.27~1.09 μg·g~(–1)),含量差异较小,其中特征肽VAPLGEEFR的含量较高。结论:建立的方法可靠,可为富含蛋白类成分的中药制剂的质量评价提供思路与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中药复方治疗乳腺癌的组方规律,为临床遣药组方提供可靠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VIP)和万方等数据库,筛选西医常规联合中药复方治疗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对文献涉及中药复方中单味中药的频数、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核心中药做关联规则、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53篇文献,涉及102首方剂、178味中药,累计应用频次为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 biosynthesis1398次。应用频次最多的3类药物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涉及中药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大多为甘、苦、辛;归经以入肝、脾、胃经为主。拓扑学筛选得到白术、黄芪、茯苓、柴胡、莪术等16味核心中药,关联规则显示白术-黄芪、白术-茯苓、白术-柴胡等组合的频数和GSK2118436纯度支持度均较高,因子分析提取到6个公因子。结论:中药复方治疗乳腺癌疗效显著,临床治疗乳腺癌多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等为主,六君子汤、逍遥散、四逆散、柴胡舒肝散、参苓白AMG510术散、益气养荣汤等为治疗乳腺癌的基本方。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SA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PLX5622研究购买究我院2018年1月-2022年4月符合SAP诊断标准并接受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110例患者,确认细节按病情需要和病人意愿进行营养支持方式不同而分组,EEN组54例(入院48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组56例(给予常规治疗和全肠外营养支持)。Phage Therapy and Biotechnology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肠鸣音、排便、经口进食恢复时间、腹痛减轻时间)和与病情相关的实验检测值(血淀粉酶、尿淀粉酶、中性粒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恢复时间)以及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器官损伤、病死率,综合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EEN组中患者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肠鸣音、排便等恢复时间及腹痛减轻、经口进食、住院的时间均优于TPN组(EEN组中血淀粉酶3.2±1.1天、尿淀粉酶5.2±1.5天、肠鸣音3.5±1.1天、排便4.7±1.4天等恢复时间及腹痛减轻3.5±1.2天、经口进食6.9±1.9天、住院的时间10.2±3.4天均短于TPN组中血淀粉酶4.1±0.9天、尿淀粉酶6.5±1.6天、肠鸣音4.4±1.0天、排便6.2±1.4天等恢复时间及腹痛减轻4.7±1.1天、经口进食8.2±1.6天、住院的时间13.3±4.2天,p<0.05);EEN组中患者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恢复时间均短于TPN组(EEN组中NE3.6±1.5天、CRP3.7±1.4天、PCT3.7±1.4天均短于TPN组中NE4.8±1.5天、CRP5.1±1.6天、PCT5.1±1.6天,p<0.05);EEN组并发症发生率16.67%低于TPN组并发症发生率42.86%(P=0.003,p<0.05),其中EEN组死亡2例(3.70%)低于TPN组死亡4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p>0.05);EEN组的总有效率83.33%明显高于TPN组的57.14%(P=0.011,p<0.05)。结论:(1)EEN支持对SAP的治疗,能够加快患者的各项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的恢复;(2)EEN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3)EEN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安全。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常规临床干预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常规临床干预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0月于东台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水平、血流动Extrapulmonary infection力学指标及用药不良反应发E-616452溶解度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Pidnarulex细胞培养,LVEF)、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及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均高于对照组,血细胞比容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联合常规临床干预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可显著提升整体疗效,同时可改善机体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且不易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D-L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PD-1/PD-L1免疫逃逸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作用。方法:使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西达本胺处理Jurkat细胞系,通过荧光定量PCR与流式细胞术检测西达本胺处理后Jurkat细胞系PD-L1和JAK/STAT通路基因mRNA表达及细胞表面PD-L1蛋白表达Entinostat生产商的变化。结果:西达本胺上调Jurkat细胞系PD-L1的mRNA表达,上调水平呈剂量依赖(r+=0.989),5.0μmol/L组PD-L1的mRNA表达是无处理组的15.4倍。Jurkat细胞系PD-L1细胞比例不足0.5%。西达本胺上调Jurkat细胞表面PD-L1蛋白表达。西达本胺上调TAT3 JurkatCP-456773细胞系JAK2、STAT1、S的mRNA表达,高浓度组BC Hepatitis Testers Cohort(5.0μmol/L组)上调水平明显。同时JAK/STAT通路上游负调控基因SOCS1、SOCS3的mRNA表达上调。结论: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西达本胺可能通过上调STAT1上调细胞表面PDL1,并诱导T细胞趋化因子,提高PD-1单抗的反应率及T细胞毒性作用。

