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作为中国北方的一种重要水产生物,其经济产量深受海水氧含量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红鳍东方鲀养殖业的大幅扩增,海水不同溶氧量对红鳍东方鲀养殖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基于红鳍东方鲀的基因组,对趋化因子及受体进行了鉴定分析;对红鳍东方鲀的三个组织(脑、血液、鳃)在不同溶氧量条件下进行处理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了解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不同溶氧条件下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利用DNA pull down技术对在低氧胁迫下表现出明显差异表达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进行基因转录调控层面的分析,剖析这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进而揭示相关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低氧胁迫的关系以及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红鳍东方鲀现有的基因组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并利用已报道的鲶鱼、斑马鱼和人三个物种的趋化因子序列比对到红鳍东方鲀基因组上,系统地从红鳍东方鲀基因组中鉴定出了9个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基因、11个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基因、22个CC趋化因子配体Javanese medaka(CCL)基因、25个CC趋化因子受体(CCR)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相比于哺乳类、两栖类和鸟类,硬骨鱼之间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共线性分析显示红鳍东方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所在染色体区域上下游的基因与斑马鱼对应区域基因分布结构保守。蛋白结构域分析显示除CCL17是非编码RNA外,上述21个CC趋化因子配体成员均含有保守的CC结构域,9个CXC趋化因子配体成员均含有保守的CXC结构域。除CCR3.2和CCR3.3是非编码RNA外,上述34种趋化因子受体均含selleck NMR有趋化因子受体特有的保守的7跨膜GPCR结构域。2、通过对红鳍东方鲀的三个组织(脑、血液、鳃)在不同溶氧量条件下进行处理和转录组测序分析,进而对三个组织的counts数进行统一均一化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组织在应对低氧时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在脑中,转录组变化最小,差异基因14个;在血液中转录组变化最大,差异基因745个。可以推测,红鳍东方鲀对低氧的耐受性在脑中表现突出。此外,通过各组织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比较,我们发现各组织均表现出了各自大量不同于其他组织的差异基因数量,而组织之间共有的差异基因比例很低,这跟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息息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性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大多都富集到了肌肉收缩的调节(regulation of muscle contraction),谷氨酸突触(glutamatergic synapse),突触膜(synaptic membrane)等生物学过程中,调控HIF-1、AMPK、趋化因子和氨基酸代谢的信号路径可能在红鳍东方鲀的低氧应答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hif1、vegfa、gck、pfkfb和agr等基因在应对低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大脑中其可能通过强糖酵解为脑细胞提供了丰富的细胞结构和还原底物,同时降低氧化磷酸化和活性氧水平避免脑细胞氧化应激死亡;在鳃组织中其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凋亡去除不需要的或者异常的细胞以维持低氧胁迫下鳃组织内环境的稳定;在血液中其可能通过催化半必需氨基酸L-精氨酸转化为鸟氨酸和尿素,进而限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在血液中发挥多效性免疫调节的作用,以增强低氧耐受能力。3、低氧胁迫后,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表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在红鳍东方鲀脑、血液和鳃中均呈现下调的表达趋势,但是仅在鳃中下调显著(adjusted P value<0.05)。对红鳍东方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三个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了热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组织间的表达模式差异较大,而在组织内的表达模式相近,表明趋化因子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我们选取低氧胁迫下在组织内表达量变化有差异、组织间表达量变化有明显趋势的趋化因子CCL25b及其受体CCR9b进行DNA pull down实验,质谱鉴定数据及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6个转录因子(C1QBP、PURA、ARHGAP35、NME2、RAP2C和DRG1)富集到了CCL25b和CCR9b的核心启动子区域,这些初步结果将有助于推进对与CCL25b和CCR9b表达调节机制有关的潜在生物学SCH772984过程的理解。虽然这些蛋白在调控CCL25b和CCR9b基因表达中的实际功能尚不清楚,但我们为寻找CCL25b和CCR9b的DNA相互作用蛋白提供了新的思路。
Author: admin
外周血自噬基因Benlin-1表达联合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的研究
目的 研究外周血自噬基因Benlin-1表达联合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的价值。方法 选取脓毒症患者238例作为脓毒症组,同期体检的健康者10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Beclin-1的表达。根据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情况分为存活患者和病死患者,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ROC曲线分析Beorgan system pathologyclin-1表达及APACHEⅡ评分对28 d病死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脓毒症组外周血中Beclin-1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组中病死患者外周血中Beclin-1的表达水平低于存活患者,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患者(P<0.05);经Kaplan-Meier曲线和ROC曲线分析,Beclin-1表达、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具有预测价值;经COX分析,Beclin-1表达、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的影响因素;在Logistic模型中生成Beclin-1联合APACHEⅡ评分的新指标-0.566-2.238×Beclin-1+0.065×APACHEⅡ评分,Proton Pump抑制剂该指标预测28 d病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6452、优于单一指标。