养心氏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养心氏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均根据实际病情采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和硝酸酯类扩血管剂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氯吡格雷基础上联合口服养心氏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指标[核因子抑制蛋白-κB(NF-κB)、白细胞介素-6(IL-6)、脂Belnacasan采购蛋白磷脂酶A2(Lp-PLA2)、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径(LVEDD)、心输出量(CO)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F-κB、IL-6、LpZ-VAD-FMK半抑制浓度PLmetastasis biologyA2、IL-18、s ICAM-1和MPO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LVEDD低于治疗前,CO和LVEF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EDD低于对照组,CO和LVEF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氏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确切,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比伐芦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治疗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比伐芦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慢血流/无复流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中发生慢血流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BT-263.html/无复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46例,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研究组(比伐芦定治疗,73例)和对照组(普通肝素治疗,73例)。比较两组PCI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及微循环功能相关指标[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微循环抵抗指数(IMR)]。比MRTX849 IC50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 研究组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升高,MPAR均降低,且研究组PT、APTT、TT高于对照组,MPAR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CFR、IMR均升高,且研究组CFR高于对照组,IMR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MACE总发生率、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疗中应用比伐芦定可改善患者慢血流/无复流neuromedical devices、凝血功能及微循环功能、调控MPAR,并可降低术后MACE和出血发生率。

甲氧明在缺血性脑卒中伴冠心病患者全身麻醉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持续静脉泵注射甲氧明和多巴胺对全身麻醉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冠心病患者脑组织氧饱和度(SctO_2)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介入手术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伴冠心病患者[40~7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甲氧明组(A组)和多巴胺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于手selleck术麻醉诱导完成后至支架植入时分别持续静脉泵注射甲氧明(0.5~3μg/kg~(-1).min~(-1))、多巴胺(0.5~10μg/kg~(-1).min~(-1)),使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围术期采用Fore-Sight脑部血氧饱和度监护仪监测SctO_2,ICON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监测心肺功能。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完成后(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5 min(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10 min(T5)、球囊置入时(T6)、支架植入时(T7)、手术结束时(T8)的SctO_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心脏搏出量(SV)、系统血管阻力(SVR)、每搏变异(SVV)、收缩力指数(ICON)、射血前期(PMEM modified Eagle’s mediumEP)时间、收缩时间比(STR)变化以及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T0~T8时点SctO_2、MAP、SVV,T2~T7时点CO、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3~T7时点HR高于A组(P<0.05);两组间T1时点SVR均低于T0时点,且T2~T6时点A组SVR高于B组(P<0.05);两组间T1时点ICON值较T0时点减少,PEP时间、STR较T0时点增高(P>0.05),T2~T8时LXH254点ICON、PEP时间、ST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 静脉泵注射甲氧明和多巴胺,均可维持全身麻醉下接受神经介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冠心病患者SctO_2和血流动力学平稳,但甲氧明能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降低HR,减少心脏做功,降低心脏并发症发生,对冠心病患者更有利。

湖北省2015~2019年度流感流行特征及病毒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

目的:了解湖北省2015~2019年度流感流行病学特征、病毒抗原性变化、基因进化和耐药性等情况,为预测流感发展趋势及预防控制流感流行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湖北省2015~2019年的流感监RNA virus infection测资料,采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绘制流行病学图表,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分析流感流行的流行强度、年龄分布、季节分布和流行毒株型别变化等,对流感的流行病学资料做描述性分析;选取2015~2019年期间流行的流感病毒株,提取病GW4869细胞培养毒核酸,RT-PCR扩增后收集PCR产物进行深度基因测序;采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数据分析平台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使用Bioedit软件对核苷酸与氨基酸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用MEGA7.0软件N-J法构建进化树,通过与疫苗株进行比对,分析重要氨基酸位点变化情况,对流感病毒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1.流感样病例监测特征:4个监测年度的流感样病例比例在夏季和冬春季节较高,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流感样病例比例总体上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但25~59岁年龄组流感样病例比例有反弹,高于15~24岁年龄组。2.流感病原学流行特征:按照流感监测方案要求,每年4月第一周至次年3月最后一周为一个监测年度。2015~2016监测年度主要以甲型H3N2和B型流感流行为主,伴随新甲型H1N1混合流行,出现了夏季和冬春季两个流行峰。2016~2017监测年度以甲型H3N2为主要流行型别,同时伴有新甲型H1N1和B型流感混合流行;该年度夏季峰非常弱,但冬春季流行峰较强。2017~2018年度主要流行新甲型H1N1,伴随甲型H3N2、B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流感混合流行;拥有典型的夏季峰和秋冬季流行峰。2018~2019年度新甲型H1N1为主要流行的SB431542化学结构病毒型别;该年度夏季峰缺失,冬春季节峰型典型。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新甲型H1N1流感毒株均隶属于Clade 6B大分支,又可分为Clade 6B.1A2等多个分支,NA基因进化树分布大致与HA基因进化树相同;甲型H3N2大部分流感毒株隶属于Clade 3C.2a分支,又可分为Clade 3C.2a1等小分支;NA进化树显示大部分毒株分布与HA进化树相同,存在少量分布不同的情况。B型流感毒株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两大种系各自形成两个分支,NA进化树发现,有两株毒株在HA进化树中属于Yamagata系,到NA进化树中则分布在Victoria系。4.抗原性分析结果: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9个突变位点,涉及4个抗原决定簇,受体结合部位中第187、222和223位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甲型H3N2流感毒株涉及到5个抗原决定簇的突变有30个位点,受体结合部位中发生了T135K、S219F、P221S、F193S的突变。B型Victoria系毒株有涉及4个抗原表位的15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在受体结合部位发生了K136E、T197N、T199I的改变。B型Yamagata系毒株仅B/hubei-shashi/1868/2017一株毒株在抗原表位120-loop上发生了K129R的改变。5.耐药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发现甲型H1N1毒株A/Hubei-Enshi/SWL1285/2018发生了I223V的改变,甲型H3N2型毒株发生了D151N/G位点的改变。B型Victoria系毒株中B/Hubei-Songzi/1353/2015携带酶活性突变位点N220K,在B型Yamagata系中发现B/Hubei-Xiangchen/1353/2015发生了D197N的突变。以上位点变异均可能导致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下降。结论:1.2015~2019年度湖北省的流感样病例比例在夏季和年末至次年年初的冬春季节较高,表现为较明显的夏季和冬春季流行峰。流感样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青少年儿童为流感发病高危人群。2.湖北省流感病毒型别分布呈现交替流行态势,不同监测年度流行毒株型别不同;流感具有季节性流行特征,多发于冬春季和夏季。3.新甲型H1N1、甲型H3N2和乙型流感不断进化衍生新的流行分支,其中乙型流感发现两株系间重配病毒,对该重配病毒的相关特性还需作进一步研究。4.抗原性分析表明新甲型H1N1、甲型H3N2以及B型Victoria系流感发生多个抗原位点的改变,部分毒株发生了抗原漂移,提示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减弱,需要关注流行流感病毒与疫苗株的匹配性及疫苗保护效果降低的风险。5.耐药性分析显示新甲型H1N1、甲型H3N2、B型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均发现了耐药位点的氨基酸改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耐药位点的监测和流行流感病毒对抗流感药物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