结论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Beclin-1表达及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患者28 DS-3201 MWd病死的影响因素,beclin-1联合APACHEⅡ评分对28 d病死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靶向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背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已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其联合靶向及局部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学或临床诊断为此网站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TACE+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TACE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分析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不Anticancer immunity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98例,男性83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55.5岁;对照组52例,男性43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53.7岁。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ORR分别为56.1%和38.5%,DCR分别为81.6%和69.2%,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3.1个月和16.27个月,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22.4%),其次为腹泻(21.4%)、手足反应(20.4%),而对照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反应(32.7%),其次为腹泻(19.2%)、高血压(15.4%),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PLX4032研究购买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带来了希望,有望推动局部介入与药物联合治疗的新局面。
上调miR-328-5p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分析miR-328-5p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研究上调miR-328-5p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231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分为miR-328-5p组(进行miR-328-5p转染)、转染对照组(转染miR-con)及空白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miR-328-5p表达情况,采用CCK-8实验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P-690550临床试验miR-328-5p对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iR-328-5p对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体外细胞侵袭实验检测miR-328-5p对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中miR-328-5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Bioactivity of flavonoids低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P<0.05)。与转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miR-328-5p组MCF-7细胞增殖率、克隆形成率及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转染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328-5p在乳腺癌细胞中低表达,上调miR-328-5p表达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减弱迁移、侵RP56976采购袭能力,或可成为临床治疗乳腺癌的新靶点。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CI)后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冠心病PCI后患者348例,随机分为电针组167例、非电针组155例。两组均接受标准的药物治疗,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每周治疗3次,共24周。两组治疗后行冠脉造影,记录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S100A4。治疗后随访至少12个月或以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Ubiquitin-mediated proteolysisCE)为随访终点,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及MACE发生情况。结果 电针组、非电针组分别发生ISR 15例(8.98%)、39例(25.16%),两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电针组血清S100A4水平分别为(515.06±13.2Etoposide体内4)、(412.07±14.56)ng/mL,非电针组分别为(513.06±14.24)、(510.91±13.01)ng/mL;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针组血清S100A4水平降低,且低于非电针组治疗后(P均<0.05)。电针组MACE发生率为10.18%,非电针组为25.81%,两组比较P<Erastin抑制剂0.05。电针组生存时间为(10.11±0.87)月,非电针组生存时间为(7.55±0.64)月;两组比较P<0.05。结论 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郄门穴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PCI后ISR的发生率、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可能与其降低血清S100A4水平有关。
TGF-β1通过介导上皮-间叶转化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
目的 探讨TGF-β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PTC的石蜡包埋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对上皮-间comorbid psychopathological conditions叶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标志物及TGF-β/Smad信号通路蛋白进行检测。体外培养PTC细胞株BCPAP,添加诱导因子进行处理,分别通过CCK-8法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Smad信号通路和EMT标志物的表达。结果 PTC和淋巴结转移癌中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表达减弱,间叶标志物vimentin表达增强(79.5%vs 81%)(P<0.05);PTC和淋EPZ-6438抑制剂巴结转移癌中TGF-β1(70.5%、76.9%)和Smad2/3(65.9%、69.2%)的阳性率升高(P<0.01)。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添加TGF-β1组与其余两组相比,Smad2(1.229±0.016)、Smad3(2.208±0.084)和p-Smad2/3(0.551±0.032)高表达(P<0.05);上皮标志物E-cadherin(0.525±0.029、0.254±0.009)表达降低;间叶标志物N-cadherin(1.590±0.166、0.404±0.018)和vimentin(1.974±0.194、0.473±0.062)表达升高(P<0.05)。添加抑制剂BMP7组,抑制型蛋白Smad7(1.729±0.084、1.Bafilomycin A1抑制剂106±0.088)表达升高(P<0.05)。结论 PTC及其淋巴结转移标本发生EMT,且TGF-β1和Smad2/3高表达;TGF-β1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介导EMT,促进PTC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苏子降气汤治疗哮喘的潜在机制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并验证苏子降气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和UniProt数据库预测苏子降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根据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筛选哮喘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平台筛选中药和疾病共同基因,利用Cytoscape 3.9.1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利用Bioconductor数据库和R版本4.1.3 (64 bit)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Nirogacestat作用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Autodock软件对核心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选出54种化合物,257个靶点,涉及哮喘的治疗靶点共134个。其中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黄芩素等为关键活性成分。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14(MAPK1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FGFR)、原癌基因蛋白(MYC)、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肿瘤蛋白P53(TP53)为关键基因靶点。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人巨细胞病毒感染、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Y-27632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大部分结合能<-5 kal·mol~(-1),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苏子降气汤通过抗炎、调节免疫等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哮喘,为后续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胸廓变化对放疗摆位的影响
目的:研究自由呼吸状态下由于不同呼吸时相所导致的胸廓变化大小不同,对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放疗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接受诊治的7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首次放疗前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图像,与模拟定位三维CT图像进行配准,获得首次摆位后在LAT(左右)、LNG(头脚)、VRT(腹背)3个方向摆位误差数值。测量CT图像与CBCT图像中计划中心层面,胸廓长径X、胸廓短径Z、胸廓斜径Y,评估患者胸廓大小变化?X,?Z、?Y并分组与摆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定位sandwich bioassayCT图像的X、Z、Y分别为(22.38±1.26)cm、(8.30±1.12)cm、(15.56±1.59)cm;CBCT图像的X、Z、Y分别为(22.10±1.22)cm、(8.29±1.17)cm、(15.77±1.57)cm。CTx与CBCTx,CTy与CBCTy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Tz与CBCTz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X、Y、Z变化大小与摆位误差均无统计意义Lorlatinib。结论:自由呼吸状态下,由呼吸引起的胸廓扩张变化对摆位误差影响小。可进一步通过辅助呼吸门控控制呼吸幅度ICI 46474采购,光学表面成像系统监控呼吸位移等提高放疗精准度。
环保型改性生物多肽水基钻井液抑制剂的合成与应用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传统的聚磺钻井液处理剂将慢慢被环保型钻井液处理剂取代。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基于生物多肽明胶进行改性合成了环保型改性生物多肽抑制剂WNGT。明胶改性后在核磁共振图谱的化学位移3.19 ppm和4.12 ppm处出现2个明显的新的特征峰,表明成功制备得到目标产物。线性膨胀实验表明:对比KCl、聚醚胺PEA抑制剂,在相同加量下,WNGT溶液中膨润土的膨胀高度最小,抑制效果最好;WNGT具有优良的抑制黏土水化膨胀性能,2%加量的WNAZD2281体外GT,膨润土24 h的膨胀量仅为1.60 mm;LEE011与改性前的明胶相比,页岩岩屑滚动回收率达95%以上,相比改性前提高mice infection46.05%;膨润土浆中加入2%WNGT后,Zeta电位降至-11.7 mV,WNGT可有效中和黏土负电荷,压缩双电层,降低黏土Zeta电位。在川渝地区开发井沙溪庙砂泥岩井段进行了现场应用,在井浆中加入WNGT后,井浆黏度和切力均有所下降,且能长时间稳住钻井液流变性,保证了在砂泥岩段的顺利钻进,降低了钻井成本。
山茄子化学成分、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为进一步阐明山茄子(Brachybotrys paridiformis Maxim.ex Oliv.)的化学成分,寻找和开发天然有效成分,本论文在综述山茄子以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山茄子的化学成分、抗溃疡性结肠炎生物活性以及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活性导向的山茄子化学成分的分析、分离与鉴定;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筛选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基于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评价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基于代谢组学探讨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以及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的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山茄子化学成分研究1、基于活性导向的山茄子化学成分研究(1)山茄子抗炎活性部位筛选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山茄子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Brachybotrys paridiformis,EBP)及EBP的各萃取部位[正己烷(EBP-1)、乙酸乙酯(EBP-2)、正丁醇(EBP-3)以及剩余水层(EBP-4)]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根据对细胞上清液中NO、TNF-α、IL-6和IL-1β释放的抑制程度筛选出山茄子的抗炎活性部位为EBP-1和EBP-2,且以EBP-2的抗炎效果最佳。(2)抗炎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与鉴定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技术联用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对抗炎活性部位EBP-1和EBP-2开展了化学成分快速分析与鉴定。共鉴定出56个化学成分(EBP-1:32个,EBP-2:24个),包括有机酸及有机酸酯(16个)、萜(14个)、黄酮(6个)、苯丙素(4个)、萘醌(3个)、生物碱(2个)和其它化合物(11个)。说明EBP-1和EBP-2中的化学成分结构多种多样。(3)抗炎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基于色谱技术的分离与鉴定基于活性导向分离,结合正/反相硅胶柱层析、重结晶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从EBP-1和EBP-2中共分离得到43个化学成分,通过Docetaxel体内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光谱技术解析鉴定了其中3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龙胆苦苷(1)、8-O-乙酰山栀苷甲酯(2)、香叶醇(3)、芹菜素(4)、金丝桃苷(5)、槲皮苷(6)、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表儿茶素(8)、阿卡宁(9)、乙酰紫草素(10)、异丁酰紫草素(11)、β-乙酰氧基异戊酰紫草素(12)、异戊酰紫草素(13)、去氧紫草素(14)、β,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15)、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2-丙二醇(16)、迷迭香酸乙酯(17)、木犀草素(18)、芦丁(19)、2-羟基肉桂酸(20)、熊果酸(21)、阿魏酸(22)、对香豆酸(23)、丹酚酸B(24)、丁香酸(25)、原儿茶酸(26)、齐墩果酸(27)、奎宁酸(28)、没食子酸(29)、没食子酸甲酯(30)、胡萝卜苷(31)、迷迭香酸(32)、迷迭香酸甲酯(33)、豆甾醇(34)、β-谷甾醇(35)、槲皮素(36)、山柰酚(37)、咖啡酸(38)。其中,化合物1~28为首次从山茄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山茄子抗UC活性成分筛选(1)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了“山茄子化学成分-UC-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度值较大的对香豆酸、槲皮素、咖啡酸、阿魏酸和迷迭香酸乙酯(Ethyl Rosmarinate,ER)等5个潜在的活性成分;预测这些成分主要作用于MPO、TNF-α、IL-6和IL-1β等4个关键靶点,进而调控PI3K-Akt、TNF、HIF-1和MAPK等信号通路。(2)应用分子对接技术确认潜在的活性成分选择网络药理学所筛选出的5个化学成分以及4个关键靶点作为配体和受体,进行分子对接。以结合能为指标,进一步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结果表明5个化学成分均可以较好的与4个关键靶点结合,其中ER与4个靶点的结合能均为最强。(3)应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确认抗UC活性成分采用LPS诱导的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评价对香豆酸、槲皮素、咖啡酸、阿魏酸和ER等5个潜在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结果发现,5种化合物均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NO、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表现Microbiology抑制剂出良好的抗炎作用。其中,ER的抗炎活性最强,与分子对接结果一致。二、迷迭香酸乙酯抗UC活性研究1、迷迭香酸乙酯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的影响采用DSS诱导建立小鼠UC模型,对所筛选出活性成分(ER)的抗UC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ER的干预下,UC模型小鼠体内炎症因子和髓过氧化物酶的水平均显著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和结肠组织损伤也得到有效改善或恢复,证明ER具有较好的抗UC作用。2、迷迭香酸乙酯抗UC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ER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发现ER可通过回调UC小鼠血清和结肠中血栓素A2、20-羟基白三烯B4、前列腺素E2、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等28种内源性代谢物的含量以及其所涉及的6条代谢通路(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α-亚麻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视黄醇代谢和类固醇激素合成)而发挥抗UC作用。三、迷迭香酸乙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灌胃给予大鼠迷迭香酸乙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测定首次建立了基于UPLC-MS/MS技术的大鼠血浆中ER的定量方法,线性范围为1~2500 ng/ml、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残留效应均满足分析要求。首次对灌胃给予大鼠不同剂量ER(7.5、15、30 mg/kg)的药时曲线进行了测定,获得了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口服ER吸收迅速,三个给药剂量均在第一个采血时间点的血浆中检测到了ER,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0.19~0.25 h;消除较快,半衰期t1/2为1.58~1.86 h,清除率CL为42.54~46.07 L·h-1·kg-1,平均滞留时间MRT(0-t)为1.62~1.89 h;血管外分布广泛,表观分布容积Vd为100.25~118.61 L/kg。此外,ER在大鼠体内动力学属线性过程,与药效学研究中的剂量依赖呈相同趋势,且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2、灌胃给予大鼠迷迭香酸乙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测定首次测定了静脉注射给予大鼠ER(2 mg/kg)的药时曲线,得到了t1/2、AUC、CL、Vd等药动学参数,发现ER进入体内后迅速清除,半衰期t1/2为1.54±0.17小时,清除率CL为3.90±0.72 L·h-1·kg-1。以静脉给药AUC(0-t)为参比,计算出灌胃给予ER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76%。3、灌胃给予大鼠迷迭香酸乙酯的生物转化研究首次应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UNIFI代谢物分析平台对灌胃给予ER(30 mg/kg)后的大鼠血浆、尿和粪中主要代谢产物快速分析和鉴定。共鉴定了10个代谢物,包括I相代谢物4个和II相代谢物6个。I相代谢反应包括脱水、加氢、加水等,II相代谢反应包括甲基化、硫酸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等。综上,本论文研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biopsy究了山茄子的化学成分,筛选出具有良好抗UC活性的迷迭香酸乙酯,并明确了迷迭香酸乙酯在大鼠体内吸收和生物转化的过程。为阐明山茄子的化学组成以及扩大山茄子的药物用途提供了科学数据,也为迷迭香酸乙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首次利用UPLC-MS技术对山茄子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与鉴定。2、首次从山茄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3、首次发现迷迭香酸乙酯具有较好的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并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了其作用机制。4、首次开展了迷迭香酸乙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